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大法官不同意見書英文
❶ 中國的法官從首席大法官往下一共分多少等級
法官等級設下列四等十二級:
(一)首席大法官;
(二)大法官:一級、二級;
(三)高級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
(四)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
一級大法官、二級大法官、一級高級法官、二級高級法官和最高人民法院其他法官的等級,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及其所轄法院的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一級法官、二級法官和高級人民法院其他法官的等級,由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批准。
(1)首席大法官不同意見書英文擴展閱讀:
新修訂的法官法有八章六十九條,對法官的權利義務、遴選、任免、管理、考核獎勵以及職業保障等作了較為全面的修改完善。
在分組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這部法律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充分吸收了司法體制改革實踐的經驗,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在賦予法官司法權力和加強保障的同時,強化了監督和制約。
根據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法院組織法關於法院審判人員的組成的規定,新修訂的法官法對法官具體包括哪些人予以了明確: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
❷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monarchy in the British goverment英美國家概況
17世紀初在英國,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國王詹姆士一世主張君權神授,權力無限,他在1609年對英國國會的致辭中聲稱,「國王應被稱為神,因為他們在大地上行使與神相似的權力……他們造成或廢除臣民,有權使人高升或被推翻,生或死,對所有臣民和在所有案件中作出判決,僅對上帝而不對任何人負責。」①這是赤裸裸的君主專制的觀念,與憲政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通過長期內戰、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最終導致1688年的政變(又稱光榮革命),也即以資產階級和貴族的妥協為特徵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政治制度上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及不成文的憲法制。國會於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開創了這種政制。前一法律規定不經國會同意,國王不得停止法律的實施,不得征稅,不得在和平時期維持和招募軍隊等等。後一法律規定英國王位由信奉新教的王室後裔繼承,排斥信奉天主教人繼承王位的可能性,等等。這些法律的主要精神是擯棄由羅馬天主教支持的君主專制,而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的權力必須受憲法、法律的限制。在18-19世紀,英國又形成議會至上(議會主權)、議會民主、內閣制、議會兩院制、兩黨制、選舉和司法改革等重要政治制度或憲法制度。20世紀,這些制度進一步發展,包括1972年英國加入歐共體。
英國憲法的首先實行的制度大體上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成文憲法制
這一制度的含義以及在英國的產生原因在前面已經論述。有的憲法學家曾指出不成文憲法制在法律上的主要缺點是:不存在成文憲法中一般有的對濫用權力的制約;法院難於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使之不受議會立法的侵犯;對具有重大憲法意義的立法並無特別程序,如英國議會於1972年通過《歐洲共同體法》與通過《道路交通法》或其他國內法,採用基本上同樣的程序;缺乏成文憲法對憲法淵源的影響,等等。「總之,英國沒有成文憲法意味著其憲法遠非依靠法律規則及保護,而更多依靠政治和民主原則,」②當然,也有憲法學者認為英國不成文憲法具有靈活性等特徵。但客觀事實是:當代世界上採用不成文憲法的國家是罕見的。
(二)君主立憲制
像成文憲法制一樣,英國君主立憲制也是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在現代英國,君主、女王是世襲的國家元首。但實際上,君主並無實權,或者說是「統而不治的」,政府事務以君主名義由首相(總理)、大臣(部長)執行,但他們僅向議會負責。君主的任務大多是禮儀性的。個別君主也可能對國事有相當影響,因按照憲法慣例,首相應向君主匯報內閣會議討論的結論。
(三)議會的兩院制
在18世紀,英國改造了原有的兩院制,使之成為近代意義的兩院制,同時又形成了兩黨制和議會至上(或稱議會主權)的原則。根據憲法傳統和有關立法,議會在形式上由君主、上議院(或稱貴族院)以及下議院(或稱眾議院)三者構成,但並不是指三者分別制定法律。君主只是一個名義,上議院的權力也逐漸削減,真正掌握議會立法權的是下議院。上議院由貴族組成,下議院議員由選舉產生。下議院主要職權集中在三個方面:立法、監督政府和監督國家財政。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兩院制,英國的兩院在近現代可以說是首先出現的,但兩院的產生、構成、職權和相互關系,以及它們與政黨、政府的關系等等,各國都有不同特點。
(四)議會至上(Parliamentary supremacy)
在英國,這一制度或原則的歷史淵源是英國17世紀革命初期,資產階級是以下議院作為主要陣地的。下院與王權之間進行激烈斗爭,在斗爭過程中,下院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議會至上的含義是指議會(實際上指下議院)在制訂任何法律或修改已制定的法律上擁有不受限制的權力,任何其他機關或法院無權加以否決。「德•洛爾默(De Lolme)有一句名言常被人引用。他說,議會除了不能把男人變成女人和把女人變成男人外,什麼事情都可以做。」③這一制度或原則以後不斷受到質疑,被人們認為是一個虛構。一個明顯例證是,英國於1972年通過《歐洲共同體法》開始成為歐共體(即後來所稱的歐盟)成員國後,在法律上就出現歐共體法律與英國「議會至上」的矛盾。因為歐共體法律在成員國「直接適用」於各國公民,並比成員國法律「優先適用」。
(五)內閣制
議會至上之所以被認為是一個虛構,其中原因之一是「議會至上」倡導者忽視了議會與議會中政黨的緊密聯系。根據英國的政治制度,政府由議會中執政黨或多數黨組成,執政黨首領任政府的首相,政府中大臣即該黨議員,首相和重要大臣組成內閣,即政府的核心。從議會與行政部門關系而論,英國實行內閣制(或議會制)。應注意這里講的內閣制或議會制並不是指是否存在議會或內閣的機關,而是指一種不同於總統制的政制,意思是政府由議會產生,並向議會負責,因此,這種政府也可稱為「責任政府」。但實際上,執政黨控制了議會和政府兩者。當然,如果議會大多數成員對以首相為首的政府不信任,後者就應下台,或者政府可以解散議會,重新進行大選。
(六)兩黨制
以上講的內閣制與政黨制不可分。政黨制有不同形式,在英國18世紀開始形成兩黨制,即輝格黨和保守黨,以後輝格黨演變為自由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黨逐漸代替自由黨而成為英國的兩大黨之一。迄今為止,仍是保守黨和工黨輪流上台執政。英國的兩黨制對美國有很大影響。
(七)法治
據英國有的憲法學家意見,現代法治的含義應著重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法律和秩序優於無政府主義、戰爭和不斷的沖突,因此,法治與西方社會基本民主觀念是一致的。第二,法治體現政府必須依法行為這一法律原理;第三,法治是指一種政治觀點的總和,即具體的法律規則應由實體和程序構成。④
英國是一個單一制而非聯邦制的國家。但單一制並非英國的首創,在有些歐洲大陸國家中早已建立了單一制。英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個地區構成。但在1688年「光榮革命」前,英國就早已建立郡一級的地方機構。直到19世紀末通過《地方政府法》,為建立現代地方政府制度進行改革奠定基礎,以後又不斷進行改革。
二、美 國
美國在1776年獨立前是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1776年7月4日,各殖民地代表組成的大陸會議第二屆會議上通過《獨立宣言》,它是美國以至西方國家歷史上一個重要政治文獻,主要執筆人是律師、政治家,以後曾任美國第三屆總統的傑斐遜(Thomes Jefferson,1743~1826年)。
《宣言》以古典自然法學的一些基本思想,即天賦人權、社會契約和人民有權推翻暴政等作為思想基礎,列舉英國對這些殖民地實行暴政的種種現象,最後庄嚴地宣告這些殖民地獨立,組成美利堅合眾國,從而標志了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的誕生。17世紀尼德蘭革命勝利後所建立的國家盡管號稱共和國,實際上是一個半君主制的共和國,英國革命的結果是君主立憲制。當時在整個歐洲大陸,封建君主專制仍占統治地位。因此,美國獨立並建立共和國,對歐洲大陸正在瓦解的封建統治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獨立戰爭前後,十三個州中有十一個州都著手制定各自的憲法,1776年3月弗吉尼亞州制憲會議首先通過了憲法,其中包括了一個保護人民基本權利的《權利法案》。其他各州也以弗吉尼亞州憲法為藍本制定本州憲法。這些州憲法是西方世界第一批成文憲法。從1776年開始,十三個州的代表就開始制定《邦聯條例》,直到1781年,該條例才由十三個州批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條例是美國1781年至1789年聯邦憲法生效前的准基本法。條例規定,「各州保留其主權、自由和獨立。」(第2條)「各自加入這一鞏固的、相互友愛的同盟」(第3條)。那時的美利堅合眾國僅是一個「邦聯」,是由十三個州組成的一個鬆散的同盟,全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
1787年5月在費城開始舉行制憲會議,有55名(律師佔31名)代表參加,制定聯邦憲法。同年9月17日由39名代表簽字通過憲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直到1789年3月4日,即第一屆國會開會之日,才宣告憲法正式生效。圍繞憲法草案的批准,各州曾展開了廣泛和激烈的爭辯,漢彌爾頓(A.Hamilton)、傑伊(J.Jay)和麥迪遜(J.Madison)三人曾在報刊上,發表一系列文章,積極鼓吹這一草案,被稱為聯邦派(Federalist)。這些文章以後被編成《聯邦派文集》⑤,成為了解憲法起草者意圖的權威性資料。在以傑斐遜等人為代表的民主派要求下,同時也是許多州在批准草案時所提出的條件之一,第一屆國會通過了第1—10條憲法修正案,於1791年生效,通稱為美國的《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
美國現行憲法由1787年制憲會議制定,1789年經有關州同意後由國會宣告開始生效的憲法本文,包括一簡短序言,分七條,分別陳述聯邦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州際關系、憲法修改、最高法律、憲法批准。迄今為止,已有26條修正案。
以上已指出,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它的聯邦憲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的成文憲法。這一憲法的通過也帶來了其他一些重要憲法制度和原則,包括聯邦與州的分權制,三權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則,不同於內閣制的總統制,成文憲法中的權利法案,美國意義上的司法審查,即違憲審查制以及對軍隊的文職控制等。所有這些對18世紀以來產生的西方國家憲法發展有很大影響。
美國憲法首先實行的制度除以上已講到的共和國以外,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文憲法制
成文憲法制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稱為憲法(或其他類似名稱)的單獨的、成文的憲法文件,其法律效力高於本國其他所有法律。美國現行憲法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但通過憲法修正案,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以及習慣,其內容已有了巨大變化。
(二)成文憲法中的《權利法案》
《權利法案》這一名稱是美國憲法第1至第10條修正案的統稱。英國也有稱為《權利法案》的法律,但它是指一個單行法。美國講的權利法案是憲法所規定的個人權利,不受政府權力的侵犯,所以這一原則是針對政府與人民之間關系的。它起源於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所盛行的自然法、理性和天賦人權、社會契約等理論。《獨立宣言》在一開始就重申了這些理論。林肯在南北戰時所講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也是指的這一原則。這一特徵與美國憲法學常講的「人民主權」、「代議政府」和「法治」等原則是類似的。但應注意美國憲法本文中並未使用「主權」一詞,這一點可能與美國歷史發展有關。美國於1777年制定,1781年開始實施的《邦聯條例》明白規定「各州保留其主權、自由和獨立」。在批准憲法草案過程中,美國形成了聯邦派與州權派的對立,而且在憲法實施後仍然長期存在。正因此,在憲法本文中不提主權歸屬問題可能是與當時情況有關。州並不擁有主權的原則直到19世紀南北戰爭後,即反聯邦的南部州失敗後才明確。
(三)「三權分立」與「相互制衡」
這一原則從字面上講是指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三權分立,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或其中的任何兩種權力,不應集中於同一組織或個人,而應由三個相互獨立的部門分別掌握。相互制衡(check and balance),是指這三個部門的分立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制約從而達到平衡的。
「三權分立」學說是由18世紀法國著名政治、法律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1869-1755)提出的,是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孟德斯鳩關於「三權分立」的學說對西方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具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但各國對這一學說的理解和實踐是不同的。孟德斯鳩認為當時的英格蘭是三權分立制的典範,這一觀察顯然是不合適的。他講過:「這就是英格蘭的基本政制,立法機關由兩部分組成,它們通過相互的反對權彼此箝制,二者全受行政權的約束、行政權又受立法權的約束。」⑥這一論斷對英國自18世紀中葉直至當代的政制來說都是不合適的。英國的確有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之分,但行政機關是從議會產生的,議會被認為掌握主權,奉行「議會至上」的准則。
美國的政制明顯地體現了「三權分立與相互制衡」的原則。從美國憲法本文中規定來看,不僅有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門職能的分配以及政治上和憲法上的獨立性外,每一部門都有制約其他部門的手段。例如總統對立法具有某種否決權,反過來,議會又有權推翻總統的否決;法院有權獨立審理案件,但聯邦法官要由總統任命並經參議院同意。
(四)總統制
在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繫上,美國首創了與英國內閣制不同的總統制(Presidential system)。總統由國民通過間接選舉產生,兼任國家元首與行政首腦。
(五)美國意義上的司法審查制
這是美國憲法制度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大意是法院,實際上是聯邦最高法院有權通過具體案件審查聯邦立法或各州憲法和立法,是否符合聯邦憲法。美國最高法院僅有法官九人(包括首席大法官在內),它每年所受理案件的數量在全國案件總數中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它在美國社會、政治生活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在於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司法獨立原則,世界上有些同樣實行這些原則的國家並沒有上述美國意義上的司法審查制。英國是不成文法憲法制,又實行議會至上或議會主權原則,談不到法院的違憲審查權,有些西方國家有其他形式的違憲審查制。
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在憲法本文及其後來的修正案,並無明文規定,它是通過1803年美國最高法院審理一個案件中由首席大法官馬歇爾(John Marshall)首創的。
(六)聯邦與州的分權
這可以說是聯邦與州,或中央與地方之間權力分配的關系。美國的聯邦制有許多與其他國家聯邦制不同的特點。在美國憲法制定和批准過程中,大州與小州,北部州和南部州(蓄奴制州)之間的矛盾極為激烈,因而在憲法和前十條修正案中,體現了聯邦與州雙方權力分配上所達成的某些妥協,如立法機關由兩院組成、兩院權力的分配;關於黑人奴隸制的模糊規定(憲法中雖未公開提出「奴隸」一詞但又確認奴隸制的合法地位)。憲法中關於聯邦與州關系有兩項重要規定:一是聯邦地位高於州,「聯邦憲法、法律和所締結的條約是全國之最高法律」(第6條);二是聯邦與州分權,「凡憲法未授予聯邦或未禁止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第10條修正案)。
美國聯邦制的另一個特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聯邦的權力不斷擴大與加強,聯邦與州在爭奪權力上的爭端也不斷出現。19世紀中葉的南北戰爭,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聯邦與南部州之間戰爭。戰爭結束後,聯邦的地位大大加強,但聯邦與州的矛盾仍然存在。就法律領域而論,一般人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私法和刑法等,主要屬於州法范圍。
(七)對軍隊的「文職控制」(Civilian Control)
這一原則關繫到軍隊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指軍隊的最高控制權應由文職機關或文職官員掌握。在美國政治術語中,公職人員一般是與作為普通公民的私人相對稱的概念。公職人員又有文職和軍職之分。總統、部長、州長、法官等均屬於文職官員;議員也是文職,但不稱官員。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朝鮮的戰爭中,杜魯門總統曾解除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職務,杜魯門的根據是麥克阿瑟不服從他的決策,而美國憲法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文職控制軍人,政策是由選舉出來的政治官員決定的,而不是由將領們決定的。」⑦憲法規定,總統是美國武裝力量總司令,他握有最高軍事指揮權;作為文職機關的聯邦議會則有宣戰、招募軍隊、制定軍事法律、決定軍事撥款等權力。
根據《國防改組法》,國防部長及其領導下的陸海空三軍部長均由文官擔任。由軍職人員擔任的軍職參謀長僅作為文職官員的軍事顧問。參謀長聯席會議也在國防部長領導下工作。1950年杜魯門任命長期擔任軍職的馬歇爾出任國防部長時,國會還專門為此通過決議,暫停執行下述規定:前軍人退出軍役十年之內,不得擔任國防部長。軍事上訴法庭法官也由文職官員擔任,艾森豪威爾於1944年晉升為五星上將,1948年退出現役,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52年參加總統競選獲勝。
❸ 聯邦首席大法官英語怎麼說
Chief Federal Lord Chancellor
❹ 變形金剛的翻譯,在mtmte系列中,首席大法官的譯名為泰瑞斯特,芯理學家譯名為榮格,特爾斐醫療站的
塞聯陣吧
❺ 美國首席大法官終身制的英文怎麼說
USA chief grand justice system of life tenure
❻ 美國總統簽字的時候
沒有。總統旁邊站的那人是起監督、公正作用的。簽署不同的文件或者不同的場回合,起這個答作用的人也會不同。有可能是首席大法官、有可能是某部門的負責人、也有可能是地方官員或企業人士。 至於左右手的問題,那完全是個人用筆習慣,沒有什麼規定的。
❼ 早期的英國貴族、法官律師戴的假發!專屬名稱都叫什麼中文和英文的!謝謝~
假發:wig
法庭上用的假發:tie-wig
典禮上用的長假發:bench wig
都譯為假發
英國首席大法官辦公室於2007年1月發出文告表示正考慮取消「戴假發」的慣例。
❽ 法律英語 LJ LC CJ 等等的區別
司法院大法官,是依照台灣當局「憲法」於最高司法機構--「司法院」中所設置,負責解釋「憲法」,並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職務。
依「司法院」組織法第四條第一項規定,大法官應具備下列資格之一: 1.曾任最高法院法官十年以上而成績卓著者。 2.曾任「立法委員」九年以上而有特殊貢獻者。 3.曾任大學法律主要科目教授十年以上而有專門著作者。 4.曾任國際法庭法官或有公法學或比較法學之權威著作者。 5.研究法學,富有政治經驗,聲譽卓著者。 具有前項任何一款資格之大法官,其人數不得超過總名額三分之一。
首席法官是大部份地區中(特別是普通法地區)高級法院最高級法官的稱呼。首席法官通常也是該法院的首長。英文中「Chief Justice」和「Chief Judge」意思相似但用法不同;前者通常指最高法院最高級法官,譯為「首席大法官」;後者指其他法院最高級法官,譯為「首席法官」。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院長本人兼任。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域法院、高等法院及終審法院各自設有首席法官。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的英文職銜為「Chief Justice」(過去譯為「首席按察司」或「首席大法官」),亦是香港司法機構首長;其他法院的首席法官則為「Chief Judge」。
❾ 美國司法部長和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誰才是真正的美國司法機構的老大
美國司法機構領袖是美國大法官,美國司法部長雖然名字中有司法兩個字,實際屬於行政部門,不屬於司法部門。
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在美國司法部長行使的是行政權,是美國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屬於行政機構里而不是司法機構。
美國司法部長,是美國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司法部長被認為是美國政府首席法律顧問,他職責是替美國政府處理法律事務及對美國司法部門進行監督。美國司法部長是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之一,是內閣中唯一不使用「Secretary」作為名稱的內閣成員。
(9)首席大法官不同意見書英文擴展閱讀:
美國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美國最高司法官員,領導最高法院的事務並在彈劾美國總統時主持參議院。同時,按近現代傳統,首席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的宣誓儀式,但這樣的做法沒有《美國憲法》和任何法律作依據。
現任即第十七任首席大法官是約翰·羅伯茨,他由喬治·沃克·布希總統任命,2005年9月29日獲美國參議院通過。
美國司法部長:
是美國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司法部長被認為是美國政府首席法律顧問,他職責是替美國政府處理法律事務及對美國司法部門進行監督。
美國司法部長是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之一,是內閣中唯一不使用「Secretary」作為名稱的內閣成員。美國司法部長在總統繼任順序中排名第七。美國司法部長是在美國總統上任後提名,由美國參議院批准產生。總統有權隨時解除司法部長的職務。
❿ 如何看待美國首席大法官對同性婚姻法案的反對意見
您好。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在 v. Hodges 案中主筆了反對意見,與他一起的有另外四位保守派法官也持反對意見。
他的反對意見書,您可以在美聯邦最高法院的官網上檢索到全文。下面我來說說我的幾點看法:
(一)對於同婚合法化本身,只有不同立場,沒有觀點對錯。首席法官所寫的反對意見書,不帶有任何對於同性關系或同性婚姻本身的歧視或者反對;其反對意見書中,深度探討了司法與立法之間復雜關系的演變,包括對之前已經建立的判例法的重新審視,最後得到的結論是,該案不屬於法院的管轄范圍。(並不是反對同婚本身,只是認為同婚問題應該是立法問題,但是最高法院越權 直接以司法的方式結束了這個本應該長久一些的立法討論。) 如果從意識形態出發,這種觀點是相對保守的。
(二)對於意見書本身,您可以親自閱讀一遍,並不是很長。John Roberts對於這個法律問題的論述,理由和判例的援引,反駁「多數意見」的依據,以及針對具體問題的法律邏輯的逐一推理,可以說都是無可挑剔的。換句話說,如果拋開意識形態不談,John Roberts在這個案子里的論述可以算是嚴謹到沒有任何縫隙了。而且,John Roberts本身也是一個業界內公認的傑出律師(早年他是私人律師)/法官,諸多頂級名校法學院的寫作教材都時常引用John Roberts寫的各類文書來做範例 (動議,上訴書之類) 您可以在各大網上書店搜索legal writing相關的參考書,我相信其中大多數都或多或少地引用了John Roberts。
最後,強烈建議您閱讀一下該案中John Roberts的反對意見書,我相信在看完之後,您自己也會有類似的感覺的。
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