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忠誠協議法律效力
『壹』 婚前忠誠協議有多少法律效力
約定大於法定。
『貳』 婚前協議中忠誠協議法律效力的幾點探討
首先,夫妻相互忠實的義務為道德義務,而非法律義務。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義務是從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不管個人是否意識到,客觀上必然會對他人、對社會負有一定的使命和職責。法律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
其次,文中所稱「最高法對忠誠協議也舉棋不定」,事實上最高院對忠誠協議發表過明確的意見。在2014年出版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周強院長擔任總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案典》中的觀點是「從整體社會效果考慮,法院對夫妻之間的忠誠協議糾紛以不受理為宜。」該觀點反映出,最高院對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持否定態度,而非文中所稱「舉棋不定」。
再次,締結婚姻的雙方,滿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走進婚姻殿堂,若賦予「忠誠協議」以法律效力,要求出軌的一方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有將婚姻明碼標價的嫌疑,褻瀆了婚姻的神聖性。
『叄』 婚前簽訂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
去年聶某在網上與一名女子關系曖昧,有聊天記錄為證且聶某以進貨為名時常出差,兩人長期分居。現鄭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與聶某離婚,並提出家裡的所有財產歸她一人所有。 第一種意見認為忠誠協議具有法律效力。此協議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根據法不禁止即可為的精神,此種協議是有法律約束力的。 第二種意見認為該協議不應受法律保護,協議無效。首先此協議約定的內容踐行和後果,是道德的問題,不是法律問題。不管是從協議的目的還是內容來看,雙方都沒有想通過這一份忠誠協議來確立對財產分配的意圖。其次,雙方所簽訂的關於違反此協議即所有財產歸一方所有的約定是「忠誠協議」,也不能適用《合同法》來調整,即未違背雙方訂立此協議的原始意圖即可認定有效,因為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忠實義務是一種道德義務,而不是法律義務。 【管析】筆者同意第一種意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該條確定了夫妻之間有相互忠實的義務。應該誠實、坦誠相待以及互敬互愛。夫妻相互保持忠誠是婚姻關系最本質的要求。本案當事人婚前簽訂此忠誠協議,就是為了履行對妻子的一個忠誠義務,只是在與其它人不同的是,將這個原本比較抽象化的忠誠協議具體化了、書面化了,並規定了違反此忠誠協議的後果。因此,這個婚前忠誠協議完全符合婚姻法的原則和精神。 2、該協議是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簽訂了,不存其中任何一方受脅迫或者受欺詐而違背自身意志的情形,我國法律其中一項基本精神即「法不禁止即可為」,而該忠誠協議並沒有違反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並且,鄭某與聶某也都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聶某應該對其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具有相應的預見和認知能力,因為,鄭某與聶某簽訂的這份忠誠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能夠對當事人雙方產生法律約束力的。 3、在司法實踐當中,根據《婚姻法》的相關精神,在處理離婚案件的原則是:堅持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照顧無過錯方,尊重當事人意願,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合情合理地予以解決。在本案中,鄭某有證據證明男方有外遇的事實,那麼聶某作為有過錯一方,法院在分割離婚財產時應當並且當然要傾向於保護無過錯的鄭某的相關權益。在這個時候,此忠誠協議也為這個「傾向」保護的度提供了一個當事人雙方所約定的度,忠誠協議是基於當事人自願而簽訂的,具有法律效力。
『肆』 夫妻間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關於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簽署忠誠協議是否有效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繼承編理解與適用》一書中明確:夫妻之間簽訂忠誠協議,應由當事人本著誠信原則自覺自願履行,法律並不禁止夫妻之間簽訂此類協議,但也不賦予此類協議強制執行力,從整體社會效果考慮,法院對夫妻之間的忠誠協議糾紛以不受理為宜。
理由如下:
第一、如果法院受理此類忠誠協議糾紛,主張按忠誠協議賠償的一方當事人,既要證明協議內容是真實的,沒有欺詐、脅迫的情形,又要證明對方具有違反忠誠協議的行為,可能導致為了舉證而去捉姦,為獲取證據竊聽電話、私拆信件,甚至對個人隱私權更為惡劣的侵犯情形都可能發生,夫妻之間的感情糾葛可能演變為刑事犯罪案件,其負面效應不可低估。
第二、賦予忠誠協議法律強制力的後果之一,就是鼓勵當事人在婚前簽訂一個可以「拴住」對方的忠誠協議,這不僅會加大婚姻成本,而且也會使建立在雙方情感和信任基礎上的婚姻關系變質。
第三、忠誠協議實質上屬於情感、道德范疇,當事人自覺自願履行當然極好,如違反忠誠協議一方心甘情願凈身出戶或賠償若干金錢,為自己的出軌行為付出經濟上的代價。但是如果一方不願履行,不應強迫其履行忠誠協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三條【婚姻家庭的倡導性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
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以上知識就是對「夫妻間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這一問題進行的相關解答,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問題,可以關注無訟,私信咨詢。
『伍』 婚前簽訂「忠誠協議「是否有效
一、未婚同居當事人簽訂的忠誠協議能否受到法律保護?
不能,對這類糾紛起訴到法院的,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因為《婚姻法》是規范合法夫妻關系的,未婚同居關系不是婚姻法調整的范圍,戀愛是自由的,戀愛時不得腳踏兩只船隻是道德范疇的要求。
二、婚後夫妻雙方所簽的忠誠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
雙方婚後簽訂一份「忠誠協議書」約定:雙方應互敬互愛,對家庭、配偶、子女要有道德感和責任感。若一方在婚姻期間與他人有婚外性行為,需賠償對方名譽損失及精神損失費N萬元。後女方發現男方有出軌行為,遂提出離婚,並以男方違反「忠誠協議書」為由,要求法院判令男方支付賠償金N萬元。請問應如何看待「忠誠協議書」的效力?
關於夫妻「忠誠協議書」的效力問題一向爭議很大。一種觀點認為,夫妻「忠誠協議書」並不違法,因為夫妻忠實本來就是法律規定的內容,屬於法律明確的要求,協議雙方等於把法定的義務變成了約定的義務,法院應當予以認可。
對這種「忠誠協議書」應當認定為有效。因為其符合《婚姻法》的基本精神,是對《婚姻法》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規定的具體化。也正是由於夫妻簽訂了具體的協議,使得《婚姻法》上原則性的夫妻忠實義務具有了可訴性。《婚姻法》第四條明文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第四十六條又規定,「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等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賠償」。《婚姻法》規定可以請求提起損害賠償的范圍只限定在重婚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等四種情形,而一般的通姦行為不在此列,即必須達到重婚或同居的嚴重程度。如果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比《婚姻法》規定的范圍寬泛,既包括重婚、與他人同居的行為,也包括與他人的通姦行為。雖然,違反夫妻「忠實」規定尚未達到「重婚」、「與他人同居」等嚴重程度的一方應如何承擔相應責任,現行法律未做具體規定,但法律也未明文禁止當事人自行進行約定。「忠誠協議書」的約定與《婚姻法》的基本精神相吻合,給付的賠償金具有違約賠償性質,這種協議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但這種協議也是屬於可撤銷的,如果當事人在協議簽訂後反悔,認為該協議顯失公平,或者是在對方要死要活、苦苦相逼情形下被迫無奈簽訂的所謂「忠誠協議書」,則可以在協議簽訂之日起一年之內提出撤銷申請,這一年時間屬於除斥期間,超過一年則法院不予支持。
『陸』 婚姻忠誠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婚姻忠誠協議書如果沒有法律規定的無效事由就有法律效力。忠誠協議書只要符合合同的生效要件,並且沒有法定的無效事由,就會發生法律效力。法定無效事由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柒』 這樣的婚姻忠誠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忠誠協議」是真實意思的表示,內容符合婚姻法的立法精神,也不違背道德准則,應當屬於有效協議。簽約雙方均應依約履行忠誠義務,但沒有嚴格按照協議去做,所以應當承擔相關賠償責任。 另一種觀點認為:「夫妻忠誠協議」不能完全視為平等民事主體間的合同對待。如果一方違反忠誠協議,且符合婚姻法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情形的,當事人可以據此提出離婚損害賠償。如果不符合法定情形,一方違反忠誠協議,對方要求支付違約金的,法院不應當支持。因為夫妻忠誠是道德義務,而非法定義務,即使一方違反也不應當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