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法律責任的分析
㈠ 會計法律責任的起因
會計法律責任的起因:
會計責任可能導致會計法律責任。當會計主體管理當內局出現經營失敗,存在會容計差錯、舞弊和違法行為,並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時,就會導致會計法律責任的產生。
會計法律責任的成因界定。會計主體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信息虛假,其原因主要有:①制度原因,即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脫離經濟活動的現實,對現實發生的特殊經濟行為約束失效而造成的。如對單位人員出差費用、招待費用、特殊獎勵等,會計制度給予了更多的運用會計估計的權利及會計政策的選擇權,這些權利的運用會因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會計結果。②過失原因,因會計人員沒有完全執行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而提供錯誤的會計信息。按照會計信息的重要程度和造成的後果,過失可分為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③欺詐原因,即會計主體管理當局因不良動機故意完全不遵守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㈡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成因是什麼
(一)主觀因素: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自身的原因
我國目前絕大多數事務所都採取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幾十萬元的注冊資本承擔的卻是涉及幾億、數十億數額的業務。在這種情況下,事務所放棄道德的成本很低,潛在收益卻很高,難以保持獨立性。事務所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爭取客戶,往往不惜降低審計質量,出具虛假報告。另外,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獲取利潤,總是想方設法壓縮成本。如:不重視對員工的培養和後續教育;不當分工或授權;承接不能勝任的業務;不執行三級復核制度,內部控制薄弱;甚至有的事務所搞承包,收入分成,把審計收入包給個人,出讓事務所的公章;將事務所的個人收入與審計單位緊密相連等等。
注冊會計師個人職業道德低下、專業勝任能力不足、缺乏應有的職業謹慎及個別審計欺詐行為的存在也是導致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重要原因。
(二)客觀因素:社會公眾對審計期望過高
社會公眾對審計作用的理解與審計人員行為結果及注冊會計師職業界自身對審計業績看法間存在著差異,即審計期望差距。由於受審計技術和成本的限制,注冊會計師不能指望通過審計查出企業所有錯誤和舞弊。但是社會公眾往往將審計意見視同對會計報表的擔保或保證。一旦發現所依據的會計報表存在錯報和漏報,以致影響了他們的決策,就會想到把注冊會計師送上被告席。
㈢ 「關於會計工作的法律責任」的畢業論文怎麼寫啊
這個題目比較大,應該具體點再列個副標題,把范圍再縮小一點兒。
是不是可以去網上查查,內上容市公司所犯的案中,有哪些會計人員(會計人員主要就是做會計工作嘛)負了法律責任了,負了哪些法律責任,用了什麼手段,怎麼被發現的。總結歸納它幾大類。
你要是能發現某個個案應負未負法律責任的就更高了,指出現行法律責任上的漏洞。
沒寫過,聽我的走了彎路自己再遛達回來。
㈣ 會計法律責任的含義是
是因違反會計法律所應承擔的責任。會計法對於法律責任有專章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1985年1月21日六屆人大九次會議通過,1993年12月29日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修正,1999年10月31日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修訂)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一般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依法設置會計帳簿的;
(二)私設會計帳簿的;
(三)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
(四)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帳簿或者登記會計帳簿不符合規定的;
(五)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帳本位幣的;
(八)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
(九)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
(十)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本法規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人員有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有關法律對第一款所列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三條【特定責任】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四條【特定責任】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五條【特定責任】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四十六條【特定責任】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
第四十七條【監管部門瀆職責任】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泄露檢舉情況的責任】違反本法第三十條【檢舉】規定,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九條【依法處罰】違反本法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進行處罰。
㈤ 會計法律責任問題
會計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會計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它是會計行為主體必須嚴守的底線,是法制與道德規范內在聯系性的統一體。
從法律的視角看,會計法律責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會計法律責任是指單位或個人在生成和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因違反會計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會計法律法規」不僅包括《會計法》及會計准則、會計制度中的會計行為規范,而且還包括其他有關會計法律規范中規定的責任。從最一般意義上講,會計法律責任還可以指會計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利用虛假會計資料進行貪污、挪用等侵吞公司財產以及單位負責人打擊、報復會計人員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包括自然人以及法人犯罪。
狹義的會計法律責任僅指《會計法》所規定的法律責任形式:①在賬簿設置、憑證編制、賬目登記、會計政策選擇、會計資料保管、會計人員任用、內部控制制度運作等會計工作基礎環節上存在的不規范行為。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以及授意、指示、強令他人從事上述行為。③財政部門或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瀆職、泄露國家機密或商業機密的行為。
會計法律責任的形式:
就我國法律規范體系對會計法律責任規定而言,其形式包括行政責任、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
(一)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我國會計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包括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從我國《會計法》的發展過程看,行政責任形式經歷了一個從以行政處分為主向以行政處罰為主的轉變。前者是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一種行政法律責任,後者是指特定的行政主體(如財政部門)基於一般行政管理職權,對違反行政法上的強制性義務或者擾亂行政管理秩序的人所實施的一種行政制裁措施。在《會計法》領域,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吊銷會計專業人員資格證書等處罰形式。
(二)刑事責任。一般來說,刑事責任作為最具威懾力的制裁形式,只適用於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在我國,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已經達到了 「公害」的地步,因此加強刑事責任被認為是治理不規范的會計行為的一項重要舉措。長期以來,刑事責任主要適用於會計人員、單位負責人偽造或者毀損會計資料以進行偷逃稅或者貪污、挪用犯罪,給公司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情形。
刑事責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主刑,是對犯法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是即可獨立適用又可以附加適用的刑罰方法。附加刑分為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三)民事責任。會計責任中的民事責任在國外、特別是英美法系國家中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平等主體間的會計關系越來越多。在這些平等主體間的會計關系中,由於會計信息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提供信息一方違反會計法規的行為可能給對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似乎順理成章。因此在我國,隨著會計法律關系性質的多元化,民事責任也正在成為會計法律責任的一種重要形式。
㈥ 會計人員法律責任
會計人員一樣是有法律責任的.
你看一下下面的會計法內容
http://www.e.cn/20010101/6950.shtml
㈦ 會計的職業判斷與法律責任之間有什麼聯系
】長期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職業判斷是處理會計事務與編制會計報告的一個關鍵因素。但對職業判斷的含義、所起的作用以及與會計准則的關系等問題很少准確地澄清,本文就此作一討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資本市場高度集中、經濟業務日趨復雜,會計作為一種信息管理系統,目的是如實反映管理層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向涉及會計信息利益的相關方面提供有助於經濟決策的可靠信息。會計和它所處的環境在不斷地變化,會計准則保持不變是不可能的,這樣就有越來越多的准則發布,由於無法制定出適合於所有情形的通用准則,在特定的情形下,職業判斷的作用無可替代。
一、職業判斷的含義及組成要素
(一)職業判斷的含義
判斷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個選擇決策並導致行動的過程。
職業判斷要求判斷者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和准則知識,它是由有經驗和有知識的人進行的,在適用的職業准則框架內,以必要的關注、客觀正直的態度作出的判斷。
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工作時,按照準則和制度的要求,根據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會計事項的處理和會計報表的編制應採取的原則、方法、程序等方面進行判斷和選擇的過程。會計職業判斷貫穿於會計工作的全過程。
(二)職業判斷的組成要素
職業判斷的組成要素包括環境、經驗知識、數據事實、准則規則、人、過程和結果等七個方面。
1.環境:判斷過程發生於法律、財務、風險、競爭和其他因素組成的環境中。環境既有確定的一面,也有不確定的一面。確定的一面有助於日常、常規的判斷;不確定的一面將使日常、常規的判斷面臨挑戰,環境不確定的程度時刻影響著判斷過程的執行和判斷結果的質量。
2.經驗知識:經驗和知識可以使職業人士能夠隨時應對出現的問題,在一次判斷中學到的經驗可以影響下一次判斷,經驗和知識也使判斷職業化。
3.數據事實:數據事實是具體的信息和判斷最基本的依據。數據事實盡管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它們在判斷中所起的作用需要通過人的感知來實現。
4.准則規則:在職業判斷過程中,准則規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准則規則構成職業判斷框架的一部分,職業判斷受到准則規則的限制,離開了准則規則的職業判斷是沒有指導的、理由不充分的、非職業化的,最終將毫無用處。
5.人:判斷是人為的過程。根據在判斷中的作用,人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判斷的執行者(如會計主管,財務總監等),他們是判斷的主體,他們的知識、經驗、悟性和對事實的感知等對判斷起著關鍵的作用;另一部分個人或團體則構成判斷的背景(如監管者,投資人等),他們盡管不直接進行判斷,但卻是判斷的重要影響因素。
6.過程:包括信息的確定和收集、信息的評估、未來結果的預測、對發生特殊結果概率進行評價和修正、對信息加以衡量和綜合,以便從可供選擇的行動過程中作出選擇。
7.結果:判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人們總是從經驗中學習,以不斷提高認知和判斷的能力。對判斷的結果給予反饋,反饋的頻率越高、越具體、越及時,學習的效果越好二、准則存在的原因
廣義的來看,准則是職業判斷的一種。准則是准則制定者的集體判斷,准則通過限制選擇、提供依據等為職業人士的個人判斷建立一個框架。准則與職業人士的個人判斷共同構成了職業判斷的整體。
(一)職業判斷本質上意味著風險。職業人士在判斷時,面臨著從被選方案後果的不確定到決策信息模糊或缺乏等不同的風險,這些風險同時也是整個職業界和信息使用者面臨的風險。所有這些風險都要求共同關注、共同制定準則,以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
(二)准則的制定過程遵循了嚴格的程序,各式各樣有經驗和學識的人參與其中形成一個職業組織,准則制定者的判斷按照應循的程序,並通過分析、咨詢、驗證等一系列過程,以一種重要的方式高效地傳達了在共同判斷問題上凝結的集體智慧,因此准則的判斷比職業成員個人的判斷更好,減少了由不完美的人為判斷帶來的風險,通過判斷設定了一個底線,提高了職業判斷的平均質量。
(三)准則代表了解決普遍存在問題的有效方法。由准則制定者這樣的職業組織來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決策,並將其傳達給職業界,這樣做的成本比成千上萬的職業成員獨立判斷的成本要低得多。
(四)准則是職業界的集體智慧,代表了共同認可的處理方式和判斷結果。已獲批準的准則往往具有合法地位,通過監管部門的權利支持,而得以高效推行並以其合法性、合理性向職業成員提供保護與支持,減少了個人判斷被質疑的可能。
三、會計准則中職業判斷的作用
(一)准則依賴於職業判斷
1.人們要求准則試圖涵蓋所有的情況和所有企業的活動是不實際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有了對判斷潛在的要求,需要通過判斷將准則與遇到的情形結合起來。
2.准則為了傳達制定者對情形的判斷和運用方法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含有判斷意味的詞語,例如「如果…則…」和「重大」「必要」等判斷修飾詞,這都需要職業判斷。
3.准則無需涉及不重大的問題,所以准則往往伴隨著或明確或隱含的重要性判斷,需要應用職業判斷。
4.許多准則中的建議都需要職業判斷才能實施,例如對於事項的估計、適用的情況等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斷。准則的執行效果與判斷的質量密切相關。
(二)准則改變了職業判斷
1.准則通過澄清判斷的標准、明確判斷的結果、提出解決的方法,限制了職業判斷的選擇,設定了職業判斷的框架和范圍,甚至對職業判斷進行了強制性的約束,減少了職業判斷的需求。
2.准則並非盡善盡美,由於准則的不完善、提供建議不明確或不充分、偶爾的自相矛盾增加了職業判斷的需求。只有通過判斷才能確定如何遵循准則的建議,才能解決不同規范的沖突。
會計及其所處環境在不斷地演化,會計准則保持不變是不可能的。隨著新事物的出現,准則還可能會出現空白。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一個准則系統不允許判斷,它將很快會失去作用,在舊准則出現空白、新准則發布以前的空隙,職業判斷給出暫時的解決辦法,新准則因此而得以提煉。准則給職業判斷一個柔性的空間,從而使得准則可以經受環境變化的考驗,同時職業判斷所作的嘗試與創新也推進了准則的演進
㈧ 追究會計的法律責任
想的太多了,私有企業都這樣,只要你不管國有資產就沒事,法律責任由法人負責。不過該正規還是逐漸正規起來對他家企業的長遠發展是有益的。
㈨ 會計法律責任的參考文獻
會計法律責任的參考文獻 :
1,黃繼好.論會計工作的法律責任[J]. 理論 界,2004(10).
2,陳冰.會計法律責任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6:35.
3,肖小飛.我國會計信息失真法律責任分析[J]. 中國 鄉鎮 企業 會計,2004(12).
4,李明輝.淺談會計人員法律責任[J].財會月刊,2003(3).
5,孟昭穩.新會計法設定了哪些法律責任[J].中國農業會計,2005(3). 6,伍中信,現代財務經濟導論--產權、信息與社會資本分析,立信會計出版社, 2007 7,尹煥三,論中國特色的「共同治理結構」經濟學家,2008 8,方銘偉,新形勢下會計的職責,財會月刊,2008
㈩ 論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成因及規避一般答辯會有哪些問題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的研究,歷來是世界各國審計理論界研究的重點課題,它不僅直接關繫到注冊會計師行業本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健康運行。本文研究了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相關問題: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發展過程;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成因分析;注冊會計師下法律責任的界定;注冊會計師避免法律訴訟的策略。
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是制裁違法者的法律依據。法律責任是我國法律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法律規定的貫徹執行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的研究,歷來是世界各國審計理論界研究的重點課題,它不僅直接關繫到注冊會計師行業本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健康運行。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過程,也遇到了相當多的法律訴訟問題,關注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探討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規范,旨在進一步完善注冊會計師的法律體系,使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能在一個較規范、合理的社會環境中得到有序健康的發展。
西方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
民事責任是注冊會計師承擔責任中最常見的形式,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形式,但較少見。一件成立的刑事訴訟案件對注冊會計師來說,不僅要承擔辯護費、罰金和服刑。由此引起的民事責任,常常也會導致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破產,後果相當嚴重。
我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三種。這三種責任之間並行不悖,不能相互代替,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可由國家行政機關(主要指財政部門)與司法部門主動追究,而民事責任則要由受害方提起民事訴訟,國家機關不能依職權主動介入。目前,我國頒布的不少重要的經濟法律法規,如《注冊會計師法》、《公司法》、《刑法》、《證券法》中,都有專門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責任的條款。
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