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醬油法律法規
Ⅰ 中國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有多少
一、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回法》《中華答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
二、法規:
《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國務院令第503號)《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試行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糧食收購條例》《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葯管理條例》《食鹽專營辦法》《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等。
Ⅱ 食品行業涉及的法律都有哪一些
食品行業的法律法規太多了,通常會分為三種類型,即常規法律篇、行政法規篇以及部門規回章篇答。
一、法律篇
在這部分一共有14部法律,包括《廣告法》、《不正當競爭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這113部食品行業的法律法規囊括了所有現行行業的法律文件,對於從事食品行業的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參考依據。感興趣的可以加好友私聊哦!
Ⅲ 法律對食品經營者貯存散裝食品有什麼規定
提問者,「火腿腸沒有按包裝條件進行冷藏儲存」屬於「未按規定要求貯存食品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容全法(2009)第八十七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四)未按規定要求貯存、銷售食品或者清理庫存食品;
提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09)第四十條 食品經營者應當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貯存食品,定期檢查庫存食品,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第四十一條 食品經營者貯存散裝食品,應當在貯存位置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者名稱及聯系方式等內容。
食品經營者銷售散裝食品,應當在散裝食品的容器、外包裝上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經營者名稱及聯系方式等內容。
Ⅳ 散裝醬油質量檢驗的標准
正規的醬油製作是干凈的,如果是小作坊的就不能保證了。 原料選擇為較好的黃豆、專麵粉,按黃屬豆∶麵粉∶鹽水為2∶1.5∶1配製組成一個醬醅,經30多道工序,1年左右的日曬夜露,醬醅的顏色逐漸變成紅褐色,並具有濃郁的醬香味。
Ⅳ 散裝醬油需要手續嗎
首先,應復辦理好工商登記制手續,領取營業執照。您應事先准備好辦理工商登記所需的有關證件,到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工商登記手續,領取執照,取得經營資格。其次,應辦理稅務登記手續,領取稅務登記證。您應自領取工商營業執照之日起三十日內,持有關證件營業執照、身份證及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的其他證件、資料,向當地地方稅務機關申請辦理稅務登記手續,領取稅務登記證件。最後,還應辦理衛生許可證、從業人員健康證等相關證件
Ⅵ 醬油總酸不合格用什麼法律法規處罰
醬油發酵中產生乳酸等各種有機酸,所以測總酸以乳酸計。滴定法用眼睛看終點,酸度計數字顯示PH值。
Ⅶ 散裝醬油是否合格
理論上說,散裝的醬油,應該是合格的,與瓶裝的區別僅僅在於包裝不同而已,但價錢內卻便宜太多。容
散裝調醬油在流通過程中容易感染菌落和摻入雜質,不易保持產品質量和衛生;也便於銷售者摻雜、摻假,以次充好,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難以維護名牌產品信譽。
醬油估計能放五六個月。但誰知道商店何時進貨的呢?
所以建議不要買散裝的醬油。
Ⅷ 醬油國家標准
醬油衛生標准如下:
1、釀造醬油
以大豆和(或)脫脂大豆、小麥和(或)麩皮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製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體調味品。
2、配製醬油
以釀造醬油為主體,與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製而成的液體調味品。
3、烹調醬油
不直接食用的,適用於烹調加工的醬油。
4、餐桌醬油
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可用於烹調加工的醬油。
5、感官要求
具有正常釀造醬油的色澤、氣味和滋味,無不良氣味,不得有酸、苦、澀等異味和霉味,不混濁,無沉澱,無異味,無霉花浮膜。
6、理化指標
(8)散裝醬油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1、GB2717-2003《醬油衛生標准》和GB2717-2018《醬油》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規定,醬油中氨基酸態氮的指標要求≥0.4g/100ml,低於此指標的產品為不合格產品,應該予以曝光並受到相應的查處。
2、嚴格按照GB2760-2014《食品添加劑》標准中規定的食品添加劑范圍和限量要求進行食品添加的醬油產品,均為合格產品,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
3、醬油產品的標簽標識,應該按照GB7718-2011《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和GB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的相關規定執行。
Ⅸ 有關法律維護公共秩序、安全的新聞
一、香港佔中事件:香港警方執法是否果斷?如何保障公共安全秩序?
佔中後期,香港警方表示絕不容許激進示威人士再次堵塞已開通的道路,更不能容忍任何破壞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暴力行為。若有任何違法行為,警方一定會果斷執法,保障公共安全及秩序。
警方在特區政府新聞處發表聲明表示,香港是法治社會,所有市民必須遵守香港法律。任何人作出非法行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市民切勿以身試法。
聲明表示,警方有責任使用法律賦予的權力採取果斷行動,以維持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警隊有決心及能力嚴正執法,使堵塞道路可以重開,社會秩序得以恢復。警方呼籲非法霸佔道路人士立即移除障礙物,帶走私人物品,並和平及有秩序地離開。
關於有非法佔領組織者聲稱會到警署自首,警方會按既定程序公平公正作出處理。警方希望有關人士能配合警方的安排,減少對警署為市民大眾提供正常服務的影響。
二、上海踩踏事件: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亟須強化
雖然上海外灘嚴重踩踏事故是偶發事件,卻暴露出現代化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嚴峻性,揭示出強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和城市安全治理的迫切性。必須重視強化和遵守法治基礎上的規則規范,才能保證城市安全和秩序。為此,要全面建立和嚴格執行各種安全規則,把常態化公共安全管理與應急化公共安全管理相結合,同步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居民安全意識
2014年最後一天,上海外灘發生嚴重踩踏事件,36個年輕的生命離我們而去。痛定思痛,我們既要對逝者表達哀思,更要基於這一事件對城市、特別是大型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進行思考。可以說,類似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型城市發展到今天,迫切需要突破當前城市管理的極限,迫切需要將城市治理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這樣才能適應當前人口不斷向大型城市集聚的態勢,才能適應大型城市在安全秩序和良好規則下有序運行的需求。
事件雖然發生在上海,但是對我國大型城市的發展和建設都敲響了警鍾。深刻反思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不足和漏洞,不斷提升和強化城市公共安全能力和社會秩序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市民的規則意識和安全意識,才是對這一事件的最好交代,才是對逝者的最大安慰,才能讓我們的城市在更高水平上運行和發展。
三、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應開門立法
在過去十年的食品葯品重大事件中,『國家秘密』『商業秘密』都是阻礙公眾知情權的擋箭牌:雲南白葯未標識有毒配方、鎘超標大米名單不能公布、瓶裝水水質企業標准不能公布、食品添加劑名稱不能公布……。事實上,在食品葯品安全事件中,沒有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除個人隱私外,所有信息都必須被公開。
2013年9月至今,中國食品安全立法動作頻頻,除主要部門法《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下稱《食品安全法送審稿》)徵求社會意見外,各省、市涉及信息公開、行政審批、政府監管等多個領域的數十部地方法規先後揭盅。
這樣的密集立法引致兩種聲音。一種意見稱《食品安全法送審稿》為「史上最嚴」,可操作性遠高於原法;另一種意見認為,就目前法規條例中的部分內容體現出的食品安全監管政策,有可能走向「擴張行政權力,限制社會監督」之路。
非專業人士如何參與?目前。食品安全方面民眾很難參與,基本上都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專家主導。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規定有一個月的時間徵求意見,但地方食品安全規定一般只給出不到一周的徵求意見時間。比如,甘肅省《關於禁止經營使用散裝信用油、散裝醬油和食醋的通告(徵求意見稿)》和《杭州市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公開管理辦法》兩部地方規章,當地民眾來不及了解其中的信息,徵求意見就已過去。
非專業人士缺乏具有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知識,可以通過公民教育解決這一問題。《食品安全法送審稿》也提出,國家將食品安全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開展食品安全公益宣傳。
在食品安全領域,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至為重要。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熱點輿情案例,事件類型統計結果是:社會民生類輿情事件所佔比例最大,為28%;其次,才是反腐倡廉,為23%。
全國「兩會」期間傳出的消息稱,食品安全「黑名單」制度有望於今年上半年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施行。全國性「黑名單」資料庫被視為解決地方「各自為政」的方法。
對這一系統的建設效率及其效果,目前仍難預測。食品安全「黑名單」制度當年推出兩個多月後,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的政務網頁中,僅一半設立了相關專欄,其中還有3個暫未發布任何信息。
「多龍治水」是食品安全監管痼疾,這次安全法修訂,最重要的就是把食品生產經營和餐飲統歸食葯監局監管。
例如,根據衛生部門的規定,黃花菜不屬於「乾菜」,因此不得有二氧化硫殘留;而質檢和農業部門的相關標准卻規定「黃花菜」屬於「乾菜」,可以允許有二氧化硫殘留。部門規章的矛盾使生產加工商無所適從。而現今並行的三套食品安全法規《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和《農產品(000061,股吧)質量安全法》,實施監管由衛生部門、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和農業部門分別主導,其中的強制標准也不無內容打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