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一分鍾法律知識朗讀

一分鍾法律知識朗讀

發布時間: 2021-01-15 07:25:15

㈠ 播音員的基礎知識試題

法律文書,不同於文學作品以及一般公文的寫法,而有它自己特殊的內容和形式。因此,在讀它的時候,當然也有比較特殊的要求,但這種要求又不能脫離朗讀的共性。本文試從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中來淺談宣讀法律文書的基本要求,以便進一步提高宣讀水平,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工作中,不少播音員輕視朗讀,並且還存在著模糊和錯誤的看法。不錯,法律文書的寫作極為重要,起訴書、判決書、辯護詞等,要寫好很不容易,不允許有任何疏漏和馬虎。但是,當我們在法庭或其他場合,拿起這些文書來讀的時候,是否想到,這同寫作一樣重要,也需要一定的功夫呢?讀的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法律文書的效力。讀得好,就能使人明白它的內容,比自己去看文字效果要大。讀得差,即使讀的是一篇寫得很好的東西,卻會讓人聽不清內容,抓不住要領,甚至費盡思索,仍不知所雲。如:有的播音員在法庭上宣讀判決書,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迸,連不成句,或者結結巴巴,前言不搭後語,既不能准確表達判決書的內容、分寸,而且影響法庭莊重氣氛,引得旁聽席上議論紛紛,猜測著這是個什麼詞,那一句是什麼意思。這難道不是問題,不值得我們深思?
更多的播音員還是可以順利地讀下來的,可往往給人以平平淡淡的感覺,不能做到層次清晰、重點突出、語氣恰當、態度鮮明,不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聽。法律文書闡述理由的部分,必須使人信服,發揮威力,令人感到法制的威嚴。我們在讀它的時候,必須有鮮明的態度和感情。這樣做,自然會使聽的人更加感受到法律依據是明確的,判決理由是充分的,從而體現出社會主義法制的嚴肅性。
朗讀任何文章都一樣,如果不認識讀的重要意義,就會停留在簡單地念出聲的水平上,不利於達意傳情、提高質量。
充分認識朗讀的意義和作用,才有了解朗讀的願望,這樣再來談法律文書怎樣讀法也就有了基礎。
那麼,宣讀法律文書有哪些基本要求呢?簡單說來,有以下六方面:
第一、熟悉所讀的材料。
讀一篇法律文書,就首先要熟悉它,不但從文章分析的角度研究它是怎樣寫的,既搞清楚它大的結構框架,事實敘述的幾個方面層次,說明道理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線索、脈絡、邏輯關系,而且要從讀給別人聽的角度考慮和檢查它的內容、語言有沒有容易使人費解、誤解、曲解的地方,起承轉合得有無掛礙,展開收束得是否自然,語句尤其是主要的語句通過朗讀能不能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因為是有聲語言讀給人聽,就與文字語言寫給人看不同,用有聲語言表達時,有些語句雖能看明白卻不易聽清,必須字斟句酌,反復琢磨。不是自己寫的文書,在熟悉材料的時候發現不妥貼之處應該提出意見,以便作適當修改。即使是自己寫的文書,也不能不再仔細斟酌。另外,熟悉有關材料也是必要的,如駁回上訴的,還得了解判決,了解上訴的材料,以便在宣讀時心中有數。
第二、明確宣讀的目的。
在熟悉了所讀材料之後還要對讀的現場進行實際設想。這主要指:什麼性質、什麼規格的場合?參加的人員組成情況怎樣?在這場合里主要干什麼?讀這篇法律文書擔負什麼使命,起什麼作用?設想這些,對播音員是必要的。從設想中,我們就可以明確讀的目的。如一般刑事宣判與重大政治審判就有明顯的區別;辯護與宣判也不相同;旁聽席上有沒有人,人多人少不同;參加的人員中,有沒有罪犯,如有待判刑的罪犯,要讓他們受到震動,以促使他們更快、更加徹底地交待罪行等等。這些,都要在當場讀的時候體現出嚴格的法制政策,准確表明實施法律條文的具體分寸。明確了讀的目的,那法律文書的重點就突出了。
第三、把握態度分寸。
對所讀材料中涉及到人、事、物和原則、條文、道理,播音員務必要表明態度,不能模稜兩可。任何一篇法律文書中,都會有是非,正謬,這就決定宣讀者的態度。我們讀法律文書絕不會有意地採取與其內容相駁的態度,但如果不著意把握,有聲語言中卻可能發生事與願違、口不應心的情況,如:在歷數犯罪事實的時候,我們應該採取嚴肅、肯定的態度,通過恰當的語氣表達出「罪行嚴重,事實確鑿」這樣的認識。宣判「判處死刑」的時候,應該採取嚴厲、堅定的態度,從語調中表達出「惡貫滿盈,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心情。注意要把握分寸。分寸,過猶不及。太冷了,就像沒有是非;太熱了,又會失去制約,甚至好像在憑感情用事。這里作為基本要求提出,是因為有時候大家對此有某種忽視,認為文書中既然很明確,讀出來不會使人產生疑問。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有這種情況:在歷數犯罪事實的過程中,讀的人讀起來輕飄飄,似乎在「欣賞」犯罪分子的行為,聽來很不對味。可以肯定,這不是讀的人有意如此,而是在使用有聲語言中不自覺地產生了偏差。不過,應該引起注意的是,不能認為讀時體現什麼態度和怎樣掌握分寸無足輕重。
第四、語言必須流暢。
在現場宣讀法律文書時,首先要不慌亂、不懈怠,而要有信心、沉穩從容。當把文書的文字語言轉變為有聲語言時,要看清楚、想明白再出口,不要順嘴往外沖。讀是要動腦子的,不能見字出聲不動腦。另外,要堅持「寧慢勿錯」的原則。在那種庄嚴的場合,讀錯了,很容易造成不好的影響。萬一出了錯,一定要從全句開始更正,重讀一遍,不要只重復讀錯的那個詞。如「判處被告人×××有期判刑四年」一句,讀到「四」時,或眼未看真切,或舌頭卷了不利落,竟讀成「十」了。當知道讀錯時,應馬上從「判處」開始更正,否則「十」為「四」,就無意中讀成「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四年」,刑期一下子增加了十年,這是不能允許的。流暢,不是讀得很快的意思,相反,有時還要讀得很慢,使意思更明白,並且容人思索。
第五、用聲留有餘地。
現場朗讀任何東西,如何使用自己的聲音,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它同每個人的用聲習慣有關,也同有沒有話筒,怎樣使用話筒有關。但是,一般來說要留有餘地,即:可以再高點、再強點,也可以再低點、再弱點。不要聲嘶力竭地大聲嚷,也不要虛聲虛氣地小聲念。這樣,不但聽起來自然,有利於聲聲入耳,而且也容易控制,要有高低、強弱的變化,以使態度更鮮明,重點更突出。這樣,呼吸也會更自如。
第六、表情必須恰當。
播音員雖然是在照法律文書在讀,但必須考慮到是有旁人在場的情況下讀,因此,在適當的讀的空隙掃視一下現場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別人在聽你讀的時候,同時在看著你,作為讀的人,不能沒有面部表情的變化。法制的尊嚴,法律工作者的鐵面無私,不但不應使自己面情呆板,反而應隨著法律文書中內容的變化體現出相應的態度。這樣就能使聽的人更正確地理解其中的含義,更好地引起某種程度上的共鳴。
當然,要達到以上宣讀法律文書的基本要求並非易事,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神秘莫測的,所以只要我們———從事播音工作的同仁們經常進行一些朗讀的訓練,這些基本要求會被大家掌握得很熟練、貼切。願此文能與廣大同仁共勉。

熱點內容
安全類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08 10:46:19 瀏覽:583
中央12法制欄目社會與法全網追蹤 發布:2025-10-08 10:45:34 瀏覽:1
勞動法關於年休假待遇的規定 發布:2025-10-08 10:21:39 瀏覽:411
司法局消防工作 發布:2025-10-08 10:16:03 瀏覽:851
君山司法局 發布:2025-10-08 10:00:47 瀏覽:659
保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10-08 09:52:02 瀏覽:56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全集父子 發布:2025-10-08 09:50:42 瀏覽:804
黃茜如法院 發布:2025-10-08 09:49:03 瀏覽:690
民法與公司法的關系 發布:2025-10-08 09:36:22 瀏覽:21
法治定位 發布:2025-10-08 09:27:01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