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院設施
1. 什麼是智慧法院
智慧來法院是依託現代人工智慧,自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堅持司法規律、體制改革與技術變革相融合,以高度信息化方式支持司法審判、訴訟服務和司法管理,實現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的人民法院組織、建設、運行和管理形態,訟融通現已推出網上立案保全。
2. 國內人工智慧有哪些代表公司和產品
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目前,國內比較著名的人工智慧公司有華為、網路、騰訊、深蘭科技、科大訊飛、大疆創新、圖靈機器人、科沃斯機器人等,科技在發展,中國優秀的人工智慧公司也是越來越多。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3. 5g應用場景有哪些求介紹
5G商用,將邁出關鍵一步,讓很多科幻的場景成為現實。遠程感測,只是它將帶來的巨大變化中的一個。
4、萬物互聯:現在的智能家居已經逐漸開始流行。我們可以通過手機、SIRI、小愛同學等,控制一些家用電器了。但是這比起5G時代而言,還處於很原始的狀態。人類暢想「萬物互聯」(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又叫物聯網),已經有很多年了,但是由於種種限制,其發展不如預想的快,其中一個關鍵障礙,就是信息的傳輸和存儲效率達不到要求,而5G將使得萬物互聯大大往前推進一步。
4. 數字化時代如何解決電子合同糾紛,實現數字正義
電子合同本就是當下合同糾紛解決「預防+解決」的基礎。
何為數字正義?數字正義是隨著法律人工智慧研究的發展,從上個世紀末開始興起的新研究流派,在數字化的今天,我們如果要Access to Justice的話,那必要和現實的途徑之一就是實現數字正義。「數字化」正在成為社會經濟交往越來越普及的方式,以前買東西要去商店,現在手機端就能實現。
傳統的企業風險防控與糾紛解決,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個高大上的律師團隊來給你做長期的法律服務,但現在,電子合同將會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功能替代角色。電子合同的前期存證實際上就是一個最好的風險預防,它保證了交易後期雙方發生爭議和問題發生的可能性會比較小。
電子合同通過一系列數據的分析提取和交叉比對,相當於現在糾紛解決當中的早期專家評估,傳統的專家評估原來是依賴專家,現在數據和演算法卻可以在早期和中期的時候給你提供這樣一種預測,告訴你不必跟對方爭了,直接告訴你大數據分析的結論是怎麼樣的,這就相當於一個早期的專家評估。到後期的數據分析反饋,則會直接幫助糾紛解決階段實現高效便捷的程序處理與方案設計。在線爭議解決最近五年發展迅速,現在智慧法院建設已經頗有成效,北京已經有互聯網法院了,在線仲裁的發展也非常迅猛,這幾年也在以幾十萬的數量往前激增。而這一切都需要與前期的電子數據的規范化、合法化的技術手段和制度相配套,電子合同就是其基礎配套設施之一。
在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電子合同+在線仲裁,也是我們研發推出的一個服務於企業、特別適合企業的未來商業模式選擇。
5. 什麼導致中國法院迎來「智慧執行」曙光
2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2(2018)》(《法院信息化藍皮書》)發布暨2018年中國法院信息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其次,繼續優化執行查控系統。2017年全國3500餘家法院上線使用網路執行查控系統,覆蓋面達到99.66%。2017年,全國3746家地方性銀行中,3660家上線查詢功能,3203家上線凍結功能,2058家上線扣劃功能;湖南、福建、江蘇、吉林、甘肅、江西、內蒙古等地本省地方性商業銀行基本全部實現了網路查詢、凍結、扣劃功能;46個「點對總」不動產查詢重點推進城市中已有40個城市上線查詢功能。
再次,終本案件系統自動篩查。終本制度應用中出現問題,除了程序標准未作統一嚴格規范之外,還因為這類案件未進入流程管理系統而在體外循環導致監督不到位。為強化對終本案件的監管,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開發了終本案件管理系統,對終本案件實行集中管理、分類管理、動態管理和關聯案件篩查。該系統每6個月自動對涉案被執行人進行集中財產調查,一旦發現財產立即在系統提示執行法院恢復執行,並對恢復情況進行實時監督。
最後,事項委託納入系統監管。作為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委託執行制度對於解決跨轄區案件的執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委託執行在實踐中落實較差,許多法院接到委託執行事項後怠於執行,不進行反饋,甚至原封不動退回。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於2017年9月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嚴格規范執行事項委託工作的管理辦法(試行)》,並在執行辦案系統上開發人民法院執行事項委託系統,將事項委託納入系統統一管理,有助於充分發揮執行指揮中心的功能優勢,進而嚴格規范委託事項管理。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法院執行實現陽光化。陽光執行是指執行案件的辦理過程和辦理結果要向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公開,做到過程和結果的雙重透明。2017年,依託信息化平台,執行案件實現了執行流程節點定向推送、網路司法拍賣全民圍觀、信用懲戒信息社會共享和執行裁判文書網上公開。2017年3月1日起,全國法院全面推行網路司法拍賣。2017年,全國法院通過司法網拍共計拍賣29.42萬次,拍賣標的物20.52萬余件,成交額2021.04億元,節約傭金61.72億元,大大提高了財產變現率,取得積極社會效果。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法院執行實現智能化。
執行信息化為執行法官、當事人、社會公眾和政府部門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務。2017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指揮中心建設技術標准》明確要求,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數據挖掘及智能分析決策等系統有機整合為一個整體,實現轄區法院信息共享、聯動配合和規范管理。為了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打造執行信息的大數據分析平台,2017年,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為目的,自行成功研發並使用「被執行人履行能力大數據分析系統」。
在執行案件中,被執行人往往拒收文書甚至下落不明,因此送達難是困撓執行案件的一大難題。2017年,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使用現有的OCR文字識別技術,開發E鍵送達平台,實現「一鍵生成、一鍵到達」。E鍵送達平台可實現自動提取案件基本信息、自動生成送達文書、專有物流網路送達、物流信息實時反饋等功能,實現司法送達與外包服務公司無障礙互通。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還指出,未來應提升意識,堅持需求導向,注重系統兼容性和友好性,最終實現執行領域的人工智慧。
雖然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案多人少的壓力,但是信息化的開發與應用,同樣也受制於案多人少的矛盾,從而表現出辦案系統使用不足、查控系統反饋遲緩以及數據不準確、司法網拍在一些地區落實較差、執行指揮中心運行空心化等問題。執行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在法院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具有共性,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縱深發展,要最終實現智慧執行,需要提升對信息化的認識,理解信息化的本質屬性,並且要統籌布局,避免因為信息化發展不平衡以及系統平台的分散而形成新的數據割據。
第一,擁抱新科技,避免淪為時代棄兒。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無論是工作業態還是生活方式,都不可避免接受信息化的洗禮,信息化正在對包括法院在內的各個行業乃至社會形態進行深層次、全方位重塑。藉助信息化,人們擁有了更加敏銳的感官、超乎尋常的手段和最強大腦,相反,一味拒絕甚至抵制信息化,最終淪為時代的棄兒。
第二,正確認識信息化內涵,警惕「偽信息化」。信息化最本質的要求是智能,信息化建設應以需求為導向,防止為信息化而信息化。任何背離便捷、高效、簡單、智能而進行的系統平台研發都是「偽信息化」,信息化的使用者反而成了技術的奴隸。真正的信息化無論建立在多麼復雜的計算和邏輯之上,最終呈現給用戶的也必須是最簡單的甚至一鍵式操作。
第三,加強統籌謀劃布局,避免重復建設。信息化的研發成本非常高,如果不進行整體謀劃和布局,會造成重復建設,甚至推倒重來,形成極大的浪費,並且分散建設的平台將會導致數據的割裂與孤立,對於數據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
法院也要與時俱進。
6. 5G時代的到來,生活會發生哪些變化
說起5G未來將帶給行業和生活的變化,不少人都會神秘兮兮的說:」萬物互聯!」但到底什麼是萬物互聯呢?
首先,大眾對於5G的模糊印象應該就是一個「快」字。高通公司在去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表示,5G下載的速度峰值可以達到4500Mbps,初始中值速度也有1400Mbps,相當於目前4G網速的大約20倍。
「5G還有三大特徵:一是大帶寬,能夠在人口密集區為更多用戶提供更快的傳輸速度,支撐高清視頻、虛擬現實技術用於視頻媒體、影音娛樂領域的虛擬和增強現實和游戲場景應用,帶動消費升級;
二是低時延、高可靠通信,主要面向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自動駕駛、智慧能源等領域,支撐製造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三是海量物聯網通信,主要面向智慧城市、環境監測、智能農業、森林防火等以感測和數據採集、實時解析為目標的物聯網領域,提高社會管理效益和增強安全防護能力。
伴隨著5G逐步成熟,以5G為代表的移動通信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蓬勃發展,將這些人與人通信延伸到人與物、物與物的智能連接,萬物互聯的5G時代指日可待。
像咱們安徽電信,5G應用已經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今年2月,中國電信安徽公司在合肥新橋機場打造首個5G機場;3月10日,中國電信黃山分公司成功推出了安徽黃山5G+VR全景智慧旅遊直播業務,實現遠程360度VR縱覽安徽黃山美景;8月15日,安徽電信和本省一家醫院聯手,開始實施5G遠程醫療的服務,利用5G高速率、大帶寬、低時延的特性,實現遠程診斷、遠程會診、遠程手術等操作……
就像前段時間因為一個5G測試視頻大火的何同學說的一樣,在4G剛來臨時,我們想像不到現金會被手機支付取代,短視頻、直播會這么火爆,那麼在5G來臨之際,也不要讓想像力束縛5G的發展,換句話說,5G商用帶來的改變不只是我們傳統認知的「手機網速更快了」這么簡單,它將極大地影響人類社會的工業生產、生活和娛樂等各個方面,這些變革或許我們現在無法准確預測,但對於不斷進化的5G來說,真到了那一天,我們的想像力或許反而會成為最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