雲南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
⑴ 關於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政策的文件有哪些
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法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憲法》第4條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生產勞動、通訊聯系以及社會交往中,使用本民族語文都受到尊重,得到法律保障。(2)民族自治機關執行職務時依法使用民族語言文字。《民族區域自治法》第21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3)有關學校用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或進行雙語教學。《教育法》明確規定:「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4)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民族區域自治法》第49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教育和鼓勵各民族的幹部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漢族幹部要學習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幹部在學習、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也要學習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漢文。民族自治地方的國家工作人員,能夠熟練使用兩種以上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予以獎勵。」(5)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展提供幫助,創造條件。根據《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第20條的規定:「城市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並根據需要和條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強少數民族文字的翻譯、出版和教學研究。」(6)大力培養民族語言文字工作人員。政府先後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區建立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工作機構和研究機構,培養了大批從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的幹部和研究人員。
⑵ 《蒙古語言文字工作條例》實施時間
2005年5月1日
⑶ 推廣普通話手抄報字
推廣普通話宣傳資料
推廣普通話宣傳口號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大力推廣普通話。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是"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
☆樹立語言規范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大力推廣普通話,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
☆推廣普及普通話,為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普及普通話。
☆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公務員要帶頭。
☆普通話是校園語言。
☆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
☆青少年要做推廣普通話的積極分子。
☆普及普通話,從孩子抓起。
☆讓您的孩子從小學會普通話。
☆新聞媒體要做推廣普通話的榜樣。
☆說普通話,迎四方賓客;用文明語,送一片真情。
☆說普通話,從我做起。
☆ 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推廣普通話宣傳活動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推廣普及普通話,不僅有利於增進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交流,維護國家的統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有利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
語言文字工作關系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和長遠利益,實現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准化,對拓展雲南各民族的經濟活動領域,維護民族團結,穩定邊疆,發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質,推進雲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雲南建設成為"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的發展戰略,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開展"推普"宣傳周活動,提高廣大幹部群眾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在全社會樹立"講普通話、寫規範字"的良好風氣。
⑷ 雲南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哪
不用去這里吧!昆明很多高校都可以考。
⑸ 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的介紹
《涼山彝族復自治州彝族語言文字工作制條例》為地方性法規,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了保障和促進彝族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涼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的條例,共有30條,自1992年9月26日施行。
⑹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依據什麼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我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法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憲法》第4條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生產勞動、通訊聯系以及社會交往中,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都受到尊重,得到法律保障。(2)民族自治機關執行職務時依法使用民族語言文字。《民族區域自治法》第21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3)有關學校用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或進行雙語教學。《教育法》明確規定:「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4)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民族區域自治法》第49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教育和鼓勵各民族的幹部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漢族幹部要學習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幹部在學習、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也要學習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漢文。民族自治地方的國家工作人員,能夠熟練使用兩種以上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予以獎勵。」(5)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展提供幫助,創造條件。根據《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第20條的規定,城市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並根據需要和條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強少數民族文字的翻譯、出版和教學研究。(6)大力培養民族語言文字工作人員。政府先後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區建立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工作機構和研究機構,培養了大批從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的幹部和研究人員。
⑺ 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的條例條款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和促進彝族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涼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州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彝語文是彝民族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涼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的一種主要語言文字。使用彝語文是自治州的一項重要的自治權。
第三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堅持語言平等原則,保障各少數民族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一切社會活動中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在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新聞等各個領域里加強彝語文的使用。
第四條 自治州內通用彝語文和漢語文。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教育和鼓勵各民族公民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提倡彝族幹部在學習、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學習、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漢文;鼓勵漢族幹部學習、使用彝語文和當地其他少數民族語文。
第五條 自治州內一切單位和個人,使用彝文應當遵守國務院批準的《彝文規范方案》。
第六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開展彝語文工作,要為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共同繁榮,促進自治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第二章 彝語文在自治州各級國家機關執行職務中的使用
第七條 自治州內各級國家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使用彝、漢兩種語言文字;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種。
自治州和州內各縣(市)國家機關公布法規和重要文告,應當同時使用彝文和漢文,下發文件和宣傳學習材料,根據實際需要,可以同時或者分別使用彝文和漢文。
第八條 自治州內召開各種會議,根據實際需要,可以同時或者分別使用彝語文和漢語文。
自治州和州內各縣(市)以及彝族聚居鄉(鎮),在舉行人民代表大會的時候,應當同時或者分別使用彝語文和漢語文。
自治州內以彝族群眾為主的各種會議,應當主要使用彝語文,同時做好漢語文翻譯工作。
第九條 自治州和州內彝族聚居的縣、鄉(鎮)制定或公布的選舉文件、選民名單、選民證、代表候選人名單和代表當選證書等,應當同時使用彝、漢兩種文字。
第十條 自治州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根據實際需要,同時或分別使用彝、漢兩種語文檢察和審理案件、發布法律文書,並為不通曉彝、漢語文的其他少數民族公民提供翻譯。
第十一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在受理和接待彝族公民的來信來訪時,應當使用來信來訪者所使用的語言文字。
第十二條 自治州內的各級檔案部門,要做好彝文文書的立卷存檔和彝文檔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工作。
第十三條 自治州人民政府的人事、勞動、教育等部門,應當盡快制定和完善將彝語文列入招干、招工、招生考試內容的具體辦法。
第三章 彝語文在社會各項事業中的使用
第十四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重視開展彝語文教學。以招收彝族學生為主的中、小學校和班級,應普遍實行彝、漢雙語教學,逐步完善雙語教學體制;州屬各類中等專業學校;開設彝語文課或者彝語會話課。
第十五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重視在成人教育中開展彝語文教育。州內各級國家機關和單位,要對彝族職工進行彝語文教育;在彝族農民中,首先用彝文掃除文盲,逐步提高其科學文化素質;彝族領導幹部要提高自己使用彝語文執行職務的能力。
第十六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重視發展彝語文文化事業,加強彝文報刊、教材、圖書的編譯出版工作,發展彝語廣播、電視、電影,鼓勵和提倡用彝語文進行文學藝術創作。
第十七條 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要有計劃地收集、整理、編譯、出版彝文典籍和彝族民間口傳作品。
第十八條 自治州內的新華書店和郵電部門,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做好彝文圖書、報刊的征訂發行工作,逐步增設州內彝語文電報、電話、書信和郵件的傳送業務。交通運輸部門應當逐步使用彝、漢兩種語言文字為旅客服務。
第十九條 自治州內一切機關、團體、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的公章、牌匾,公共活動場所的牌匾,有重要意義的碑文、標語,城鄉的街名地名牌,汽車的門徽,應當同時使用彝、漢兩種文字。
自治州內生產的主要工農業產品的商標和商品說明書,根據實際需要,同時或者分別使用彝、漢兩種文字。
第四章 彝語文的規范和研究
第二十條 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彝語文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彝文規范方案》的基本原則,遵照彝語文的發展規律,繼續有計劃地進行彝語文的規范化工作,促進彝語文的不斷發展。
第二十一條 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彝語文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彝文社會用字的管理工作,逐步實現社會用字的規范化和標准化。
自治州內各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名稱的彝文翻譯和書寫,應由自治州彝語文主管部門審定。
自治州內彝語地名,一律使用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的標准名稱。
第二十二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加強彝語文的科學研究工作,支持學術團體開展彝語文的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彝語文科研事業的發展。
第五章 彝語文工作的機構和隊伍建設
第二十三條 自治州和州內各縣(市)的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是本級人民政府主管彝語文及其他少數民族語文的工作部門。自治州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自治州內各縣(市)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
自治州和州內各縣(市)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語文政策和法規,督促檢查本條例的貫徹實施;
二、推行國務院批準的《彝文規范方案》,組織彝文的規范工作;
三、協調彝語文部門之間的業務關系,組織業務協作;
四、管理彝語文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工作;
五、管理自治州內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工作。
第二十四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要加強彝語文工作機構的建設,州內各級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根據工作需要逐步增設彝語文專業機構或者配備專業人員。
第二十五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重視彝語文專業人才的管理和培養,做好彝語文專業人員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定工作,逐步擴大彝語文專業的招生計劃,培訓在職專業人員,提高彝語文專業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第六章 考核與獎勵
第二十六條 自治州的各級國家機關把執行本條例作為考核國家機關工作的一項內容,各級人民政府對於認真執行本條例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二十七條 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對於熟練使用彝、漢兩種語言文字進行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七章 附則
第二十八條 本條例的解釋權,屬於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本條例的實施細則。
第二十九條 木里藏族自治縣可以根據有關法律規定,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制訂使用藏語文的單行條例,報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自治州內的民族鄉,可以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
第三十條 本條例報經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⑻ 廣西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發展演化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漢族外,還有壯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共11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除回族以外,歷來以本民族語為主要交際工具。其中壯族、彝族、侗族、水族、苗族、京族、瑤族等都有自己的古文字,有些文字至今在民間流傳。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貫徹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少數民族意願,幫助少數民族創制文字。廣西從50年代起,開展了大規模的壯語、瑤語等語言的調查研究,先後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壯文方案》和《瑤文方案》,並在廣西壯族聚居地區和瑤族聚居地區進行推廣實驗。此外,進行文字推廣實驗的還有苗文(主要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和侗文(主要在三江侗族自治縣)。1957年11月29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准了《壯文方案》(草案),並批准在壯族地區推行使用。
壯族是我國南部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就開始形成民族,並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形成自己的語言文字。唐宋時期,壯族民間開始出現了以分塊漢字構成的方塊壯字,又稱土俗字。雖然歷代統治者不予承認,但它卻是壯族民間用來記錄民族、故事、傳說等的一種工具,一直流傳到現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有關部門組成民族語言調查隊,會同廣西語言文字工作者,從1952年開始到壯族聚居的四十多個縣進行壯語方言調查,研究拼音壯文。1956年春,確定了以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武鳴雙橋語音為標准語音、以拉丁字母為書寫符號的壯族文字方案。1957年11月,國務院批准了《壯文方案》。
四十年來壯語文事業的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從1955年實驗推行到「文革」前。這一時期壯文在壯族地區已有了廣泛的影響,壯族聚居的各地、市、縣建立了壯文推行工作機構,建立了區、地、市、縣壯文學校52所,先後培訓了40000多名壯文骨幹,參加學習壯文的群眾達290多萬人,出版壯文圖書250多種,發行1000多萬冊,為壯語文事業打下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二是自治區黨委於1980年5月決定恢復使用壯文至今的十幾年,這是壯語文事業不斷提高、發展的時期。自治區黨委明確提出「要積極穩步,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壯族地區農村、學校、機關逐步推行使用壯文」的方針和「搞好重點,逐步鋪開」的做法,壯語文工作走上了新的歷程:逐步恢復了壯語文工作領導機構和專業機構;壯文進學校工作納入大教育軌道,壯漢雙語文教學管理體系初步形成;壯語文的翻譯、出版、新聞、廣播、影視、古籍整理和學術研究、交流取得很大成績;各類壯語文專業人才不斷成長;壯語文工作進一步得到尊重和保障。
廣西的侗文推行實驗工作主要在三江侗族自治縣進行。三江位於廣西北部,與貴州、湖南兩省的侗區相連,侗族為該縣的主體民族。侗文試行始於1958年冬,當時三江縣民族語文學校先後辦過三期侗文班,培養學員120人。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貴州、湖南兩省先後恢復了侗文實驗推行工作。1987年10月,三江縣恢復侗文實驗推行工作。1987年冬至今,共辦侗文班44個,培訓1331人。1988年5月《廣西民族報》開辟了「侗文專欄」。
都安瑤族自治縣聚居著瑤、壯、漢、水、毛難、仫佬等13個民族,總人口62.5萬,其中瑤族人口135959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1.8%。都安的瑤族是「布努瑤」支系,也稱「東努」、「努努」(即「人」)。
1958年,在完成了全國瑤族語言普查的基礎上,語言學家和語文工作者創制了一套《瑤文方案》,但這套方案因種種原因而擱置。1982年7月,部分在京的瑤族學者和瑤族幹部根據瑤族地區發展需要,重新草創了一套以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長洞鄉鎮中村的盤瑤勉話為標准音點、以勉方言為基礎方言、採用拉丁字母形式的《瑤文方案》。這套方案先後在廣西的金秀、田林、賀縣進行了教學實驗。根據實驗結果,1984年4月對《瑤文方案》進行了修訂。1985年中央民族學院民語系招收瑤語大專班,為瑤文實驗工作培養專門人才。1987年2月28日,自治區對瑤文推行使用問題做出決定:「繼續進行實驗,暫不推廣。」
環江毛難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境內居住著12個民族,其中毛難族人口為55274人(全國毛難族人口7100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6.6%。毛難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毛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與侗語、仡佬語、水語比較接近;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2)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及信息處理情況
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方面,修訂了《壯文方案》、《壯文規范條例》(初稿)、《壯語文概要》,編寫、修訂出版了《漢壯詞彙》、《壯漢詞彙》、《壯語詞典》、《壯語新詞術語匯編》、《壯語方言土語音系》、《壯語通用詞與方言代表點詞彙對照匯編》等近二十種工具書,正在編纂的還有與美國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合作進行的大型工具書《壯漢詞典》。
信息處理方面,1990年12月,廣西區民族古籍辦公室與廣西科學院計算中心共同組成「古壯文課題組」,開始了「古壯文處理系統」的研製。1993年12月25日,「古壯文處理系統」在北京通過技術鑒定。目前,自治區民語委正在建立壯語文資料庫,把各種壯語資料匯集起來,按標准詞彙、方言詞彙、成語、諺語、俗語、新詞術語等儲存起來,便於根據不同用途來調取語文材料,並按需要進行分析。這項工作對壯語文的規范化、標准化和信息處理將會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
壯族
壯語
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廣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萬。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中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原稱僮語。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兩個方言(每個方言又各分幾個土語)。北部方言分布很廣,使用人數占壯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無送氣聲母,南部方言有送氣聲母。壯語除單純聲母還有齶化、唇化聲母;有 6個母音韻母和9個韻尾。單母音韻母都是長母音,帶韻尾時有長短母音的對立。有6個舒聲調和2個促聲調,促音調往往又因母音長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值。壯語沒有詞形變化。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名詞的修飾語一般在名詞後面,只有數量修飾語(「—」除外)在被修飾語的前面,指示詞都在句子的最後面。句子中主語在謂語前面,賓語和補語都在動詞後面。在沒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壯族人使用一種類似漢字的方塊壯字來記錄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這種方塊壯字沒有經過系統整理,各地不盡一致。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後全部採用拉丁字母。
苗族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由於長期輾轉遷徙,彼此離散隔絕,苗族中形成很多方言和土語。建國後,經過語言專家調查研究,把苗語分為東部(湘西)方言、中部(黔東)方言和西部川黔滇)方言。境內苗語屬西部方言的滇東北次方言。
苗語語匯豐富,隨著感情的變化,語調悠揚,拖腔較多,剛接觸苗族的外族人都感到苗語說中有唱。苗語詞彙中,同類物的詞彙含有一個共同的詞素,如蛇、蚯蚓、蟲等詞彙,都共用「逼」的詞素,即逼囊——蛇,逼將——蚯蚓,逼剛——蟲;再如漢語的桃、李、梨、花椒等詞,用苗語表達則要加一個「果」作詞頭,即「果桃」、「果李」、「果梨」、「果花椒」。語法上,主語在謂語前,賓語在動詞謂語後;名詞受形容詞修飾時,形容詞的位置移到名詞後邊,如漢語說「黑牛」、「黃玉米」,苗語則說「牛黑」、「玉米黃」;定語和中心語倒置,如漢語說「書包」、「牛角」,苗語則說「包書」、「角牛」;稱謂與漢語也不同,如漢語的「公婆」、「父母」、「兄妹」、「夫妻」等稱呼,苗語則稱「婆公」、「婆母」、「母父」、「妹兄」、「妻夫」。
20世紀初,由英籍牧師與苗族、漢族知識分子根據苗族語言發音特點,設計了一套拼寫苗族滇東北次方言的字母,翻譯出版了《新約全書》和傳教用的小冊子。這種文字由一個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組成,大寫字母表示聲母,小寫字母表示韻母。1981年,雲南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指導委員會、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昆明市的苗、漢專家學者、知識分子對老苗文進行改進完善。1984年設計製作苗文銅模,出版了《苗文掃盲試用課本》第一冊。祿勸參加編寫、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文掃盲課本》第二冊、《苗文數學掃盲課本》第一冊已出版,並辦了兩期苗文師資培訓班。
境內苗族民間口頭文學有詩歌、歌謠、傳說、寓言、諺語以及機智人物故事和愛.情故事。音樂有聲樂、器樂。蘆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舞蹈莊重、活潑奔放,舞蹈語匯形象、豐富,雜技性、技巧性較強,可以自吹自舞,也可以群舞。
麻紡、蠟染、挑花、刺綉是苗族婦女傳統的工藝。
侗族
侗族的語言文字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南、北兩個方言又各分三個土語區。侗語以侗文的標准音貴州榕江話為代表,聲母有32個,韻母有56個,聲調舒聲9個,促聲6個。由於聲調多,詞彙豐富,所以侗語是一種「富於音樂性的語言」。
過去,侗家人沒有與自己語言相適應的文字。1958年根據自願的原則,國家幫助侗族創造了文字。侗文採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侗文的產生,標志著侗族文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侗文的推行,對促進侗族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雖然,侗文從創制推行以來,其間經歷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實踐證實,侗文對保存、繼續、發揚侗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學習漢語文,吸收先進民族的科學文化,都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彝族
彝族文字
彝文,漢文史志稱它為文(字)、韙書;涼山彝族稱彝文為muosu-bburma,讀為「諾蘇(彝族)補瑪(文字)」,「補瑪」有文字之義,還有圖案、圖象之義。說明彝文起源於象形符號,在初創階段是象形表意文字 。
但近現代以來,涼山彝文已經演變成表音的音節文字了。一個彝文單字表示一個彝語音節,同這個字或音 同、音近的若干個字均可視為該音節的重文別體,都可用以表達語音相同、相近的詞或詞素。根據編成的涼山彝文字匯,涼山彝文共有18 000個,平均每個音節有15個字。這就是規范彝文推行前涼山彝文的實際性質和用法。
彝文在解放前的涼山彝族社會里一直得到經常的使用,表現在:一是彝文書寫的歷史文化和文學作品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二是彝文宗教祭奠經典一直在祭司畢摩中間世代傳授;三是民間書信等一直使用彝文;四是地方政府向彝民發布的布告、土司衙門對下的公文等一直使用彝文。
此外,英國傳教士曾在雲南、貴州兩省傳教期間創制了拉丁字母式的彝語拼音文字 ,翻譯出版了基督教聖經,在部分彝族信教徒中教學和流傳過。據說還有人創制過「漢文注音字母」式的彝文。這兩種所謂的彝文都未傳到涼山。
解放後,對彝語文的使用、研究和完善工作取得了非常大成績。在使用方面,從自治州(區)成立時開始,州政府即規定各級政權機關的名牌、布告、印章均採用彝、漢兩種文字同時使用。並把彝語文作為彝族農村必不可少的宣傳、工作語文。在研究方面,首先是由中科院和涼山彝語文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後,制定了涼山彝語拼音文字方案。繼之又在四川省民委彝文工作組的主持下,在搜集整理的基礎上,編制了彝文常用字表、彝文字匯。以後又對彝文常用字表進行修訂,形成了彝文規範字表,並進一步制訂了彝文規范方案,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在涼山州和四川彝族地區推行。規范彝文推行後對彝區教育、新聞、出版、翻譯、文學事業起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水族的語言文字
水族語言
水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水語是一種有聲調的單音節語言,音節組成跟漢語、拉薩藏語、壯語、苗語基本一致,句子的格式也和漢語相仿,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台語支。
分布在不同地區的水族,盡管在語音和詞彙上稍有差異,但都可以用水語交談,沒有障礙,不存在方言差別,只有少量不同土語。大致有三個土語區,即三洞土語、陽安土語和潘洞土語。
水語結構中,語言方面較為復雜,聲母有70多個,韻母有50多個,是壯侗語族中聲韻母較多的一個語種。
水語中的基本詞彙以單音節為主,非凡是最常用的核心詞彙,多數是單音節的,復音節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數景較少。復合方式組成的固有詞合成詞,相當豐富。
水語的句子格局基本屬於「主語——述語——賓語」類型。這種句子,詞的秩序,水語跟漢語完全相同。只是表示修飾關系、領屬關系時,水語和漢語的詞序相反。如「布紅」、「樹大」、「家我」、「哥哥你」,還有指示詞、方位詞也顛倒,如「本書這」、「座山那」、「里家」、「上水」等等。數量名組合也有「倆他兄妹」等。
水族語法特點,一般都按詞的先後順序組成詞、片語和句子,名詞的修飾語除數量詞外,一般都放在名詞之後。句子一般主語在前,謂語在後,賓語和補語在動詞之後。
由於水、漢兩族人民長期交往,水語吸收了不少漢語借詞。漢語借詞來自不同的時代,因之有老借詞和新借詞之分。
南北朝(公元五世紀)以後,漢語中出現大批量詞,侗台語受漢語影響,也出現了量詞。較早的漢語借詞,一般都是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社會習俗等方面語詞。有的已成為水語的基本詞庫,能夠派生新詞。新的漢語借詞主要是1949年以後,吸收進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新詞術語。在雜居地區和城鎮,或趕場互市,社會交往越來越頻繁,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水族青年出生、上學都接觸漢族學校,學漢字說漢語,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因此水族中能操漢語,以及其他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多。語言詞彙也越加豐富。
水族文字
水族有自己的古老文字,水語稱為「泐雖」(le Suì)le即字、書,Suì即水族。意思是水字、水書。水書有400多個單字。是水族先民創造的固有文化,流傳至今,成為研究水族社會歷史和哲學思想的重要資料。
水書造字主要為象形、會意、指事和假借四種,筆劃畫跡接近方塊漢字,而字體則兼有多種形式的非凡文字。以象形字佔多數,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然後運用簡單的構圖來表示。由於水字沒有統一的刻本,沒有在政治、法律上形成統治地位,全憑手寫謄寫抄尋,轉輾傳抄,日子久了,流傳廣了,免不了產生不少變異,出現變體字和異體字,產生古體、今體和異體等不同字形。
水書
水書包括天干、地支、八卦、天象、時令節氣、鳥獸魚蟲、身體五官、率屬稱謂、數目方位等,這種文字在都勻和三都縣的地方誌中都有記載。形態十分古老,酷似殷商甲骨文、全文,又似古籀小篆,有的則認為出自易經、洛書,有的則認為由漢象形字演供而來。
早期抄本中的水文,用竹尖蘸墨汁書寫,近時抄本已用毛筆書寫,有的是圖畫象形,有些是楷書的顛倒、斜置或反寫。有的鬼師們還專寫一些保密文字,被稱為「反書」和「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