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什麼

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什麼

發布時間: 2021-12-08 16:57:00

Ⅰ 履行和執行

「執行」與「履行」用語辨析

對於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其他應由法院予以執行的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內容,義務人拒不履行其義務時,該行為在法律用語上是界定為拒不執行生效判決、裁定還是界定為拒不履行生效判決、裁定?對於這一問題,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並不統一。具體來說,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是「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即規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有關該條款的司法解釋、立法解釋也使用的是「拒不執行」這一用語,例如1998年4月25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2年8月29日頒布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等。但是,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以及有關這兩部法律的諸多司法解釋中,對於一方當事人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所確定的義務之行為,則使用的是「拒不履行判決、裁定」。
筆者認為,對於上述問題,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立法解釋在法律用語上不科學,對於當事人的該種行為,在法律用語上應當使用「拒不履行」,而不能使用「拒不執行」。其理由如下:

首先,從詞源學來看,「執」的原始含義是拘捕、捉拿,執行的含義與「執」的上述含義是密不可分的,有貫徹、實施、實行之義,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是指將法律、政策、計劃、命令、裁判中的內容付諸實施。在法律上,則是指由一定的執法者依據法定程序實現法律或生效裁判所確定的內容。「履」的原始含義是行走,履行乃是指躬行、實行、踐行自己所答應做的或應該做的事,如履行諾言、履行合同、履行義務等。因此,就生效判決、裁定等法律文書而言,准確地說,法院是執行的主體,也即應當由法院負責裁判的執行,而當事人是履行的主體,應當履行生效裁判所確定的義務,二者在用語上不應混淆。

其次,從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來看,執行與履行這兩個概念的使用也是有嚴格區分的,即執行是指法院的職權行為,而履行則是當事人承擔義務的行為。例如,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六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行政機關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也均規定對判決、裁定等法律文書的執行工作是由法院來承擔的,執行行為是法院的行為,而不存在所謂的當事人對生效裁判的「執行」問題。既然生效裁判是由法院來予以執行的,那麼又何來當事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呢?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立法解釋將當事人拒不履行生效裁判的行為界定為拒不執行生效裁判,混淆了執行與履行這兩個法律概念,因而有欠科學和嚴謹。

再次,在訴訟和強制執行領域,與「執行」有關的法律概念和術語,皆指的是法院的行為或與法院有關,而與當事人沒有關系。例如,執行機構、執行機關、執行法院、執行組織、執行庭等,指的是對生效法律文書予以執行的國家機關;執行人員、執行員、執行法官,指的是具體執行的司法人員;執行權是指法律賦予法院對生效法律文書予以執行的權力;申請執行是指權利人向法院申請執行,而不是向義務人申請執行,權利人只能是要求義務人履行;執行措施是法院為執行生效裁判而採取的強制性措施;委託執行是委託外地法院代為執行,而不可能是委託當事人執行等等。顯而易見,在訴訟和強制執行領域,「執行」這一法律術語只能適用於具有執行權的法院,而不能適用於當事人。

最後,按照訴訟法的規定,執行具有「權力」的性質,或者說具有職權和職責的性質,是法律所規定的執行機關(即法院)根據法律所賦予的許可權(即執行權),按照一定的程序將生效法律文書的內容予以實現的行為;而履行則具有「義務」的性質,是負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完成其義務的行為。二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由此可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將拒不履行生效裁判的行為表述為拒不執行生效裁判,在法律用語上是有欠妥當的,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對於「執行」和「履行」這兩個法律概念的使用也不盡准確(最高法院在對刑法進行解釋時,將法院的行為和當事人的行為都稱為「執行」,而在對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進行解釋時,則根據執行與履行的含義不同而在概念上作了區分)。所以,為了保持法律用語的准確性、嚴謹性、一貫性,實現法律概念的統一性、科學性,應當將「執行」與「履行」這兩個概念予以區別,即執行是指法院的行為,履行是指當事人等訴訟參與人的行為,而不能將二者混合使用。筆者建議,應當盡快對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及相關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的立法用語進行修改。

Ⅱ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1.
自然人權利義務的承擔
在民事訴訟中,如果出現自然人死亡的情況,則可能發生訴訟權利義務的承擔,但並非必然發生,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而定。自然人的民事案件不外乎兩種:其一,因債權債務關系引起的訴訟。如甲基於與乙之間的借款關系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乙償還借款期限已滿尚未歸還的
1
萬元錢。在這類訴訟中,自然人死亡產生權利義務承擔,即由其合法繼承人承受原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其二,因身份關系引起的訴訟。如甲的母親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甲每月向其支付贍養費
500
元。這類訴訟不發生權利義務承擔,這是因為一旦自然人死亡,其身份關系就自然滅失,基於身份關系而產生的糾紛案件自然也就無需再解決。
2.
法人訴訟權利義務的承擔
法人的終止是引起法人訴訟權利義務承擔的原因,法人的終止通常包括法人的合並、分立、破產與撤銷。
例如,甲公司基於與乙公司之間的設備購銷合同,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乙公司支付所拖欠的設備款
120
萬元。在訴訟進行過程中,以甲公司發生終止為例予以說明,具體如下:

1
)法人發生分立的情況。分立有兩種情形:一是新設式分立,即甲公司不存在了,分立成丙公司和丁公司兩家獨立的法人;二是存續式分立,即甲公司繼續存在,其中一部分分立出來成為獨立的丙公司。只要法人分立,就由分立後的新法人作為共同訴訟人接替原法人繼續進行訴訟,即由丙公司和丁公司作為共同訴訟人接替甲公司繼續進行訴訟。

2
)法人發生合並的情況。合並也有兩種具體情形:一是新設式合並,即甲公司和丙公司合成丁公司,原來的甲公司和丙公司均不再存在;二是存續式合並,即甲公司吞並了丙公司,變成了新的甲公司。只要法人合並,就由合並後的新法人接替原法人繼續進行訴訟。

3
)法人發生破產的情況。甲公司被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產後,即由清算組接替甲公司繼續進行訴訟。

4
)法人發生被撤銷的情況。在甲公司被撤銷的情況下,如果成立了清算組,則由清算組接替甲公司繼續進行訴訟;如果沒有成立清算組,則由決定撤銷的機構接替被撤銷的甲公司繼續進行訴訟。

Ⅲ 什麼情況下當事人可以暫緩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決

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

(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

(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五)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行。

裁定書應當送達雙方當事人和仲裁機構。

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雙方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Ⅳ 法律對當事人不履行法律文書裁定有何規定

一、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行政機關可以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帳戶內劃撥;

(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履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

(三)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造知人民法院;

(四)拒不履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二、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第二百一十二條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第二百一十三條對依法設立的仲裁機構的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

(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

(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五)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行。

裁定書應當送達雙方當事人和仲裁機構。

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雙方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百一十四條對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公證債權文書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並將裁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和公證機關。

第二百一十五條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Ⅳ 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具有的特點是

具有的特點是強制性和穩定性

任何人都無權改變,當事人必須依法執行該生效的裁決。

請及時採納

Ⅵ 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可否作為認定

人民法院抄發生法律效襲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書所確認的事實,是指人民法院就其他案件做出的生效裁判中已經確認的事實。一是因為該事實已為人民法院所查明,客觀上無再次證明之必要;二是因為該事實已為人民法院裁判所認定,該裁判具有法律約束力,這種約束力也包括對該事實認定上的不可更改性。
《民事訴訟法》第69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的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93條規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5)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9條規定: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

Ⅶ 法院調解書中什麼是指對有給付內容的調解如果負有給付義務的當事人不自動履行

一、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生效後,與生效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訴訟結束,當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再行起訴。

2、一審的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發生效力後,當事人不得上訴。

3、當事人在訴訟中爭議的法律關系中的爭議歸於消滅,當事人之間實體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依調解協議的內容予以確定。

4.具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強制執行力。當負有履行調解書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未按調解書履行義務時,權利人可以根據調解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具體規定如下:

1、第四十九條 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

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並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2、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 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3、第九十九條 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4、第二百三十六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7)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什麼擴展閱讀

調解書主要由下列三部分組成:

一、首部,依次寫明下列事項:

(一)標題和編號,標題寫明「調解書」,並在其右下方寫明文書的編號。

(二)申請人欄內寫明申請人的名稱、姓名和地址;有代理人的寫明代理人的姓名、單位和地址等。

(三)在被申請人欄內,寫明被申請人名稱、姓名和地址;有代理人的,寫明代理人的姓名、單位和地址等。

二、正文,依次寫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之間的合同和發生的爭議事項,以及雙方當事人的仲裁或調解要求。

(二)仲裁員的選定及其工作情況和結果即「XX仲裁委員會根據合同的仲裁條款受理了本案,組成以XXX為首席仲裁員,XXX和XXX為仲裁員的仲裁庭,(或組成以XXX為獨任仲裁員的仲裁庭)經當事人雙方同意,由仲裁庭進行了庭前調解。通過查明事實、分清是非,雙方自願達成調解協議。

(三)爭議雙方當事人之間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

(四)調解費金額的分擔。

三、尾部,依次寫明;

(一)調解書份數及分持情況;

(二)仲裁員、秘書簽名,仲裁委員會蓋章;

(三)製作調解書的日期和地點。

Ⅷ 一審判決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上訴,一審判決在上訴期間不發生法律效力,當然也不能執行。法律依據是什麼

在一審上訴來期內,一審源判決是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只有在上訴期內,任何一方當事人不上訴的,上訴期滿,一審判決才生效。生效後才能按照判決中的義務履行,否則因不生效,判決內容也就談不上履行的問題。現提供如下法律依據,供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五條 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以及依法不準上訴或者超過上訴期沒有上訴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第二百三十六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Ⅸ 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您好,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1、原告提起訴訟的權利。
2、原告提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和撤回訴訟的權利。
3、原告有申請先予執行的權利。
4、原告有申請緩交、減交或者免交案件受理費的權利。
5、被告有對案件提出管轄異議的權利。
6、被告有承認或者反駁原告的訴訟請求和提起反訴的權利。
7、勝訴一方有申請執行的權利。
二、當事人的訴訟義務
當事人必須遵守訴訟秩序

1、遵守法庭規則和法庭紀律。
2、不得偽造、隱藏、毀滅證據。
3、不得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或者賄買、脅迫他人作證。
4、不得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不得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
5、不得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
6、不得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人員執行職務。
7、當事人必須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決、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Ⅹ 《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機關不執行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可以採取( )的措施。A劃撥B罰款C提出司法建議D追

《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機關不執行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A.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賬戶內劃撥
B.在規定期限內不執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處50元至100元的罰款
C.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
D.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行政訴訟法規定》六十五條
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行政機關可以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帳戶內劃撥;
(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執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
(三)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
(四)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關於誠信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9 07:58:52 瀏覽:302
中國共和國民法典 發布:2025-09-19 07:57:51 瀏覽:997
公司小賬的錢有法律保障嗎 發布:2025-09-19 07:56:30 瀏覽:393
靜海老法院 發布:2025-09-19 07:56:21 瀏覽:814
2015年法規一建真題 發布:2025-09-19 07:52:03 瀏覽:534
律師咨詢台 發布:2025-09-19 07:39:05 瀏覽:913
什麼是職業道德行為的出發點 發布:2025-09-19 07:37:20 瀏覽:879
法律責任的免責原因 發布:2025-09-19 07:36:37 瀏覽:668
2017法規答案 發布:2025-09-19 07:35:16 瀏覽:966
勞動法員工曠工罰款 發布:2025-09-19 07:13:54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