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廣告代言人法律責任探析論文
⑴ 廣告代言人法律責任有哪些
廣告代言人的行政責任:
一是不得推薦、證明醫療、葯品、醫療器械廣內告容;二是不得推薦、證明保健食品廣告;三是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得做廣告代言;四是對未使用的商品或未接受過的服務不得代言;五是不得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作推薦或證明。
代言人如果違反上述規定,將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罰款的行政處罰。曾在虛假廣告中作推薦、證明受到行政處罰的,三年內禁止代言。
廣告代言人的民事責任:
新《廣告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規定,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其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廣告代言人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前款規定以外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其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廣告代言人,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代理、發布或者作推薦、證明的,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廣告代言人的刑事責任:
如果廣告代言人與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共同實施虛假廣告發布行為,造成危害後果,且達到《刑法》追訴標准,也可能成為虛假廣告發布罪的共犯。
⑵ 明星虛假代言的法律責任的相關發條,最近要寫關於這方面的論文。麻煩給下具體思路。主要是虛假代言的歸責
明星或者其他公眾人物代言廣告,這種現象早已存在,國外早已有之,然而,近年來新興醫院事件、億霖事件、SK-Ⅱ化妝品事件、藏秘排油茶事件等等層出不窮,這些事件使得公眾熟知的明星們站到了風口浪尖上。尤其是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這些事件將公眾的目光聚焦到了廣告代言人的法律責任問題上,使他們成為了社會輿論的焦點。筆者不懷疑媒體有炒作之嫌,但基於職業習慣,更有興趣將明星「代言門」問題引入法律場域加以思辨。
一、明星代言是法律問題還是道德問題
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中,消費需求與市場的佔有份額往往成為企業的追逐對象,明星和品牌合作自然也無可厚非,最好的結果是:品牌借明星之力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明星也借品牌的推廣增加了媒體的曝光度,提升了自己的價值。然而,由於代言廣告過分誇大產品的功能與品質,在客觀上誤導了消費者,而且由於給部分消費者造成了人身以及財產方面的損害。在譴責商人無良、政府失察之餘,我們更須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明星代言是法律問題還是道德問題。
我們知道,明星代言產品或者品牌,是要收取不菲的代言費的,而這筆代言費並非像明星們認為的那樣:是商家自己出資給付的。而事實上, 這筆費用最後會計入產品或者服務價格之中,最終由廣大消費者埋單。因此,雖然,代言明星沒收消費者錢,也沒做產品,更沒賣產品,根據現有法律體系從技術上分析,明星與消費者之間並不存在法律關系;既然二者之間沒有法律關系,就無需承擔法律責任。也就是說:明星代言引起公眾指摘,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而非法律問題。然而,利益與風險相一致乃是法律基本原則,高額代言費對應幾近於無的法律責任,顯然違背了法律的宗旨,法律技術的適用結論與法律原則的內在精神發生了背離,不能就以此表明純粹根據法律技術推理的合理性。
這首先關涉到法理學上法律調整對象的理論。一般認為,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規制不是無界限的,法律必須尊重道德、宗教等社會規范。此固有理,但法律與道德存在交叉領域,一些重大的、關乎公益的道德問題往往也上升為法律問題。據利益與風險相一致原則可知,這不但是起碼的商業倫理,也是基本的法律精神。不能僅僅放任處於徹底的商業邏輯支配之下,更應該將其行為納入法律調整范圍,並且在具體規范設計上尋求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利益與責任的平衡,在明星廣告泛濫的當下,具有理論上的正當性和事實上的合理性。
二、明星代言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158票贊成、3票反對、4票棄權獲高票通過。該法第五十五條明確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一條確立了在食品領域虛假廣告代言人的連帶責任。但是,《食品安全法》畢竟是特殊法,適用的范圍也更加有限,除此之外,我國關於明星代言的法律規定幾乎屬於空白。
基於此,筆者主張再從民法的角度進行具體審思。民事主體之間相對性的法律關系,主要有合同和侵權兩種主要類型。根據合同法,合同的核心要素是意思表示,其成立是要約與承諾的合意,但明星代言的本質與合同迥異。首先,明星與特定的消費者並不屬於合同的相對方,主體不適格;其次,明星代言並不具有意思表示的因素, 更沒有與消費者形成某種法律關系的意圖;再者,明星代言通過媒體向不特定的公眾發布,這與要約針對特定相對人的特徵不符。那麼明星代言是否適用侵權法那?毒奶粉致嬰兒腎衰竭,屬於產品責任這一特定侵權類型,法定責任主體是製造者和銷售者。從字面上看,代言明星並不在責任主體之列,根據「法無明文不加責」的原則,法律上似乎無從非難明星。
筆者以為,法律具有明顯的滯後性特徵,僅僅靠道德來調整是不足以維護大多數人的權益的。不能讓代言問題產品的明星們的行為游離於法律責任的藩籬之外。但是,侵權的救濟手段也面臨著一定程度的問題:若為一般侵權,那麼即使存在問題產品,存在對公眾的致害後果,但是這種後果與明星的代言行為似乎毫無因果關系,所以不屬於一般侵權,而在幾種特殊侵權的規定中顯然也沒有規定這樣的條款。
然而不問良莠唯利是圖的代言行為已經使得偽劣產品大行其道、流毒更廣,從損害控制的目的出發,明星代言需承擔一定的「准侵權責任」。而法律技術上的問題我們可通過擴張解釋來實現。
1、主體上的擴展解釋。在如潮水般的代言廣告中,我們發現不僅僅是明星,在關繫到人體健康的食品、葯品領域甚至所謂的專家、學者也不乏之,如果僅僅局限於明星這一狹小領域,顯然不能達到良好的規制效果。所以應該對「明星」做擴張性解釋為:為公眾所熟知的,能夠對人們的心理起到一定引導、暗示作用的社會公眾人物。
2、通過對產品責任規范進行目的性擴張解釋,將代言行為視為「准銷售行為」。這種主張絕非荒謬。其一,收代言費時依據商業規則,代言產品出現事故時卻援引道德庇護,這種雙重標准有違「利益與風險相一致」原則。其二,高額的代言費意味著明星對產品瑕疵有較高的注意義務,明星在代言時即應當對可能的產品責任有一定預見。其三,明星代言行為屬於間接致害行為。人類步入信息社會以來,明星藉助各種媒體已深入社會生活,吸聚公眾信賴,其代言行為對消費行為的誘導或強製作用不容否認,社會觀念上已逐漸認定明星代言與產品損害之間的間接因果關系;同樣是具有合理公信力的中介行為,明星代言也應與時俱進地納入侵權法視野。
3、對於明星代言行為實行差異性的歸責原則。根據法學上的共同侵權理論,若明確規定代言問題廣告當然承擔連帶責任顯然過重。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在產品責任中,明星與製造者、銷售者所處的角色、地位畢竟不能一視同仁。認為廣告代言人的責任應該不同於生產商的產品質量責任,明星應當承擔相應的過失責任,可能導致讓明星去承擔生產商的責任,因此承擔「差別責任」。
這種「差別責任」應當將廣告代言的法律責任種類擴大到絕對責任、嚴格責任或無過錯責任,而不僅僅是「過失責任」。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連帶責任」本質上仍屬於民事上「過失責任」的范疇。
首先,依筆者之見,應當區分明星的主觀心態並依據廣告代言人他或她所代言的產品與人的權利的密切程度的不同或廣告對象的不同來詳定法律責任,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相應的過錯責任」。 一般說來,食品和葯品,這些東西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健康權甚至生命權,對於這種與生命和健康密切相關的產品的廣告代言人,法律應規定承擔「絕對責任、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才符合「損益相抵」的原則。從這個角度講,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連帶責任」還是有些偏輕,而不是過重。這樣做是不是太嚴格了呢。一點都不嚴格,在有些國家,食品代言就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有些國家乾脆規定嚴格禁止代言葯品廣告。
其次,還應當從廣告對象角度來考慮問題,而實行差別責任。比如對象為兒童或老年人的廣告,其責任就應當加重。這個原則在很多國家就是這樣適用的。這種差異性也應當在具體的責任承擔方式上有所對應。比如代言內衣廣告的責任應當重於代言外衣廣告的責任。與此類似,代言與皮膚密接觸出的化妝品廣告的責任就應當重於代言其他與人身沒有接觸的產品的責任。
如果確無過錯,則應當在實際取得代言費的范圍內承擔有限補充責任,在製造者、銷售者或保險公司(如有責任險)無力賠償情況下始引發這一責任。從合理分配責任的角度來看,較之比照產品責任的思路,也更為合理。
⑶ 廣告法中,廣告代言人在虛假廣告中代言的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我國廣告法第38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專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屬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姓名、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這一條非但沒有規定廣告代言者應當承擔責任,反而明確把代言者這一廣告主題排除在承擔連帶責任的主題之外。
(3)虛假廣告代言人法律責任探析論文擴展閱讀
(1)廣告中有關商品質量、性能、功效等的說明,不符合商品的實際質量、性能、功效等。
(2)擅自改變食品、葯品、農葯等特殊商品的《廣告審批表》批准宣傳的內容,進行虛假、誇大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3)利用虛假廣告招生辦學、培訓技術。
(4)發布虛假的「致富信息、實用技術」廣告騙取錢財。
(5)無商品可供,或以次充好,以郵購為名騙取購物款,非法牟利。
⑷ 與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的法律性質與責任相關的外文文獻資料,3000字左右,急需……重獎,發1215477873
童鞋你好!
這個估計需要自己搜索了!
網上基本很難找到免費給你服務的!
我在這里給你點搜索國際上常用的外文資料庫:
----------------------------------------------------------
❶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❷Elsevier SDOL資料庫 IEEE/IEE(IEL)
❸EBSCOhost RSC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❹ACM美國計算機學會 ASCE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
❺Springer電子期刊 WorldSciNet電子期刊全文庫
❻Nature周刊 NetLibrary電子圖書
❼ProQuest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❽國道外文專題資料庫 CALIS西文期刊目次資料庫
❾推薦使用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
中文翻譯得自己做了,實在不成就谷歌翻譯。
弄完之後,自己閱讀幾遍弄順了就成啦!
學校以及老師都不會看這個東西的!
外文翻譯不是論文的主要內容!
所以,很容易過去的!
祝你好運!
⑸ 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應負什麼樣的責任
核心提示:2013年10月,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了虛假廣告代言人的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也進一步明確了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的責任。具體內容由法律快車編輯為您介紹。
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應承擔法律責任嗎?
⑹ 虛假廣告產生的原因分析論文詳細的
利益最大化是虛假廣告泛濫最根本原因
電視購物近來因虛假廣告而備受詬病,解決電視購物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從治理虛假廣告入手。而欲談規制,則需探求其原因。
1.電視購物公司非法追逐利益最大化
虛假廣告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廣告主能夠從虛假廣告中獲得巨額利益。這種利益是守法的經營者依靠正常經營方式無法獲取的,或者至少需要投入巨大的物質成本和精力才有可能實現的。而發布虛假廣告卻不需要像其它守法經營者一樣通過加大投入去提高商品和服務的質量,而只需要對商品、服務進行虛假包裝,如此節省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為牟取暴利創造了條件。所以,利益最大化動機是虛假廣告泛濫最根本的原因。
2.電視廣告媒體審查不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規定,廣告經營者有義務對有關證明文件實施審查,這使得廣告經營者在廣告市場中處於主導地位,是廣告市場的中心環節。但由於電視購物頻道已走向市場,主要依賴廣告收入生存,需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自然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媒體作為廣告進入市場的第一道門檻,放任虛假廣告層出不窮,主要因為當前我國大部分廣告媒體單位單純考慮業務數量,片面重視收益,進而不嚴格履行審查廣告之職責,忽視廣告的真實性及合法性。
虛假廣告的產生固然與一些廣告主為追求宣傳效果,採取種種手段對廣告經營者進行物質引誘,拉攏腐蝕有關。但更為主要的是一部分廣告經營者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見利忘義,抵制不住金錢的誘惑。
3.監管機構執法不嚴
工商行政機關是虛假廣告監管的主管機關,而廣播電視管理機關是電視購物廣告播放媒體的主管機關。後者的職責在於管理媒體播放廣告,前者的職責為出現問題後的執法處罰。但當前存在的問題更主要是缺乏對執法機關執法不嚴的監督檢查機制。
4.消費者領圖便宜的心理因素
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貪便宜的消費心理使虛假廣告屢屢得手。大多數虛假廣告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以低於商品本身價值較大的價格吸引消費者,使消費者被蒙蔽,從而達到虛假廣告的欺騙目的。消費者往往為虛假廣告的花言巧語或承諾所誘惑,並且許多消費者在上當受騙後自認倒霉的行為更加對虛假廣告起了助長作用。
5.消費者法律意識不強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虛假廣告呈現無孔不入的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廣告管理法律體系的主要法律,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提供了相關的保障。雖然它規定消費者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而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商品或服務,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消費者可以要求賠償,並可舉報發布廣告的經營者。但是,眾多消費者對其了解甚少,由於專業法律知識的欠缺,因而他們在受到虛假廣告的危害後,不善於運用法律工具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此外,一些消費者在受騙後不是積極運用正當合法手段去維護自己權益,勇於揭露虛假廣告的真實面目,而是採取了沉默、觀望態度,試圖等到別人勝訴後自己坐享其成,這種心理使得消費者對揭露虛假廣告反應淡漠。因此,盡管虛假廣告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日益嚴重,而且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但是消費者缺乏參與廣告監管的自覺性、主動性,抵制虛假廣告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因而無形中也縱容了虛假廣告的存在和泛濫。
6.消費者維權的成本高
在實際生活中,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後,如果向消費者協會投訴,一般都很難協商成功。如果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勝訴得到的賠償費用也會很低,有時僅僅是退款或換貨,因此消費者在受到虛假廣告的侵害後,當投訴成本大於維權成本與投訴收益成本時,權衡得失,特別是在損失較小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放棄投訴,從而在無形中縱容了虛假廣告。
7.消費者與經營者信息不對稱
由於經營者的經營信息如產品的生產成本等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是不可能完全對稱的,從而使得經營者在交易中占據明顯優勢地位,消費者的劣勢地位顯而易見,加之虛假廣告主在社會誠信方面的缺乏,消費者的知情權得不到有效保障,這種不對稱的狀況被虛假廣告進一步的放大和加劇。發布虛假廣告的廣告主可以利用虛假廣告,對產品的功能與性能、產地、原材料、價格、質量等與消費者合法權益直接有關的重要信息進行虛構或隱瞞,造成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錯誤認識與判斷並進而做出錯誤的消費行為,從而謀取不法利益。在一個新科技、新產品層出不窮的時代,消費者很難分辨虛假廣告所提供信息的真假。而虛假廣告之所以能夠囂張的進行與泛濫,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於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客觀條件。
⑺ 代言虛假廣告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核心提示:最新修訂的廣告法不僅亮點多多,而且自實施以來一直備受矚目。工商總局公布了2015年涉嫌違反《廣告法》的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也有廣告代言人榜上有名。那麼,代言虛假廣告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呢?以下就讓110網為您詳細介紹。
1、什麼是廣告代言人?
廣告法明確規定,廣告代言人,是指廣告主以外的,在廣告中以自己的名義或者形象對商品、服務作推薦、證明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什麼是虛假廣告?
廣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廣告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
廣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虛假廣告:
(1)商品或者服務不存在的;
(2)商品的性能、功能、產地、用途、質量、規格、成分、價格、生產者、有效期限、銷售狀況、曾獲榮譽等信息,或者服務的內容、提供者、形式、質量、價格、銷售狀況、曾獲榮譽等信息,以及與商品或者服務有關的允諾等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對購買行為有實質性影響的;
(3)使用虛構、偽造或者無法驗證的科研成果、統計資料、調查結果、文摘、引用語等信息作證明材料的;
(4)虛構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效果的;
(5)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其他情形。
3、廣告代言人代言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1)三年不得代言廣告
對在虛假廣告中作推薦、證明受到行政處罰未滿三年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得利用其作為廣告代言人。
(2)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廣告法第五十六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先行賠償。
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其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廣告代言人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前款規定以外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其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廣告代言人,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代理、發布或者作推薦、證明的,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3)沒收廣告收入,並處以罰款
廣告法規定,廣告代言人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在廣告中對商品、服務作推薦、證明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罰款。
⑻ 明星做虛假廣告應該如何承擔法律責任
1、首先應該界定以下概念,這里討論的應該「明星做廣告」應該是指明星版作為廣告中的演員和形象權代表出現,而不是明星作為廣告的發布者、經營者、廣告主。
2、明星做廣告,要不要承擔責任,我認為一般不需要承擔責任。因為廣告中的明星只是一個演員,所有的內容是由廣告的發布者、廣告主、廣告經營者等共同策劃的,演員並未參與策劃,演員只是一個表演者,只是把他人策劃的內容表演出來,在其不知道廣告內容虛假的情況下,不應該承擔責任,而應該由廣告的策劃者(廣告的發布者、廣告主、廣告經營者等)依法承擔責任。所以,廣告法也只規定了廣告的發布者、廣告主、廣告經營者需要承擔責任,而沒有規定廣告中的表演人員也要承擔責任。
3、如果演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廣內容告是虛假的,明知廣告發布後是欺騙消費者,那麼演員就存在侵權的主觀過錯,依法應該承擔侵權責任。
4、至於如何追究責任,消費者可以起訴演員承擔連帶責任。立法也可以規定,有關部門可以對演員進行處罰。
以上意見供參考。
⑼ 虛假廣告之明星代言研究的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1本課題研究的意義2 研究內容3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和研究進度
近年來,名人代言的廣告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其廣告投放的頻次不斷增長。雖說,名人代言廣告本無可非議,但凡事都要有個底線。不能只要商家給錢就什麼話都敢說,甚至明目張膽地說假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底線不僅是選擇代言產品的底線,更是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所必須有的底線。
保健食品、葯品作為特殊商品,無論是醫療救治、葯品和醫療器械,還是食品,全都關乎人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在歐美發達國家,名人代言廣告都被視為「證言廣告」和「明示擔保」,一旦廣告不實,消費者可以據此擔保索賠。如美國明確規定名人代言廣告必須是產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否則就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因此,名人對於代言廣告往往是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如英國巨星貝克漢姆每年都要接拍大量廣告,但在接每個廣告之前,他都會聘請一個由專家組成的團隊對相關產品進行嚴格地調查和檢驗,對調查結論不理想的產品廣告,他絕對不接。其理由是「支付不起聲譽的損失」,因此可以說,名人在為產品做廣告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做廣告。而在國內,名人代言廣告則主要是依靠簡單的誠信或道德來維持的,難免有時顯得軟弱無力。
有鑒於此,從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角度考慮,必須對名人代言廣告加以規范。虛假廣告不僅要從誠信、道德角度來規范,更要加大違規成本,關鍵是要用法律來懲罰杜絕此類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