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國土資源監督檢查條例
1. 國土資源管理的體制與基本制度
所謂國土資源,澳大利亞稱為自然資源,包括礦產、土地、森林、淡水、海洋、牧草、動植物等。限於本項目的研究目的,本書所述及的國土資源僅限於礦產和土地資源。
一、管理體制
受憲法與法律的制約,澳大利亞的國土資源管理體制總體上屬於一種分權體制,即:聯邦政府僅管理聯邦擁有管轄權的資源,而州或領地政府僅管理州或領地有管轄權的資源(關於北方領地上的自然資源,包括礦產資源,原先聯邦政府也有管轄權,後聯邦政府逐漸將權力移交給領地政府)。由於聯邦政府主要僅對3英里以外海域,包括海底上的礦產資源有管轄權,而廣大陸地土地和其上的礦產資源,包括油氣資源等,主要歸各州或領地管理,所以,州或領地政府在澳大利亞自然資源管理中佔有主導地位。近些年來,由於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特別是《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法1999》的通過,使聯邦政府在各州管理的自然資源開發中,也承擔一定管理職責,但相對而言,其責任還是十分有限的。一般來說,對自然資源的管理,聯邦政府僅承擔有限的職責,而主要的責任在各州和(自治)領地政府。
對於本書重點討論的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兩者而言,在聯邦層次上,可以說是一種分散的管理體制,即礦產問題歸聯邦資源、能源與旅遊部管理,而土地問題主要歸聯邦環境、水資源、遺產與藝術部和農業、漁業與林業部管理。在州級層次上,其管理體制,與聯邦一致,基本也是一種分散的管理體制,即礦產和土地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但不同州或領地在做法上又有一定區別,如對土地的管理,新南威爾士州設有專門的土地部統一管理土地事務,而多數州則有不止一個政府部門管理相關的土地問題。對於礦產資源與礦業的管理,各州和北方領地則多採用集中的管理方式,或曰管理體制,即各種礦產,無論是能源礦產還是非能源礦產,均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且多是上下游一體化的管理。
對於礦產資源與礦業管理中的勞動安全問題,州級層次上,相關管理機構一般多設在礦業管理部門,如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維多利亞州、北方領地等。此外,各州或領地還設有獨立機構或專門機構,管理各產業的勞動健康與安全問題,這些機構通常隸屬於與勞動和就業保護相關的管理部門。在聯邦層次上,管理聯邦海上石油安全生產的機構為國家海上石油安全局(聯邦政府有直接管理權的礦產資源主要是位於3英里以外海底上的礦產資源,主要是油氣資源),是資源、能源與旅遊部部長管轄機構。
二、基本制度
1.立法管理制度
所謂立法管理,也就是依法管理。澳大利亞的各項國土資源管理活動,無論是聯邦層次,還是州級層次,都有相應的立法,都有相應的法律作為依據,也就是一切行政管理均有法可依。另一方面,相關管理機構或顧問機構、輔助機構的建立,通常也以立法規定的形式加以明確,並從法律上對其職能、作用和職責范圍進行嚴格界定,對其行為加以嚴格規范。
2.行政許可制度
在澳大利亞,聯邦和各州法律均規定,凡佔有、使用、處分屬於王室(或州政府所有,或聯邦政府所有)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等,都需要批准,並獲得許可證或相關證件;未經批准,擅自進行開發、利用、佔有或處分的,要進行處罰。如聯邦《海上礦產法1994》第38條之規定,西澳大利亞州《采礦法1978》第155條之規定,南澳大利亞州《采礦法1971》第74條之規定、塔斯馬尼亞州《礦產資源開發法1995》第69條之規定等。
3.有償使用制度
在澳大利亞各州或領地,凡佔有、使用屬於王室(或州政府或領地政府)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等,都要繳納或支付相關的佔有費或使用費。如西澳大利亞州《采礦法1978》第108條規定,對任一礦業權,持有者應在規定的時間內支付租金;第109條規定,對依本法授予的采礦租約或其他礦業權土地上開採的礦產,州長可通過規章規定由誰、怎樣和以什麼比例支付租金。西澳大利亞州《土地管理法1997》第123~125條規定,放牧租約持有者每年需支付規定數量的租金。新南威爾士州《采礦法1992》第282條規定,采礦租約持有者有義務就所開採的公共擁有的礦產向部長支付權利金。南澳大利亞州《采礦法1971》第17條明確規定,礦權持有者有義務就所開採的一切礦產向部長支付權利金。昆士蘭州《礦產資源法1989》第320條規定,采礦請求權、采礦租約或其他授權書持有者開采或被允許開采礦產,無論王室是否擁有該土地上的礦產,都須按規定的權利金率繳納權利金。北方領地 《礦產權利金法》第 9 條規定,礦權持有者應就所生產的礦產向北方領地政府支付權利金等。事實上,聯邦政府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同樣實行的是有償使用政策或曰制度。聯邦 《海上礦產 ( 權利金) 法 1981( Offshore Minerals ( Royalty) Act 1981) 》第 4 條就明確規定,采礦許可證持有者對其所開採的所有礦產,必須向指定權力機構 ( Designated Authority)支付權利金。
有償使用是澳大利亞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基本法律制度,它體現了國土資源的珍貴性、稀缺性和有價值性,同時也體現了國家 ( 或州、領地) 對國土資源的所有性質。
4. 監督檢查制度
無論在聯邦還是在各州或領地的礦業法和土地法中,均有監督檢查的法律規定,甚至在環境法中也有監督檢查的法律規定。聯邦 《石油 ( 淹沒土地) 法 1967》第 125 條規定,指定當局可通過書面文書任命一個人為檢查官。第 126 條規定,檢查官有以下權力: ①可進入授予證書中所指明區域的任何相鄰區和區域內一切與石油勘探、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和儲存、石油運輸的准備活動、管線建設或運作有關的設施、船舶、飛機或建築物進行檢查; ②可檢查、測試任何設備; ③可檢查一切相關文件等。西澳大利亞州《石油法 1967》第 118 條規定,部長可通過書面文件任命檢察官,以實現本法和相關規章的目的。第 119 條規定,檢查官有以下權力: ①准入州與石油勘查活動和石油開發活動相關的任何地方和州的任何設施、車輛、飛機和建築物; ②可檢查和測試任何設備; ③可進入州任何可能有關於石油勘查與開采運作文件的設施、車輛、飛機、建築物或地方,可檢查、抄取和復制這些文件等。新南威爾士州 《采礦法 1992》第 361 條規定,為實現本法目的,部長可通過書面文件,任命一人為檢查官。昆士蘭州 《土地法 1994》第400 條規定,為本法目的,或 《植被管理法》 目的,授權人可做如下一項或數項活動: ①在任何合理的時間內,進入土地; ②檢查土地和土地利用情況; ③對土地上的任何東西進行拍照; ④採集土地上東西的樣品; ⑤對用於農業和牧業的租約土地、特許土地或許可土地,在其上建立監督站,監督本法或租約、特許證、許可證或土地管理協議、修補行動通知或修補行動命令的遵守等。塔斯馬尼亞州 《礦產資源開發法 1995》第 9 條規定,檢察官為了確定本法規定是否被違反或被遵守,可在任何合理的時間,做以下任何事情: ①進入、停留或經過任何土地; ②進入、停留或檢查任何礦山; ③進入、停留或檢查檢察官有理由認為是用於采礦目的的任何場所; ④檢查礦山內的任何工廠或任何其他事情; ⑤從礦山或工廠移走任何材料或物質; ⑥拿走檢察官有理由認為是本法規定或實踐准則中規定標准被違反或未被遵守的工具; ⑦要求任何相關文件的生產數據; ⑧檢查、查證和復制相關文件;⑨移動相關文件進行復制; ⑩拍照或錄音、攝像; (11)要求人員陳述姓名和地址,等等。無疑,這些規定不僅奠定了澳大利亞各州國土資源管理的監督與檢查法律基礎,同時也確立了澳大利亞國土資源管理的監督檢查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 1901 年,新南威爾士州就制定出台了 《礦山檢查法》( Mines Inspection Act 1901) ,1998 年又頒布了 《礦山檢查修正法1998》( Mines Inspection Amendment Act 1998) ,對礦山生產的監督檢查工作進行了詳細而明確的法律規定。
5. 環境保護制度
環境保護制度也是澳大利亞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無論是聯邦政府,還是各州政府,均頒布有相應的環境保護法。如聯邦有 《環境保護與生 物 多 樣 性 法 1999 》,西 澳 大 利 亞 州 有 《環 境 保 護 法 1986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86) 、南澳大利亞州有 《環境保護法 1993》(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 1993) 、北方領地有 《環境保護 ( 北方領地最高法院) 法 1978》 (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Northern Territory Supreme Court)Act 1978) ,等等。此外,各州和領地還有大量與環境保護法相配套的規章。其中,相關條款不僅都明確規定了保護環境的責任、義務和違反後果,同時,也明確確立了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和環境影響評估的相關程序。西澳大利亞州,環境保護法還明確規定了環境保護的五項原則,即預防原則,代際平等原則,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原則,改善和提高評估、定價和鼓勵機制的原則以及廢物最小化原則。
在各州和領地的礦業法和土地法中,均有環境保護的相關條款和規定。西澳大利亞州 《采礦法 1978》在第一部分緒論 ( Preliminary) 中就首先規定,如果本法某一規定與環境保護法的某一規定不一致,則所陳述的規定無效; 第 84 條規定,授予采礦租約時,或在任何隨後時間,部長可強加承租人以合理條件,以達到防止或減少對租約土地自然表面的損害目的。西澳大利亞州 《土地管理法規 2006》第二部分第 12 條規定,任何人不得損害、毀損、干擾、污染或移動受管理土地上的岩石、土壤或任何其他自然物質,違者罰款 1000 澳元。昆士蘭州 《礦產資源法 1989》在第一部分序言中明確闡述本法的目的是,鼓勵在勘查、勘探和采礦中的環境責任等。新南威爾士州《采礦法 1992》 第 11 部分保護環境條件中 ( Inclusion of conditions f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第 238 條規定,如果部長或采礦登記人認為是合適的話,任何授權書或礦產請求權的授予條件或續期條件都必須要在授權書或請求權涉及的土地上包含如下有關保護內容: ①動物、植物、魚類、漁業和風景名勝; ②原著民、建築、考古、歷史和地質景觀特徵等。這些規定不僅奠定了礦業管理和土地管理過程中環境保護的法律基礎,同時也確立了澳大利亞國土資源管理的環境保護制度。
6. 保證金制度 ( 或曰定金制度)
無論是聯邦法律還是州法律,均規定在礦業活動特別是采礦活動開展前須先交納定金,以保障相關法律規定義務得到履行。聯邦 《海上礦產法1994》 第 398 條規定,作為相關許可條件,勘探許可證、保留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和工程許可證持有者可被要求向指定管理部門提交定金。其目的是:確保許可證持有者遵守法律規定和許可證條件。西澳大利亞州 《采礦法1978》 第 84A 條明確規定,采礦租約申請者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向采礦登記辦公室存放定金,否則,不得向申請者發放采礦租約; 第 52 ( 1) 條規定,勘查許可證申請者應在規定期限內向礦權登記員辦公室提交定金; 第 52( 1a) 條規定,部長可要求勘查許可證持有者提交額外的定金以遵守許可條件; 第 60 條對勘探許可證申請者和勘探許可證持有者也作了相同規定; 第70F 條規定,部長可以要求保留許可證申請者或持有者在規定時間內向礦權登記員辦公室提交定金; 第 84A 條規定采礦租約持有者須在規定時間內向礦權登記員辦公室提交定金。昆士蘭州 《礦產資源法 1989》第 83 條規定,在采礦請求權被授予或續期前,采礦登記人應決定礦權持有者應存放的合理數量的定金,以使礦權條件得到遵守、本法規定得到執行。新南威爾士州《采礦法 1992》第 105 條規定,如果部長計劃以礦權持有者交納定金以履行本法對租約所規定的義務為條件而授予一體化 ( consolidated) 采礦租約,則部長可指示向礦權持有者送達書面通知,要求在通知規定的日期前,向部長存放定金。
7. 決策民主化制度
決策民主化,是澳大利亞多年來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一種做法,並已形成一種制度化機制,即重大事情在決策前或重要法律、管理政策在出台前,交由民眾、專業團體、相關組織進行充分的民主協商、研究和討論,由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決策、規劃。如相關礦業法、土地法的出台和調整,先由政府在網上公布草案,邀請民眾和社會各界提出意見和建議,根據民主反饋的意見和建議進行進一步修改,然後再上網公布修改草案,邀請公眾提出意見和建議等,或提交專業團體進行討論等。
8. 信息公開制度
聯邦 《信息自由法 1982》 ( Commonwealth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of1982) 規定,主管部長應盡可能公開如下內容: ①陳述機構職能項目和細節的報告; ②陳述機構安排的細節報告; ③需要為公眾所知曉的一切信息報告等。各州的信息自由法,如西澳大利亞州 《信息自由法 1992》 (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1992) 、昆士蘭州 《信息自由法 1992》、維多利亞州 《信息自由法 1982》 (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1982) 、北方領地 《信息法》( Information Act) 等均有類似規定,即要求,政府用納稅人的錢開展工作所獲得的信息應當公開,政府工作內容和職能必須要公開,政府年度報告必須要公開,公眾需要了解的特別程序要公開,政府的政策制定要公開,政府的管理事務要公開,政府為應對檢查或質詢所准備的報告要公開,等等。無疑,這些法律規定確立了澳大利亞包括國土資源管理在內的各項管理的信息公開制度。
9. 損失補償制度
各州和北方領地的礦業法或礦產資源法均明確規定,在礦業過程中,對土地所有者或佔用者所造成的損失,必須要給予補償。造成損失需要補償的內容包括: 剝離土地地表的部分或全部; 對土地地表的損害; 對土地上設施的損害; 土地與土地所有者或佔用者其他土地的分割; 土地環境的損失,包括娛樂和保護價值等; 對土地進行任何已計劃改進措施機會的損失; 所有者或佔用者在該土地利益上的市場價值的損失等。
2.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的主要職責
研究擬定並組織實施有關土地、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及規章;組織制訂省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管理的技術標准、規程、規范和辦法。
組織編制和實施全省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計劃和其他專項規劃;參與核定省政府審批的城市總體規劃;審核市、縣(市)、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編制和實施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地質勘查、地質災害防治、地質遺跡保護規劃;組織全省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
監督檢查市(州)、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行政執法和土地、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依法保護土地、礦產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承辦或參與調處跨市(州)及有重大影響的權屬糾紛,查處重大違法案件;依照規定負責有關行政復議工作。
組織落實耕地特殊保護和鼓勵耕地開發政策;實施土地用途管制,組織基本農田保護;指導未利用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監督工作;確保耕地佔補平衡。
制訂地籍管理辦法,組織全省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地籍調查、土地統計和動態監測;負責土地確權、城鄉地籍、土地定級估價、登記等工作。
擬定並組織實施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轉讓、交易和政府收購管理辦法;制訂和實施國有土地劃撥使用目錄指南;制訂和實施鄉(鎮)、村用地管理辦法,指導農村集體非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管理;依法統一管理和監督土地資產、土地市場。
組織省內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的評測;審定評估機構從事土地評估的資格;確認土地使用權價格;承擔報省政府、國務院審批的各類用地的審查、報批工作。
依法管理礦產資源探礦權、采礦權的審批登記發證和轉讓審批登記;審查對外合作區塊;承擔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工作,管理地質資料匯交;依法實施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審查確定地質勘查單位的資格,管理地勘成果;按規定管理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和使用;審批評估機構資質,確認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和探礦權、采礦權評估結果。
組織監測、防治地質災害和保護地質遺跡;依法管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監測、監督防治地下水的過量開采與污染,保護地質環境;認定具有重要價值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安排並監督檢查國家財政和省財政撥付的國土資源工作經費及其他資金;會同有關部門安排並監督使用省級耕地開墾專項資金。
承辦上級交辦的其他事項。
3. 國土執法監察有哪些職能
1.執法監察職責:
①監督檢查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執行和遵守情況;
②受專理對國土資源違屬法行為的檢舉、控告;
③監督檢查下級人民政府違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行為;
④調查處理國土資源違法案件;
⑤其他依法應當履行的職責。
2. 執法監察職權:
①檢查權,即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組織和個人執行和遵守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情況行使檢查的權力;
②調查權,即依法對監察對象就特定的事項所具有的開展調查活動的權力;
③制止權,即依法對正在實施中的違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制止的權力;
④行政處罰權,即依法對違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行為人應承擔的行政法律責任給予行政制裁的權力;
⑤建議權,即依法向有關單位和部門提出給予違法者以行政處分或追究刑事責任建議的權力;
⑥行政處分決定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賦予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對應予行政處罰而不作為的下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予以行政處分的權力。
4.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的信息公開指南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
一、簡述
1、編制《信息公開指南》的政策依據:《湖北省政府信息公開規定》(省政府令262號)、《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全省政務公開的意見》(鄂辦發[2005]36號)、國土資源部制定的《國土資源政務信息網上公開目錄》等。
2、更新時間:根據工作性質定期更新。
3、獲取途徑:以網上公開為主,包括登錄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網站;從省政府政務網上鏈接;從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上鏈接。輔以政務大廳公開、新聞發布會、媒體公開、辦事指南以及其它方式。
二、主動公開
(一)公開范圍
1、法定公開事項。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國土資源部門在履行行政職能過程中須向社會公開的事項。包括行政許可事項和預審、登記、備案管理事項等。
2、行政決策事項。國土資源廳作出的重大決策,包括重要會議、重要文件、土地和礦產資源規劃、地質環境治理、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徵用、土地整理項目、探礦權、采礦權審批以及其他重要工作部署等。
3、行政執行事項。依法執行行政決策的事項,包括依據、標准、過程、結果等。
4、重要人事事項。人員編制、幹部使用、競爭上崗和人員錄用等情況。
5、財務管理事項。包括部門預算和決算報告、政府采購、落實收支兩條線規定情況,土地開發復墾整理項目專項資金、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地質勘查資金及其它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等。
6、行政執法事項。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執法檢查的項目、依據、內容、結果等。
7、行政服務事項。直接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行政審批及費用收取、證件辦理的依據、標准、過程、期限、結果等。。
8、行政監督事項。對行政行為開展監督檢查的有關情況。
9、突發應急事項。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其它有關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事件。
10、勤政廉政事項。組織機構、工作職責、辦事制度、權利義務、辦公地址、聯系方式和投訴電話等。
(二)公開形式
針對不同情況,採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形式進行公開,主要形式包括通過部門網站公開和當面接受咨詢公開等,輔助形式包括新聞發布會、新聞媒體、辦事指南以及其他方式。做到凡是需要向社會公開的事項,及時通過媒體公開;凡是人民群眾辦事需要了解的政策、規定和程序,通過設立辦事窗口、印發辦事指南、設置咨詢台和電子顯示屏、觸摸屏等形式公開;凡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舉措,採取評議會、聽證會等形式公開;凡是需要在一定范圍內公開的內容,通過會議、文件和區域網等形式公開。
(三)公開時限
工作動態和新聞定期更新;臨時性工作隨時更新;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長期保留(若有修訂則適時更新,若廢除則自廢除之日起刪除)。
5.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履行執法監察職責時主要有哪些權力
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履行專國土資源管理職責,屬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對轄區內國土資源管理相對人遵守國土資源管理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並對違法者依法實施制裁的行政執法活動。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履行執法監察職責時,主要有檢查權、調查權、制止權、處罰權及處分建議權等權力。
相關鏈接《土地管理法》第66條、第67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有權採取下列措施:
要求被檢查的單位或者個人提供有關土地權利的文件和資料,進行查閱或者予以復制;要求被檢查的單位或者個人就有關土地權利的問題作出說明;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非法佔用的土地現場進行勘測;責令非法佔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停止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
6. 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 相關法律法規條例有哪些
1.土資源執法監察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2.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執法監版察工作的通知權
3.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巡查工作規范
4.國土資源部關於在土地執法監察工作中實行動態巡查責任制有關問題的通知
5.關於規范國土資源違法線索核查報告格式的通知
6.關於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行政處分暫行辦法
7.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工作規范(試行)
8.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國土資源執法監察人員崗位培訓實行持證上崗的通知
9.國土資源部關於建立健全土地執法監管長效機制的通知
10.國土資源部關於健全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和執法監察長效機制的通知
7. 國土資源執法監督規定具體如何實施
1月2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簽署第79號國土資源部令,發布《國土資源執法監督規定》(專以下簡稱《屬規定》)。《規定》自2018年3月1日起實施。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法治國土實踐的重要舉措。
規定同時提出,縣級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實行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即國土資源執法人員在查辦國土資源違法案件過程中,因過錯造成損害後果的,所在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予以糾正,並依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過錯責任。
8. 土地監督檢查
【土地監督檢查】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實現其土地行政管理職能,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相對人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違法者實施法律制裁的制度。土地管理監督檢查是一種行政監督檢查,在性質上屬於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政執法行為。
【土地監督檢查措施】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依法有權採取的手段,具體包括:①要求被檢查的單位和個人提供有關土地權利的文件和資料,進行查閱或予以復制;②要求被檢查的單位和個人就有關土地權利的問題作出說明;③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非法佔用的土地現場進行勘測;④責令非法佔用土地的單位或個人停止違反土地法律、法規的行為;⑤詢問違法案件的當事人、嫌疑人和證人;⑥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非法佔用的土地現場進行拍照、攝像;⑦責令當事人停止正在進行的土地違法行為;⑧對涉嫌土地違法的單位或者個人,停止辦理有關土地審批、登記手續;⑨責令違法嫌疑人在調查期間不得變賣、轉移與案件有關的財物。
【現場勘測權】是指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非法佔用的土地現場進行勘測,直接獲取非法佔用土地的勘測資料的權力,被檢查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並提供便利條件,不得拒絕或阻撓。
【制止權】是指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為了盡可能減少被非法佔用土地的單位或個人的損失,責令非法佔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停止正在進行的違反土地法律法規行為的權力。
【行政處分建議權】是指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自己無權處理的,有權向同級或上級人民政府的行政監察機關提出行政處分建議書,由有關行政監察機關依法進行處理。
【直接行政處分權】是指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由其直接依法予以處理的權力。
【土地犯罪移送權】是指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土地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有權將案件移送有關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9.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土地復墾行政管理、監督檢查的職責是什麼
根據《關於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225號)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切實履行對土地復墾行政管理、監督檢查的職責。
(1)在建設用地預審或采礦權審批時,有審查、審批權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對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方案進行審核,對沒有方案或方案不符合要求的,要責成復墾義務人補充、修改或完善。改擴建生產建設項目在申請新的用地或辦理采礦權延續、變更手續時,要對土地復墾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審查,未按規定完成任務的,將不予辦理新的審批手續。
(2)在建設用地批復、采礦許可證發放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年度檢查(以下簡稱年檢)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未按規定繳納土地復墾費的復墾義務人,將不批復建設用地、不發放采礦許可證或不予通過年檢。
(3)各地要建立健全日常監管制度,切實加強土地復墾的監督檢查工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定期、不定期地對復墾義務人落實土地復墾方案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和督促。要對復墾後的土地及時組織竣工驗收,驗收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見,限期改正。對未完成復墾任務或驗收不合格的不予通過年檢。
10. 關於印發《市( 地) 縣(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 國土資發 [2003]17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 ( 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局) :
為加強市、縣兩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監督管理,部制定了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附件: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
國土資源部
二○○三年一月十六日
附件:
市( 地) 縣(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工作,進一步明確監督管理職責,規范監督管理行為,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益和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依據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依據本辦法的規定,對本行政區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在同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維護本行政區內正常的礦產資源管理秩序。
第三條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根據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求的內容和時限,對擬設置探礦權、采礦權區域內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狀況,提出調查意見。
探礦權、采礦權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在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後 30 日內將探礦權人的勘查實施方案、采礦權人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及其他相關資料送交勘查作業區或者礦區范圍所在的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第四條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依照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本行政區內的礦產資源儲量進行監督管理。並對下列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 一) 探礦權人不按規定進行探明資源儲量登記的;
( 二) 建設單位不按規定進行壓覆資源儲量登記的;
( 三) 采礦權人不按規定進行佔用資源儲量登記的;
( 四) 采礦權人不按規定由具有資質的地質測量機構每年對其佔用的礦產資源儲量變動情況進行地質測量,並提交有關報告和圖件的;
( 五) 采礦權人不按規定填報礦產資源儲量統計報表的。
第五條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依照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本行政區內的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監督管理。組織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制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嚴格執行新建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按照 「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負責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
第六條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按照 《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的規定,對發生在本行政區的下列違法勘查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 一) 未取得勘查許可證擅自進行勘查工作的,超越批準的勘查區塊范圍進行勘查工作的;
( 二) 擅自進行滾動勘探開發、邊探邊采或者試採的;
( 三) 擅自印製或者偽造、冒用勘查許可證的;
( 四) 不依法備案、報告有關情況、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者弄虛作假的;
( 五) 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
( 六) 變更勘查單位未向登記機關備案的;
( 七) 已領取勘查許可證的勘查項目,滿 6 個月未開始施工,或者施工後無故停止勘查工作滿 6 個月的;
( 八) 不依法辦理勘查許可證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手續的。
第七條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按照 《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 《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的規定,對發生在本行政區的下列違法開採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 一) 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的; 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范圍采礦的,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開採的特定礦種的;
( 二) 超越批準的礦區范圍采礦的;
( 三) 非法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礦產資源的;
( 四) 不依法提交年度報告、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者弄虛作假的;
( 五) 在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時不按規定提交已采出的礦產品的礦種、產量、銷售數量、銷售價格和實際開採回採率等資料的,或者採取偽報礦種,隱匿產量、銷售數量,或者偽報銷售價格、實際開採回採率等手段,不繳或者少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用的;
( 六) 破壞或者擅自移動礦區范圍界樁或者地面標志的;
( 七) 擅自印製或者偽造、冒用采礦許可證的;
( 八) 不按期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采礦權使用費、采礦權價款等依法應當繳納的費用的;
( 九) 不依法辦理采礦許可證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手續的;
( 十) 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長期達不到要求,未按照開發利用方案進行施工或者開采,未對有工業價值的共生、伴生礦產進行合理綜合回收或者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造成資源破壞損失和浪費的;
( 十一) 擅自超計劃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的;
( 十二) 不參加年檢或年檢不合格的;
( 十三) 法律法規規定的或由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授權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處罰的,其他違法開採行為。
第八條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按照 《礦產資源法》、《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的規定,對發生在本行政區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 一) 未經批准、擅自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
( 二) 以承包等方式擅自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
第九條 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按照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統一規定建立年檢制度,並對探礦權人勘查實施方案和采礦權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的執行情況和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所規定的監督管理內容實施年度檢查,對違法行為依法進行查處。
對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的,經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授權實施行政處罰。
對實施本辦法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處罰,情節嚴重依法應予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的,應當向原發證機關提出建議,由原發證機關作出決定。
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第四十四條有關規定並構成犯罪的,應提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十條 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對下級管理機關的違法行政或行政不作為應當責令糾正,必要時可以對違法勘查開採行為進行直接查處。
對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的監督管理,應向當事人出示國土資源部油氣督察員證。
第十一條 建立和完善監督管理工作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從嚴查處越權、失職、瀆職及濫用職權行為。對違法勘查開採行為不及時處理或者不報告的,要依法追究法律和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 探礦權人不按勘查施工合同支付工程款,或以各種名義向勘查單位收取費用的,按非法轉讓探礦權處罰。
凡是以工程承包、巷道工程承包及其他任何形式、名義,將礦產資源交由他人工采經營的,按非法轉讓采礦權處罰。礦山企業進行生產勘探及其監督管理,按照《關於礦山企業進行生產勘探有關問題的通知》 ( 國土資發 [2002] 344 號) 的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 各省 ( 區、市)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可以依照本辦法,結合實際確定本行政區市 ( 地) 縣 ( 市) 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許可權並制定具體實施辦法。
第十四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