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何帆最新文章
A. 法官手記讀後感
楊忠民:法官緣何如此恐怖?———讀《恐怖的法官——納粹時期的司法》
1947年,在二戰後紐倫堡的廢墟上,由美國獨家主持的審判納粹時期德國司法官員的法庭開庭。當諸多第三帝國的司法官員站立在被告席上時,一個問題定然困擾著人們:法官緣何如此恐怖?
曾經身披法袍,手握法槌,頭頂法學專家、學者等高貴頭銜,面相庄嚴的前法官們,大約誰也不曾高舉火炬行進在「帝國水晶之夜」,親手殘殺猶太人,砸碎猶太商店的玻璃櫥窗,焚燒猶太教堂和「邪惡思想」的書籍;也未必親自啟動「洗浴室」的毒氣裝置毒殺婦孺,或者扣動扳機,射殺手無寸鐵的平民;更未必身著軍裝,腳登馬靴,手執佩劍,踐踏被侵略的國土——即使成了被告,那一臉的神聖和不屑,只會讓人生出對司法的敬畏,卻實在難以聯想到「恐怖」這個可怕的詞語。然而,在德國法學家英戈·穆勒的《恐怖的法官——納粹時期的司法》中〔1〕,卻分明記載下如許事實:正是他們,在經過嚴謹、縝密且富於邏輯性的「法理論證」之後,催生了臭名昭著的「紐倫堡法」,使反猶排猶的條頓劍得以從司法的劍鞘中抽出;也正是他們,端坐在國民法院、特別法院、黨衛軍警察法庭、軍事法庭之上,揮動法槌,將成千上萬「玷污種族」的猶太人和「社會蠹蟲」、「社會渣滓」驅趕進集中營,接受死亡的「洗禮」;同樣是他們,為了保證「德國種族的完美性」,作出慘無人道的判決,對智能低下者強制性絕育,令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在「快樂」中死亡;還是他們,把無數反戰的平民甚至德國軍人送到絞刑架下,以鮮血潤滑著第三帝國的戰爭機器……是的,從這些司法官員白皙的手上,的確看不到一絲血跡,但誰又能說,在被毀滅的五百多萬猶太人的屍骸旁,在被虐殺的二十萬「不值得活的生命」的墳冢前,乃至在被整個戰爭屠戮的五千五百萬生靈的周圍,除了游盪著希特勒死神般的身影外,就沒有抖動著這些司法官員們恐怖的黑袍?!本應由希特勒占據的被告位置,如今由他們來填補,的確是合乎邏輯的,可人們依然要追問:法官緣何如此恐怖?
B. 如何評價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的何帆法官
最高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是副國家級,跟副總理相同。最高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是正部級。其他的黨組成員、副院長、紀檢組長、政治部主任是副部級!國家級正職: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國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級副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央紀委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省部級正職:中共中央紀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下屬部委行署室和事業單位(黨組)正職領導人(特殊規定的副職)各人民團體(黨組)正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正職領導人(特殊規定的副職),國家正部級企業正職領導。省部級副職:中共中央紀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下屬部委行署室和事業單位副職領導人(黨組成員)和副部級機關(黨組)正職,各人民團體(黨組)副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副書記、常委)人大、政府、政協的副職領導人,省紀委書記,副省級城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正職領導人(特殊規定的副職),國家正部級企業副職領導,國家副部級企業正職領導,副部級高校黨政正職。廳局(地)正職: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直屬部委行署室和事業單位的下屬司局室正職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副部級機關(黨組)副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正職,副省級城市黨委(副書記,常委)、人大、政府、政協的副職領導人,紀委書記。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正職,國有副部級企業的副職和正廳級企業正職領導,省署高校黨政正職。廳局(地)副職: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直屬部委行署室和事業單位的下屬司局室副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副職,副廳級正職。副省級城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機關正職,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副職,紀委書記國有副廳級企業的正職和正廳級企業副職領導,省署高校黨政副職,大專正職。縣處級正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下屬處室正職。副省級城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機關副職,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正職各縣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正職,國有正縣級企業的正職,省署高校院系處室領導,重點中學正職。縣處級副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下屬處室副職。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副職和副處級單位正職。各縣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副職,紀委書記國有正縣級企業的副職,副縣級企業正職。市屬中學正職。鄉科級正職: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所屬科室正職各縣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正職,各鄉鎮黨委,政府正職,國有正科級企業的正職縣屬重點中學正職。鄉科級副職: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所屬科室副職各縣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副職,各鄉鎮黨委,政府正副職,國有正科級企業的副職
C. 何帆的介紹
男,1978年1月出生抄於湖北省襄陽市,現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規劃處處長、高級法官。1先後畢業於武漢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06年獲刑法學博士學位。1999年至2000年在武漢市公安局巡邏民警處見習,2000年至2003年在武漢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處工作。22006年進入最高人民法院。3其中,2006年至2007年先後在雲南省玉溪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一庭、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刑四庭從事刑事審判工作。現主要從事司法改革的調研、規劃及方案起草工作,是《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上下級人民法院審判業務關系的若干意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台建設的若干意見》的主要起草人。4業余從事法政題材作品著譯,有專著、譯著若干。5被《南方人物周刊》評選為2014年「中國青年領袖」。
D. 大法官說了算的作者簡介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博士。從警四年,現為最高人民法院專法官。
著有《刑事沒收屬研究:國際法與比較法的視角》(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審理的基本思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譯有《作為法律史學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聯書店,2009)、《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上海三聯書店,2010)、《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哈里·布萊克門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自由的精神:勒尼德·漢德法官書信演說錄》(法律出版社,即出)。曾著有小說《一個偽知識分子的警察生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E. 何帆的妻子
布里奇 劉易斯的妻子是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瑪格麗特·馬歇爾,兩人現居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譯者簡介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博士,現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F. 法學類別的微信公眾號,你們都關注哪些
法學公眾號很多,我因為自己也是做公眾號的,所以基本關注過所有法律類公眾號。按照不同分類有不同專長的公眾號。
1、普法類——主要面向非法學專業的普羅大眾
① 法律讀庫(賬號:lawreaders)
如樓上的郭姍姍所言,法律讀庫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技術信息中心趙志剛維護,目前從媒體的報道來看,趙志剛是一個人來做這個公眾號,他自己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說這個公眾號的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關注法治,再加上他是檢察院的,所以公眾號選文偏政治類,譬如新法發行、法治現狀等,專業性不強。個人覺得,對於法學專業的人來講,法律讀庫主要是用來隨便看看了解時事的。
② 法律讀品(賬號:lawread)
這個微信公眾號是由福建省平潭縣檢察院助理檢察員自己做的,文章性質和法律讀庫很像。由於法律讀庫和法律讀品都是在微信公眾號剛剛興起的時候辦的,所以粉絲積累量很大,因此公眾號也比較追求大而全。再加上公眾號都是個人利用業余時間運營的,文章以轉發為主,個人認為質量並不高。當然,如果目的只是隨便看看,那麼這兩個號十分適合。
③ 律政觀察(賬號:lvzhenggc)法律博客(賬號:falvboke)一號專案(賬號:yihaozhuanan)等
這些屬於相較於法律讀庫和法律讀品來講次一檔的普法類公眾號。所謂次一等是指推送內容的數量以及內容涵蓋面以及賬號粉絲量。當然,這里的賬號粉絲量是源自於我長期關注,從他們文章的閱讀量里推測出來的。
2、學術類——以法學學術研究為內容的嚴肅公眾號
① 法影斑斕(賬號:funnylaw1978)
法影斑斕是由最高法院的何帆法官辦的。首先我先來科普一下何帆法官,這是一名學者型法官,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公知形象,在微博微信上都很活躍,著有《大法官說了算:美國司法觀察筆記》等書,並翻譯了《美國最高法院通識讀本》《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等多本銷量非常高的書籍。因此何帆法官自帶很多個人粉絲(粉絲似乎叫盒飯?)。文章多為何帆法官及其好友原創,因此質量確實很高,主要涵蓋法院系統的嚴肅文章以及何大法官最擅長的法律趣聞。缺點是更新少(目測現在兩周一更?)且文章略長,不適合微信閱讀。盡管如此,法影斑斕的每一篇文章的閱讀量還是非常高的,如果用文章平均閱讀量來排名的話,法影斑斕絕對能排第一。
② 中國法律評論(賬號:chinalawreview)
這個法律出版社主辦的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全都是嚴肅的學術探討,文章質量很高,從排版和選文上也能看出來公眾號做的很用心,不過粉絲量並不是很大,可能是這個年頭大家都傾向於快速閱讀快速消費了吧,很難沉下心好好看一篇嚴肅的文章。
3、學生類——以法學院學生為主要用戶的公眾號
① 律芽(賬號:newlegal)
這是北大法學院的學生辦的公眾號,文章內容涵蓋職業發展類(如實習技巧、律所動態)、學術類(比學術類公眾號推送的文章稍淺顯易讀的文章)、法律圈大事件(法律圈熱點話題)以及實習職位推送(整理近期實習職位發布)。北大的學生辦的,沒有盈利的負擔,整體做的很精當,選文質量也挺高,實習信息經常會有一些北大內部福利發布,對於正在上學或者初入職場的人來講非常適合。不過公眾號剛起步,閱讀量並沒有很高。
② 智合學院(賬號:hexueyuan)
是智合東方的三個公眾號之一,每天推送一篇文章,和律芽的定位差不多,不過沒有學生辦的那麼接地氣,但文章質量還是不錯的,而且排版上也比較易讀。
4、訴訟實務類——定位為做訴訟、尤其是民商事訴訟的律師
① 天同訴訟圈(賬號:tiantongsusong)
這是由天同律所,就是傳說中只接最高院案子的那家刁刁的所做的,天同這兩年非常關注互聯網,又出了無訟閱讀app,還在搞天同碼和每周蔣講,所以公眾號自然也做得比較專業,文章質量很高,當然專業性也很強,適合專業人士看。
② 高杉LEGAL(賬號:gaoshanlegal)
這是由高杉峻律師做的公眾號,高山峻還是很牛的一個搞民商的律師,所以公眾號質量也很高,文章非常耐讀,當然也非常專業,我是經常看不太懂啦,至少要一定的民商事律師從業經驗才能一目十行的讀的比較順暢吧,不過我估計對於業內人士來講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5、非訴實務類——定位為做非訴、尤其是資本業務的律師
① 智合資本市場(賬號:heziben)
這也是智合旗下的一個公眾號,做的不錯,主要是分享資本市場的最新資訊、一些事件的解讀以及法律和互聯網相關的一些事情。感覺智合也是比較關注互聯網領域,他們搞了一個網站,不過似乎沒什麼用的樣子。當然,他們家的公眾號的質量還是很好的。
② 財經(賬號:mycaijing)財新網(賬號:caixinwang)
這兩個其實不是法律類賬號了,關注一些的人都知道是財經類的傳統紙媒,做個公眾號自然是質量很高。之所以在非訴類下面推薦這兩個是因為真正關注資本市場的法律信息還是得直接關注財經類的賬號,而且我的幾位經濟法金融法方向的教授也是每天往朋友圈裡轉這兩家的文章,說明兩家的文章還是值得關注的。
最後說一句,公眾號不用關注太多,一個類別關注一個就夠了,其他的小號就算有好文章,大號也會發現並轉載的。
G. 系統講解刑法的微信公眾號有哪些
法學公眾號很多,按照不同分類有不同專長的公眾號。
1、普法類——主要面向非法學專業的普羅大眾
① 法律讀庫(賬號:lawreaders)
法律讀庫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技術信息中心趙志剛維護,目前從媒體的報道來看,趙志剛是一個人來做這個公眾號,他自己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說這個公眾號的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關注法治,再加上他是檢察院的,所以公眾號選文偏政治類,譬如新法發行、法治現狀等,專業性不強。個人覺得,對於法學專業的人來講,法律讀庫主要是用來隨便看看了解時事的。
② 法律讀品(賬號:lawread)
這個微信公眾號是由福建省平潭縣檢察院助理檢察員自己做的,文章性質和法律讀庫很像。由於法律讀庫和法律讀品都是在微信公眾號剛剛興起的時候辦的,所以粉絲積累量很大,因此公眾號也比較追求大而全。再加上公眾號都是個人利用業余時間運營的,文章以轉發為主,個人認為質量並不高。當然,如果目的只是隨便看看,那麼這兩個號十分適合。
③ 律政觀察(賬號:lvzhenggc)法律博客(賬號:falvboke)一號專案(賬號:yihaozhuanan)等
這些屬於相較於法律讀庫和法律讀品來講次一檔的普法類公眾號。所謂次一等是指推送內容的數量以及內容涵蓋面以及賬號粉絲量。當然,這里的賬號粉絲量是源自於我長期關注,從他們文章的閱讀量里推測出來的。
2、學術類——以法學學術研究為內容的嚴肅公眾號
① 法影斑斕(賬號:funnylaw1978)
法影斑斕是由最高法院的何帆法官辦的。首先我先來科普一下何帆法官,這是一名學者型法官,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公知形象,在微博微信上都很活躍,著有《大法官說了算:美國司法觀察筆記》等書,並翻譯了《美國最高法院通識讀本》《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等多本銷量非常高的書籍。因此何帆法官自帶很多個人粉絲(粉絲似乎叫盒飯?)。文章多為何帆法官及其好友原創,因此質量確實很高,主要涵蓋法院系統的嚴肅文章以及何大法官最擅長的法律趣聞。缺點是更新少(目測現在兩周一更?)且文章略長,不適合微信閱讀。盡管如此,法影斑斕的每一篇文章的閱讀量還是非常高的,如果用文章平均閱讀量來排名的話,法影斑斕絕對能排第一。
② 中國法律評論(賬號:chinalawreview)
這個法律出版社主辦的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全都是嚴肅的學術探討,文章質量很高,從排版和選文上也能看出來公眾號做的很用心,不過粉絲量並不是很大,可能是這個年頭大家都傾向於快速閱讀快速消費了吧,很難沉下心好好看一篇嚴肅的文章。
3、學生類——以法學院學生為主要用戶的公眾號
① 律芽(賬號:newlegal)
這是北大法學院的學生辦的公眾號,文章內容涵蓋職業發展類(如實習技巧、律所動態)、學術類(比學術類公眾號推送的文章稍淺顯易讀的文章)、法律圈大事件(法律圈熱點話題)以及實習職位推送(整理近期實習職位發布)。北大的學生辦的,沒有盈利的負擔,整體做的很精當,選文質量也挺高,實習信息經常會有一些北大內部福利發布,對於正在上學或者初入職場的人來講非常適合。
② 智合學院(賬號:hexueyuan)
是智合東方的三個公眾號之一,每天推送一篇文章,和律芽的定位差不多,不過沒有學生辦的那麼接地氣,但文章質量還是不錯的,而且排版上也比較易讀。
4、訴訟實務類——定位為做訴訟、尤其是民商事訴訟的律師
① 天同訴訟圈(賬號:tiantongsusong)
這是由天同律所,就是傳說中只接最高院案子的那家刁刁的所做的,天同這兩年非常關注互聯網,又出了無訟閱讀app,還在搞天同碼和每周蔣講,所以公眾號自然也做得比較專業,文章質量很高,當然專業性也很強,適合專業人士看。
② 高杉LEGAL(賬號:gaoshanlegal)
這是由高杉峻律師做的公眾號,高山峻還是很牛的一個搞民商的律師,所以公眾號質量也很高,文章非常耐讀,當然也非常專業,我是經常看不太懂啦,至少要一定的民商事律師從業經驗才能一目十行的讀的比較順暢吧,不過我估計對於業內人士來講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5、非訴實務類——定位為做非訴、尤其是資本業務的律師
① 智合資本市場(賬號:heziben)
這也是智合旗下的一個公眾號,做的不錯,主要是分享資本市場的最新資訊、一些事件的解讀以及法律和互聯網相關的一些事情。感覺智合也是比較關注互聯網領域,他們搞了一個網站,不過似乎沒什麼用的樣子。當然,他們家的公眾號的質量還是很好的。
② 財經(賬號:mycaijing)財新網(賬號:caixinwang)
這兩個其實不是法律類賬號了,關注一些的人都知道是財經類的傳統紙媒,做個公眾號自然是質量很高。之所以在非訴類下面推薦這兩個是因為真正關注資本市場的法律信息還是得直接關注財經類的賬號,而且我的幾位經濟法金融法方向的教授也是每天往朋友圈裡轉這兩家的文章,說明兩家的文章還是值得關注的。
最後說一句,公眾號不用關注太多,一個類別關注一個就夠了,其他的小號就算有好文章,大號也會發現並轉載的。
H. 如何評價柴靜《看見》這本書
柴靜《看見》這本書,雖有爭議,但不失為一本好書。
一、業內爭論:
柴靜在《看見》中寫的一些關於采訪的觀點,引發了業內一些爭論,例如閭丘露薇就在博客中針對柴靜的一些特點加以評論,以暗諷方式將柴靜的采訪表情總結為「蹲、抱、皺眉」,稱「電視記者表情應中性」;對柴靜「采訪是一場抵達」的理念評論「一個人再有名,沒新聞點就不該采」,對柴靜「關心新聞中的人」的采訪態度評論為「關注人安全討巧」。對此先是寧財神挺身而出替柴靜說話,後來音樂人周雲蓬也忍不住微博宣稱「大聲支持柴靜」,「嘲諷她是林徽因者,不知林是個美好的女子。盼望閭丘露薇來大陸電視台工作,實現她公正客觀中性的新聞理想。」
二、柴靜自我評價:
1、《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2、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
三、其他評價:
看完這本書,可以看出,柴靜沒有刻意選取她這些年記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寫那些曾經帶給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給予她方向的人與事,那些真正觸碰過她心靈深處的人與事,是非對錯,事件真假,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思考和歷練。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柴靜對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業的小總結,每個人都應該思考,思考這個社會,思考自己與他人的社會關系。一個剛正、不願屈服,不願低頭的柴靜,便是一個偉大的中國記者形象。
四、內容簡介: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台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征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I.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最近剛剛讀完這本《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作者是美國CNN資深法律評論員傑弗里·圖賓,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曾任紐約市布魯克林區聯邦助理檢察員,《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由我國學者,現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翻譯。
· 《九人》記述的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從1990年至2007年這段歷史。作者取材於對若干大法官及75位法官助理的訪談資料,生動記述了1990年至2007年17年間聯邦最高法院的的人事更替、提名過程、立場變遷及判決內幕,內容橫跨伯格法院、倫奎斯特法院與羅伯茨法院三個時期。本書延續了由水門事件揭幕者鮑勃·伍德沃德與斯科特·阿姆斯特朗在1979年合作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們》的內容,《最高法院弟兄們》則完整呈現了1969年至1975年間伯格法院的全貌。
· 通過對《九人》的閱讀,系統學習了一次美國司法制度與政治文化,聯邦最高法院的歷史給了我們一個管窺美國政治文化和憲政問題的窗口,澄清了一些自己過去對聯邦最高法院的認識誤區,從中美司法運作層面了體驗到中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異。
· 首先,聯邦最高法院並不是想像中的一個超脫於政治而存在的獨立司法力量。聯邦最高法院已深深嵌入了美國的政治文化之中,作為美國政治構架的組成部分,最高法院根本無法超脫於政治而存在。總統對大法官候選人的挑選,完全是基於政治考量。大法官個人的政治傾向和黨派隸屬直接決定了是否其能夠通過提名。最高法院法官的確認程序,一直以來都是民主黨和共和黨政治斗爭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許多重大案件的判決結果上,九位大法官的投票結果往往也是以黨派劃分,判決意見會受到意識形態、政見分歧乃至黨派偏見的影響,從而形成鮮明的兩黨對峙的局面。政治性法院由此可見一斑。
· 不過,美國最高法院司法的政治性並不必然等同於黨派政治。我們不能用美國司法的政治化,來對其他國家司法的政治化(尤其是我國的司法政治化)進行片面解讀。美國最高法院之所以具有濃重的政治色彩,與其在憲政構架中的地位以及其自身功能息息相關。聯邦最高法院處理的案件多數涉及憲法問題,而憲法問題從來都是政治領域的核心議題。從這個角度來講,司法與政治無法割裂,也不能割裂。但是,在中國,法院的政治化來自於執政黨對司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司法機關和其他機關一樣成為執政黨鞏固其執政地位的工具。考慮到中美兩國國情、政體之間的差異,我不想評論那種政治化更科學合理,但我反對的是,將兩者混為一談,試圖以他國司法政治化的存在性論證我國司法政治的合理性,這顯然不是科學的態度。
· 第二,在美國,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已經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防護體系,聯邦最高法院已然成為保障公民憲法權利的橋頭堡。最高法院的功能就是通過大法官的工作,解釋憲法、審查法律、界定公民憲法權利。法治理念、憲法至上已深入人心。如書中所講,法治的實質在於節制公權,保障民權,一部憲法應保障公民免遭政府的脅迫與侵害。被奉為美國精神之一部分的判詞曾這樣寫道如果在我們憲法的星空上有一顆不變的星辰,那就是,無論在政治、民族主義、宗教還是其他輿論問題上,任何官員,不論其職位高低,都無權決定什麼是正確的,也無權用言辭或行動來強迫公民……
· 正是基於這種文化認識上的差異,我們才很難理解,為什麼在中國人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的話題,諸如墮胎、持槍、種族、宗教、同性戀、州與聯邦權力劃分等,在美國卻是自由派與保守派斗爭的焦點。在這些問題上的表態,甚或能夠決定總統的歸屬,讀後感《《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其實,這恰恰反映了不同國家法治發展不同階段的產物。在美國,政府行為目的的正當性,並不能成為其合法性的依據。民眾始終保持著對政府的高度警惕。這與我國動輒政府一呼百應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持槍為例,書中介紹了一個案例,美國訴洛佩茲案,一個名叫洛佩茲的高中生因攜槍進入校園,被聯邦檢察部門起訴,原因是洛佩茲違反了國會1990年制定的《校區禁槍法》。這看似簡單的案件事實,在法律上卻並不簡單。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校園禁槍再正當不過了,我們甚至找不出任何理由來反對在校園禁止攜帶槍支。然而美國人又是如何看待這個案件呢?最高法院以5:4票作出判決,宣布國會制定的《校區禁槍法》違憲,國會制定的《校區禁槍法》因超越憲法貿易條款賦予的許可權而無效!首席法官倫奎斯特在判決意見中寫道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而且有明確規定。
· 與美國相比,墮胎、持槍、同性戀等問題從來不是我們中國法院的議題,我們的法院還停留在探究什麼樣的舉證方式對當事人最公平?民事侵權的人身損害標准能否適用於刑事案件?憲法能否在司法中適用?……中國的司法制度仍然呈現出如司法權力地方化、審判活動行政化、法官職業大眾化的弊病,我們的司法改革還停留在法院職能定位、化解矛盾糾紛的低層次水平上。由此可見,我們目前還處於並長期處於法治的初級階段。
· 第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不僅是優秀的法律人,同時也是優秀的政治家。一方面,前文提到聯邦最高法院處理的案件多數涉及憲法問題,而憲法問題從來都是政治領域的核心議題。因此處理這類案件,不僅需要大法官們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更需要他們具備一個政治家的審時度勢。正如理查德·波斯納所言……憲法性案件的判決只能依靠政治決斷,……根本與法律規范無關。在最高法院什麼法律最重要?大法官威廉·布倫南說:5票法則!有了5票,你就可以在這個地方為所欲為!因此游說和妥協成為了大法官們判決前必須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那些 認為能夠成為最高法院法官的人必然都是美國法律人的精英,都有著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法律執業經驗的理想主義者該失望了。因為能成為最高法院法官的人不見得一定是出色的律師或者下級法院的法官,他還可能來自於政府其他部門,國會議員、政府官員等。如柯林頓總統就一直想提名一位政客進入最高法院。在柯林頓看來,最高法院如果全部由只具備法官經歷的人組成,將是極不健康的,他認為,這些人對真實世界根本沒有充分的體驗。此外,由於最高法院法官實行終身制,因此不是每一個總統都有機會提名最高法院法官。一旦出現了提名機會,總統會盡可能提名自己黨派的人進入最高法院,以保證在自己任期內的政策不會被最高法院否決。這樣一來,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就不是任人唯賢了,而是任人唯親!在小布希執政期間,所有提名候選人均為共和黨保守派人士。大法官本人如果不是健康問題的話,也通常會在自己所屬黨派執政之後選擇退休或離職,以保證將提名接替自己的機會留給自己黨派的總統。
· 第四,美國最高法院在遵循先例上不是想像中那麼嚴格。如作者所講:在最高法院,一旦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判決結果從來不取決於言辭論辯的質量,而是大法官們的立場。先例是可以推翻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最高法院的人員組成,誰能取得五票,誰就可以創造先例。類似的案情,一樣是墮胎案件、政教關系……,只是因為最高法院保守派和自由派法官的人數組成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就可以導致判決結果的顛覆。
· ……
· 總之,《九人》的閱讀為我開啟了一扇神秘之門,將我引入了那黑色絲絨大幕的背後,一個個判決背後鮮為人知的內幕,為我全景呈現了1990年之後最高法院的發展歷程。通過《九人》的閱讀,可以讓我們進行一種由此及彼、反求諸己的理性反思,這正是我們中國學者、法官乃至整個法律人共同體的責任。可以說《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是一本可讀性和資料性極強的著作。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J. 何帆:法官多少才夠用
遠距離看美國最高法院 ——《美國最高法院通識讀本》編輯手記 我不是學法律的,但對美國最高法院的興趣由來已久。要追溯源頭,還要從旅美作家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說起。林達的這套書,用優美舒緩的文筆和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以不偏不倚的節制態度,向中國讀者呈現了美國的法律和政治文化。尤其是其中對世紀大審判「辛普森案」、黑奴暴動引發的「阿姆斯達案」(電影《斷鎖怒潮》的故事背景)、水門事件引發的「尼克松案」等司法事件的描寫,勾起了我對美國法治文化的濃厚興趣。合上書,我曾在內心感嘆,原來美國法院「寧願錯放也不濫殺」而不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原來沒有「話語權」甚至連美國「普通話」都不會說的黑奴也能勝訴,原來總統也可以受審。 後來,我又進一步閱讀了不久前故去的南大中美研究中心教授任東來和他的團隊的兩部專著——《美國憲政歷程》和《在憲政舞台上》。如果說林達的作品是以單個的案例來講精彩的故事,讓讀者通過讀故事來想道理,任東來團隊的這兩本書則試圖在學理上相對完整地勾勒出美國憲政文化的嬗變過程和美國最高法院的歷史軌跡。從這兩部書中,我讀到了美國司法領域的不同思潮和觀念如何妥協或碰撞,如何與時俯仰、交替占據主導地位,又如何根據時代背景來不斷地調整。 再後來,我又零星讀了一些關於美國最高法院的書,如《美國最高法院內幕》《吉迪恩的號角》《沃倫法院對正義的追求》等,尤其是法政學者、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撰寫或翻譯的系列作品,如《大法官說了算》《九人》《批評官員的尺度》等。看得越多,興趣越濃,同時也在想,作為一名編輯,什麼時候自己也能做一本關於美國最高法院的書? 不久,機會便來了。2012年3月,我一直參與編輯的「牛津通識讀本」叢書推出了專門介紹美國最高法院的品種。得知消息後,我們隨即聯系,向版權方牛津大學出版社購買版權。確認版權可購後,我們正式邀請何帆法官擔任譯者,何法官慨然應允。 這本《美國最高法院通識讀本》(The U.S. Supreme Court: A Very Short Introction)篇幅不長,但信息豐富。作者琳達61格林豪斯是普利策獎得主,曾經專事美國最高法院事務報道達三十年之久,與多位大法官結下了深厚友誼。用喬治61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傑弗里61羅森的話來說,琳達61格林豪斯是「美國最高法院最敏銳的觀察者,也是其內幕和傳統的最可靠的引介者」。 2012年10月,譯者比預定交稿時間提前完成翻譯,並經數度仔細校對定稿後交來譯稿。作為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我也在不久之後開始啟動這本書的編校流程。或許是因為身為記者多年練就的敘事本領,琳達61格林豪斯在這本書中的行文簡潔干凈、邏輯清晰,讀來毫無學究之氣和晦澀之感。這本書的寫作始終有一根明確的主線,如作者在全書開篇所說的,就是要「讓廣大讀者了解當今美國最高法院如何運行」。圍繞這個目標,作者從最高法院的設立寫起,接著寫法院的運轉方式,再寫包括首席大法官在內的大法官們,最後寫最高法院與政府其他分支、與民意、與他國法院的關聯,層層推進,繁簡適當,將美國最高法院的實際運行方式生動、明朗地呈現出來。 何帆法官的譯文,如他之前出版的其他譯著一樣,流暢易讀,基本做到了翻譯理論家思果極力強調的「譯文要像中文」。作為法政學者和司法實務工作者,譯者對相關專業術語的處理也准確可信。付印前夕,譯者又為這本書寫下了長篇導讀,不僅詳盡梳理了相關作品,還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這本書的編輯過程,因而也是一次愉快的學習之旅。 這本書的中文版於2013年7月面市了。對我來說,是夙願得償。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美國最高法院這個機構、了解維持該機構運行的更深層的憲政文化和觀念基礎,讓我們關於法治的常識更茁壯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