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者道德責任法律責任
❶ 傳銷第四級理事是受害者,也是組織者,會有什麼法律責任
一般而言參加傳銷的普通人員是不按非法經營罪來處理的,只處理帶頭分子、主要成員,簡而言之就是情節嚴重的,就是那些高層的賺到錢的,這樣的情況應該不會判刑,傳銷一般拉夠三十個人以上,而且發展層級在三級以上才會判刑
(1)組織者道德責任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對符合本意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的傳銷組織的組織者、領導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組織、領導的參與傳銷活動人員累計達一百二十人以上的;
(二)直接或者間接收取參與傳銷活動人員繳納的傳銷資金數額累計達二百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曾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受過刑事處罰,或者一年以內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受過行政處罰,又直接或者間接發展參與傳銷活動人員累計達六十人以上的;
(四)造成參與傳銷活動人員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五)造成其他嚴重後果或者惡劣社會影響的。
參考資料:網路-傳銷罪
❷ 打架斗毆的組織者,受到法律責任是什麼
要看兩者的程度 如果不是很嚴重就是治安處罰 或者拘留
如果情況比較嚴重的話就會構成犯罪 賣淫罪和故意傷害罪 要判處有期徒刑5年左右 還可以單處或者並處罰金 如果數罪並罰的更嚴重
犯組織賣淫罪,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10年以上還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 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旅遊業,飲食服務業,文化娛樂業,出租汽車業等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利用本單位的條件犯本罪的,從重處罰
看情節輕重,如果造成輕傷以上,就構成故意傷害罪,要判刑的。按照下面的條款判處。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司法實踐中對本罪的認定和處罰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 行為人有非法故意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是構成本罪的關鍵。對此應注意以下兩點:(1)傷害行為的非法性是構成本罪的前提。如果傷害行為是合法的,如正當防衛或者緊急避險過程中造成一定傷害的,則不構成犯罪;(2)本罪故意傷害的必須是他人的身體健康。自傷行為不能構成本罪,特殊情況下可能構成其他罪,如軍人戰時為逃避軍事義務自傷身體的,應按照刑法第434條的規定,以戰時自傷罪論處。
2 構成本罪的傷害程度限於輕傷、重傷、傷害致死三種情況。輕傷以下的輕微傷和一般的毆打行為,不能構成本罪。至於重傷、輕傷、輕微傷區分的標准,應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人體重傷鑒定標准》和《人體輕傷鑒定標准(試行)》的規定為准。
3 本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因傷害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致人重傷或者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年齡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致人輕傷的,則須已滿16周歲才能構成本罪。
4 對於刑法明確規定以其他罪論處的故意傷害行為,應按照刑法有關條款定罪處罰,而不能以本罪論處。
5 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另外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犯本罪的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故意傷害罪的認定問題
1 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主要在以下兩種情形下不易區分:一是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既遂;二是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未遂。區別兩者的關鍵是查明行為人犯罪故意的具體內容:如果行人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無論是否造成死亡結果,均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如果行為只具有非法的損害他人健康的故意,則無論是否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都只能認定為故意傷害。
此外,應注意以下三種特殊情況的處理:⑴對於突然實施犯罪,行為人故意的內容不確定或者顧他人死傷的,一般可按其實際造成的結果定罪。造成傷害結果的,定故意傷害罪;造成死亡果的,定故意殺人罪;⑵因打架斗毆致人死亡的,除了明顯具有殺人故意的按故意殺人罪論處外,一般可按故意傷害致死定罪;⑶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之間的界限確實無法分清的案件,一般可本著疑罪從寬的原則處理。
2 故意傷害(致死)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區別的關鍵在於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傷害他人的故意故意傷害致死,行為人雖然沒有殺人的故意卻有損害他人健康的故意,死亡結果的發生完全是故意傷害行為引起的;過失致人死亡,行為人不僅無殺人的故意,而且也無損害他人健康的故,死亡結果的發生完全是過失行為造成的。
3 對於傷害程度的認定,應注意把受傷當時的傷勢和治療後的結果結合起來綜合評定:當時情嚴重,治療後基本恢復正常或者只形成輕傷結果,應以輕傷論;當時傷情並不嚴重,但雖經治療最終呈重傷結果的,應以重傷論。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故意傷害(輕傷)案件由公安機關
作撤案處理後法院能否再作為自訴案件受理問題的答復
(1994年1月27日)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京高法(1993)277號《關於故意傷害(輕傷)案件經公訴程序由公安機關作撤案處理的,法院能否再立自訴案件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同意你院的傾向性意見。對於已經公安機關作撤案處理的故意傷害(輕傷)案件,被害人就同一事實提起刑事自訴的,如果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和我院1993年9月24日《關於刑事自訴案件審查立案的規定》第二條第(一)項的規定,並未超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人民法院應當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的,則不予立案,並應將不予立案的原因通知自訴人。
❸ 未成年人組織聚會,如果中途有事故發生,組織者要負法律責任嗎,要負怎樣的法律責任
如果重大要判刑的
❹ 請客喝酒致一人死亡,組織者應負什麼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如果發生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四種勸酒情形要承擔法律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建議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❺ 打架斗毆的組織者承擔的責任有多大
以下純粹屬於我的個人觀點哈!如果你們是約好了要打架的話!那麼你們都有責任的!包括受傷的人!醫葯費你和你兩個朋友肯定是都要承擔的。這個沒什麼疑問。(估計你可能要承擔的多一點,因為被打的現在就屬於受害人了,而你有是主謀)至於具體數字我就不知道了!還有你要負的法律責任我也不清楚。運氣好陪點錢了事!運氣不好的話!那就只有吃幾天皇糧了。
❻ 性交換群組織者及參加者應付什麼法律責任應判刑嗎
組織淫亂跟容留違法犯罪提供場所的法律責任
❼ 自助游組織者的法律責任問題
你好
這個一般不存在責任,你只是組織,未收費用,雙方不存在相關權利與義務,如果沒有過錯,出了問題不存在法律責任,但建議你們去之前,把宣傳工作做好,讓大家注意安全,責任自負!採納哦!
❽ 組織活動者的法律義務
你好,我學法的。
一般來說,騎車出行所發生的後果是由個人承擔自己的安全責任,但是,如果加入的團隊,涉及向騎友收費,則構成合同關系,,合同一方的領隊需承擔相應義務。
活動的組織者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責任難以鑒定,從目前的各種情況看,承擔主要責任的還是騎友本身。『
對了,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戶外活動相關的制度和法律規定,如發生人身損害事故,沒有一個責任認定機制但是我國的法律規定,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 因此他發表的信息里有提到無安全措施拒絕參與,安全自負是無效的聲明。
因此,這種活動,還是要首先要了解選擇的團隊和加入的方式。選擇有經驗的領隊或對這個有相當了解的隊友,這是安全保障之一。
可追問,望採納。
❾ 組織同學聚會發生意外組織者應該負法律責任嗎
在部分場合需要承擔責任,但是對組織者保護參加者安全,救助參加者的義務要求很低,往往只是特定的作為義務。如登山組織者在成員遇險時有救助義務,否則構成情節較輕的故意傷害或者故意殺人罪。
絕大部分情況是無需承擔責任的。你設想的情形幾乎不會承擔責任。但是生活是紛繁復雜的。這個要結合具體情形分析。
糾正幾個錯誤的觀點。
1法律沒有結果法和行為法之分。更沒有什麼中國是結果法。
2並非只有盈利為目的組織活動才需要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