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代持有法律效力嗎
㈠ 如果,有房產代持協議書是受法律認可的嗎
認可的。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條規定: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請求確認其享有物權的,應予支持。
在實踐中,北京高院以指導意見的形式附條件地認可了這種房屋代持行為,但底線是不能違反相關政策、法規的規定,比如不能借名購買經濟適用房等政策性保障住房。
(1)理財代持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房產代持的法律認定:
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依法受理。當事人已經在行政訴訟中申請一並解決上述民事爭議,且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的除外。
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請求確認其享有物權的,應予支持。
異議登記因物權法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事由失效後,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確認物權歸屬的,應當依法受理。異議登記失效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實體審理。
【關聯法條】《物權法》第十九條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轉移不動產所有權,或者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等其他物權的,應當依照物權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其不發生物權效力。
㈡ 股權代持是否合法
公司是資本聯合之產物。資本自由流通是資本企業的生命線。保障資本流通的自由與安全秩序是立法的首要任務。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分內部轉讓和外部轉讓。內部轉讓就是股權在公司的股東之間進行,不涉及股東以外的第三人,對於重視人合因素的有限責任公司來說,股東之間的相互信任沒有發生改變,因此各國的公司法對公司內部的出資轉讓極少限制,並且不需其他股東同意,轉讓方與受讓方協商一致,轉讓即可成立。我國《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也是如此規定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該條款並無其他限制性規定,僅在最後一款規定「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賦予了公司股東更大的自由度,在訂立公司章程時可以做出例外規定。而外部轉讓則因為會吸收新股東加入公司而改變股東的原先結構,影響股東間的信任基礎,所以對於人合性占重要因素的有限責任公司來說,股權的外部轉讓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新《公司法》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這有別於原《公司法》的規定,原《公司法》規定「股權轉讓應當經公司過半數的股東同意」,這意味著轉讓股權的股東被排除了表決權,這樣的規定更具有合理性。但原《公司法》僅有這個規定,在股權轉讓的實際運作上,並沒有任何的可行性。例如,如果其他股東借口並不知道股東要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或者承認知道此事但遲遲不作決定,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而使股權轉讓處於無限期的拖延和等待中,在某種程度上這實際是限制了股權的轉讓。鑒於以上情況,新修訂的《公司法》對於股權轉讓進行了程序性的規定「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該條款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如果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滿三十日未答復的,將產生默認已同意轉讓的法律效果,這就使得欲轉讓股權的股東不至於陷入「欲哭無淚」的境地。但這其中「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是個關鍵環節。欲轉讓股權的股東必須證明其他股東已接到你送達的股權轉讓事項的書面通知,並將這送達之日以有效的方式固定下來,否則其他的都沒意義。因為有意阻止股權轉讓的股東可以說我沒有接到任何通知,我也不知道這回事,即使他實際接到了通知,也知道此事。因為在我們這個大力提倡誠信的國家,這樣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可能發生的。因此,轉讓股權的股東可以用公證這個法律武器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運用公證的證據效力來固定這個關鍵的「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了。公證的證據效力是公證的法定三大效力之日,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所以轉讓股權的股東可以向公證處申請辦理送達《股權轉讓事項通知書》的證據保全公證,在公證員的陪同下,向其他股東逐一送達該通知書,將「收到通知書」這一事實和「收到之日」這一重要日期用公證的方式固定下來,為自己股權的轉讓的順利進行提供法律的支持和保證。除此之外,我們在公證實踐中又面臨了新的領域。因為《公司法》在股權轉讓中第一次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可以發生繼承,而這種繼承不僅僅是傳統的財產權的繼承,而且是包括股東所享有的參與公司事務管理的權利的繼承。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不僅有財產權利,還有非財產權利。在新《公司法》第七十六條是這樣規定的,「自然人股東死亡後,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
㈢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揭示書有法律效力嗎
按照《合同法》的規定,《風險揭示書》屬於要約邀請,不具備合同法律效力。
近年來隨著個人財富的不斷積累,各類存款和投資意識得到復甦,並不斷高漲,各商業銀行也日益重視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的擔憂和關注與日俱增。
一、個人理財產品
當下,個人理財產品名目繁多,如按照法律性質進行分類,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一是顧問型理財服務,銀行與客戶之間並不存在具體的資金往來關系;二是委託型理財產品,即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三是委託加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四是委託加銀行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五是存款合同理財產品,如「外匯可終止理財產品」;六是存款合同附條件理財產品。
二、要約邀請
要明確認識什麼是要約邀請,首先要認清什麼是「要約」。要約,在商業活動和對外貿易中又稱之為報價、發價或者發盤,發出要約的當事人稱為要約人,而要約所指向的當事人為受要約人。我國《合同法》第14條規定「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足見「要約人是否受其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約束」是區分要約與要約邀請的關鍵。《風險揭示書》雖然具備簽字蓋章等形式,但銀行卻不受產品介紹的約束,更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合同。《合同法》第15條進一步規定到「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
㈣ 代持房產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代持協議在實際購房人與代持人間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百零四條的規定: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取得的財產,應當轉交給委託人。因房屋代持人只是實際購房人的受委託人,所以基於受委託關系而取得的房屋所有權應歸委託人即實際購房人享有,實際購房人有權根據協議約定要求代持人履行相關義務。
在司法實踐中,一般也認可房屋代持協議的效力。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約定一方以他人名義購買房屋,並將房屋登記在他人名下,借名人實際享有房屋權益,借名人依據合同約定要求登記人(出名人)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的,可予支持。」
二、實際購房人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行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因此,如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代持房產的,則實際購房人可能無法追回其房產,而只能要求代持人賠償。
三、風險及防範
1、法律風險
(1)代持人風險。如果代持人將代持的房產轉讓或抵押給第三人,除非實際購房人能夠證明該受讓人、抵押權人不是善意取得,否則,因代持約定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代持人對房產的轉讓、抵押行為有效,出資人可能喪失其房屋所有權。
(2)第三方風險。如果代持人在代持期間對他人有債務不能清償,則該房產有可能被查封甚至進而被拍賣,在這種情況下,實際購房人即使提出執行異議,但是否能被法院支持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3)不能過戶風險。如涉及法律法規、國家政策、行政限制措施或實踐操作等方面障礙,實際出資人在將來想把代持房產過戶到自己名下時,有可能操作起來非常因難或根本無法辦理。
2、風險防範
1、簽訂好購房代持協議。 在協議中應把雙方的地位以及權利義務約定清楚,特別要約定好房屋權屬的歸屬及產權過戶的時間及代持人違約責任、承擔責任方式、計算標准,並避免出現措辭不清、語焉不詳的情形。
2、保留好證據。實際出資人在購房時最好保證資金從自己處直接支付給售方,並保留所有票據、證件在自己手中。如確實不能採取這種方法,至少也要要求代持人向自己出具支付款項的欠條,以防將來在主張權利時有書面依據。此外,保留房產所有權證、購房發票等文件,也至少能給代持人在轉移房產的程序上製造一些困難。
3、擔保措施。如有可能時,考慮代持人為履行代持協議向實際購房人提供擔保。
4、可由代持人向實際購買人出具不可撤銷的全權處置房產的授權委託書。
㈤ 公司股權代持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股權代持協議,合法有效。
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四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與名義股東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合同無效的情形外,該合同為有效合同。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例如,國家禁止外商投資稀土勘查、開采及選礦,如果外商與國內公民簽署股權代持協議經營上述行業的,該股權代持協議因損害了國家利益將被認定無效、不合法。如國家禁止保險公司股權代持,保險公司的代持協議將認定為無效、不合法。
㈥ 個人之間簽署的理財協議是否合法有效
有這么好的理財協議么?一般經濟人和珍貴經紀公司都是不能保證收益的,誰能夠保證只賺不虧?你這個虧了本金估計也不能要求賠償的,沒這么好的事喲
㈦ 在中恆泰富線做理財簽的債權有法律效力嗎
看你是第一債權還是第幾債權了
㈧ 買理財簽訂了代持協議,分配了代持人不肯把錢分給委託人,怎麼辦
去法院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