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下列關於國際法律責任的說法

下列關於國際法律責任的說法

發布時間: 2021-12-14 06:15:22

A. 什麼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免除

國際法律責任的免除是指如果一國際法主體的行為的不當性已被排除,該主版體的國際責任便隨之權免除。其中,國際法律責任免除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一)同意:指受害主體一方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加害主體一方實行某項與其所負之義務不符的特定行為時,即排除加害主體一方行為的不當性。(二)對抗措施:受害方針對加害方所犯的國際不當行為而採取的對抗行為。(三)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如果起因於不可抗和無法控制的外界事件或無法預料和不可能知道其行為不符合該項義務,以致在實際上不可能按照該項義務行中,應扣除其行為的不當性,免除該國的國際責任。(四)危難:指代表國家的機關或個人,在遭遇極端危難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其生命,作為唯一選擇,而不得已作出的不符合本國國際義務的行為。(五)緊急狀態:指一國遭到嚴重危及國家生存和根本利益的情況下,為了應付或消除這一嚴重緊急狀態而採取緊急措施所作的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該行為的不當性也應予以排除。

B. 以下有關法律責任的說法,正確的是()(多選)

B正確 根據法律原理

C. 關於法律責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錯來。過失犯罪,就不是主觀有自意的犯罪。C、錯。有些是法律規定的義務,比如,義務教育,贍養老人的義務。沒有違法,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D、未遂犯和中止犯可能沒有造成損害,但是已經有犯罪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A、從刑法看,正確。承擔刑事法律責任的主體,必須有認識能力,精神病人發病期,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呵呵,其實我也覺得A牽強。所以我說從刑法看。從民法看,法人其實也是沒有認知能力的。但是法人可以做民事經濟責任的主體。

更多公考資訊請查看安徽人才信息網http://www.ahrcw.com

D. 國家承擔國際法上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限制主權 繼續履行 停止和不重犯。。

E. 簡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1、終止不當行為:當不當行為是一個持續行為時,責任國首先應當停止該不當行為。

2、恢復原狀:恢復原狀是要求把被侵害的事物恢復到不當行為發生前存在的狀態。

3、別國或國際組織交與一國支配的機關的行為。一國或國際組織將某個機構交與另一國支配,則在行使該支配權范圍內的行為,視為該支配國的國家行為。

4、上述可歸因於國家行為的國家機關和國家授權人員的行為,一般地也包括他們以此種資格執行職務內事項時的越權或不法行為。

5、叛亂運動機關的行為。在一國領土上的被承認為叛亂運動的機關自身的行為,根據國際法不視為該國的國家行為。已經和正在組成新國家叛亂運動的行為,被視為已經或正在形成的新國家的行為。

6、一個行為可以歸因於幾個國家時,相關國家對於其各自相關的行為承擔單獨或共同的責任。

(5)下列關於國際法律責任的說法擴展閱讀:

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法只確認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因而國家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主體。在現代,國際法主體不僅是國家,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從而,使得國際法責任的主體也從國家擴展到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

國際法律責任的范圍和內容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滇池中,國際法律責任多指國家違反對外國人待遇方面的義務的後果。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也擴大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定義一般表述為:國家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這一定義強高了不當行為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根據。

最後,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和方法也發展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或方法有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和道歉等,在現代國際法中,除保留了對國際滇池中合理的追究責任的措施外,雙確定了對國家的國際犯罪行為和負有責任的國家領導人和團體機關的國際犯罪行為追究國際刑事責任制度。

F.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是國際法主體對國際不法行為或損害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國際法律責任又包括了國際法主體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和損害責任。

G. 多選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有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與國際法的主體基本上是相同的。個人雖不是國際法的主體,但可以成為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
國際法主體的范圍
1、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家被認為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至今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主要和基本的構成單位,也是國際法最主要的主體。國家也被稱為原始和完全的國際法主體。當代國際法是以規范國家關系作為主要對象的。
2、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國際組織主要是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二戰以後,國際組織大量的出現和其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使其被接受為國際法的主體。但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是派生性的,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由成員國通過作為國際組織章程的國際協定賦予和限定的。它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只能在此限度之內。
3、其他。某些特定的民族解放組織或民族解放運動,是在殖民地民族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作為其未來民族國家的過渡性實體,參與某些國際關系,從而被國際社會接受為國際法的主體。但是其作為國際法主體,是有條件和不完全的。並且,隨著全球非殖民化的基本完成,現在這樣的實體已為數較少。
4、關於個人是否為國際法主體的問題。關於個人是否為國際法主體是一個存在爭論的問題。典型的觀點有三種:
第一種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
第二種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主體之一;
第三種認為個人不是國際法的主體。
現在大多數學者持後兩種觀點。認為個人已經是國際法主體的根據主要在於:在現代國際法中,個人可以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利或承擔某些。義務或責任。比如國家元首或外交代表享有的特權與豁免、國際法對從事國際罪行個人責任的直接追究、個人在某些國際司法機構有出訴權及有些國際人權公約對個人權利的直接規定。但是,依靠這些證明個人為國際法主體的觀點是不能完全成立的。
首先,國際法確定的外交代表或國家元首的特權與豁免實質上是賦予國家的,上述個人是代表其國家享有這種權利。
其次,在國際罪行的懲處方面,國際法規定的是國家承擔合作和懲處犯罪的義務和權利,個人在此僅僅是被國家懲處的對象而不是主體。
最後,個人在國際機構的出訴權,僅僅存在於個別區域內並針對特定事項,不具有普遍的意義;而國際人權公約雖然有對個人權利的規定,但實質仍是國家承擔保障和促進的義務,個人的權利是通過國家的國內法才能享有的。此時,在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的主體仍然是國家而不是個人。
綜上所述,國際社會的普遍情況中,個人尚不是完全的國際法主體。

熱點內容
哲理法學院 發布:2025-09-18 13:41:06 瀏覽:980
下列關於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的內容正確的是 發布:2025-09-18 13:40:43 瀏覽:653
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13:36:56 瀏覽:687
勞動法第20條第2款規定 發布:2025-09-18 13:29:14 瀏覽:942
民法典中物權編 發布:2025-09-18 13:27:21 瀏覽:980
倫理道德的事 發布:2025-09-18 13:24:27 瀏覽:645
法治內容手抄報 發布:2025-09-18 13:19:11 瀏覽:783
私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8 13:16:55 瀏覽:18
2018年注會經濟法記憶背誦 發布:2025-09-18 13:16:09 瀏覽:701
法學鼻祖皋 發布:2025-09-18 13:10:05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