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組織條例
⑴ 《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 》還有效嗎沒廢除吧
於2009年6月22日全國人大宣布廢止
⑵ 誰有鄧小平時期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中街道居民的組織和工作,增進居民的公共福利,在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委員會或者它的派出機關指導下,可以按照居住地區成立居民委員會。
居民委員會是群眾自治性的居民組織。
第二條 居民委員會的任務如下:
(一)辦理有關居民的公共福利事項;
(二)向當地人民委員會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和要求;
(三)動員居民響應政府號召並遵守法律;
(四)領導群眾性的治安保衛工作;
(五)調解居民間的糾紛。
第三條 居民委員會的組織如下:
(一)居民委員會應當按照居民的居住情況並且參照公安戶籍段的管轄區域設立,一般地以一百戶至六百戶居民為范圍。
居民委員會下設居民小組;居民小組一般地以十五戶至四十戶居民組成。每個居民委員會所設的小組最多不得超過十七個。
(二)居民委員會設委員七人至十七人,由居民小組各選委員一人組成;並且由委員互推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至三人;其中須有一人管婦女工作。
居民小組設組長一人,一般地應當由居民委員會委員兼任;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選舉副組長一人至二人。居民委員會委員被推為主任或者副主任的時候,選舉他的小組可以另選組長一人。
(三)居民較少的居民委員會,一般地不設工作委員會,由居民委員會委員分工擔任各項工作。居民較多的居民委員會,如果工作確實需要,經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可以設立常設的或者臨時的工作委員會,在居民委員會統一領導下進行工作。常設的工作委員會可以按照社會福利(包括
優撫)、治安保衛、文教衛生、調解、婦女等項工作設立,最多不得超過五個。臨時的工作委員會,應當在工作結束時宣布撤銷。
工作委員會應當吸收居民中的積極分子參加,但要盡可能做到一人一職,不使他們的工作負擔過重。
(四)居民中的被管制分子和其他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分子,應當編入居民小組,但不得擔任居民委員會委員、居民小組組長和工作委員會的委員;在必要的時候,居民小組組長有權停止他們參加居民小組的某些會議。
第四條 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一年。
居民委員會委員因故不能擔任職務的時候,可以隨時改選或者補選。
第五條 機關、學校和較大的企業等單位,一般地不參加居民委員會,但應當派代表參加居民委員會所召集的與它們有關的會議,並且遵守居民委員會有關居民公共利益的決議和公約。
企業職工集中居住的職工住宅區和較大的集體宿舍,應當在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委員會或者它的派出機關的統一指導下設立居民委員會,或者由工會組織的職工家屬委員會兼任居民委員會的工作。
第六條 市內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可以單獨成立居民委員會;戶數較少的,可以單獨成立居民小組。
第七條 市、市轄區的人民委員會的工作部門和其他機關,如果必須向居民委員會或者它的工作委員會布置任務,應當經市、市轄區的人民委員會批准統一布置。市、市轄區的人民委員會的工作部門,可以對居民委員會有關的工作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
第八條 居民應當遵守居民委員會關於公共利益的決議和公約。居民委員會進行工作的時候,應當根據民主集中制和群眾自願的原則充分發揚民主,不得強迫命令。
第九條 居民委員會的公雜費和居民委員會委員的生活補助費,由省、直轄市的人民委員會統一撥發,標准由內務部另行規定。
第十條 居民委員會辦理居民的共同福利事項所需的費用,經有關的居民同意,並且經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委員會批准,可以按照自願原則向有關的居民進行籌募,除此以外,不得向居民進行任何募捐或籌款。
籌募的共同福利款項和開支賬目,在事情辦理完畢後,應當及時公布。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的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1989年12月26日通過,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1954年12月31日全國代表大會人民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同時廢止。
⑷ 依據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相關規定,什麼有權撤換和補選居民委員會成員
居民來會議有權撤換和補選居民委源員會成員。1、依據《居民組織法》規定。居民會議(或居民代表會議)是居民發揚民主的組織制度和民主決策的組織式,是實行自治的決策機構,真正的權利屬於居民會議。
2、居民會議(居民代表會議)由18周歲以上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本居住區居民或者每戶派1名代表組成;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2-3人組成。本居民區黨組織成員、居委會成員或居住在居民區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當然代表,享有戶代表或居民代表等權利和義務。
居民代表應熱心社區工作,辦事公道,代表居民意願發表意見、表決;了解、監督居委會的工作。建立居民代表聯系居民制度。居民代表由居民小組組織居民民主選舉產生。任期三年,與居委會同時換同時換屆,可連選連任。
3、居民會議(或居民代表會議)由居委會召集,每半年至少召開一次。
⑸ 誰能給我一份城市管理條例
黑龍江省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治安管理條例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從業條件與許可備案
第三章治安責任
第四章監督檢查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編輯本段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治安管理,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公共場所和從事特種行業的單位和個人,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公共場所是指: (一)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停車場等交通運輸場所; (二)歌舞廳、游藝室、棋牌室、影劇院、體育場(館)、滑雪場等經營性文娛、體育健身場所; (三)公園、游樂場、展覽館、旅遊景區(點)等風景游覽場所; (四)商店、市場等商品交易場所; (五)網吧、信息港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 (六)飯店、酒吧、咖啡廳、茶館、洗浴、按摩、美容美發、信息中介等服務場所; (七)省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的需要按照公共場所管理的其他場所。 第四條本條例所稱的特種行業是指: (一)旅館業; (二)公章刻制業; (三)典當業; (四)開鎖業; (五)舊行動電話交易業; (六)金銀首飾加工、置換業; (七)廢舊金屬收購業; (八)機動車維修業; (九)信託寄賣業。 第五條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的治安管理,堅持管理與服務、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 第六條公安機關是本省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治安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具體負責管轄范圍內的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的治安管理工作,並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實施行政許可和備案審查; (二)監督、檢查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治安防範制度以及治安防範措施的落實; (三)組織、指導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和從業人員的治安培訓; (四)檢查治安情況,對存在的隱患及時提出整改意見,並督促整改; (五)及時查處治安案件,處置突發事件和治安災害事故。
編輯本段第二章從業條件與許可備案
第七條開辦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符合條件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 (二)有符合條件的固定經營場所和營業設施; (三)場地應當與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的工廠、倉庫保持安全距離,場地的布局和設施符合消防安全和其他有關安全的要求; (四)有治安管理制度及相應的管理措施; (五)不得與居民共用一個樓門通道。 在鐵路、礦區、油田、港口、機場、施工工地、軍事禁區和金屬冶煉加工企業附近不得設立廢舊金屬收購網點,禁止設立網點的區域由所在地縣級公安機關劃定,並抄告同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 第八條利用開鎖、公章刻制、信託寄賣、金銀首飾加工、置換從事犯罪活動受到刑事處罰的,廢舊金屬收購業違反規定收購生產性廢舊金屬情節嚴重的,不得從事本行業經營活動。 第九條開辦經營性公共場所、機動車維修業、廢舊金屬收購業、信託寄賣業的,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後十五日內向所在地縣級公安機關備案;有關閉、合並、遷移、更名、變更法定代表人等情形之一的,應當在注銷、變更後十五日內書面告知公安機關。 開辦非經營性公共場所的,應當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所在地縣級公安機關備案。 第十條公共場所、機動車維修業、廢舊金屬收購業、信託寄賣業備案應當提供下列書面材料: (一)營業執照復印件; (二)有關部門的審批手續復印件; (三)場地平面圖和應急疏散預案。 備案材料齊全的,公安機關應當出具備案回執。 第十一條符合旅館業、公章刻制業、典當業開辦條件的,應當向所在地縣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請,在取得《特種行業許可證》後三十日內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 符合開鎖業、舊行動電話交易業、金銀首飾加工、置換業開辦條件的,應當在領取營業執照後十五日內,向所在地縣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請,取得《特種行業許可證》。 第十二條旅館業、公章刻制業、典當業有變更、注銷情形的,應當經原核發《特種行業許可證》的公安機關辦理變更、注銷手續後,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變更、注銷登記。 開鎖業、舊行動電話交易業、金銀首飾加工、置換業有變更、注銷情形的,經營者應當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到原核發《特種行業許可證》的公安機關辦理變更、注銷手續。 第十三條公安機關辦理特種行業許可的程序,按照《公安機關行政許可工作規定》執行。 公安機關應當對領取《特種行業許可證》的單位進行年度審核,不得收取費用。 第十四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特種行業的管理,從其規定。
編輯本段第三章治安責任
第十五條公共場所、特種行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為治安責任人,其責任是: (一)根據場所規模,配備專、兼職治安員或者按照有關規定配備保安員,組織本單位的保安員、治安員接受治安業務培訓; (二)制定治安安全制度和崗位責任制,檢查治安隱患並進行整改,落實治安安全措施; (三)配合公安機關查處治安案件和處置治安災害事故; (四)發生治安災害事故時,應當立即報告有關部門救援、處理,組織搶救傷員、疏散群眾,維護現場秩序。 第十六條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聘用的從業人員應當持有合法身份證件,境外人員還應當持有國家規定的其他證件。 第十七條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需要聘用保安員應當從保安服務企業聘用。 第十八條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保安員、治安員應當接受治安業務培訓。 第十九條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從業人員在經營過程中,發現治安違法行為或者涉嫌犯罪的行為、違禁物品和公安機關通報協查的人員或者物品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 治安員或者保安員負責維護公共場所、特種行業內的治安秩序,防範治安災害事故、治安案件和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應當佩戴明顯標志,堅守崗位。 第二十條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得為賣淫、嫖娼、賭博、吸毒、販毒、封建迷信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條件; (二)不得影響周圍單位和居民的正常工作、生活; (三)產生的社會生活雜訊污染不得超過規定要求; (四)不得收購、窩藏、銷售贓物; (五)對公安機關下發的協查通知,應當指定專人負責登記、保管和查對,嚴禁泄密; (六)對本條例要求登記的項目,應當如實登記,並保存一年以上。 經營旅館業、公章刻制業、典當業的,應當具備符合治安管理信息系統要求的設施。 其他特種行業治安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由省人民政府規定。國家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一條經營旅館業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對旅客實行入住登記,查驗有效身份證件,並按規定向公安機關報送相關信息。無身份證件的,經負責人同意,並立即報告當地公安機關; (二)洗浴等場所提供住宿服務的,超過零時對留宿人員應當登記,並按規定向公安機關報送相關信息; (三)建立旅客會客登記、財物保管和值班巡查等制度; (四)對旅客遺留的財物,應當妥善保管,及時通知旅客領取或者送交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五)三星級或者相當於三星級以上的飯店,應當在大堂、電梯、樓道、停車場等部位安裝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安全監控系統,並將系統儲存的信息保存三十日以上。 第二十二條經營公章刻制業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按照規定的規格、式樣、文字和數量刻制; (二)憑公安機關出具的准刻證明,對委託單位的名稱、經辦人的姓名、身份證號碼、住址以及所刻制公章的名稱、數量、規格逐項登記,向公安機關報送相關信息,對登記的信息應當保存三年; (三)指定專人負責承接、保管公章和作廢公章的銷毀工作,對逾期三個月不領取的,應當造冊登記,送交所在地縣級公安機關處理; (四)不得委託其他單位和個人加工、製作公章。 第二十三條經營典當業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收當、續當、贖當實行查驗登記、保管等制度,並按規定向公安機關報送相關信息; (二)不得經營國家禁止典當的物品; (三)不得收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持有的貴重物品。 第二十四條經營開鎖業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按照批準的經營范圍從事經營活動; (二)經營者和從業人員應當到公安機關留存相關信息; (三)建立開鎖業務登記制度; (四)到居民家開入戶門鎖,開鎖人、申請人應當到轄區公安派出所登記,開鎖人應當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和營業執照(或者復印件),公安派出所查驗、出具登記證明後,由物業(社區)管理人員或者居(村)民委員會人員到場,方可開啟; (五_)開啟銀行金庫、機動車鎖具、機關企事業單位門鎖,應當通知「110」報警服務台,予以登記,並查驗申請人的有效身份證件、行車執照或者單位書面證明。 第二十五條經營舊行動電話交易業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得在核准登記的交易場所外從事交易活動; (二)建立行動電話交易登記、查驗制度; (三)不得收售無原始發票或者無本人有效身份證件的行動電話; (四)不得收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持有的舊行動電話。 第二十六條經營廢舊金屬收購業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建立登記、查驗、保管等制度; (二)收購單位出售的油田、電力、電信通訊、水利、測量、礦山、軍用和城市公用設施等報廢的專用器材時,應當有出售單位的證明; (三)不得收購國家禁止收購的物品。 第二十七條經營信託寄賣業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在批準的經營范圍內從事活動; (二)建立登記、查驗、保管等制度,對寄賣人的姓名、住址、有效身份證件以及物品的名稱、數量、規格、新舊程度等情況如實登記; (三)不得寄賣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持有的貴重物品。 第二十八條經營機動車維修業的,應當如實登記下列內容: (一)登記送修車輛的號牌、車型、發動機號碼、車架號碼、廠牌型號、車身顏色; (二)車主名稱或者姓名、送修人姓名和本人的有效身份證件或者駕駛證號碼; (三)修理項目,事故車輛應當詳細登記修理部位; (四)送修時間、收車人姓名。 承修更換發動機或者車身(架)、改裝車型、改變車身顏色等項目的,應當查驗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出具的機動車變更登記審批憑證。 第二十九條經營金銀首飾加工、置換業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對顧客的姓名、住址、有效身份證件以及物品的名稱、數量、規格、新舊程度等情況如實登記; (二)不得加工、置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持有的金銀首飾。 第三十條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依法建立的行業協會,應當協助公安機關做好公共場所、特種行業的治安管理工作。
編輯本段第四章監督檢查
第三十一條人民警察對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施行治安管理與檢查時,應當出示證件,佩戴省級公安機關統一制發的治安檢查專用標志。 第三十二條人民警察對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進行檢查時,應當嚴格實行治安檢查登記制度,填寫省級公安機關統一製作的《行業場所日常治安檢查記錄簿》,由人民警察和被檢查方在記錄簿上簽字備查。 第三十三條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對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實施管理檢查時,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在批準的轄區內實施檢查,依法辦理治安案件; (二)對查獲的違法犯罪嫌疑人,應當帶離現場; (三)對扣押、收繳的物品應當依照規定辦理相關手續,開具單據,並按法定的程序對物品進行處理; (四)認真履行檢查職責,了解、掌握轄區內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的基本情況;落實監督檢查措施,避免發生重大治安災害事故; (五)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定期檢查、個別抽查等不同形式,避免影響公共場所、特種行業正常合法的經營活動。 第三十四條人民警察不得參與、變相參與娛樂服務場所經營活動或者為公共場所、特種行業違法犯罪活動提供庇護。
編輯本段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經營者、從業人員違反本條例的,由公安機關依照《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和本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 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的處罰,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 第三十六條違反本條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以警告;警告後仍未改正的,處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治安員或者保安員違反第十九條規定,未依法履行職責的; (二)影響周圍單位和居民正常工作、生活,製造社會生活雜訊污染超過規定要求的; (三)旅館業留宿無身份證件的旅客,未向公安機關報告的。 第三十七條旅館業的工作人員對住宿的旅客不按規定登記的,處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旅館業的工作人員明知住宿的旅客是犯罪嫌疑人員或者被公安機關通緝的人員,不向公安機關報告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處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八條娛樂場所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者從業人員發現違法或者涉嫌犯罪行為未按照規定向公安機關報告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 第三十九條除娛樂場所以外的公共場所和除旅館業、典當業以外的特種行業,在經營過程中發現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行為、違禁物品、公安機關通報協查的人員或者物品,未按照規定向公安機關報告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除娛樂場所以外的公共場所、機動車維修業、廢舊金屬收購業、信託寄賣業未按規定辦理備案或者有注銷、變更情形,未書面告知公安機關的; (二)旅館業、公章刻制業、典當業未配備符合治安管理信息系統要求的設施或者未按規定向公安機關報送相關信息的; (三)公章刻制業無公安機關准刻證明刻制公章的; (四)公章刻制業對作廢的公章未按規定銷毀或者未按規定送交公安機關處理的; (五)舊行動電話交易業收售無原始發票和無本人有效身份證件的舊行動電話的。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旅館業、公章刻制業、典當業、開鎖業、舊行動電話交易業、金銀首飾加工、置換業未按規定接受公安機關年度審核的; (二)洗浴等場所提供住宿服務,在零時後未對留宿旅客進行登記的; (三)旅館業對旅客遺留的財物,未妥善保管或者未送交公安機關處理的; (四)公章刻制業委託其他單位和個人加工、製作公章的; (五)經營開鎖業,違反第二十四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 (六)在核准登記的場所外從事舊行動電話交易的; (七)廢舊金屬收購業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定的; (八)收當、寄賣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持有的貴重物品,收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持有的舊行動電話,加工、置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持有的金銀首飾的; (九)除旅館業、廢舊金屬收購業、機動車維修業以外的其他特種行業,違反第二十條第六項規定的。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條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旅館業、公章刻制業、典當業、開鎖業、舊行動電話交易業、金銀首飾加工、置換業有變更、注銷情形,未按規定到公安機關辦理變更、注銷手續的; (二)治安責任人未依法履行第十五條規定的責任的; (三)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保安員、治安員,未按規定接受治安業務培訓的。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條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一)聘用的從業人員、保安員不符合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的; (二)三星級或者相當於三星級以上的飯店,未按規定安裝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監控系統或者未將系統存儲信息保存三十日以上的。 第四十四條廢舊金屬收購業違反第二十條第六項規定的,責令改正,視情節輕重,處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責令停業整頓。 機動車維修業違反第二十條第六項規定的,責令改正,處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五條未取得《特種行業許可證》擅自開辦特種行業的,由公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以五百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由公安機關責令改正的期限內未改正的特種行業,責令停業整頓,逾期仍未改正的,由公安機關吊銷其《特種行業許可證》。 第四十七條娛樂場所為第二十條第一項所列違法犯罪活動提供條件的,由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責令停業整頓三個月至六個月;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其他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為第二十條第一項所列違法犯罪活動提供條件的,由公安機關責令改正,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八條廢舊金屬收購業收購公安機關通報協查的贓物以及國家禁止收購的其他物品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的行為,應當處以拘留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執行,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當事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 第五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的限期整改的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停業整頓的期限為十五日以上六個月以下。 第五十二條人民警察違反第三十一條至第三十四條規定的,根據情節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編輯本段第六章附則
第五十三條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旅館業是指經營接待旅客住宿的賓館、飯店、旅店、招待所以及其他以洗浴、計時休息、酒店式公寓、辦事處等形式提供住宿休息服務的行業。 (二)開鎖業是指經營以專業人員對鎖具(含汽車鎖、保險櫃鎖、門鎖以及其他閉鎖在標的物上的鎖)進行技術操作,解除閉鎖在標的物上鎖具的閉鎖狀態或者對鎖具進行修理的經營服務等業務的行業。 (三)舊行動電話交易業是指經營以二手行動電話和配件收購、銷售、寄售、代購、代銷等經營服務業務的行業。 第五十四條本條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黑龍江省舊貨業治安管理條例》、《黑龍江省實施〈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細則》、《黑龍江省印鑄刻字業治安管理規定》、《黑龍江省公共場所治安管理規定》同時廢止。[1]
⑹ 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的修訂
1954年12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54年內12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容國主席令公布。
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廢止部分法律的決定》,決定廢止《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委會組織法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大 中 小 紅 綠 藍 黑 列印
--------------------------------------------------------------------------------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二十一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1989年1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尚昆
1989年12月26日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第三條 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第四條 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
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第五條 多民族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應當教育居民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加強民族團結。
第六條 居民委員會根據居民居住狀況,按照便於居民自治的原則,一般在一百戶至七百戶的范圍內設立。
居民委員會的設立、撤銷、規模調整,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決定。
第七條 居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五至九人組成。多民族居住地區,居民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
第八條 居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本居住地區全體有選舉權的居民或者由每戶派代表選舉產生;根據居民意見,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選舉產生。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其成員可以連選連任。
年滿十八周歲的本居住地區居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按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九條 居民會議由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組成。
居民會議可以由全體十八周歲以上居民或者每戶派代表參加,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參加。
居民會議必須有全體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戶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組選舉的代表的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會議的決定,由出席人的過半數通過。
第十條 居民委員會向居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
居民會議由居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戶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組提議,應當召集居民會議。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
居民會議有權撤換和補選居民委員會成員。
第十一條 居民委員會決定問題,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居民委員會進行工作,應當採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強迫命令。
第十二條 居民委員會成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辦事公道,熱心為居民服務。
第十三條 居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的委員會的成員。居民較少的居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的委員會,由居民委員會的成員分工負責有關工作。
第十四條 居民委員會可以分設若干居民小組,小組長由居民小組推選。
第十五條 居民公約由居民會議討論制定,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備案,由居民委員會監督。執行居民應當遵守居民會議的決議和居民公約。
居民公約的內容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
第十六條 居民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公益事業所需的費用,經居民會議討論決定,可以根據自願原則向居民籌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區的受益單位籌集,但是必須經受益單位同意;收支帳目應當及時公布,接受居民監督。
第十七條 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來源,居民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的范圍、標准和來源,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規定並撥付;經居民會議同意,可以從居民委員會的經濟收入中給予適當補助。
居民委員會的辦公用房,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解決。
第十八條 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編入居民小組,居民委員會應當對他們進行監督和教育。
第十九條 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組織,不參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但是應當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討論同這些單位有關的問題,需要他們參加會議時,他們應當派代表參加,並且遵守居民委員會的有關決定和居民公約。
前款所列單位的職工及家屬、軍人及隨軍家屬,參加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其家屬聚居區可以單獨成立家屬委員會,承擔居民委員會的工作,在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和本單位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家屬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家屬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辦公用房,由所屬單位解決。
第二十條 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居民委員會或者它的下屬委員會協助進行的工作,應當經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同意並統一安排。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可以對居民委員會有關的下屬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
第二十一條 本法適用於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設立的居民委員會。
第二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制定實施辦法。
第二十三條 本法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1954年12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同時廢止。
⑻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回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答次會議通過 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一號公布 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法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1954年12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同時廢止。
⑼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全文
【發布單位】全國人大常委會
【發布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1號
【發布日期】1989-12-26
【生效日期】1990-01-01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國家法律法規
【文件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二十一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1989年1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尚昆
1989年12月26日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第三條 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第四條 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
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第五條 多民族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應當教育居民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加強民族團結。
第六條 居民委員會根據居民居住狀況,按照便於居民自治的原則,一般在一百戶至七百戶的范圍內設立。
居民委員會的設立、撤銷、規模調整,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決定。
第七條 居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五至九人組成。多民族居住地區,居民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
第八條 居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本居住地區全體有選舉權的居民或者由每戶派代表選舉產生;根據居民意見,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選舉產生。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其成員可以連選連任。
年滿十八周歲的本居住地區居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按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九條 居民會議由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組成。
居民會議可以由全體十八周歲以上居民或者每戶派代表參加,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參加。
居民會議必須有全體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戶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組選舉的代表的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會議的決定,由出席人的過半數通過。
第十條 居民委員會向居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
居民會議由居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戶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組提議,應當召集居民會議。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
居民會議有權撤換和補選居民委員會成員。
第十一條 居民委員會決定問題,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居民委員會進行工作,應當採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強迫命令。
第十二條 居民委員會成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辦事公道,熱心為居民服務。
第十三條 居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的委員會的成員。居民較少的居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的委員會,由居民委員會的成員分工負責有關工作。
第十四條 居民委員會可以分設若干居民小組,小組長由居民小組推選。
第十五條 居民公約由居民會議討論制定,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備案,由居民委員會監督。執行居民應當遵守居民會議的決議和居民公約。
居民公約的內容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
第十六條 居民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公益事業所需的費用,經居民會議討論決定,可以根據自願原則向居民籌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區的受益單位籌集,但是必須經受益單位同意;收支帳目應當及時公布,接受居民監督。
第十七條 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來源,居民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的范圍、標准和來源,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規定並撥付;經居民會議同意,可以從居民委員會的經濟收入中給予適當補助。
居民委員會的辦公用房,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解決。
第十八條 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編入居民小組,居民委員會應當對他們進行監督和教育。
第十九條 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組織,不參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但是應當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討論同這些單位有關的問題,需要他們參加會議時,他們應當派代表參加,並且遵守居民委員會的有關決定和居民公約。
前款所列單位的職工及家屬、軍人及隨軍家屬,參加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其家屬聚居區可以單獨成立家屬委員會,承擔居民委員會的工作,在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和本單位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家屬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家屬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辦公用房,由所屬單位解決。
第二十條 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居民委員會或者它的下屬委員會協助進行的工作,應當經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同意並統一安排。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可以對居民委員會有關的下屬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
第二十一條 本法適用於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設立的居民委員會。
第二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制定實施辦法。
第二十三條 本法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1954年12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同時廢止。
說明:本庫所有資料均來源於網路、報刊等公開媒體,本文僅供參考。如需引用,請以正式文件為准。
關於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報價 | 誠聘英才 | 法律公告 | 京ICP備05029464號
中國法院國際互聯網站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或建立鏡像
Copyright&;2002-2007 by 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⑽ 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的內容
十萬人口以上的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應當設立街道辦事處;十萬人口以內下五萬人口以上的市轄區和不設區容的市,如果工作確實需要也可以設立街道辦事處;五萬人口以下的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一般地不設立街道辦事處。
街道辦事處的設立,須經上一級人民委員會批准。 街道辦事處的任務如下:
(一)辦理市、市轄區的人民委員會有關居民工作的交辦事項;
(二)指導居民委員會的工作;
(三)反映居民的意見和要求。 街道辦事處設主任一人,按照工作的繁簡和管轄區域的大小,設幹事若幹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設副主任一人。
街道辦事處共設專職幹部三人至七人,內有作街道婦女工作的幹部一人。
街道辦事處主任、副主任、幹事都由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委員會委派。 街道辦事處的辦公費及工作人員的工資,由省、直轄市的人民委員會統一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