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則
㈠ 法條與法律規則的區別
1、法律條文包括規范性法律條文和非規范性法律條文。規范性法律條文是直接表達專法律規范的條文;非規屬范性法律條文是指不直接規定法律規范,而是規定某些法律技術內容(如專門法律術語的界定、公布的機關、生效日期等)的條文。
2、一個完整的法律規則可以由數個法律條文來表述,法律規則的內容分別由不同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條文來表述,一個法律條文表述不同的法律規則或其要素,法律條文僅規定法律規則的某個要素或若干要素。
㈡ 法律規則可以分為授權性規則和義務性規則,依據的標準是什麼
根據規則內容規定的不同,可將法律規則分為授權性規則與義務性規則。
1、授權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可為或不可為一定行為以及要求其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規則。授權性規則可以分為職權性規則和權利性規則。
(1)職權性規則,是規定國家機關職權的規則。國家機關的職權,對於國家機關而言,既是其權利(職權),也是其義務(職責),必須行使和履行。
(2)權利性規則,是規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的規則,此種權利,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一般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
2、義務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應為或勿為一定行為的規則。義務性規則可分為命令性規則和禁止性規則。
(1)命令性規則,是規定人們應為一定行為的規則;
(2)禁止性規則,是規定人們勿為一定行為的規則。
(2)法規則擴展閱讀:
法律規則是指經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關於人們行為或活動的命令、允許和禁止的一種規范。法律規則的上位概念是法律規范(法律規范可以分為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中國法學對法律規范和法律規則一般不作區分,可以通用。
在中國法學中,法律規范通常有兩種用法,一是廣義的法律規范,指稱法律,它包括法律原則,法律概念,法律技術性規定和法律規范四個要素。一是狹義上的法律規范,指稱法律上具有嚴密邏輯結構的行為規則,因此它排除了非規范性法律要素。
法律規則的結構形式: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假定條件是法律規則中有關適用該規則的條件和情況的部分,包括適用條件和主體行為條件;
行為模式即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如何具體行為之方式的部分,包括可為(授權)模式、應為(義務)模式和勿為模式;法律後果是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在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行為模式的要求時應承擔相應的結果部分,包括肯定的後果和否定的後果。
網路-法律規則
㈢ 法律適用規則是什麼意思
法律規則簡單來說就是由法律規定的規則、規矩,它包含假定、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比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他人財產,構成盜竊罪」,就是一項法律規則。
由於法律、法規眾多,統一部法律文件中的條款也很多,該如何適用這些條款,尤其是當這些條款互相沖突的時候該優先適用哪條就是個問題了,這時,就出現了法律適用規則。
它解決的是,對於已經確定的法律規則該如何協調、適用的問題。比如,上位法優先於下違法,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就是最典型的法律適用規則。
(3)法規則擴展閱讀: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適用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司法機關處理一切案件,只能根據客觀事實,不能以主觀臆斷為根據;只能以國家法律為標准、為尺度。決不允許另立標准。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國,法律對於全體公民都是統一適用的;任何公民,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的不同,都依法享有同等的權利,依法承擔平等的義務。在法律面前不得有凌架於法律之上的特權存在。
(3)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有兩層含義:
一是法律規定,國家的司法權只能由國家司法機關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
二是法律規定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時,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對於發揮司法機關的職能,維護法制的統一,正確適用法律,防止特權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㈣ 法律規則的分類是什麼
授權性規則和義務性規則,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准用性規則,強行性規則和任意性規則。
㈤ 法的技術性規范是法律規則嗎
不是。
法律條文分為規范性條文和非規范性條文。
規范性條文是直接表述法專律規范(屬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的條文,從邏輯上講,肯定是有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的。
非規范性條文也就是法的技術性規范,不直接規定法律規范,而規定某些法律技術內容(如專門法律術語的界定,公布機關,公布時間,法律生效日期等)。
樓主一定要注意把技術性規范和技術法規區別開來。技術法規指的是把人在使用技術的過程中把技術標准用法律確定下來。
㈥ 法律規則中怎樣區別假定和處理(行為模式)
從兩者的含義來區別:
假定是指指適用規范的必要條件,就是適用法律的前提條件。
處理是指行為規範本身的基本要求,就是法律規定可以做什麼、禁止做什麼的內容。
舉個例子:《繼承法》第18條:「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這條沒有明確寫出假定部分,但可以推論出來,即夫妻一方先亡而有遺產,便是假定。夫妻之間可以相互繼承,這就是處理。
(6)法規則擴展閱讀:
法律規則的分類如下:
(1)按照規則的內容不同,法律規則可以分為授權性規則、義務性規則和權義復合性規則。所謂授權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有權做一定行為或不做一定行為的規則,即規定人們的「可為模式」的規則。
所謂義務性規則,是指在內容上規定人們的法律義務,即有關人們應當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規則。義務性規則又可分為命令性規則和禁止性規則。所謂權義復合性規則,是指兼具授予權利、設定義務兩種性質的法律規則。
(2)按照規則內容的確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則分為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准用性規則。所謂確定性規則,是指內容本已明確肯定,無須再援引或參照其他規則來確定其內容的法律規則。
所謂委任性規則,是指內容尚未確定,而只規定某種概括性指示,由相應的國家機關通過相應的途徑或程序加以確定的法律規則。所謂准用性規則,是指內容本身沒有規定人們具體的行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參照其他相應內容規定的規則。
(3)按照規則對人們行為規定和限定的范圍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則分為強行性規則和任意性規則。
所謂強行性規則,是指內容規定具有強制性質,不允許人們隨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規則。所謂任意性規則,是指規定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人們自行選擇或協商確定為與不為、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內容的法律規則。
基本要素
1、「舊三要素說」該學說認為,法律規則通常由假定、處理和制裁三個要素構成。法律規則在邏輯結構上形成了「如果—則—否則」的公式。
2、「兩要素說」 該學說認為,法律規則在邏輯上一般由行為模式和相應的法律後果組成。這種觀點認為,在法律條文中常常沒有假定部分,或在法律總則中作了原則的規定,甚至有時候假定部分已包含在行為模式中,所以沒有必要單列「假定」或「適用條件」部分。
㈦ 法律規則與法律條文的區別
1、定義不同。法律條文分為規范性條文和非規范性條文。規范性條文主要內用來表達規則和容原則,非規范性條文主要用來表達技術性規定,如專門法律術語的界定、制定機關、生效日期等的規定。而法律規則是指經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關於人們行為或活動的命令、允許和禁止的一種規范。
2、表達含義不同。法律條文是表達法律規則的形式,規則是條文所表達的內容,一個條文可能同時表達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三個要素,也可能表達其中的任何一個。
3、涵蓋范圍不同。不是所有的法律規范都必須由法律條文來表現,比如判例法、習慣法;也不是所有的法律條文都表達法律規則。
(7)法規則擴展閱讀:
一般來說,法律規則和法律條文的關系是對應的,但是我們在法律條文中看到其表述法律規則的情況是不同的,具體而言,大致有以下幾類突出的情形:
1.一個完整的法律規則由數個法律條文來表述。
2.法律規則的內容分別由不同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條文來表述。
3.一個條文表述不同法律規則或其要素。
4.法律條文僅規定法律規則的某個要素或若干要素。
㈧ 法律規范與法律規則區別
法律規范與法律規則的區別:
一、內涵不同:法律規范可以區分為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法律規范是法律規則的上位概念。
二、表現形式不同。法律規范可表現為具體得的法律條文,也可以體現在法律的指導思想、目的、任務、具體制度和程序當中。法律規則是採取一定的機構的形式具體規定權利、義務及相應後果的行為規范。任何法律規則均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組成。
三、具體適用不同。法律規范包含法律原則,法律原則在適用過程中,兩個甚至多個原則可以在同一個案件中同時適用而不構成沖突和矛盾;法律規則適用表現為「非此即彼」或「全有或全無」的模式。
綜上所述,法律規范可以區分為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但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卻不僅包含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法律概念也是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而法律後或是法律規則的組成部分。因此,該題的正確答案為A,B,D。
(8)法規則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是社會規范的一種。技術規范指規定人們支配和使用自然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行為規則。在當前技術發展極端復雜的情況下,沒有技術規范就不可能進行生產,違反技術規范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如導致生產者殘廢或死亡,引起爆炸、火災和其他災害等。
因此,國家往往把遵守技術規范確定為法律義務,從而成為法律規范。
對違反技術規范造成的嚴重危害,要求承擔法律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14條規定:工廠、 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由於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技術規范與作為社會規范之一的法律規范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關系,法律規范可以規定有關人員負有遵守和執行技術規范的義務,並確定違反技術規范的法律責任,技術規范則成為法律規范所規定的義務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