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發起人負有哪些法律責任

發起人負有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15 07:50:32

A. 公司法實務:在哪些情形下發起人應當承擔責任

我國《公司法》第94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發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繳足回出資的,應當補繳;答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
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發起人補足其差額;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95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應當承擔下列責任:(一)公司不能成立時,對設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和費用負連帶責任;(二)公司不能成立時,對認股人已繳納的股款,負返還股款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的連帶責任;(三)在公司設立過程中,由於發起人的過失致使公司利益受到損害的,應當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若能提供進一步的信息,有助於提供更為詳細准確的解答。

B. 股東發起人要承擔那些法律責任

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幾種情形

公司作為一種具有獨立人格的企業組織,以其所有的財產對外承擔責任,公司的股東僅以其投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但如果股東濫用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侵害了債權人的利益就應承擔法律責任,注意有以下情形作
:1.
股東出資瑕疵
如注冊資金不到位、虛假出資、虛報注冊資本等,
《公司法》司法解釋二規定:「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債權人主張未繳出資股東,以及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或者發起人在未繳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2.
股東抽逃資本
股東出資後又抽逃、轉移部分或全部資金,導致公司履約能力不足,顯然違背了資本充實原則,
股東應在抽逃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若股東抽逃後的注冊資金達不到法定最低限額,應視該公司無法人主體資格,由股東承擔全部責任。
3.
清算程序不合法
公司注銷應經過合法清算程序,否則可要求股東承擔賠償責任,清算程序違法包括公司解散後惡意處置公司財產、未經清算或進行虛假清算、清算組未合法履行通知和公告義務致使債權人未獲清償、未在法定期限內成立清算組導致公司財產貶值、流失、毀損或者滅失以及公司主要財產、帳冊、重要文件等滅失導致無法清算等。
4.
公司與股東或其他公司混同
公司與股東或其他公司混同就會導致公司喪失獨立法人資格,債權人有理由認為他們實際上是一家,當公司不能承擔責任時,股東或其他公司就應當負承擔連帶責任。
5.
一人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股東自己財產的
《公司法》規定,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6.
不正當控制
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高度操控公司為自己謀取利益,公司實際上已喪失獨立的法人人格,
應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要求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對原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7.
脫殼經營
股東將原公司的主要人、物、財脫離出來另組新公司,並將原公司業務轉入新公司,新
公司實際上利用原公司資產運作,損害合法債權人利益的可要求股東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C. 公司的發起人有哪些法律責任

您好:
公司在設立過程中的發起人的法律責任是每位老總發家時常遇到的法律問題,現分階段加以分析: 一、公司設立成功時設立行為的民事責任承擔 1、公司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對外從事公司設立必要行為時,其行為法律後果應當由成立後的公司直接承擔。債權人可以公司為被告而要求其承擔民事責任。 2、公司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對外為設立公司非必要的民事行為時,該行為的法律後果並不能直接歸屬於成立後的公司承擔。但對於公司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所進行的民事行為,按照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成立後的公司可以對該行為予以承認,對該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予以承擔,此時,債權人可以以成立後的公司為被告起訴要求其承擔民事責任;但公司發起人對外所為民事行為,屬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債權人可以對成立後的公司進行催告,要求其對是否追認予以明確。公司不追認的,則債權人只能以公司發起人為被告起訴要求其承擔民事責任。 3、公司發起人以自己名義為公司設立必要行為時,作為相對一方債權人,無論公司是否成立,均可以直接以該發起人為被告起訴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因為相對一方當事人沒有義務去了解發起人在實質上是為誰的利益而為民事行為,因此,債權人完全可以直接向發起人主張權利。但是,由於該發起人是為公司設立而為的必要的行為,該行為的直接受益人是成立後的公司,從實質意義上講,屬於公司設立行為,因此該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也可以由成立後的公司來承擔;如果發起人能夠證明其行為屬於設立行為,債權人就可以選擇要求行為人或成立後的公司對其承擔民事責任,但該選擇權只能行使一次,一旦選擇確定後即不得再行變更。 二、公司設立失敗時設立行為的民事責任承擔 1、由於公司未能成功設立,其設立行為所產生的民事責任自然無法由設立後的公司來承擔。 2、當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失敗時,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對設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和費用負連帶責任;對認股人已繳納的股款,負返還股款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的連帶責任。 3、有限責任公司設立失敗時,設立行為的民事責任問題公司法未作相應規定。 我們認為,(1)有限責任公司全體發起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合夥關系,發起人之間以設立公司為目的而達成的協議是一種合夥協議。一般認為發起人合夥是民法上的合夥,應適用民法上的有關合夥的規定。通常認為發起人之間的合夥關系自達成協議之日起即告成立,至公司成立時即告終止。因此,按照民法上對合夥人責任的要求,公司發起人對設立公司行為所產生的債務,應由全體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某一發起人對外承擔責任後,可以按協議要求其他發起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一責任的承擔,不需要以公司發起人有故意或者過失即過錯為條件。(2)但是,如果發起人以自己名義為設立公司必要行為所產生的債務,對外債權人有權選擇由該發起人承擔或要求全體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公司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為設立公司非必要行為所產生的債務,其他發起人如果追認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不追認的,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發起人以自己名義為設立公司非必要行為所產生的債務,由該發起人自己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三、公司設立中的民事責任的承擔 1、公司設立中產生的民事責任,是指公司正在設立之中,尚未設立登記,但又不能確定公司是否必然能夠成立或不能成立的狀態。參照公司設立失敗的有關原理,此時,公司發起人之間仍然屬於合夥法律關系,公司發起人之間應當對外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債權人以發起人為被告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2、在人民法院審理過程中,公司明確不能成立的,由發起人按設立失敗承擔民事責任。在審理過程中,公司仍然未能明確是否能夠成立的,也按設立失敗承擔民事責任。 3、公司在人民法院審理過程中設立成功的,發起人的民事責任按公司設立成功來承擔;需要公司承擔責任的,可以直接變更設立後的公司為當事人並判令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公司發起人是依法籌辦創立公司事務的人。公司不可能憑空自己出現,它的設立需要有一定的人來具體操作。當某些人有設立公司的意願時,這些人首先應當進行協商,並在達成一致意見後,依法著手籌辦公司需要辦理的各種事務。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法釋〔2011〕3號),為設立公司而簽署公司章程、向公司認購出資或者股份並履行公司設立職責的人,應當認定為公司的發起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設立時的股東。據此,公司的發起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一種是有限責任公司設立時的股東。
發起人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公司因故未成立,發起人對設立公司行為所產生的費用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因部分發起人的過錯導致公司未成立,其他發起人可以主張由有過錯的發起人承擔設立行為所產生的費用和債務。
第二,發起人因履行公司設立職責造成他人損害,公司成立的,受害人可請求公司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公司未成立的,受害人可請求全體發起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公司或者無過錯的發起人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有過錯的發起人追償。
第三,發起人為設立公司以自己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原則上由發起人承擔合同責任。但公司成立後對上述合同予以確認,或者已經實際享有合同權利或者履行合同義務,由公司承擔合同責任。
第四,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原則上由成立後的公司承擔合同責任。但公司成立後有證據證明發起人利用設立中公司的名義為自己的利益與相對人簽訂合同,公司不承擔合同責任。

D. 簡述公司設立中發起人的法律責任。

公司設立中發起人的責任
發起人是指籌辦公司的設立事務、認購公司的股份、進行公司設立行為的人。發起人對於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具有重要意義。發起人在進行公司設立行為過程中,應當簽訂發起人協議,明確各自在公司設立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發起人在公司設立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屬於合夥性質的關系,其權利、義務、責任可以適用合夥的有關規定。
在設立公司的過程中,發起人應當承擔下列責任:
(1)公司不能成立時,對設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和費用負連帶責任;
(2)公司不能成立時,對認股人已繳納的股款,負返還股款並加付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的義務;
(3)在公司設立過程中,因自己的過失使公司利益受到損害的,應當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4)發起人虛假出資,如未支付貨幣、實物或者未轉移財產權,欺騙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責令改正,處以虛假出資金額5%以上15%以下的罰款;
(5)發起人在公司成立後抽逃其出資的,責令其改正,處以所抽逃出資金額5%以上15%以下的罰款。

E. 新公司成立需要注意哪些法律問題

一、公司成立前合同之效力與責任
公司法第七條規定,公司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公司成立日期。在公司成立前,發起人有可能甚至有必要以「公司」的名義與第三方進行交易並簽訂合同,如認繳合同、買賣合同、勞務合同、租賃合同、借款合同等(公司成立前合同)。與此有關的法律問題是:如果公司後來沒有成立或成立後不履行合同,公司成立前合同是否有效?誰應當對其所引起的債務負責?
首先,應認定合同有效。理由是:從發起人和公司角度說,商場如戰場,必須抓住機遇,但公司設立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起人往往需要以公司的名義與第三方進行交易並簽訂合同,以落實各項准備工作。從第三方角度說,他們往往更願意甚至只能同公司而不是發起人進行交易並簽訂合同。因此,為了促進公司發展,保護交易安全,應當認定依法簽訂的上述合同有效。
其次,由於簽訂合同時公司尚未成立,一般來說,發起人應當對其所引起的債務負責。但在一定條件下,公司也有可能對合同債務負責。具體分析如下:
1.發起人的責任。一般來說,如果公司後來沒有成立,或者成立後不履行合同,除非當事人明確約定發起人不對公司成立前合同所引起的債務負責,發起人就應當對合同債務負責。在公司成立後,如果發起人、公司和第三方達成協議,公司取代發起人成為合同當事人,那麼,發起人就不應當對合同債務負責。在這種情況下,合同當事人發生了變更。
2.公司的責任。一般來說,公司不應當對公司成立前合同所引起的債務負責。在公司成立後,如果公司採納了上述合同,公司就應當與發起人對其所引起的債務負連帶責任。自承諾之日起,公司成為合同當事人,當然應當履行義務。承諾可以是明確的,如董事會通過決議追認;也可以是隱含的,如公司在沒有表示異議的情況下接受合同所帶來的利益。
二、公司成立前發起人之信託責任
公司法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誠義務與勤勉義務。在公司設立過程中,發起人實際上行使經營管理職責,並且往往需要以「公司」的名義與第三方或者以個人名義與「公司」進行交易。為了規范發起人的行為,保護公司的利益,公司法應當規定,在公司設立期間,發起人對其他發起人和公司負有信託責任。公司成立前發起人之信託責任類似於公司成立後董事、高級職員以及控股股東對公司及其他股東的信託責任。
在實務中,有必要嚴格規范公司成立前發起人及其關系人與公司所進行的關聯交易(公司成立前之關聯交易),如發起人向公司提供資金、貨物、服務,出租房屋、廠房、設備,等等。由於這類交易發生在發起人及其關系人與公司之間,它們也被稱為自我交易。由於發起人及其關系人與公司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這類交易也被稱為利益沖突交易。除利益不一致外,發起人及其關系人與公司之間往往還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在這種情況下,發起人及其關系人就有可能利用信息優勢損害公司利益、謀求個人利益。
然而,與公司成立後之關聯交易類似,公司成立前之關聯交易既有可能損害公司利益,也有可能不損害公司利益,甚至有可能促進公司利益。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不宜採納本身違法規則,而宜採納披露、批准或追認、公平規則。具體來說,在與公司進行交易前,發起人應當向其他發起人披露與交易有關的事項,特別是發起人及其關系人在交易中的利害關系,並取得無利害關系的多數發起人的批准;或者在公司成立後向董事會披露上述信息並取得無利害關系的多數董事的追認。如果發起人沒有履行上述義務,董事會就有權依法撤銷合同,並要求發起人及其關系人返還不當得利,除非發起人及其關系人能夠證明交易是公平的。
如何認定公司成立前之關聯交易中的不當得利?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買賣合同為例,某甲以50萬元的價格購買房屋。十年後,他成為發起人,並以100萬元的價格將該房屋出售給「公司」。如果此時該房屋的市場價格是100萬元,就不存在不當得利。然而,如果發起人及其關系人在成為發起人之後才取得了其所出售給「公司」的財產,在認定不當得利時,就應當計算「公司」所支付的價格與發起人購買房屋時所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舉例來說,在成為發起人之後,某乙以50萬元的價格購買房屋,然後以10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公司。在這種情況下,發起人就獲得了50萬元的不當得利。
三、公司設立瑕疵之法律後果
從法理上講,只有符合法定程序,公司才能有效設立。公司有效設立的法律後果是,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瑕疵則意味著,公司設立不符合法定程序,從而不能有效設立公司。在這種情況下,發起人就應當以個人財產對「公司」的債務負責。
在我國,一些理論與實際工作者主張借鑒美國公司法的公司設立瑕疵說,在一定條件下免除發起人對設立瑕疵「公司」債務的連帶責任。其目的是保護善意發起人的合法權益,並防止有關當事人惡意逃避合同義務。
根據美國公司法,即使公司設立不完全符合法定程序,發起人仍有可能受到有限責任制度的保護。具體來說,根據事實上的公司(相對於法律上的公司而言)說,如果符合一定的條件,一個企業可以被視為一個公司,即使該企業並未取得法律上的公司地位。這些條件包括:(1)有與公司有效設立有關的法律(如成文公司法);(2)有遵守上述法律的誠信努力(如提交公司注冊證書、交納登記費);(3)企業實際行使了公司的特權(如以公司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
事實上的公司說主要是為了保護善意發起人的利益。但由於現代公司法極大簡化了公司設立程序,此說的作用已經非常有限。現在,美國許多州成文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注冊證書的登記是公司設立的結論性證據。不過,如果發起人向政府提交了適當的公司注冊證書,而政府在沒有異議的情況下沒有進行登記,企業仍有可能成為事實上的公司。
此外,根據禁止反言公司說,如果一個人將一個企業按照一個公司來對待,那麼,他以後將被禁止否認該企業是一個公司。禁止反言公司說主要是為了防止各方當事人惡意逃避合同義務。它既適用於對「公司」負有債務的外部人,也適用於對外部人負有債務的「公司」。由於類似的原因,現在,美國有些州已經明確廢除了禁止反言公司說。
鑒於我國公司法已經大大簡化了公司設立程序,並且對善意當事人與惡意當事人的認定有一定的困難,似乎沒有必要採納上述公司設立瑕疵說。這樣更有利於規范公司設立行為,並降低其法律後果的不確定性。不過,如果公司設立瑕疵是公司登記管理機關的過錯所引起的,就應當承認企業的法人地位,並允許發起人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F. 公司不成立時發起人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根據《公司法》,股來份自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應當承擔下列責任:
(一)公司不能成立時,對設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和費用負連帶責任;
(二)公司不能成立時,對認股人已繳納的股款,負返還股款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的連帶責任;
(三)在公司設立過程中,由於發起人的過失致使公司利益受到損害的,應當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G. 作為社團發起人有什麼法律責任

(一)根據我國《公司法》第十章的有關規定,對發起人的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回責任、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答任三種類型。
(二)發起人責任,既包括公司不能成立時發起人對第三人承擔的責任,也包括公司依法成立時發起人對公司和第三人承擔的責任,還包括公司成立無效時發起人承擔的責任。
在公司已成立(即設立完畢)時、不成立時和成立無效時,發起人責任的內容是不同的。妞果公司未能依法成立,發起人就發起行為所產生的民事義務,對第三人負連帶責任:如公司合法成立,而發起行為的正當性經過公司創立大會確認,發起人行為則視為公司本身的行為,由此產生的權利義務,由公司承受,但如果發起人的行為造成公司損害,發起人也應該對公司承擔責任。如果公司成立無效,發起人要對公司無力承擔的責任對第三人承擔責任。

熱點內容
安全類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08 10:46:19 瀏覽:583
中央12法制欄目社會與法全網追蹤 發布:2025-10-08 10:45:34 瀏覽:1
勞動法關於年休假待遇的規定 發布:2025-10-08 10:21:39 瀏覽:411
司法局消防工作 發布:2025-10-08 10:16:03 瀏覽:851
君山司法局 發布:2025-10-08 10:00:47 瀏覽:659
保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10-08 09:52:02 瀏覽:56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全集父子 發布:2025-10-08 09:50:42 瀏覽:804
黃茜如法院 發布:2025-10-08 09:49:03 瀏覽:690
民法與公司法的關系 發布:2025-10-08 09:36:22 瀏覽:21
法治定位 發布:2025-10-08 09:27:01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