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我國法律效力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輔

我國法律效力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輔

發布時間: 2022-01-11 04:21:18

1. 法的效力層次

法的效力層次是指規范性法律文件之間的效力等級關系。根據我國《立法法》的回有關規答定,我國法的效力層次可以概括為:
1.上位法的效力高於下位法,即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層次決定於其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
2. 在同一位階的法律之間,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即同一事項,兩種法律都有規定的,特別法比一般法優先,優先適用特別法;
3. 新法優於舊法。

2. 我國刑罰是以教育為主還是以懲罰為主

我國刑罰是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
「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是當前我國司法領域矯治未成年犯罪人的一項最重要的法律原則,是對未成年犯罪人進行司法保護的基本指導思想。「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的提出並經過司法實踐的不斷充實、完善,最後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刑事法律原則,應該說是我國法制建設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而取得的一個重大成果。

3. 我國是依法治國為主以德治國為輔對嗎

不存在主輔之分,同樣重要。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
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輿論,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人們就能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有利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4. 法律的效力可以分為哪四種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
基本概述
1、法律效力,
2、法律生效的范圍。包括:
(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
3、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本章所講的法律效力,即狹義的法律效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
4、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採用這種原則的原因是: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詳細解讀
對人的效力
①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的中國公民,也應遵守中國法律並受中國法律保護。
②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適用問題,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在中國領域內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法律適用問題;另一種是對其在中國領域外的法律適用問題。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國領域內,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中國法律。外國人在中國領域外對中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中國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對事的效力
指法律對什麼樣的行為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事項。這種效力范圍的意義在於:
①告訴人們什麼行為應當做,什麼行為不應當做,什麼行為可以做。
②指明法律對什麼事項有效,確定不同法律之間調整范圍的界限。
空間效力
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於哪些地區。一般來說,一國法律適用於該國主權范圍所及的全部領域,包括領土、領水及其底土和領空,以及作為領土延伸的本國駐外使館、在外船舶及航空器。
時間效力
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生效時間
①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②由該法律規定具體生效時間
③規定法律公布後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
終止生效
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
明示的廢止,即在新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規定廢止舊法。
默示的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
溯及力
法律的溯及力法律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一般以不溯既往為原則。各國普遍採用的通例是「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溯既往,但是新法不認為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新法。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5. 我國刑法對效力范圍的規定以什麼原則為基裨

您好,我國刑法效力范圍分為刑法的空間效力和刑法的時間效力。空間效力以屬地原則為主,屬人及其他原則為輔,時間效力遵循從舊兼從輕的原則。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6. 我國對外檢疫主要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輔

出入境旅客攜帶物的檢驗檢疫,以現場檢疫為主,其他檢疫手段為輔。

7. 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表述正確的是()

法律對人的效力的原則;法律對中國人的效力;法律對外國人和無國籍入的效力【分析】 法律對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對誰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人。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效力的原則: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人,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對外國人,即便其身在該國內也不適用。屬地主義,即不論本國人或外國人,凡居住在本國管轄領域內的人一律適用本國法律。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為基礎,不管是什麼國籍的人,在什麼地方的行為,只要侵害了本國的利益,就適用本國的法律。折中主義,即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則。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也遵循以屬地主義為主、以屬人主義和保護主義為補充的原則。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國公民。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
中國公民在國外的法律適用問題,原則上仍適用中國法律,但當中國法律與所在國的法律發生沖突時,要區別不同的情況,依據具體的國際條約、協定及國內法的規定,來確定是適用中國法律還是適用外國法律。
外國公民通常是指具有某一外國的國籍的自然人和無國籍人。中國法律對外國公民的適用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對在中國境內的外國公民的適用問題,二是對中國境外的外國公民的適用問題。外國公民在中國境內,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一般適用中國法律。中國法律既保護他們在中國的合法權益,又依法處理其違法問題。關於外國公民在中國境外對中國國家或中國公民的犯罪,按中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中國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刑法不構成犯罪的除外。

8. 我國刑法對效力范圍的規定以什麼為基礎

我國刑法對效力范圍的規定以屬地原則為基礎,即以地域為標准版,凡是在本國領域內犯罪,無權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適用本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8)我國法律效力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輔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

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熱點內容
中華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 發布:2025-07-02 12:10:06 瀏覽:648
企業總法律顧問制度 發布:2025-07-02 12:09:57 瀏覽:936
河北省非煤礦山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02 12:09:56 瀏覽:995
永久居住條例管理 發布:2025-07-02 12:02:44 瀏覽:608
商品房回購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2 11:56:58 瀏覽:854
律師費提成 發布:2025-07-02 11:50:27 瀏覽:107
和法院法官 發布:2025-07-02 11:48:54 瀏覽:989
三大訴訟法的題目 發布:2025-07-02 11:45:53 瀏覽:732
道德法律相輔相成作文 發布:2025-07-02 11:45:52 瀏覽:205
中國法學社 發布:2025-07-02 11:42:51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