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民法按法律效力分為幾類

民法按法律效力分為幾類

發布時間: 2021-02-28 02:59:53

1. 請問中國法律分多少類刑法民法……

你說的並不準確。
首先,從大的分類來說,分為公法和私法,也可以分為實專體法和程序法。
作為屬一個律師,必須掌握並且熟悉的有以下一些法律:
公法中包括: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
私法中包括:民法(其實應該叫民法通則,我國暫時還沒有民法典)、民事訴訟法、婚姻法、繼承法、公司法等。

此外還有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以及一些商事法律,例如經濟法、海商法等。

當然,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律師對每一部法律都必須熟悉掌握,這是多數人做不到的,所以每個律師都有其擅長的法律門類,一方面來自於個人的喜好,一方面是個人的思維方式,還有就是個人所處的環境,不能一概而論呢。

2. 《民法通則》按照公民民事行為能力進行的分類

成立條件民事法律行為成立要件又稱「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民事法律行為成立並產生法律效力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有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之分。中國《民法通則》規定的實質要件有:(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利能力。公民的權利能力不受限制,但行為能力則有所不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活動須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或徵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進行。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一致,故法人也只有在其相應的能力范圍內才能實施民事法律行為。(2)意思表示真實。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應與其真實意志相符。如因欺詐、虛偽、脅迫、重大誤解而發生不真實的意思表示,該行為則依法無效或被撤銷。(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當事人的行為內容(權利義務關系)、動機、目的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否則無效。(4)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依照法律規定」。此外,《民法通則》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之時起具有法律效力,因而其成立要件與生效要件是一致的。但在學理上,有人認為成立不等於生效,有民事主體(當事人)、意思表示和行為內容(權利與義務)即構成成立要件,而生效要件則要求民事主體須有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和行為內容合法。
法律責任中國《民法通則》第11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條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161條第1款規定:「侵權行為發生時行為人不滿18周歲,在訴訟時已滿18周歲,並有經濟能力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沒有經濟能力的,應當由原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因此,被認定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依法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法律劃分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
特別情況1、立遺囑的行為
(1)1985年10月1日施行的《繼承法》第22條規定:「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
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無效。
偽造的遺囑無效。
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
1985年9月11日施行的《繼承意見》規定:「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是我國公民處理繼承問題的准則,是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繼承案件的依據。人民法院貫徹執行繼承法,要根據社會主義的法制原則,堅持繼承權男女平等,貫徹互相扶助和權利義務相一致的精神,依法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

據此,得出這一結論,《繼承法》是特別法,根據該特別法的強制性規定,當事人必須「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即必須年滿18周歲),否則其所立遺囑無效。

(2)1986年7月1日施行的《民法通則》第11條第2款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據此,得出一結論,施行時間在後的《民法通則》相對施行時間在前的《繼承法》是新法。
(3)2000年7月1日施行的《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據此,法律沖突適用的規則:①特別法優於一般法;②新法優於舊法。結合本問,同時涉及到了兩個規則的適用。
①所謂一般法,是指在一國范圍內,對一般的人和事有效的法。?
②所謂特別法,是指在一國的特定地區、特定期間或對特定事件、特定公民有效的法,如繼承法。
(4)從純扣條文字眼來講,對於「甲立遺囑的行為」,應優先適用「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規則,按《繼承法》來處理,即對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所立遺囑的行為應認定為無效。

(5)從理論上來講,「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與「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還是有區別的,不然也不會有1988年12月6日施行的《民通意見》第2條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該解釋是對《民法通則》第11條的補充,其中用的是「可以認定為」的字樣,既然是「可以」,也就有「不可以」的情形存在。

立遺囑,怎麼也是對自己死後的安排,咋看也該是重大行為吧(雖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仍應慎重處理,一般而言,一個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對「死」這個問題的意義似乎看得不會太明白,尤其是現在的這些小孩們。故在這個問題上,不應認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同理,對於拋棄的行為,因行為人畢竟未滿18周歲,是未成年人,其拋棄價值較大的行為屬重大行為無疑,可能損害其利益,實踐中一般也認為是無效行為。

3. 簡述民事訴訟期間可分為哪幾類

訴訟期間按照不同標准可以分為:法定期間和指定期間;不變期間和可變期間。 按期間是法律規定還是法院指定為標准,可以將期間分為法定期間和指定期間。 法定期間,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的期間。比如,立案的期間是七日,從人民法院接到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算;宣告公民失蹤的公告的期間為三個月;上訴期間,不服地方法院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的期間為十五日,不服地方法院一審裁定提起上訴的期間為十日;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兩年等。 指定期間,是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依職權確定的期間。比如,法院指定當事人補正起訴狀的欠缺的期間;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定當事人履行義務的期間等。指定期間要明確具體,同時,既不能過長亦不能過短,過長會遲延訴訟的進行和案件的審結,過短會限制訴訟參加人行使訴訟權利。 按期間能否變更為標准,可以將期間分為不變期間和可變期間。 不變期間,是指在規定的期間內,除法律另有規定的情況外,不準許法院延長或者縮短的期間。比如,上訴期間,當事人不服判決、裁定必須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提起上訴;宣告公民死亡的公告的期間為一年等。在不變期間內應當進行的訴訟行為沒有進行,權利人就喪失了該項訴訟權利。不在上訴期間內提起上訴,就喪失了上訴權,判決或者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宣告公民死亡的公告期間屆滿,該公民仍未出現,法院便作出判決,宣告該公民死亡。 可變期間,是指期間一經確定,因發生特殊情況,在確定的期間內進行訴訟行為有困難,如因發生地震道路不通,因重病住院不能出庭等,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變更原定的期間。指定期間都是可變期間;法定期間依照法律規定可以變更,法律沒有規定的不能變更。

4. 法律分為哪幾類

5. 民法中,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哪幾類

法律依據一般人的智力狀況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不同情況。
依《民法通則》規定,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通則》第11條第一款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民法通則》第11條第二款規定: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通則》第12條第一款規定: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治理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民法通則》第12條第二款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無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通則》第12條第二款規定: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民法通則》第13條第一款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6. 民法中民事行為能力劃分為那幾類

劃分:完全民事行抄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為襲能力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
第十一條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7. 民法上的請求權,按其性質主要分為哪三大類

請求權是指權利人得請求他人為特定行為(作為、不作為)的權利。
債權上的請求權:賠償損失請求權,基於合同、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的請求權;
物權上的請求權:確認所有權,排除妨礙請求權,返還原物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消其特點是:( l )具有相對性;( 2 )具有非公示性;( 3 )大多表現為實體權利。請求權作為獨立的實體權利,連接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權利,因為民事訴訟可以分為三種,即確認、給付、變更之訴.這三種訴訟中給付之訴是民事訴訟的核心,而給付之訴的基礎就是請求權。請求權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只是某權利的內容(權能)。請求權與債權的關系是:請求權是債權的主要內容,但債權又不限於請求權,債權的權能除了請求權之外,還包括「選擇、解除、終止等權能」。而且,債權請求權因時效而消滅時,債權雖然減損了其強制力量,但仍然存在。債務人仍為履行之給付者,,不得以不知時效為理由,而主張返還(《 民法通則)第138 條、《 民通意見》 第173 條)請求權既然可以是某權利的內容,說明它是基於基礎權利而發生的,有基礎權利,才能有請求權。除危險請求權。
知識產權上的請求權,人格權上的請求權,身份權上的請求權(撫養費、贍養費)。

8. 法律按性質可分為那幾種

公法、私法是基本分類。
公法就是憲法、行政法、訴訟法之類國家行政/司法機關主導施行的法律,
私法就是民法、商法等民間私人、團體之間處理法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

熱點內容
暗保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4-30 05:28:22 瀏覽:244
勞動法中關於陪護假的面規定 發布:2024-04-30 05:22:06 瀏覽:143
勞動法關於破產賠償金的規定 發布:2024-04-30 04:26:27 瀏覽:610
小學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4-04-30 04:14:35 瀏覽:404
4勞動法上的工資界定情況 發布:2024-04-30 01:31:35 瀏覽:807
民法典廣東 發布:2024-04-28 22:44:49 瀏覽:904
刑事訴訟法精神損失費 發布:2024-04-28 22:06:37 瀏覽:979
環境侵權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4-04-28 18:34:33 瀏覽:442
祁連山立法放水 發布:2024-04-28 18:30:27 瀏覽:489
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 發布:2024-04-28 15:00:09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