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語法官
『壹』 李姓的由來和含義
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李世民
(1)苗語法官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20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38%。從明確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200萬,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
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南、湖北、雲南、安徽五省,約占李姓人口的25%。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佔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占李姓總人口的10.3%。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李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南、四川南部、豫冀魯晉大部、甘肅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圖面積的18%,大約30%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陝甘寧蒙大部、川東、重慶、黔湘鄂、桂粵大部、蘇皖北部、山東東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約佔了國圖面積的36%,大約51%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贛浙閩台、蘇皖大部、桂南、海南、粵東、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約佔了國土面積的21.6%,大約19%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姓
『貳』 李的復姓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回女華,到女華之子皋答陶之時,作了堯帝的理官(相等於現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理官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理姓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在這種情況下,理徵有一兒子叫利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難。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縣,也是老子的故鄉。
『叄』 李姓的相關文化,起源,包括歷史皆可 謝謝了!
圖騰釋義
《說文解字》認為「李」字的本義是指李樹。遠古時代的李氏族便是以李樹作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古時,「李」與「理」相通,「理」字的本義是指掌管征伐刑戮的法官,世襲理官的李姓先人也以官名作為氏族的圖騰
源於嬴姓和姚姓
源於嬴姓和姚姓,出自黃帝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或出自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後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帝辛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
源於改姓、賜姓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少數民族李姓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布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約有五百一十萬人。李氏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為「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氏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朝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這樣產生的。
2.壯族: 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其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李氏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氏人。 3.瑤族: 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五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占總數的70%強。李氏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十二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氏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朝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4.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1982年統計約有一百十三萬餘人。唐朝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撰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一千七百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國以後,有不少李氏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 5.畲族: 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約有三十八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6.猶太族: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十三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朝;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紀七十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後,於十一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氏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十七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明崇禎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們已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 7.蒙古族: 源於陳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於丹東岫岩奇風嶺地區,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隸屬鑲紅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駐守岫岩奇風嶺一帶,今後裔散居於岫岩湯池、鳳城賽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賜姓。 據《中國歷代回教名賢事略》中記載:唐朝時的「李光顏,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賜以國姓榮之。」 此外,有個別的李氏則是源於改氏。《閩書方外志》中記載:明朝李蟄,本姓林,但祖上「性剛正不撓,為執政所嫌,從容畢命於福州」,其後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內務府回回族人尼亞咱改氏為李,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
李利貞
(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顓頊之後 皋陶後代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因執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之墟,飢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果子充飢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最多,聲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龍門堂:以望立堂。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湖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及孝感、漢川、漢陽、黃陂一部,轄區涉及今孝感地區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 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 梁郡:梁郡本為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字輩
山東日照太平橋李氏派語:為予衍其緒,宗業宜慎守;忠厚作貽謀,家運乃克久;植基資篤信,敦行尚朴誠;敬共存世澤,懿訓栽心銘。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陽李氏派語:興廣文明雲,石川人一家,萬代開中華。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征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湖南邵陽八甲李氏派語:應嗣繼仁子,志文仲顯廷,祖宗永世德,時長開佑增。續班:本正發祥懋,肇啟有忠純,立學光前代,家傳瑞運新,聲華成盛業,孝義一庭榮。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湖南嶽陽李氏派語,榮資成國澤,才之重南方。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龍船港李氏派語: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騰沖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通譜班次:享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京江李氏派語:福澤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崗李氏派語:秀公九族親,甲第冠千軍,石羊發基址,均志李連陛,應尚仕忠臣,國太永安寧,榮華光宗祖,富貴遠傳名,道德輝先澤,詩書裕哲昆,文章稱壽世,學業建經綸。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歷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輩:仁信興邦本,忠誠忠具輝,高實從正發,滋贊美明頎,俊秀潛龍躍,簪纓起鳳飛,詩書光德業,文采煥珠璣。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贛榆白石頭李氏字輩:相為至寶,新作良田,忠厚傳家遠。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輩:朝元先庭維仕林,文昌定國勝聰明 四川廣元蒼溪李氏字輩: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開太 定顯之雲 光華國啟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輩:球璧延前代,簪纓發後昆,克家常德建,經國遠謀存。一本親惟篤,同寅誼尚敦,門威知允茂,不負隴人孫。 霍邱花園李氏字輩:字田臨三章,學為繼世長,新家傳道德,治國定安邦。 霍邱龍潭李氏字輩:乾坤毓敬楊,棟克海學章,保家立朝綱。 四川資陽李氏字輩:應文春先,單廷世雲,如恆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勝芳李氏字輩: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湖北程集李氏字輩:老派:維學師在賢,大振家國傳,智仁承祖德,孝友取宗光,作述芳名遠,修齊錫慶長。新派:繼世昌威治,詩文勝澤興。 保定府李氏字輩:德洪天喜貴,長久振家興。
宗祠楹聯
李姓宗祠通用匾額 道德傳家 太白遺風 詩酒流芳 「道德傳家」源自老子。 「太白遺風」「詩酒流芳」指唐代大詩人李白 李姓宗祠四言通用對聯 衛公勛業; 元禮門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靖屢建軍功,太宗時封為衛國公。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以聲名自高,後進有登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西隴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選》。玄宗時,官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 隴西世澤; 馮南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漢李廣,隴西成紀人。以及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馮」,即馮翊,古地名,今陝西省大荔縣。 鄴侯世澤; 楷模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太學生稱「天下楷模」。 庋藏鄴架; 召記玉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藏書甚豐,號為「鄴架」。下聯典自唐·李賀,臨死前見夢:上帝成白玉樓,召其作記,遂卒。經傳道德. 經傳道德; 名重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經》。下聯典自唐·李白,賀之章稱之為「謫仙人」。 漱玉詞麗; 娘子軍興。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南宋·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詞》。下聯典自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公主,其夫柴紹隨李淵起兵反隋,平陽公主在陝西招募軍隊七萬餘人,時稱「娘子軍」。 有典有則; 卜世卜年。 ——佚名撰台灣省金門縣李氏家廟聯。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 ——李大釗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大釗自題聯. 勛業西平望; 文章北海風。 ——當代書畫家李曲齋集清·李文田遺墨字撰題廣東省順德縣均安鎮上村李氏宗祠聯 李姓宗祠七言通用對聯 狂歌痛飲雙仙骨; 索句嘔心一錦囊。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白為詩仙、酒仙,是為雙仙。下聯典自唐·李賀每出遊,備一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見之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巳耳。」 居士詞猶傳漱玉; 娘子軍莫與爭鋒。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聯典指唐·李淵之女平陽公主。 木榮花綻展春色; 子孝孫賢傳嘉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鶴頂格李姓拆字聯。 岷江水利千年頌; 昌谷詩風萬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戰國水利家李冰,開鑿都江堰。下聯典指唐代詩人李賀,有《昌谷集》。 玉爐修煉延年葯; 真道興誠益壽丹。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雲南省陸良縣城南面三十里處的終南山老子(李聃)說經台石刻聯。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對九峰如畫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地理學家、古文家李兆洛撰書聯。 原本隴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孫。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台北縣淡水鎮忠寮里竹圍子李氏祖厝聯。 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對聯 道德猶龍,名起柱下; 文章倚馬,系出隴西。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詩禮趨庭,人羨鄴侯卷軸; 忠貞體國,世瞻元禮蕭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李泌秩事。下聯典指東漢·李膺秩事。 鳴鳳朝陽,諫諍均推御史; 宮袍帶月,神氣咸欽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聯典指李白。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 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李氏郡望及歷史上李氏人才輩出,不乏「將相公侯」;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定居於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為家風。 田可耕,桑可蠶,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 戰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勛。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襲譽。下聯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東魯聖人曾問禮; 淵源溯唐代,翰林著績、玄宗皇帝也求詩。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孔子問禮李聃之事。下聯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詩於李白之事。 脈接盛唐,喜玉葉金枝,派衍綏江綿瓜瓞; 源開有宋,幸龍章鳳誥,多傳嶺表世簪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廣東省廣寧縣古水鎮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李氏宗的來源和遷徙;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貴胃。
『肆』 拜問姓氏李的來源
姓氏:李
■ 由來相傳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並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史稱「五刑」。據說他還能驅使一頭名為獬豸的獨角獸,這頭怪獸極有靈性,能分辨善惡真偽,見了有罪的人就有獨角去沖撞,見人說假話就發怒。皋陶在它的幫助下,斷案從未差錯,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法官。此後,他的子孫們世襲其職,歷虞、夏、商三代,以官職為姓,人稱「理」氏。至商朝末年,他的裔孫理征因不容於紂王,被處死。其妻契和氏與子利正一起逃難到伊侯之墟。在逃難途中,母子二人飢渴難忍,又無食糧,只得取路旁李樹上的果子充飢,因此才得以保全性命。後來,利正生子昌祖,任陳國大夫,子孫慢慢壯大起來。為了紀念祖先當年賴以活命的李樹果子,從此改「理」姓為「李」姓。
■ 發展在先秦時期,李姓的發展還較為沉寂,姓祖中也僅出了李耳(老子)、李悝、李斯等不多幾位文化名人。進入魏晉以後,出身於氐祖的李雄首先在今成都建立成漢政權,稱孤道寡。接著,趙郡李氏雄據河北,與王、崔、盧、鄭合稱中原五大郡姓。此外,在關隴地區又有隴西李氏,其成員之一的李暠在十六國時期建西涼國,成為後來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淵的遠祖。特別是在唐朝時,不僅李姓的隴西、趙郡二望爭榮競秀,即使其他姓氏的人也紛紛以改姓李姓為自豪。據有關資料記載,僅在唐代,由皇帝賜姓或冒姓李氏的事例就有數10起,如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鮮於、王、張、杜、胡、弘、麻、羅等姓都有人被賜姓李。另外,還有一些姓氏的人冒姓李。上述這些賜姓或冒姓,無疑擴大了李姓的隊伍,加上李姓人本身在唐朝近300年間的不斷發展,使其人口迅速膨脹,從原來的一個影響較小的姓氏一躍成為中華大姓。唐宋以後,李姓又有進一步發展。至明清時,又有不少李姓人跨出國門走向世界,使李姓進一步成為世界大姓。如今,李姓人口已有8000多萬,分布在世界的許多地區。
■ 名人 老子(李耳)是著名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李白是把唐詩推向頂峰的人物,李政道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人數眾多,難以盡述。
關於李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聚集地: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 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BR>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台灣李姓排列第五。台灣各地到處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煙稀少的邊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後裔在繁衍。台灣李氏也來自福建和廣東。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後為鄭芸龍所殺。台灣李姓並非一支,第一類是北宋大臣要綱之後稱為景仙李氏;第二類是河南李氏稱為兌山李氏;第三類是來自宋朝的雲南後稱為金山鄉李氏;第四類是燕樓李氏;約宋元之間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數最多。<BR>堂號<BR>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BR>家乘譜牒<BR>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BR> 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BR> 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BR>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BR> 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