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與訴訟代理人
⑴ 法院與當事人是審判法律關系,那麼法院與訴訟代理人是什麼關系
我是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一個普通的教師,2003年畢業於巴盟師范,政府在2006年舉行內招聘考試,說是考上給容分配工作,考完後,政府失信於民,不僅不給考上的人轉正,還把這屆的學生都錄用到各個鄉鎮學校,說合同等師范生相同待遇,工資755,說3年後轉正,三年來,大家兢兢業業,帶最多的課,干最累的活,受死受活,三年來,政府沒給漲一分錢,說是合同等師范生相同待遇,但沒履行一項。2009年,政府在學生極力要求下,長了300元工資。你們說,政府視人民的,人民應該相信黨,說共產黨是民主的,但共產黨領導的政府,騙了我們一年又一年,共產黨的民主在哪裡?我們掙得錢連服務員多都沒有,還我血汗錢,給我一個公道。我們的黨啊,你讓我們怎麼相信你?六年來,你騙了我們一次又一次,說給解決,領導啊,拖了一年又一年,拖來拖去,領導調走了,我們像一個皮球,被你們踢來踢去,你們神官發財,連一口涼水也不給我們喝。我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愛祖國愛人民,做好辛勤的園丁,可是,你怎麼對我?我的祖國,談什麼民主,我們有人權嗎?連個區長都見不上。好心酸,好可憐,好氣憤。
⑵ 訴訟代理人和當事人有什的聯系
當事人
當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法院裁判約束的直接利害關系人。
當事人在民事訴訟各階段的稱謂有所不同:
(1)在一審程序中,稱為「原告」和「被告」。
(2)在二審程序中,稱為「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如果雙方都不服一審判決而上訴等情形的,則雙方都是「上訴人」,就沒有「被上訴人」。
(3)在審判監督程序中在審判監督程序中,諾適用第一審程序審理,稱為「原審原告」和「原審被告」;諾適用第二審程序審理,則稱為「原審上訴人」和「原審被上訴人」。
(4)在特別程序中,稱為「起訴人」或「申請人」。
(5)在執行程序中,稱為「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申請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均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訴訟代理人
訴訟代理人是根據法律規定或當事人委託,以當事人名義,在一定的許可權范圍內代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的人。「代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包括代為訴訟行為和代受訴訟行為。「代為訴訟行為」如代為起訴,代為提供證據、陳述事實,代為變更或者放棄訴訟請求等;「代受訴訟行為」如代為應訴,代為答辯,代為接受對方當事人的給付等。
訴訟代理人可分為法定訴訟代理人和委託訴訟代理人兩種。法定訴訟代理人在訴訟中的地位是由被代理人的地位決定的。原告的法定訴訟代理人享有與原告相同的訴訟權利義務,被告的法定訴訟代理人享有與被告相同的訴訟權利義務,均處於當事人的地位,只是具有獨立訴訟地位的訴訟參加人。這是因為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取決於委託人的授權,對於沒有被授予的訴訟權利,其無權行使。
被代理的一方當事人為被代理人,訴訟代理的法律後果由被代理人承擔。
⑶ 辯護人與訴訟代理人,法定代理人與訴訟代理人的區別與聯系
辯護人與訴訟代理人的區別:
1.
對象不同:前者針對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及自訴案件中的被告而設立的,後者針對自訴人、被害人、附民事訴訟的當事人而設立的
2.
辯護人與訴訟代理人進入刑事訴訟的方式不同,前者除了因為委託進入訴訟,還可以通過法院指定進入訴訟,代理人進入訴訟,是受被代理人委託進入訴訟的
3.
辯護與代理人的地位有較大差別,前者具有獨立的地位,不受犯罪嫌疑人的意志左右,也不受法院、檢察院及其他個人團體的干涉,後者必須在委託人依法授權的范圍內活動,因為代理人的行為不僅同被代理人在行為上有共同的效力,產生的法律效果由委託人全部承擔
。
法定代理人與訴訟代理人區別:
a.兩者之間產生的根據不一樣,法定代理人基於法律的規定,是固定的,訴訟代理人基於委託產生,是不固定的;
b.被代理人的范圍不一樣,法定代理人中被代理人是無、限行為能力的人;
c.代理人的范圍不一樣,法定代理人是由法律預先規定好的,被代理人的監護人,父母、有責任的監護單位等;訴訟代理人廣泛,如律師、公民、單位、親友;
d.許可權范圍不一樣,法定代理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不受被代理人意思表示的約束(很多權利可以自己獨立行使,如申請迴避權、上訴權(當事人和法定代理人都有,例如,一審後被告人表示不上訴,法定代理人上訴,則二審上訴人是法定代理人,但需註明一審被告人是誰)),訴訟代理人不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由被代理人進行授權,受被代理人的意思約束,若無具體授權,則無請求權、和解權、變更權等實體權利.
⑷ 法院對訴訟代理人的資格有審查義務嗎
有審查義務。抄
民事訴訟法襲
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第五十九條 委託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
⑸ 法院發現訴訟代理人不合規定,能繼續審理嗎
首先,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 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
(一)律師;
(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
正在被執行刑罰或者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
同時,如果法院在審理中發現,代理人不具備代理資格的,可以視情況做出延期審理的決定,或者指定代理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一)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
(二)當事人臨時提出迴避申請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
(四)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 規定,在法庭審判過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影響審判進行的,可以延期審理:
(一)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
(二)檢察人員發現提起公訴的案件需要補充偵查,提出建議的;
(三)由於申請迴避而不能進行審判的。
⑹ 訴訟代理人和訴訟代表人是不是當事人
訴訟代理人與訴訟代表人不是一回事。
訴訟代表人是當事人,是很多當事人選出的代回表,代答表很多當事人到法院參加訴訟的。
訴訟代理人,一般是律師,是法律工作者,不是當事人,少數也可以是當事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訴訟代表人可以委託訴訟代理人。
⑺ 法庭上當事人與代理人如何配合
案件開庭前,法庭均會要求案件當事人及其代理人介紹自己的身份及代理許可權。作為代理人,律師首先應說是原告還是被告的代理人,姓名叫什麼,哪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最後說明代理許可權,特別授權的要說出特別授權的內容。另外,既然是律師出庭,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在不同類型的案件中作偽證受到的處罰不一樣,具體分為兩種:1、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在民事訴訟中作偽證,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當事人最多可以請兩名訴訟代理人。《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正在被執行刑罰或者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
⑻ 訴訟代理人和辯護人有什麼區別
一、相同之處:辯護人和代理人都是為了維護各自委託人利益而參加回到訴訟中,都與案件處答理後果沒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二者在訴訟權利和義務,以及一些程序上有許多相通的地方。
二、1. 對象不同:後者針對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及自訴案件中的被告而設立的,前者針對自訴人、被害人、附民事訴訟的當事人而設立的
2.訴訟地位不同
辯護人: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
訴訟代理人:依被代理人意志從事活動
3.方式不同,後者除了因為委託進入訴訟,還可以通過法院指定進入訴訟,代理人進入訴訟,是受被代理人委託進入訴訟的
(8)法院與訴訟代理人擴展閱讀
法院(court),是世界各國普遍設立的國家機關。主要通過審判活動懲治犯罪分子,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維護公平正義。
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其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代表國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⑼ 法院開庭原告可以委託代理人嗎
法院開來庭,除了離婚案件,原告自可以委託代理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二條
離婚案件有訴訟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達意思的以外,仍應出庭;確因特殊情況無法出庭的,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可以不出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9)法院與訴訟代理人擴展閱讀
委託代理與法定代理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代理權的發生是基於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人的授權,而不是由法律規定。
第二,代理的事項及許可權,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一般由被代理人自己決定,委託代理只能在被代理人的授權范圍內進行活動。
第三,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委託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受訴人民法院遞交授權委託書。授權委託書是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聲明委託他人找為訴訟的訴訟文書,是委託代理人取得委託代理資格,為被代理人進行訴訟的證明文書。
⑽ 民事訴訟中 委託代理人與訴訟代理人的區別
您的問題不是很清楚。
民訴法中委託代理人實際就是委託訴訟代理人,但是訴訟代理人又可以理解為包括了委託代理人和法定代理人。
不知道您是不是問委託訴訟代理人和法定訴訟代理人的區別?否則委託代理人和(委託的)訴訟代理人是一個意思,如果說區別,那隻能勉強說看似乎委託代理人可以從事的業務更廣泛,後者只能從事訴訟和仲裁等訴訟程序有關的業務。但是這個委託代理人就不再是民訴法意義上的了,而是民法意義上的。
以下是委託訴訟代理人和法定訴訟代理人的一些區別
根據被代理人的授權委託而發生的訴訟代理,稱為委託訴訟代理。接受被代理人的授權委託代為進行訴訟活動的人,稱為委託訴訟代理人。
在委託訴訟代理中,由於代理人的選任和代理許可權都以委託人的意志為轉移,並且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必須達成合意,因此,委託訴訟代理又稱「意定代理」或者「約定代理」。
可以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人,有當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其他人無權委託訴訟代理人。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他們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和其他組織。如果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則應由當事人的法定代理人代替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
也就是說,委託訴訟代理人只適用於代理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人進行訴訟。而法定訴訟代理人一般是為無法定代理人的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委託訴訟代理權基於委託人的授權而產生。
訴訟代理事項和訴訟代理許可權,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由委託人決定。委託代理叫「意定代理」,顧名思義,訴訟代理人只能根據委託人的意志進行訴訟代理活動,而不能自行其是。但是法定訴訟代理人則是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以自己的意志去行使代理權。
委託~關系中,二者委託與被委託關系的產生必須是基於合意而產生的,是一種相互之間的合同關系。但是法定訴訟代理人是基於法院的指定產生的,不需要合意,也不存在相互間的契約關系。
可以被委託擔任訴訟代理人的范圍是: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8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還有就是訴訟地位上, 委託訴訟代理人在訴訟中的地位與法定訴訟代理人不同,它是具有獨立訴訟地位的訴訟參加人。而法定~相當於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另外,在代理權的取得上,委託是基於合意後雙方簽訂委託合同而取得,法定~是指定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