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法律責任的後果
Ⅰ 我剛剛看見法理學書上對法律行為的概念是,人們在其意志控制下實施的受法律調整並能產生法律後果的行為。
兩者並無來矛盾。
前者是概述源了後者的延伸,人們和民事主體同屬一事物乃人,法律行為和民事法律行為其實就是張三穿了一件棉大衣,脫掉後就是西裝,但人還是張三本人。
合法與否,兩者的結果是否是在其規定受肯定的允許范疇,反之,不合法。
Ⅱ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是什麼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Ⅲ 司考法理學中法律責任的競合如何理解
因為抄法律關系的不同,所以會襲有民事責任,刑事責任,還有行政責任等。
民事責任里又有侵權責任,違約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等責任。
一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共存,並且民事責任一般會優先。這三個沒什麼問題。
通常討論的法律責任競合,應該多是講民事責任中的那些責任的競合。
比如你買了一樣電飯鍋,那你跟賣家之間就會有合同關系。如果那個電飯鍋在你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炸了,炸傷了你,就會發生侵權關系。 這個時候賣家就會有因為違約產生的違約責任跟因為侵權產生的侵權責任,也就是違約責任跟侵權責任的競合。
順便說一句,這種情況時候,你只能選擇一種,即只能主張一種權利,不能同時主張賣家違約和侵權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
Ⅳ 法律責任是否是法律義務,為什麽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雖然有密切聯系,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各有其不同的本質內。法律要求容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義務。義務與權利是相對應的。義務的履行即為權利的實現。義務的違反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現有些《民法概論》中將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區別歸結為:義務是應為的行為,責任是必為的行為。此說未能劃清二者界線
Ⅳ 對法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的認識
法律的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男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有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1)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2)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范;
(3)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范。其中(2)和(3)又稱為義務性規范。法律後果是指行為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在法律上所應承受的結果。法律後果分為兩種:
一個是肯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按照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要求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積極的結果,包括國家承認行為合法、有效、應予保護甚至獎勵。
另一個是否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規定而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消極的結果,包括國家不承認行為合法、行為無效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
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4,法律是以國家強制為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來保障。
法的要素即是當法律被看作一個系統時,它與任 何系統一樣,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 的統一整體。[1](P61)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就是深 入到法的系統內部,從微觀的層面進一步考察和更 好地揭示法是什麼這一基本命題。同樣,對於法律 規范的有效性(Validity)的探求也只能緣此而入,否 則,別無他徑。筆者不揣淺陋陳一孔之見,以期求教於方家。
一 在 法學史上,最先對法律進行要素分析並概括出 較系統的法的模式理論的法學家,首推19世紀英國 的約翰·奧斯丁(JohnAustin)的「命令模式論」。所謂 法的模式即是在解釋法律由何種要素所組成時使用 的概念。根據奧斯丁的理論,實在法最為本質的特 征乃是法的強制性或命令性。法律被認為是主權者 的一種命令。「任何一種實在法都是由特定的主權 者對其統治下的某個人或某些人制定的」,但是,他 又認為,並非每一種命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 令———強制某個人或某些人必須為某類行為或不為 某類行為———才具有法律的性質。[2](P201,P22-24)奧斯 丁把命令、義務和制裁看作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即把 法所包含的眾多要素全部歸結為以制裁為後盾的命 令的總和。照此看來,法律中所有的特點和規范都 用命令來概括,這顯然是力不從心的事情,也是一種 過於簡單和片面的概括。正因如此,20世紀的西方 法理學界,又不斷有人提出新的法的理論模式理論 。
美國的社會法學派代表人物羅斯柯·龐德( RoscoePound)認為法律就是由律令、技術和理想三種 要素或成分所組成的,其中法律的「律令」本身又包 括規則、原則、概念和標准。他認為「規則」是對一個 具體的事實狀態賦予一種確定的後果的律令,「原則 」是用來進行法律推理的權威性出發點,「概念」是可 以容納某些情況的權威性范疇,「標准」則是根據每 個案件具體情況加以適用的行為尺度。英國的新分 析法學派代表人物赫伯特·哈特(HerbertHart),在批 判奧斯丁的命令模式論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規則 模式論」。他認為在所有發達的法律制度中都有一 套規則,即分為設定義務的第一性規則和授予權利 或權力的第二性規則,其中,第二性規則又包括確認 規則、改變規則和審判規則三種成分。確認規則是 規定一定規則在符合何種條件下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它能夠消除單純第一性規則的不確定性,並能夠將 調整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以及區別正義行為與行政 行為的「首要」社會行為規則區分開來。[3](P89-93)美國 新自然法學派羅納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則反 對哈特把法的要素歸結為規則的觀點,他堅持法律 除了規則成分之外,還包括原則和政策的成分。特 別是在那些疑難案件中,原則和政策起的作用將會 更大。美國法律哲學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 odenheimer)對於法律的性質和作用的論述,也持「 規則—原則—政策模式論」的觀點。他認為一個法 律制度,從其總體來看,是一個由一般性規范同適用 與執行規范的個殊性行為構成的綜合體。它既有規 范的一面,又有事實的一面。在法律規范的有效性 上,他堅持「法律的規范性結構,可以說是一種『應然 』體的集合,這當然是從這些規范要求人們服從但在 現實生活中並不總是得到遵守或執行的意義上而言 的」。[4](P238-239)
就 國內法學家而言,對於法的要素所持的觀點,主 要有如下幾種學說:(1)四要素說。即認為構成要素 主要是規范,但不限於規范。一般地說法由法律概 念、法律原則、法律技術性規定以及法律規范四個要 素構成。[5](P37)(2)三要素說。
其一是認為法的要素 區分為三類,即:規則、原則和概念三種基本成分 。[1](P73)
其二是認為法由概念、原則和規范所構成 。[6](P149)(3)一要素說。即認為法律規范是法的最基 本的細胞,它與整體的法的關系是系統的個別因素 同整個系統的關系,並且認為原則不過是原則性規 范、概念不過是定義性規范而已,它們實際上都是調 整人們行為不可少的部分,是法的職能專門化的結 果和表現。[7](P353-362)綜觀國內外各家對於法的要素 的不同闡述,到目前為止,雖然每一種分析都未能在 法學界取得一致同意,但是各種觀點間的爭鳴,對於 深化「法是什麼」這一基本命題的認識和理解卻是大 有裨益的。
筆者以為,法的要素區分為三類,即:規 范、原則和概念三種基本要素。
理由是:第一,持四 要素說所認定的「法律技術性規定」這一要素,如法 律、法規中關於該法何時開始生效、凡與該法抵觸者 無效等規定,究其實,筆者認為法的要素中無論是規 范、概念還是原則,都是從法的本質亦或內容層面上 說的,而相對於法律技術性規定,應該是形式層面上 的,是為規范、概念和原則服務的。
第二,持一要素 說將「原則性規范」、「定義性規范」等同於「原則」和 「概念」,這是筆者不敢苟同的。法律原則是可以作 為眾多法律規則之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的 原理和准則。[1](P71)法律概念指的是在法律上對各 種事實進行概括,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徵而形成的 權威性范疇。[1](P75)《牛津法律大辭典》定義為:概念 是法律思想的基本要素,並是我們將雜亂無章的具 體事項進行重新整理歸類的基礎。[8](P533)例如,法律 上的「故意」和「過失」,這樣一些概念,它雖然存在於 規范之中,但它並不等同於規范。原因很簡單,因為 「故意」或「過失」等基本概念是無法以規范的邏輯結 構去分析的。
第三,對於三要素說中的「規則」和「 規范」,筆者以為這更多的是語義和習慣上的區分,二 者並無本質的區別,但相較而言,「規范」似乎更合符 法律的歷史發展和習慣一些。二 ( 一)法律規范的含義、特徵「 規范」,從語義上看,《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 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標准」。「規范」的英文為n orm,這一術語源出於拉丁文norma一詞,它意指規則 、標准或尺度。博登海默認為:「規范的特徵———從 這個概念同法律過程相關的意義上講———乃在於它 含有一種允許、命令、禁止或調整人的行為與行動的 概括性聲明或指令。在這一術語的慣常用法中,並 不含有對個別的情形做完全個殊性的特定處理的意 思」。[4](P234)在法的要素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法律規 范。這從以下兩個方面可以體現出來,
一是我們經 常把法律界定為某種行為規范或規則的總和或體系 。在這里,法律和法律規范大致上在內涵和外延方 面同一;
二是從法的要素本身出發,則法律與法律規 范不再是同一關系,而是互相包含的種屬關系。即 除了規范,還有原則和概念,而這三個成分或構成要 素之間是並行不悖的。由此看來,法律規范應該是 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律中明確賦予一種事實 狀態以法律意義的一般性規定。[1](P63-64)對於這一 定義,筆者以為包含三種含義:
(1)賦予一種事實狀 態以法律意義,即是指在某種法律關系當中,當某事 件和行為發生以後,則會產生法律關系的內容即相 關的權利和義務的產生、變化或消滅,也有可能引發 某種法律責任的出現。在此當中,法律規范作為法 的要素其作用就是為之調整且將其法律意義明確下 來。例如自然人的出生和死亡,它會引起某些人身 權和財產權的形成和消滅。
(2)對某種事實狀態的 法律意義作出明確規定,這是相比於法的要素中 概念和原則而言的。法律意義最直接和最明顯的即是 法律後果的承擔。
(3)法律規范中的一般性規定,這 是指法律規范的普遍性而言的。奧斯丁認為,只有 那種「對某類作為或不作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命令 ,才是法律。[9](P15)普遍性指的是法律規范對某一類 事實狀態而不是對某一件特定的人或事作出的規定 。正因為如此,「人們就能夠預見到尚未被起訴的情 形的法律後果,進而能夠在因此而變得較為確定的 未來時間中安排他們的行為」。[4](P234)
( 二)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範式、種類法 律規范的邏輯結構範式,也稱為邏輯結構、邏輯 構成,是一種特殊的在邏輯上周全的規范,一般來說 ,一條完整的法律規范由那些必備的要素或成分組 成,這些要素或成分又是以一種邏輯聯系結為一個 整體時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我們稱之為結構範式。目 前,國內外法學界對此問題莫衷一是。就國內而言 ,主要有:(1)假定、處理、制裁三因素構成說,這是一 種很古老的學說。[7](P356)(2)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 因素構成說[5](P37-38),[7](P149-150)(3)假定、處理和法 律後果三因素構成說。[1](P65)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 。結合法律規范的有效性,考察分析其理由如下:
1 、假定。它是法律規范中關於適用該規范的條件 下的一種設定,是其必要因素之一。故而有人稱之 為條件或條件假設。通過假定把規范同事實狀態聯 系起來,它指出在什麼情狀之下,這一規范的適用和 生效,即只有在一定范圍和一定情況下才產生規范 的有效性。
2 、處理。它是行為模式的本身,即法律關於允許 做什麼、禁止做什麼和必須做什麼的規定,也即是關 於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常用的表達方式有可以、有權 、不受……侵犯、有……自由,或應當、必須、不得禁 止等。
3 、法律後果。它是基於前兩種因素而為的法律後 果歸結,即法律規范中對遵守規范或違反規范的行 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規定。在這里,法律後果分為 獎懲兩種形式。獎,即肯定性後果;懲,即否定性後 果。肯定性後果確認事實狀態以及由此產生的利益 等具有合法性,否定性後果則是對某種事實狀態的 否定、譴責或不予確認,甚至是對行為人的施以制裁 。由 此,
第一,如果將法律後果單純的歸結為「制裁 」,則法律規范顯得過於片面化,從而忽視了肯定性 法律後果,也排除了諸如宣布無效等非獎非懲的中 性法律後果。
第二,從法律規范的邏輯周全上看,如 果有人認為三因素構成說在許多規范上並不具備 ,如憲法即只有兩因素,而缺少法律後果因素,這其 實也是一種誤解。法律條文的表達是反映規范,但 並不等同於規範本身。從否定性法律後果來看,一 個條文包括「如果」、「則」、「否則」固然顯得法律規范 完整,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多數是幾個條文表述一 個邏輯完整的規范,或者也有一個條文表述了幾個 規范的不同部分。如在憲法中雖然條文沒有規定製 裁,但在部門法(主要是刑法)中卻規定得甚為詳盡 。申言之,
(1)任何一項周全的法律規范都是由前述 三因素按一定的邏輯結構而形成的;
(2)在立法實踐 中,出於法律文本的考慮,在表述時運用了立法技術 的處理,對某種因素構成可能會省略,但其邏輯關系 及實質仍在,否則,不成其為法律規范,更無有效性 可言。與 此同時,法律規范可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不同 的分類。
比較重要的而又普遍的分類有:(1)按照法 律規范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不同,可將其分為權利 規范、義務規范和權務復合規范。權利規范又稱授 權性規范,是規定人們可以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及 可以要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法律規范。義務 規范規定的是人們必須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法律規 范。它又包括命令式和禁止式兩種。命令式是要求 積極行為,即設定作為義務的規范;禁止式是要求消 極行為,即設定不作為義務的規范。權務復合規范 即兼有上述雙重性質的規范。如我國《憲法》第4 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即是。
(2)法律規范按其內容是否確定,還可劃分 為確定性規范、委任性規范和准用性規范。確定性 規范是指規範本身明確而具體地設定某種行為規則 的法律規范;而沒有明確規定行為規則的內容,需授 權某一機構加以確定的法律規范則為委任性法律規 范;准用性規范則是規定行為規則的某一部分須參 照其他法律規范才能實施的法律規范。此 外,法律規范可按調整社會關系的不同職能而 分為調整性規范和保護性規范;按照權利、義務的剛 性程度不同又可分為強行制規范和任意性規范。
( 三)法律規范的有效性從 上面關於法的要素的構成、法律規范的含義及 結構和種類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人們說 一項法律規范是有效的,這就意味著該規范對於它所 指向的那一類人或事是具有約束力。「如果一項有 效的法律設定了義務和禁令,那麼它就只能要求此 義務達及的那些人服從與依從它。如果它授予私人 以權利或權力,那麼這些權利和權力就必須得到其 他私人的尊重,而且在它們遭到侵損時應當得到司 法機關的保護。[4](P332)如果說法的要素是以法律規 范為最主要的基本成分進行鋪陳與設定的話,那麼 ,法律規范則主要是以其是否具有有效性作為規范 最終的歸依和存在的起點的。囿於各種原因,我國 以往的學者在論述兩者之間的關系時,尤其是在分 析法律規范時,總是側重於法律規范的含義、邏輯結 構範式和種類等方面,而對法律規范的有效性這一 核心主旨卻鮮有論及的。因而,對於法律規范的理 解和研究總是游離在表象的層面上,而缺乏對法律 規范內在機理的深層挖掘和剖析。正因為這樣,才 導致對「法是什麼」這一基本命題的看法不一和爭論 不休。由法的各要素所構成的法(律)為什麼而存在 ?法律規范又為什麼而存在?這是一個勿庸迴避的 現實問題。其實,法也罷,法律規范也罷,它們存在 的合理內核應該是它們的效力問題。遺憾的是,一 般的觀點總是將法律規范和其他要素組成的法律作 為考察的對象,即一方面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約束 力和法律的強制力,另一方面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圍 或適用范圍,卻偏偏漠視或忽視了對法律規范的考 察。筆者認為,構成某一部法律這一整體的效力其 來源在於法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子系統———法律規范 的有效性。我 們已經知道,法可以區分為應然的法和實然的 法。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自身的存在及其約束力,屬 於「應然」的范疇,而與有效的法律在實際中被執行 、適用和遵守即實際法律的效力是有區別的,後者屬 於「實然」的范疇。
同樣的道理,筆者認為法律規范 的有效性也應包含應然有效性和實然有效性兩方面 。所 謂應然有效性「乃是一個植根於法律過程之中 的問題」[4](P332),它決定了法律的本質和作用。博登 海默認為「法律旨在創設一種正義的社會秩序( justsocialorder)」[4](P318),因而他認為法律規范所具有 應然有效性乃是「法律—秩序與正義的綜合體」的表 現與集結。在當代中國的法律制度和立法體制中 ,平等、自由、人權與安全、公平與效率以及社會功利 ,是共同的基本的價值取向。[11](P145)筆者認為,這也 是法律規范應然有效性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取向和價 值判斷所在。所 謂實然有效性「所涉及的乃是法律規范適用於 那些人是否真正遵守這些規范的問題」,「只有當構 成社會的人———無論是官員還是大多數私人公民— ——的實際行為與憲法規定、制定法規定或判例法規 定所指定或認可的標准相一致時,這些規定才在該 社會中具有實效」。[12](P3-4)換言之,即法律規范的 應然有效性是一方面,而其實然有效性卻是另一方 面。筆者認為,在一項法律規范的應然有效性和實 然有效性之間完全有可能產生沖突。而只有當平常 意義上說的法律規范的有效性(亦或法律效力)都應 該包含上述兩者並相一致時,法律規范的有效性才 能體現出來。
由 此,可以將實然有效性分成兩部分:
(1)本質上 有效,形式上亦有效。即一項法律規范它在實際社 會生活中產生了其應有的效力,它在司法審判中被 合法、合理地適用和實施,在人們行使權利和履行義 務中得到遵守,因而產生一種積極的有效性。所以 ,我們認定這一法律規范是生效(或有效)的。
(2)形 式上有效,本質上未必有效。即一項法律規范它在 形式上業已經立法通過並頒行,獲得了立法者認可 的形式上的有效性,但是,由於這樣一項法律規范因 為違背了應然的有效性,即制定的是非正義的、不是 最終為導致或創造社會良好秩序的法律,比如反人 類的或種族歧視的法律,那麼,「當一條規則或一套 規則的實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脅時,它的有 效性就可能變成一個毫無意義的外殼。只有用服從 正義的基本要求來補充法律安排的形式程序,才能 使這個法律制度免於全部或部分崩潰」。[4](P340)因而 ,一項空徒形式有效性的法律規范,它有可能會不被 適用、實施或遵守,從而使之無效或失效。
總 言之,對於法律規范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只有 把它從規范性「應然」的領域中切割出來,並將其牢 固地紮根於社會關系這個「實然」的土壤之中,才能 長出繁茂的枝葉和碩果,即做到:(1)應然有效性與 實然有效性的結合。(2)本質上有效與形式上有效 的結合。由於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如此紛繁復雜 ,而法律規范是對某類事實狀態適法的最直接和最 基本的依據,故法律規范的有效性存在或權威與否 是決定法制規范的關鍵所在,而法律規范作為法 的最主要要素直接決定了法律效力的高下與有無。上述內容圖示如下: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 2]J·Austin.[M].H.L .Hart,London,1954.
[ 3]H·L·A·Hart,TheConceptofLaw[M].Oxford,1961.
[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 來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 5]沈宗靈.法學基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 998.
[ 6]王果純.現代法理學—歷史與理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95.
[ 7]孫國華.法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 994.
[ 8]郭道暉.中國立法的價值取向[A].公丕祥.法制現代化研 究[C]
Ⅵ 論述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理學的角度/兩三百字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回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答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Ⅶ 法理學中,法律規則包括三個部分,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是否缺一不可的那是否所有的法條都
並非缺一不可
Ⅷ 法律責任的法理學
法律責任是法理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是法律義務履行的保障機制和法律義務違反的矯正機制,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法律責任問題是法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切實的關繫到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實現。 責任是具體的,而法理學是抽象的,這就使得從法理學的角度研究法律責任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法理學作為法學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和方法論,是法學領域中所有問題的研究基礎,因此,從法理學角度研究法律責任問題十分必要。本文從法律責任的概念談起,按照從本質到形式,從一般到個別的整體脈絡,對法律責任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提出法律責任是因特殊法律事實所引起的特殊義務。對於法律責任產生的合理性根據,從馬克思主義本體論、價值論意義上概括為基於理性約定、意志自由基礎上的行為選擇自由;從經濟學意義上,概括為一種社會契約即社會成員共同選擇的博弈。文章的第二部分在分析已有且比較流行的學說基礎上以辯證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為指導,把法律責任放到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中,提出法律責任的價值本位為統治階級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力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做出一定行為或禁止其做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第三部分主要論述法律責任的功能和構成要素。法律責任的目的是通過法律責任的功能來實現的,法律責任的功能主要包括:預防功能、救濟功能和懲罰功能。界定了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是指在認定法律責任時所必須考慮的條件。第四部分歸納出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及法律責任的分類。法律責任區別與道德責任的主要之點就在於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是由國家特設並授權的專門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因此,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另外,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法律責任作不同的分類,實踐中最基本的分類方法是將法律責任分為違憲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等等。文章最後在上述構建的法律責任法理學框架的基礎上總結了現階段法律責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結合法律責任體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提出了完善我國法律責任體系的幾點建議。
Ⅸ 法理學中的法律責任競合 請舉例說明
通俗的說,法條競合就是一個行為觸犯了兩個法律規定。比如你冒充警察騙人回家錢,那答么你就構成詐騙罪和招搖撞騙罪。
想像競合就是一個行為侵犯了兩個客體,你比如你一棍子下去非但把人給打死了還砸壞了旁邊一個價值連城的文物,那你即構成故意殺人罪還構成損壞財物罪。
Ⅹ 法理學中法律責任的構成與刑法學中犯罪構成四要素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與聯系?法理學是所有基本法或部門法的基礎,
法理學中的法律責任是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有法律規定的行為產生的不利於行為人的後果
有法律責任不一定受到法律制裁,因為法律責任有責任制和免責制,法律制裁是被動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形態。
現代主流刑法學中,追求主客觀相一致,並且行為已經上升到刑法所規定的犯罪(罪刑法定)
區別應該體現在刑法中和民法中,刑法中法律責任的承擔必須主客觀相一致,民法中僅有客觀違法行為(例如無過錯責任)也承擔法律責任
聯系那是必然的,因為法理學中的原理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