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減刑假釋
⑴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18條
樓上的理解錯誤。推薦答案也是錯誤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特指的。
除第一款規定的罪行外,哪怕是死緩,只要減為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後,也是可以假釋的。
⑵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中兩個矛盾不能理解,麻煩釋疑
「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專暴力性屬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釋。 」強調的是因暴力性犯罪而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釋,但因其他非暴力性犯規而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可以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假釋。
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 有何影響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在內監獄教育容改造罪犯中影響深遠。
具有國家標準的法律權威性:發布該解釋之後,全國有了針對罪犯減刑的統一標准。
避免亂用法律:有了該解釋,就有了具體減刑依據,可以避免減刑問題上的隨意性,保護了犯罪人的非法權益。
對犯罪人的教育有積極意義:減刑有了明確依據,可以提高犯罪人的自覺改造意識,對犯罪人主動改好具有促進作用。
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的司法解釋,最新的。如:2009年以後發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
十五、將刑法第七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減刑以後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下列期限:
「(一)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十三年;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條第二款規定限制減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緩期執行期滿後依法減為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二十五年,緩期執行期滿後依法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二十年。」
十六、將刑法第八十一條修改為:「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
「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對犯罪分子決定假釋時,應當考慮其假釋後對所居住社區的影響。」
十七、將刑法第八十五條修改為:「對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並公開予以宣告。」
十八、將刑法第八十六條第三款修改為:「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關於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尚未構成新的犯罪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撤銷假釋,收監執行未執行完畢的刑罰。」
⑸ 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2011年5月1日前判的罪犯減刑
各地的規定不一樣。看你的提問,應該是得到有一些風聲。據我們這里得回到的消息,2011年5月答1日前已經執行的服刑人員,在今年可以仍然按老規定執行(僅指刑期和間隔期),今年以後按新規定執行。
有財產刑沒有履行的,從嚴控制減刑是在規定沒有出來之前就是這樣做了,還將一直持續下去
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1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32次會議通過)
法釋〔2012〕2號
為正確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依法辦理減刑、假釋案件,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根據刑法第七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刑。
第二條 「確有悔改表現」是指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方面情形:認罪悔罪;認真遵守法律法規及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積極參加思想、文化、職業技術教育;積極參加勞動,努力完成勞動任務。
對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提出申訴的,要依法保護其申訴權利,對罪犯申訴不應不加分析地認為是不認罪悔罪。
罪犯積極執行財產刑和履行附帶民事賠償義務的,可視為有認罪悔罪表現,在減刑、假釋時可以從寬掌握;確有執行、履行能力而不執行、不履行的,在減刑、假釋時應當從嚴掌握。
第三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有「立功表現」:
(一)阻止他人實施犯罪活動的;
(二)檢舉、揭發監獄內外犯罪活動,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線索,經查證屬實的;
(三)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在生產、科研中進行技術革新,成績突出的;
(五)在搶險救災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現突出的;
(六)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貢獻的。
第四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有「重大立功表現」:
(一)阻止他人實施重大犯罪活動的;
(二)檢舉監獄內外重大犯罪活動,經查證屬實的;
(三)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
(五)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捨己救人的;
(六)在抗禦自然災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特別突出表現的;
(七)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
第五條 有期徒刑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符合減刑條件的,減刑幅度為:確有悔改表現,或者有立功表現的,一次減刑一般不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確有悔改表現並有立功表現,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現的,一次減刑一般不超過二年有期徒刑。
第六條 有期徒刑罪犯的減刑起始時間和間隔時間為:被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在執行一年六個月以上方可減刑,兩次減刑之間一般應當間隔一年以上。被判處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比照上述規定,適當縮短起始和間隔時間。
確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不受上述減刑起始和間隔時間的限制。
有期徒刑的減刑起始時間自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
第七條 無期徒刑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確有悔改表現,或者有立功表現的,服刑二年以後,可以減刑。減刑幅度為:確有悔改表現,或者有立功表現的,一般可以減為二十年以上二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八條 無期徒刑罪犯經過一次或幾次減刑後,其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十三年,起始時間應當自無期徒刑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第九條 死刑緩期執行罪犯減為無期徒刑後,確有悔改表現,或者有立功表現的,服刑二年以後可以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服刑二年以後可以減為二十三年有期徒刑。
死刑緩期執行罪犯經過一次或幾次減刑後,其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十五年,死刑緩期執行期間不包括在內。
死刑緩期執行罪犯在緩期執行期間抗拒改造,尚未構成犯罪的,此後減刑時可以適當從嚴。
第十條 被限制減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罪犯,緩期執行期滿後依法被減為無期徒刑的,或者因有重大立功表現被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應當比照未被限制減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罪犯在減刑的起始時間、間隔時間和減刑幅度上從嚴掌握。
第十一條 判處管制、拘役的罪犯,以及判決生效後剩餘刑期不滿一年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減刑條件的,可以酌情減刑,其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第十二條 有期徒刑罪犯減刑時,對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可以酌減。酌減後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不能少於一年。
第十三條 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宣告緩刑的罪犯,一般不適用減刑。
前款規定的罪犯在緩刑考驗期限內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參照刑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予以減刑,同時應依法縮減其緩刑考驗期限。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不能少於二個月,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不能少於一年。
第十四條 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又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自新罪判決確定之日起二年內一般不予減刑;新罪被判處無期徒刑的,自新罪判決確定之日起三年內一般不予減刑。
第十五條 辦理假釋案件,判斷「沒有再犯罪的危險」,除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條規定的情形外,還應根據犯罪的具體情節、原判刑罰情況,在刑罰執行中的一貫表現,罪犯的年齡、身體狀況、性格特徵,假釋後生活來源以及監管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
第十六條 有期徒刑罪犯假釋,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起始時間,應當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第十七條 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特殊情況」,是指與國家、社會利益有重要關系的情況。
第十八條 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釋。
因前款情形和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被減為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後,也不得假釋。
第十九條 未成年罪犯的減刑、假釋,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當從寬。
未成年罪犯能認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規及監規,積極參加學習、勞動的,應視為確有悔改表現,減刑的幅度可以適當放寬,起始時間、間隔時間可以相應縮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假釋。
前兩款所稱未成年罪犯,是指減刑時不滿十八周歲的罪犯。
第二十條 老年、身體殘疾(不含自傷致殘)、患嚴重疾病罪犯的減刑、假釋,應當主要注重悔罪的實際表現。
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生活難以自理的老年、身體殘疾、患嚴重疾病的罪犯,能夠認真遵守法律法規及監規,接受教育改造,應視為確有悔改表現,減刑的幅度可以適當放寬,起始時間、間隔時間可以相應縮短。假釋後生活確有著落的,除法律和本解釋規定不得假釋的情形外,可以依法假釋。
對身體殘疾罪犯和患嚴重疾病罪犯進行減刑、假釋,其殘疾、疾病程度應由法定鑒定機構依法作出認定。
第二十一條 對死刑緩期執行罪犯減為無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後,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和本規定第九條第二款、第十八條規定的,可以假釋。
第二十二條 罪犯減刑後又假釋的間隔時間,一般為一年;對一次減去二年有期徒刑後,決定假釋的,間隔時間不能少於二年。
罪犯減刑後余刑不足二年,決定假釋的,可以適當縮短間隔時間。
第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案件,維持原判決、裁定的,原減刑、假釋裁定效力不變;改變原判決、裁定的,應由刑罰執行機關依照再審裁判情況和原減刑、假釋情況,提請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減刑、假釋裁定。
第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受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審查執行機關是否移送下列材料:
(一)減刑或者假釋建議書;
(二)終審法院的裁判文書、執行通知書、歷次減刑裁定書的復製件;
(三)罪犯確有悔改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現的具體事實的書面證明材料;
(四)罪犯評審鑒定表、獎懲審批表等;
(五)其他根據案件的審理需要移送的材料。
提請假釋的,應當附有社區矯正機構關於罪犯假釋後對所居住社區影響的調查評估報告。
人民檢察院對提請減刑、假釋案件提出的檢察意見,應當一並移送受理減刑、假釋案件的人民法院。
經審查,如果前三款規定的材料齊備的,應當立案;材料不齊備的,應當通知提請減刑、假釋的執行機關補送。
第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一律予以公示。公示地點為罪犯服刑場所的公共區域。有條件的地方,應面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罪犯的姓名;
(二)原判認定的罪名和刑期;
(三)罪犯歷次減刑情況;
(四)執行機關的減刑、假釋建議和依據;
(五)公示期限;
(六)意見反饋方式等。
第二十六 條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可以採用書面審理的方式。但下列案件,應當開庭審理:
(一)因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現提請減刑的;
(二)提請減刑的起始時間、間隔時間或者減刑幅度不符合一般規定的;
(三)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或社會關注度高的;
(四)公示期間收到投訴意見的;
(五)人民檢察院有異議的;
(六)人民法院認為有開庭審理必要的。
第二十七條 在人民法院作出減刑、假釋裁定前,執行機關書面提請撤回減刑、假釋建議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二十八條 減刑、假釋的裁定,應當在裁定作出之日起七日內送達有關執行機關、人民檢察院以及罪犯本人。
第二十九條 人民法院發現本院或者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減刑、假釋裁定確有錯誤,應當依法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定。
⑺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個矛盾不能理解
是否可以理解為:第十八規定的是不得假釋的情形,二十一條是單獨規定死緩假釋條件的,意思是死緩假釋必須拋除十八條的特別規定呢。
不會更好的解釋,共同探討。
⑻ 關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案例與疑問,望解答
讓我考慮一下,再來回答。現在有點累,但總的來說不要太樂觀,因為說實話,監獄能幫忙的話是不會刁難你們的。我會盡量從你們的角度加以考慮。
2001年12月7日兩高《關於適用刑事司法解釋時間效力問題的規定》
第三條意見:對於新的司法解釋實施前發生的行為,行為時已有相關司法解釋,依照行為時的司法解釋辦理,但適用新的司法解釋對被告人的,適用新的司法解釋。
盡管上述規定針對的是被告人,不是受刑人,但它的原則精神在本案中有適用的餘地。另外刑法的時間效力中著名的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也完全值得借鑒。刑法第十二條參照(有點啰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從根本上說這個案子是法律(當然也包括司法解釋)的溯及力的問題。這里引用一下台灣學者史尚寬的話:「要以法律之溯及力如何,本無一定原則。當探究各條之性質如何,而為個別之規定,為最得策也。」所以這個案子有搞頭,要精通法律,又要與監獄、中院或高院關系良好的律師幫忙才行。花個三五千塊錢請個律師出面吧,記得事成之後才付大部分款項,免得囿於情面不去力爭,反而說服你們服判息訟之類的。如果還有困難,也可以再來提問,我願助一臂之力。
至於您所說的程序,我覺得可以向監獄所屬的監獄管理局反映,再由他們與中院或是高院協調。
⑼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的全文內容
【法規標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發文字型大小】法釋〔2014〕5號 【頒布時間】2014-4-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已於2014年4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11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2014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11次會議通過)為進一步規范減刑、假釋案件的審理程序,確保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的合法、公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結合減刑、假釋案件審理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對減刑、假釋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的減刑,由罪犯服刑地的高級人民法院在收到同級監獄管理機關審核同意的減刑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作出裁定;(二)對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的減刑、假釋,由罪犯服刑地的高級人民法院在收到同級監獄管理機關審核同意的減刑、假釋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作出裁定,案情復雜或者情況特殊的,可以延長一個月;(三)對被判處有期徒刑和被減為有期徒刑的罪犯的減刑、假釋,由罪犯服刑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在收到執行機關提出的減刑、假釋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作出裁定,案情復雜或者情況特殊的,可以延長一個月;(四)對被判處拘役、管制的罪犯的減刑,由罪犯服刑地中級人民法院在收到同級執行機關審核同意的減刑、假釋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作出裁定。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減刑,應當根據情況,分別適用前款的有關規定。
第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審查執行機關移送的下列材料:(一)減刑或者假釋建議書;(二)終審法院裁判文書、執行通知書、歷次減刑裁定書的復印件;(三)罪犯確有悔改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現的具體事實的書面證明材料;(四)罪犯評審鑒定表、獎懲審批表等;(五)其他根據案件審理需要應予移送的材料。報請假釋的,應當附有社區矯正機構或者基層組織關於罪犯假釋後對所居住社區影響的調查評估報告。人民檢察院對報請減刑、假釋案件提出檢察意見的,執行機關應當一並移送受理減刑、假釋案件的人民法院。經審查,材料齊備的,應當立案;材料不齊的,應當通知執行機關在三日內補送,逾期未補送的,不予立案。
第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在立案後五日內將執行機關報請減刑、假釋的建議書等材料依法向社會公示。公示內容應當包括罪犯的個人情況、原判認定的罪名和刑期、罪犯歷次減刑情況、執行機關的建議及依據。公示應當寫明公示期限和提出意見的方式。公示期限為五日。
第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依法由審判員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除應當審查罪犯在執行期間的一貫表現外,還應當綜合考慮犯罪的具體情節、原判刑罰情況、財產刑執行情況、附帶民事裁判履行情況、罪犯退贓退賠等情況。人民法院審理假釋案件,除應當審查第一款所列情形外,還應當綜合考慮罪犯的年齡、身體狀況、性格特徵、假釋後生活來源以及監管條件等影響再犯罪的因素。執行機關以罪犯有立功表現或重大立功表現為由提出減刑的,應當審查立功或重大立功表現是否屬實。涉及發明創造、技術革新或者其他貢獻的,應當審查該成果是否系罪犯在執行期間獨立完成,並經有關主管機關確認。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可以採取開庭審理或者書面審理的方式。但下列減刑、假釋案件,應當開庭審理:(一)因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現報請減刑的;(二)報請減刑的起始時間、間隔時間或者減刑幅度不符合司法解釋一般規定的;(三)公示期間收到不同意見的;(四)人民檢察院有異議的;(五)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系職務犯罪罪犯,組織(領導、參加、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罪犯,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罪犯及其他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或社會關注度高的;(六)人民法院認為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
第七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執行機關及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參加庭審。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通知證明罪犯確有悔改表現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現的證人,公示期間提出不同意見的人,以及鑒定人、翻譯人員等其他人員參加庭審。
第八條
開庭審理應當在罪犯刑罰執行場所或者人民法院確定的場所進行。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視頻開庭的方式進行。在社區執行刑罰的罪犯因重大立功被報請減刑的,可以在罪犯服刑地或者居住地開庭審理。第九條 人民法院對於決定開庭審理的減刑、假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執行機關、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和有必要參加庭審的其他人員,並於開庭三日前進行公告。
第十條
減刑、假釋案件的開庭審理由審判長主持,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一)審判長宣布開庭,核實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的基本情況;(二)審判長宣布合議庭組成人員、檢察人員、執行機關代表及其他庭審參加人;(三)執行機關代表宣讀減刑、假釋建議書,並說明主要理由;(四)檢察人員發表檢察意見;(五)法庭對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確有悔改表現或立功表現、重大立功表現的事實以及其他影響減刑、假釋的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六)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作最後陳述;(七)審判長對庭審情況進行總結並宣布休庭評議。
第十一條
庭審過程中,合議庭人員對報請理由有疑問的,可以向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證人、執行機關代表、檢察人員提問。庭審過程中,檢察人員對報請理由有疑問的,在經審判長許可後,可以出示證據,申請證人到庭,向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及證人提問並發表意見。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對報請理由有疑問的,在經審判長許可後,可以出示證據,申請證人到庭,向證人提問並發表意見。
第十二條
庭審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需要進行調查核實,或者檢察人員、執行機關代表提出申請的,可以宣布休庭。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減刑、假釋案件,能夠當庭宣判的應當當庭宣判;不能當庭宣判的,可以擇期宣判。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書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可以就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是否符合減刑、假釋條件進行調查核實或
聽取有關方面意見。
第十五條
人民法院書面審理減刑案件,可以提訊被報請減刑罪犯;書面審理假釋案件,應當提訊被報請假釋罪犯。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符合法律規定的減刑、假釋條件的,作出予以減刑、假釋的裁定;(二)被報請減刑的罪犯符合法律規定的減刑條件,但執行機關報請的減刑幅度不適當的,對減刑幅度作出相應調整後作出予以減刑的裁定;(三)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減刑、假釋條件的,作出不予減刑、假釋的裁定。在人民法院作出減刑、假釋裁定前,執行機關書面申請撤回減刑、假釋建議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十七條
減刑、假釋裁定書應當寫明罪犯原判和歷次減刑情況,確有悔改表現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現的事實和理由,以及減刑、假釋的法律依據。裁定減刑的,應當註明刑期的起止時間;裁定假釋的,應當註明假釋考驗期的起止時間。裁定調整減刑幅度或者不予減刑、假釋的,應當在裁定書中說明理由。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作出減刑、假釋裁定後,應當在七日內送達報請減刑、假釋的執行機關、同級人民檢察院以及罪犯本人。作出假釋裁定的,還應當送達社區矯正機構或者基層組織。
第十九條
減刑、假釋裁定書應當通過互聯網依法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裁定不當,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書面糾正意見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糾正意見後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並在一個月內作出裁定。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發現本院已經生效的減刑、假釋裁定確有錯誤的,應當依法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發現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減刑、假釋裁定確有錯誤的,應當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也可以自行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定。
第二十二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