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鼻疽法規
1. 如何鑒別診斷馬腺疫
馬腺疫俗稱噴喉。是主要發生於馬、騾、驢、幼駒的急性傳染病。流行特點上多發生1歲左右幼駒,春秋季常呈地方流行,臨床症狀以體溫升高結膜潮紅稍黃染,上呼吸道及咽粘膜呈卡他性化膿性炎症,頜下淋巴結急性化膿性腫大(如雞蛋大)破潰後該出大量黃色濃汁。本病必須與下列疾病鑒別:
(1)鼻腔鼻疽。頜下淋巴結腫脹,無熱痛不化膿,鼻粘膜有鼻疽結節和潰瘍。或有冰花樣瘢痕。
(2)馬傳貧。與惡性腺疫有相似處,但馬傳貧可視粘膜可有出血點,心臟機能紊亂,白細胞減少,或接近正常。
(3)鼻炎。無傳染性,體溫微升,頜下淋巴結不腫或輕度腫脹不化膿。
2. 例舉中國古代歷史上三部著名的醫學或葯物學著作
計算機,機械,建築設計,電子學和建築工程。這幾個是德國的強項。工作好不好找,就得看你的能力,以及到時候的市場需求。
3. 求養馬知識!
養馬知識
一. 飼料
馬基本上是食草動物,它每天要花費長達12個小時在牧場或草原吃草。它有一個後腸發酵區,並在盲腸和結腸中有大量的纖維分解菌群。在馬的後腸中,可以合成維生素B和揮發性脂肪酸。同具有前腸發酵區的反芻動物相比,馬利低質量粗飼料的適應能力是較差的。
因此,首先以日糧中草料成分的質量為重點來合理地考慮馬的飼養問題很重要。供應的草料可以是清潔的、不帶泥土的草,或者是豆科乾草、牧草、半干青貯料或草餅及製成顆粒的草。對於馬來說,青貯的牧草要比其它種類的粗飼料更具危險性,因為食用以不適當方法生產的半干青貯料可能會導致肉毒梭菌中毒。在沃土上生長的多葉的、青的、細莖的、無塵土的牧草,能夠滿足相對定居的成年馬對能量的全部需要。早期收的豆科乾草和苜蓿,可以滿足幾乎所有各種等級的馬對蛋白質的需要,具體則取決於同時飼喂的低蛋白精飼料量。為了滿足生長、活動、妊娠或泌乳的需要,通常都需要飼喂以穀物為主的精飼料來維持充分良好的機體狀態。
表1 馬的預期飼料消耗量1 (以馬體重的%計)
草料 精飼料 總計
成年馬
維持需要 1.5~2.0 0~0.5 1.5~2.0
母馬(妊娠後期) 1.0~1.5 0.5~1.0 1.5~2.0
母馬(泌乳早期) 1.0~2.0 1.0~2.0 2.0~3.0
母馬(泌乳後期) 1.0~2.0 0.5~1.5 2.0~2.5
活動量狀況
活動量小 1.0~2.0 0.5~1.0 1.5~2.0
活動量中等 1.0~2.0 0.75~1.5 1.75~2.5
活動量大 0.75~1.5 1.0~2.0 2.0~2.5
幼馬
哺乳期馬駒(3個月) 0 1.0~2.0 2.5~3.5
斷奶馬駒(6個月) 0.5~1.0 1.5~3.0 2.0~3.5
1歲馬(12個月) 1.0~1.5 1.0~2.0 2.0~3.0
1歲以上馬(18個月) 1.0~1.5 1.0~1.5 2.0~2.5
2歲馬(24個月) 1.0~1.5 1.0~1.5 2.0~2.5
1風干飼料(干物質約為90%)
表1所列為各種類別的馬根據年齡、活動量和生產所處不同的階段所預計的牧草和精飼料消耗量范圍。與表1數值有出入的情況並不奇怪,例如訓練活動量很大的賽馬,每天消耗的飼料總量會超過其體重的3%。對所有各種類別的馬,通常建議每天至少都要飼喂重量相當於其體重1%的某種草料,這樣可以維持正常的後腸功能和減少發生疝痛或蹄葉炎的可能性。有些專家建議,草料在馬的日糧中至少應佔到50%,但對於某些性能要求高的馬,限制其飼料中的穀物用量可能會使馬難以保持充分良好的體態。
草餅(或草塊)、全價的乾草或穀物飼料塊和完全製成顆粒的日糧等,是另外一些可以為馬提供草料的方法。採用上述幾種飼料的主要原因,是它們可在場地有限的情況下便於儲存和裝卸。此外,減少飼料的浪費和在馬廄通風條件不良的情況下減少粉塵,也是考慮採用上述飼料的原因。由於在供應足量粗飼料的情況下全價飼料中的養分量仍可精確地確定,因此人們樂於將它用作快速生長的馬駒的補飼日糧,甚至還將它用作性能要求很高的賽馬的日糧。據報道,馴馬師使用全價乾草-穀物飼料後,馬吃下全價顆粒飼料的速度要比單吃穀物時慢,但並未出現厭食和影響健康等問題。對全價塊狀飼料進行研究時所觀察到的情況,與上述情況是一致的。
二. 營養和環境的影響
為馬廄所設計的各種設施,常常是更多地考慮馬主的舒適而不是為了馬的需要。馬廄的通風不良是人所共知的,有些情況下甚至達到了不透風的程度,因此,馬只能呼吸質量很差的空氣。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應該強調採用高質量的、無粉塵的、不帶泥土的乾草,或者採用壓成塊狀或顆粒狀的草料或乾草與穀物的混合飼料。
三.繁殖
公、母馬3周歲時開始配種。小群配種時,用3~5歲公馬,公、母比例為1:10~20,6~6.5歲公馬,公、母比例為1:25~35;個別公馬至20歲,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種能力。在群牧條件下,對母馬進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馬終生產駒10~l2匹。母馬發情周期為17~21 天,妊娠期323~337天。
幼駒初生時的體高,相當於成年馬的62%以上,管圍相當於成年馬的56.79%,體長、腳圍相當於成年馬的45%以上;生後一周歲的體高相當於成年馬的87.98%,管圍相當於成年馬的82.74%,體長、胸圍相當於成年馬的76%以上;2周歲的體高和管圍達到成年馬的94%,而體長和胸圍達到成年馬的89%;至4~5周歲時生長發育基本完成。
四. 育種
馬遺傳性和生活條件的關系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14 19:52:58 [馬的養殖技術]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馬具有能夠把它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特性,叫做遺傳性。不同品種具有不同的遺傳性。具體表現在不同的形態特徵(例如馬體的高矮和長短、身體輕重、背腰長短、毛色等)和特性(例如善奔及敏活性、耐粗飼及抵抗各種不良環境條件的能力等),這都是它們內在的「根據」不同,也就是它們的遺傳性不同的緣故。要了解和掌握它的遺傳性,就得知道用於馬種改良的每一匹種馬或某一群馬的來源,屬於什麼品種,是雜種還是純種,是外來種還是本地種。如果是純種或是我國某地歷史悠久的地方馬種,它們的遺傳性可以說是比較穩定的,至少要比雜種或歷史短的外來品種穩定些。當然,這種穩定性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穩定不變的。所謂穩定的遺傳性就是說能把它好的特性,通過配種繁殖傳給後代,也能把不良的特性傳給後代,,怎樣知道馬的好和壞的遺傳性呢?這主 要通過鑒定來評定它的優缺點傳給後代的情 況。如果有品種系譜,同時還要審查它的血統。血統對種公馬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血統可查,也可以通過對它們所生的幼駒的觀察和鑒定來了解幼駒的親代優良的品質和遺傳穩定性的程度。
但是在長期的培育過程中,由於受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變化的影響,「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些穩定韻性狀在繁殖改良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異。不過這要看這些外因是否對馬的發育有利或是不利。要改良一一個馬種,就必須滿足馬 匹所需要的有利條件,採用正確的改良方法,以促進幼駒向人們所需要的方向發展,否則,即使用來改良本地馬種的種馬品質是較好的,也會得出相反的結果。同樣的道理,如果被改良的馬種在某些方面缺點雖然較多,但由於採取正確的方法去改良它,最後卻能得出理想的結果。
由此可見,在馬種改良工作中,我們既要重視馬的遺傳性,即要強調選種,又不能忽視馬的生活條件的作用。例如在培育馬駒時,既要營養好,而且要使它經受得起酷寒盛暑和刻苦耐勞的鍛煉,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預想的改良效果。特別在雜交時,遺傳特性的相互影響和顯性(優勢)的規律,更容易看出改良的效果。例如公、母馬(親代)某些遺傳特性對後代的影響,不儀決定於遺傳性強的一方,還決定於幼駒(後代)的培育條件。凡最適應於雜種培育條件的親代,』岜們的遺傳性一般就【與優勢.例如本地馬和外來品種馬雜交,如果培育條件基本上和本地馬相同,那術雜種體尺和體型方面就以本地馬占優勢,但有時也可見到雜種後代出現有大頭細脖(頸)、長肢短軀、肌肉發育不良等外形,這類馬往往失去了本地馬的耐粗飼和對當地的適應性的特點,又無良種馬的優良體型和性能,使改良工作歸於失敗。這里也說明培育條件的重要性。反之,若給以雜種幼駒與改良品種接近或相似的培育條件,改良品種的特點較易表現出來,即通常說的雜交改良的效果好。論年齡壯年馬就比青年馬和老年馬占優勢,另外,母方的遺傳性也會占優勢,更容易表現出它的遺傳特性。象這些問題,在馬種改良上都要預先估計到。
馬的選種和選配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0 16:53:56 [馬的養殖技術]
不論是採取本品種選育或雜交改良的方法,都應當重視選種和選配。所謂選種是指採用什麼品種和把各方面表現好的公、母馬挑選出來作種用。至於選配,實際上也屬於選種的范圍,是指有目的的選擇公、母馬進行交配,使之產生優良的後代,所以選種和選配不能分隔開來。
選種工作一.般符重於種公馬方面,這並不等於不重視母馬的選種,而是種公馬對馬群的影響大的關系,如果不 注意選種,就有把公馬某些不良的遺傳 性擴大其影響的弊害 所以選好種公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按照1952年農業部制定的種馬統一鑒定暫行辦法去做。內容有外形、體尺、使役能力、血統鑒定及後代(後裔)測驗五個項目。在我國各地馬種改良的過程中,尚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
爭取逐步做到這些項目.外形鑒定和體尺測定兩項,可以參考「怎樣選擇馬匹」一節去做 使役能力鑒定亦有做的必要,至少要測定馬匹一天使役時間內能負擔的重量,走多少公里,每小時慢步的速度,觀察它是否很疲勞,是否適應當地生產的要求,條件許可還可以測定它的拉力。如果登記制度早已建立起來,也可以進行血統鑒定和後代測驗。根據這些鑒定,在群眾性的評定之下,最後評選出優等或良好等不同等級的種馬。為了使選種工作做得全面些,也可以選擇當地少數的母馬作類似的鑒定。
至於選配的要求就更具體了,即是決定用某匹公馬配某些母馬。在馬種改良過程中,不宜一見發情馬就配,要按照事先擬汀好的選配計劃去做。選配的一般原則是:好的公馬配好 的母馬以獲得良好的後代,好的公馬配一般的母馬以獲得較好的後代,而絕不允許用壞的公馬配好的母馬,以免降低馬群的質量。例如要發展體 尺較大的馬,就得選擇較大的公、母馬;要後代具有結實的體質,亦得選擇具有同樣結實體質的配偶。另外也可以採取截長補短的方法,即把公、母馬各自所有的優良遺傳特性和特點結合起來,這樣可以使這個改良的馬種能獲得新的優良品質,這對改良我國的馬種更是重要。例如我國的馬種體尺、體重都嫌不足,但耐粗飼耐勞役。因此就有必要用較為重、大的種公馬,則可得到體尺較大的耐粗飼和刻苦耐勞的後代,但不應採取彌補糾正的極端辦法,如體質過分細弱及體型很狹窄的母馬用體質粗重而體型過於寬廣的種公馬去配,而是選用體質結實的母馬做配偶。在外形上更不應當用細長的四肢去克服太短的四肢;或用拱背去克服凹背,即不能用相反的缺點進行糾正,因為一種失格的體型是不可能用相反的體型進行矯正的。這樣的選配是錯誤的,決不可能獲得所希望的後代。
馬的本品種選育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0 16:54:18 [馬的養殖技術]
這主要是指我國良馬產區採用本品種選育提高的方法,這種方法應予重視,習慣上也有稱這種方法為「土種選育」。本品種選育並不是隨意讓它們自由交配,而是要嚴格地從選種選配著手,並提高飼養水平。所謂選育,即不僅要選擇好的馬作為本品種改良的基礎,而且更要求育出比它親本更好的後代,既能保存本種固有的優良性能特點,而且還要求一代一代地提高。不過利用這種方法,有它的保守性一面,一般不能在短期內見速效,這是因為它的遺傳性較為穩定。
採用本品種選育必須具備的條件,首先是在當地長期以來就已出產數量較多的馬匹,而且其中也有不少良馬,當地的生活環境很適於這些馬種的發展。所用的種公馬在體尺上至少超過當地一般馬匹,這是選留種公馬最基本的要求。凡早年曾經有過雜交歷史而現在接近具備新品種條件的馬匹,則進行畜群整理選優去劣,需要採取本品種選育一類的方法,以求把它們已提高的品質鞏固下米,以免日久以後反而使已經具備的優良品質逐步退化掉。氣候條件及飼養管理水平很差的地區,採用雜交方法不能見效而本地馬又已適應當地條件,則可採用本品種選育。
所謂純種繁育,實際上和本品種選育是同一類的育 種方•10S•法,只是習慣上把它適用於那些更有血統可查的良種馬匹。例如對外來的品種,為了增殖這些品種的馬匹數量,使它們更進一步適應我國的自然環境條件,防止品種馬的近親繁殖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0 16:54:47 [馬的養殖技術]
不論本品種選育或雜交繁育,有可能會發生近親的關系。就馬匹改良來說,在某地因為高度利用少數幾匹或一匹優秀的種公馬,它們的後代就容易產生都是有如兄弟姐妹,或祖孫、父子及親屬之間的血統關系。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缺乏新的種公馬補充進來,老的種公馬死了,只能從它所生的後代中選出種馬繼續彼此配種,長久以後,就會造成大批馬匹都是不同程度的近親血緣關系。
近親繁殖有好處也有害處,要一分為二來看。它的好處是能把一匹或幾匹優秀種公馬及一些母馬的優良品質保存鞏固下來並傳給後代,不過這要進行嚴格的選種選配,不能把這些近親關系的後代不加選擇地全部都繼續用來配種,否則必然流於血統混亂,更難整理。在馬種改良中,如採用這種方法必須有限度的採用。因此,馬匹登記制度在這里就顯得更重要了。
但是,由於盲目地濫用親緣繁殖,必然會帶來壞處,如後代體質弱,生產能力降低,生長發育差等。這是由於近親繁殖時,父母雙方生殖細胞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的緣故。
無論採取本品種選育還是雜交法改良馬種,尤其在育種最後的階段,如果見到有近親繁殖的不良傾向時,就應停止繼續這樣做,最好的辦法是引用同品種而沒有血統關系,體質結實的種公馬參加配種以代特原有的種公馬,稱為血液更新。或者淘汰那些已出現某些嚴重缺點的公、母馬,不再供繁殖用,而只是把那些母馬另用體質結實的壯年公馬交配,然後再 觀察它的結果。
退化,就應採用純種繁育的方法來鞏固和提高它們的品質。
馬各種雜交方法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1 12:18:37 [馬的養殖技術]
雜交就是不同品種公、母馬間的交配。雜交改良是馬匹改良常採用的方法,也是馬種改良的有效途徑。世界上很多優良品種都是通過雜交的階段,最後再經過選育而培育出來的。在我國畜牧業中,都在廣泛地採取這種方法,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雜交法之所以有它的優越性,就是利用某一個品種甚至於幾個品種的某些優良特性,通過與本地馬種的交配遺傳給後代,以提高本地馬種的質量。一般地說,雜種馬的體尺和性能比未經改良的普通馬匹都有提高。如果採取正確的雜交方法,既能保存本國馬種的某些優點,又吸取外來良種的特點,就能達到顯著的效果。為什麼雜交會有這樣的效果呢?因為不同品種馬的生殖細胞差異較大,含有顯著不同的遺傳特性,親代雙方結合以後,它們的對立矛盾性較同品種的大,因此促進了發展,而使雜交馬更富干 生活力,更因為雙方能遺傳的某些特點彼此都以一種優勢在克服對方,或則共同地表現出來,於是雜種馬體尺和性能等方面,通過雜交的進展可以一代一代地提高。
最常用的雜交法是利用良種公馬配本地母馬,所得的下一代也叫第一代雜種。例如:阿爾登重挽公馬×蒙古母馬
阿蒙雜一代母馬(公馬去勢作役用)這一類雜種馬,在血統上各占雙親的一半。就體尺來說,一般大致居於這兩個品種之間。如一匹種公馬體高150厘米,母馬130厘米,第一代雜種的體高大約能有140厘米上下,如果在懷孕期和幼駒培育時期飼養水平配合不上,其效果就不顯著;若有足夠的營養條件和鍛煉,則可能更高一些。至於胸圍及骨胳也相應地有提高。尤其是雜種生活力要比親代雙方更強。這就是所說的第一代雜種的優勢表現,如果只改良到這個程度,是為了經濟利用的目的,可稱它為經濟雜交。表4 重挽馬和騎乘馬與三河馬雜交效果(單位:厘米、公斤)
從表中可見用重種阿爾登馬與三河馬雜交改良之後,各項體尺指標均見提高。但是用頓河馬雜交則效果不顯著,而且還有下降。
如果要繼續進行改良,就必須把這些雜種一代的母馬,仍用原來的改良公馬交配(一般不是同一匹公馬或有血緣關系的公馬交配,以免造成近親繁殖),由此得出第二代雜種,並且繼續一代一代的用改良公馬交配,得到雜交4~5代的雜種,這樣的雜交方法,叫做級進雜交或吸收雜交 如果本地的飼養管理條件與外來品種產地的條件大體相似則可用級進雜交方法。但是根據我國今後改良馬種的實際情況,不必要雜交到五代,可以從第二、三代的雜種里選出優秀的公、母馬,就可以從中自相交配,稱「自群繁育」或「橫交固定」,以便繼續把它鞏固下來。如果級進的程度越高,雜種後代便偏似外來品種,而本國馬種的特點很難保留,這對如何適應本地區的生活條件和實際需要可能會發生問題,如果飼養水平跟不上,雜種後代未必發育得很好。在滿足雜種馬所需的條件時隨著級進的程度,改良馬的體尺和性能通常會逐代地增加。我國阿拉伯×蒙古馬雜交後代的平均體尺如下:
在雜交中電應選擇優秀的母馬 ,所得的雜種體尺必然有較顯著的提高。此外,有些第三代的雜種,體尺上基本接近外來品種,而且比外來品種更有適應性。
再者,也可以用三個品種或四個品種雜交,以求把它們的優點結合起來。這類雜交方法通稱為復雜育成雜交。各地在改良馬種具體執行時,做法上各有些不同。如選用品種數量、雜交代數、各種不同品種的先後次序等變化比較大。所以各地的做法可供參考,未必一定要刻板地搬用,而應靈活地運用,更重要的仍是選用種公馬的問題,是否與本地區的要求相適應。
我國各地已在採用這種方法訂出各種育種方案進行改良馬種工作。例如河南省國營黃泛區農場所計劃改良的河南輕挽馬就是有代表性的實例。蒙古母馬×高血公馬雜一代母馬至阿爾登公馬雜二代母馬×阿爾登公馬或托力公馬不理想的淘汰』雜三代母馬罕雜三代公馬『不理想的淘汰』
河南輕挽馬
河南輕挽馬的育種工作,經雜交階段的觀察是有成效的,據報導雜三代馬基本符合理想型的指標。
我國東北是進行馬匹雜交改良方面較早的地區,雜交方式亦多種多樣,雜交效果亦各不相同(表7)。
我國東北目前正在進行「鐵嶺挽馬」和「黑龍江挽馬」的育種工作,例如「鐵嶺挽馬」是利用原法國品種與蒙古馬雜交出\來的母馬,以後再用阿爾登品種公馬雜交,雜交二、三代平均體高達149.3厘米,其中體高在150~160厘米的佔45%,平均體重563.5公斤,個別的可達680公斤。用這些雜種後代進行自群繁育,經過一定時間的選育和整理工作,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即可成為品種。按東北地區的耕作和運輸需要,有這樣的馬,已能基本滿足。至於其他地區則必須根據各自的具體要求,制定不同的育種方案。
馬的預防措施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1 12:19:15 [馬的養殖技術]
這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預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加強飼養管理,增強抗病力應按照「馬的飼養管理刀一節所提出的要求認真做好馬的飼養管理工作。
2.合理使役馬匹這是防止馬匹發生疾病的一個重要措施。由於使役不當,往往會致使一些外傷疾病及其他疾病的發生。
3.做好消毒衛生工作 馬廄、系馬場、飼養管理用具、鞍挽具等,每隔一定時間進行一次消毒。馬廄的消毒常可用10"-'20%石灰乳(取生石灰10份加水10份,待石灰塊化成漿糊狀,再加水40~90份,即 成10~20%的石灰乳),馬體及用具用3~5%來蘇兒消毒。
馬廄門口應設消毒槽,糞便應集中堆積在距馬廄100米左右的糞坑中,經發酵消毒後利用。
4.及時進行預防注射在春季對馬匹進行炭疽芽胞苗預防注射以預防炭疽病;用破傷風類毒素定期預防注射(一次皮下注射5毫升)以預防破傷風。
5.隔離檢疫,控制傳染 凡新購進的馬匹必須先進行隔離觀察、檢疫,以免把傳染病帶進健康群。此外,對原有馬群也應作定期檢疫(如鼻疽、馬傳染性貧血等),以便主動地、及早地發現病馬,及時處理,防止傳染病的蔓延。
收集的資料供你參考
4. 農業部動物防疫員新政
一、調整國家強制免疫和撲殺病種
國家繼續對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小反芻獸疫實施強制免疫和強制撲殺。在布病重疫區省份(一類地區)將布病納入強制免疫范圍,將布病、結核病強制撲殺的畜種范圍由奶牛擴大到所有牛和羊。將馬鼻疽、馬傳貧納入強制撲殺范圍。包蟲病重疫區省份將包蟲病納入強制免疫和強制撲殺范圍。對豬瘟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暫不實施國家強制免疫政策,由國家制定豬瘟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治指導意見,各地根據實際開展防治工作。國家強制免疫和撲殺范圍以外的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由各地結合本地實際,統籌考慮,自主安排。
二、建立強制免疫和撲殺病種進入退出機制
根據動物疫病防控需要,建立強制免疫和撲殺病種調整機制。農業部、財政部依法適時將國家優先防治的重大動物疫病、影響重大的新發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納入國家強制免疫和撲殺財政支持范圍。在風險評估基礎上,對已達到凈化、消滅標准或控制較好的動物疫病,適時停止國家強制免疫和撲殺財政支持。
三、優化強制免疫補助政策
(一)調整強制免疫補助比例和下達方式。對東中西部地區疫苗經費繼續採取差別化補助政策,補助資金向中西部適當傾斜。對國家確定的強制免疫病種,中央財政統一疫苗補助比例,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畜禽統計數量和疫苗補助標准等因素測算中央財政強制免疫補助規模,切塊下達各省級財政,對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疫苗經費、免疫效果監測評價和人員防護等相關防控工作予以補助。各省級財政根據疫苗實際招標價格和需求數量,結合中央財政安排的疫苗補助資金,據實安排省級財政補助資金。原中央財政安排的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補助經費調整為動物防疫補助,對組織落實強制免疫政策、實施強制免疫計劃、購買防疫服務等予以補助。
(二)調整疫苗采購和補助方式。進一步強化畜禽養殖經營者的強制免疫主體責任,對符合條件的養殖場戶的強制免疫實行「先打後補」,逐步實現養殖場戶自主采購、財政直補。養殖場戶可根據疫苗使用和效果監測情況,自行選擇國家批准使用的相關動物疫病疫苗。地方財政部門根據養殖場戶的畜禽統計數量、免疫效果監測評價和產地檢疫等情況,發放補助資金。對目前暫不符合條件的養殖場戶,繼續實施省級疫苗集中招標采購,並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強制免疫工作,進一步提高強制免疫質量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自主采購養殖者應當做到采購有記錄、免疫可核查、效果可評價,具體條件及管理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
四、完善強制撲殺補助政策
建立撲殺補助標准動態調整機制。當前,根據養殖成本和畜禽市場價格變化情況,適當提高國家強制撲殺補助標准。標准調整後,豬維持800元/頭不變;奶牛為6000元/頭,肉牛3000元/頭,羊500元/只,禽15元/羽,馬12000元/匹,其他畜禽撲殺補助標准參照執行。中央財政對東中西部地區補助比例分別為40%、60%、80%。各地可根據畜禽大小、品種等因素細化補助標准。
五、其他
本方案自2017年1月1日起實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總局可根據本方案,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本通知由農業部、財政部負責解釋。
5. 731在中國犯下多少罪惡。。。。詳情
一九三六年,日本陸軍省和日參謀本部又根據日本天皇攝政裕仁的敕令,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兩個細菌部隊:一個是在長春以南五公里的孟家屯附近的華人村建立的九十三號軍事基地----「關東軍獸類傳染病實驗局」(也稱「關東軍獸醫防疫研究所」,匿名「一零零號部隊」),另一個就是在哈爾濱以南二十公里的平房建立的十七號軍事基地----「關東防疫給水部」(或稱「關東軍用水供應及疾病預防局」,也稱「東鄉部隊」)。如果說它是由背蔭河移駐來的,不如說它是石井部隊的擴大。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以後。改名「關東軍第七三一部隊」。一九四五年五月,在蘇聯反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形勢下,日本帝國主義作垂死掙扎,又把七三一部隊改稱「關東軍第二五二零部隊」。
侵華日軍731等部隊,把14世紀毀滅了當時歐州人口40%的鼠疫菌和其他的細菌,在中國的大地上各處散播。無辜的中國人民被這些看不見的武器所殺害,具有數百千年文明的城市村莊被摧毀,最為悲劇性的是,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
請記下這些數字:
27萬——侵華日軍實施細菌戰致死中國民眾27萬多人(日本學者認為,這是相當保守的數字,他們認為,死於侵華日軍細菌戰的中國人多於日軍於1937年在南京製造的大屠殺人數);
3000公斤——侵華日軍「731部隊」每年可以生產出3000公斤的純細菌(每135克的純細菌就可以使400平方公里之內的所有水源遭到污染,每年的生產量足以污染全中國的水源);
3000人——侵華日軍「731」部隊用活人作試驗人數(僅日方承認的);
也請記下這些距離我們已經很遙遠的名詞:
傷寒、副傷寒、霍亂、菌痢、炭疽熱、馬鼻疽、鼠疫、破傷風、氣性壞疽……
還有那些罪惡的方式:
投放細菌炸彈、飛機噴霧、人工散布、細菌炸彈……
中國要說話。「讓全世界了解真相,過去的日本曾嚴重違背國際公約,掩人耳目,慘無人道地進行細菌戰毒害無辜的中國平民,且延至今日。重要的是,遭受日本法西斯荼毒的土地上,還有那麼多的受害者,而兇手卻逍遙法外!」
6. 怎樣判斷一匹好馬
遠看一張皮:就是要看馬的全貌,包括毛色、營養、體格大小、體型結構、全身勻稱與否等等。
近看四肢蹄:四條腿是馬運動的重要器官,俗語雲:「好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四肢與蹄和馬的能力關系極大,因此必須近看、細看。要看肢勢是否端正,管骨骨棒的粗細,筋腱的多少和堅強程度,對管和系要仔細看和摸,對蹄的大小、蹄質的好壞、護蹄毛長短等等都要仔細觀察。
前看胸膛寬:前面看胸部的寬度(不可太寬、不可太窄,容納一蹄者為佳)和肌肉的豐滿程度。
後看屁股齊:後面看尻部和臀部是否強大肉多、形態整齊。
當腰掐一把:檢查背腰的抗力強不強,同時把鬐甲(也叫前山)和尻(也叫後山)看一看,比一比前後的高低,俗話說「前山高不用挑」;背腰是否寬而平直,和尻部結合自然與否等等。
鼻子捋和擠:檢查鼻子有無病症,如馬鼻疽,同時看鼻樑高低,鼻孔大小,《相馬經》雲:「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奔」。
眼前晃三晃:使馬頭向著陽光,用手在馬眼前晃三晃,以檢查馬的視覺好壞,並觀察眼球的形狀。
開口看仔細:主要根據牙齒確認馬的年齡,並檢查牙齒質量、形狀等,上下頜的咬合如是否為「天包地」和「地包天」等情況,如果馬有護照和烙號,可以幫助確定準確的年齡。
7. 馬的傳染病分幾種
馬的傳染病主要有:馬傳染性貧血、馬流感、馬鼻疽、馬腺疫、非洲馬瘟、馬動脈炎、馬鼻肺炎、馬蹄疫、馬子宮炎、馬腦脊髓炎、馬梨形蟲病、馬流行性淋巴管炎、日本腦炎等。
8. 馬鼻疽的診斷及治療方法有哪些
馬鼻疽的臨床診斷對開放性鼻疽馬的價值大。一般以鼻腔和皮膚形成特異性鼻疽結節,潰瘍和瘢痕為特徵診斷依據。為進一步診斷,則必須用馬鼻疽菌素點眼,並以陽性反應為確診。
具體點眼方法是:用鼻疽菌素原液3~4滴(0.2~0.3毫升)點在左眼結膜囊內。點眼後應防止風沙和光線直射或牲畜摩擦眼部。經3、6、9,到24小時內觀察出現結膜潮紅腫脹,有較多膿性分泌物判為陽性,對病馬用土黴素治療。對體重300千克左右馬每次用土黴素3克,溶於5%氯化鎂溶液30~60毫升中,充分溶解,分3處,深部肌肉注射,隔日1次,直到症狀消失,再繼續用葯5次,一般20天左右,可達臨床治癒。
9. 常見的一類,二類,三類動物疫病有哪些
動物疫病,是指動物傳染病、寄生蟲病。根據動物疫病對養殖業生產和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管理的動物疫病分為下列三類:
一類疫病,是指對人與動物危害嚴重,需要採取緊急、嚴厲的強制預防、控制、撲滅等措施的。包括:口蹄疫、牛瘟、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綿狀腦病、小反芻獸疫等。
二類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採取嚴格控制、撲滅等措施,防止擴散的。包括:布氏桿菌病、牛傳染性氣鼻管炎、牛惡性卡他熱、牛白血病、牛出血性敗血病、牛結核病、牛焦蟲病、牛椎蟲病等。
三類疫病,是指常見多發,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控制和凈化的。包括:牛流行熱、牛粘膜病、牛生殖器彎曲桿菌病、毛滴蟲病、牛皮蠅蛆病等。
(9)馬鼻疽法規擴展閱讀:
《重大動物疫情應急粲例》第二十八粲規定:國家對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理實行分級管理,按照應急預案確定的疫情等級,由有關人民政府採取相應的應急控制措施。
第二十九條規定對疫點應當採取下列措施:
(一)撲殺並銷毀染疫動物和易感染的動物及其產品。
(二)對病死的動物、動物排泄物、被污染飼料、墊料、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對被污染的物品、用具、動物圈舍、場地進行嚴格消毒。
10. 馬鼻疽的機理病理
當鼻疽桿菌隨著受污染的飼料或飲水進入消化道,它們通過咽粘膜侵入粘膜下結締組織中,順著淋巴管到達最近的淋巴結中並在其中繁殖。在少數情況下,它們被動物機體消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侵入血流中。經由皮膚感染的則是立刻侵入血流。細菌被血流帶到各器官,特別是肺臟中,在此引起鼻疽小結節和潰瘍。在各器官中發生的變化有時因機體抵抗力強可不再發展,病變局限在原發部位甚至自愈。在多數情況下病變繼續發展,病變局限在原發部位甚至自愈。在多數情況下病變繼續發展,經由血流在其它器官中引起鼻疽的轉移病灶,特別是晚期病例中的鼻疽和皮疽便是以這樣的方式發生的。淋巴源性散播多見於皮膚上的鼻疽病變,病菌沿淋巴管的徑路向附近的組織蔓延,形成串珠狀的鼻疽結節,稱為鼻疽淋巴管炎即皮疽。在少數病例,由於吸入病馬咳出的或噴出的支氣管分泌液而發生肺臟感染患病。驢易感性強,病菌直接進入血流而迅及擴散全身,在各器官中形成大量鼻疽結節,取急性經過,往往以敗血症死亡。
鼻疽的主要病理變化:上呼吸道病變在鼻腔、鼻中膈、喉頭甚至氣管粘膜形成結節、潰瘍,甚至鼻中隔穿孔。慢性病例的鼻中隔和氣管粘膜上,常見部分潰瘍癒合形成或放射狀瘢痕。
肺臟病變結節大小不一,從粟粒大到雞卵大,在肋膜呈半圓形隆起,也散在於肺的深部。初期是以滲出為主米粒大伴有充、出血的暗紅色病灶,但隨著向慢性轉化,中心壞死、化膿、乾酪化,周邊被由增殖性組織形成的紅暈所包圍。病變陳舊時紅暈變得不清楚,中心部鈣化。急性滲出性肺炎是由支氣管擴散而來,可形成鼻疽性支氣管肺炎,嚴重時形成鼻疽性膿腫,細胞性纖維素性的黑紅色或灰白色滲出物流到支氣管,往往表成空洞,膿性滲出物可經支氣管排出。轉為慢性時,形成由結締組織構成的包膜,鈣鹽沉積形成的硬節內部,可見細小的膿腫和部分發生瘢痕化。鼻疽性支氣管肺炎,其特徵是可見明顯的炎性水腫,有時化膿、軟化,但取慢性經過時,中心部呈灰泥樣。
皮膚病變索狀腫化膿、崩潰,成為糜爛性潰瘍。潰瘍一般淺而小有黃紅色的滲出液流出,使周圍的被毛粘著。
淋巴結病變以頜下、咽背、頸上等體表淋巴結為主,各臟器附屬的淋巴結也發生髓樣腫脹,繼而可見化膿、乾酪化的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