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放棄繼承法律責任
❶ 遺產分割,被告不接傳票,不出席.可以視為放棄繼承嗎
如果是遺贈扶養,受贈人不表示接受的,視為放棄遺贈
如果是法定繼承,繼承人不表示接受的,視為同意繼承
兩者法律關系是相反的,要注意。遺產分割如果上了法庭,被告不接受法院傳票不妨礙法院立案和審理,被告不出席的,法院可以依法缺席宣判,對於判決的生效,被告不上訴的,不影響判決效力,一旦判決生效,原告可以依照判決來主張權益
但被告拒不接受法院傳票和出庭,不代表被告放棄遺產繼承,除非被告明確表示放棄繼承
❷ 財產繼承案被告繼承人缺席是否放棄繼承權利 因被告的缺席所導致的缺席審判是什麼後果
您好,該案當事人可以不親自到庭,而委託代理人代為參與訴訟;缺席審判很可能對你不利,因為你沒有參與事實的認定及辯論,對方可能會出示對其有利而對你不利的證據,而你也沒機會為自己辯駁,最終只能讓法官「偏聽偏信」,因此最好還是親自到庭或委託代理人參與訴訟。希望本回答對您的問題能有所幫助。
❸ 繼承糾紛,已經書寫放棄繼承聲明的人還要列為被告嗎
不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只要符合這四個要件法院就應當予以受理,告一人還是告數人,告與不告都是當事人的權利。
繼承訴訟開始後,如繼承人、受遺贈人中有既不願參加訴訟,又不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應追加為共同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不再列為當事人。
❹ 房產繼承我起訴被告,我願放棄繼承,對我以後信譽有影響嗎。
你好,只是普通民事案件,不會影響信譽。
❺ 遺產糾紛案中兩被告均放棄繼承,法院為什麼還要開庭
遺產糾紛案中兩被告均放棄繼承,法院任然需要開庭,裁定終結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
(一)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二)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三)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❻ 財產繼承案被告繼承人缺席是否認為放棄繼承權利在什麼法第幾條
您好,《繼承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需要注意的是,繼承人放棄繼承權需為明示,否則即應視為其主張繼承權。
因此本案可缺席判決,被告未到庭應視為未放棄繼承權。
但您若是作為受遺贈人,接受遺贈必須明示。否則應認定為放棄受遺贈權。
❼ 書面承諾放棄房產繼承有法律效力嗎
你好
有法律效力的
只要這個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發生在遺產分割完畢之前
且沒有欺詐、脅迫、版顯權失公平、重大誤解、趁人之危等不真實的情形。
要明確作出,可以認定的
書面的要優於口頭放棄。
如果不表示放棄,就視為接受繼承。
希望可以幫到你
❽ 做為被告放棄繼承權後還能重新上訴要回繼承權嗎
1、做為被告放棄繼承權後是否能上訴要回繼承權,由人民法院根據其提出的具體理由,決定是否承認。
2、《繼承法》第25條規定:「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之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由此可見,繼承權是繼承人依法享有的一項民事權利,繼承人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作出接受或放棄繼承的選擇。
放棄繼承是一種單方的法律行為,不需要徵得他人的同意。《繼承法》對放棄繼承的有效條件作明確的規定:(1)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應當在繼承開始後,遺產分割前作出。(2)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必須以明示的方式表示出來,不可以用默示的方式。一般情況下,應當以局面形式向其他繼承人表示,如果用口頭方式表示的,本人承認,或有其他充分證據證明的,也應當認定有效。(3)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應當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繼承人親自作出。法定代理人一般不能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繼承人放棄繼承權。(4)放棄繼承必須是繼承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如果有採取欺騙、威脅或脅迫等強制手段,讓繼承人違背真實意願而作出的放棄繼承表示,這種放棄是無效的。(5)放棄繼承的效力應從繼承開始計算。
放棄繼承權的表示作出後,得到其他繼承人的認可即成立。一般情況下,繼承人對放棄繼承又反悔的,一般是不予承認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0條規定:「遺產處理正在進行或在訴訟進行中,繼承人對放棄繼承反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其提出的具體理由,決定是否承認。遺產處理後,繼承公款放棄繼承後悔的,不予承認。」
綜上所述,繼承人如果想重新取得繼承權,在其他繼承人有異議的情況下,必須由人民法院來決定是否可以恢復繼承權。人民法院會根據放棄繼承權的繼承人提出的恢復理由重新進行認定,非經法院認定程序,繼承人不能自行恢復。而且,恢復繼承權的意思表示必須在遺產處理之前提出,如果遺產已經分割處理完畢,成為各繼承人的個人財產,法律明確規定是不予承認的。
❾ 如果在民事訴訟過程中,被告死亡,繼承人放棄繼承的話,法院會終結訴訟,此時應該以誰為被告。如果主張債
在民事訴訟過程中,被告死亡,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如果被告結婚,可以主張其配偶承擔還款責任。如果未婚,可以主張其遺產管理人承擔還款責任。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二十六條 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應當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第二十四條存有遺產的人,應當妥善保管遺產,任何人不得侵吞或者爭搶。
❿ 債務人死亡,繼承人放棄繼承如何判決
判決: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稅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根據《繼承法》第三十三條,繼承開始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
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稅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本條規定了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原則。
由於繼承人放棄繼承,所以繼承人和債務人沒有關系,債務人的遺產應優先償還債務,有剩餘的財產才歸繼承人,如果債務人遺產不夠還債,繼承人對不能還的部分也沒有責任必須還,除非自己願意清償。
(10)被告放棄繼承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繼承人在繼承被繼承人的積極遺產的同時,也要對被繼承人的消極遺產負清償責任。繼承人接受繼承,是其承擔清償被繼承人消極遺產的必要前提條件。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便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繼承人在清償被繼承人的消極遺產時,只能以被繼承人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即繼承人承擔清償被繼承人的消極遺產的責任范圍,採取的是以其所接受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的限定繼承原則。對超出遺產實際價值的哪部分消極遺產,繼承人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繼承人自願全部償還的,不在此限。清償被繼承人的消極遺產時,不得取消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的必要的遺產份額。
如果繼承人中有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即使遺產不足清償債務,也應為其保留適當遺產。在確定被繼承人債務時,應當將被繼承人個人所欠債務同家庭共同債務、被繼承人的債務同繼承開始時因殯葬被繼承人所生之債相區別。在清償被繼承人的消極遺產時,稅款應優先於其他債務清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