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無效美國最高法院
⑴ 大概是關於美國大選的始末、歷史與現狀!有點掃盲的程度!
總的來說 是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 具體內容往下看
美總統是怎樣產生的?------經民選但非全民普選
美國離2008年大選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初選也還沒有正式開始,但民主、共和兩黨參選人的競選活動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不過,美國總統不是由選民直接投票選出,而是要取決於選舉團的投票結果。
每隔4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美國9千萬以上的選民要投票選舉選舉團(Electoral College)的成員(electors)。根據選舉團制度,每州選民的投票只決定這個州的選舉人,並且實現知道、也就是選舉團的成員投哪一位候選人的票。在一個州的選民投票中得到半數以上選票的候選人獲得這個州全部的選舉人票。選舉人在12月中旬再投票選出美國總統。
*獲半數以上選舉人票即當選總統*
那麼選舉團是如何組成的,共有多少名選舉人呢?根據美國憲法第二條和1804年通過的第那2項憲法修正案,每州的選舉人數目相當於這個州選出的議員的數目。美國首都華盛頓所在的哥倫比亞特區擁有3位選舉人的名額。目前美國的選舉團共有538名成員。總統候選人獲得的票數如果超過這個數目的一半,也就是獲得270張以上的選舉人票,就能當選。如果候選人中沒有一人獲得的選票達到這個數目,就要由眾議員的投票來決定。
每州的眾議員合在一起只有一張選票,票數超過半數的候選人當選為總統。這種情況在美國歷史上只發生過兩次。一次是1801年當選的湯瑪斯.傑佛遜總統,另一次是1825年當選的約翰.昆西.亞當斯總統。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選舉人應當根據選民的意志來投票,但是美國憲法並沒有強制他們這樣做。事實上,很少有選舉人倒戈,而且這種「不忠實」的選票也很少能改變選舉的結果。一些州的法律禁止選舉人倒戈。
*普選得票總數落後仍能贏得大選*
那麼,美國歷史上發生過總統候選人普選得票總數落後、卻贏得大選的情況嗎?答案是肯定的。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總共發生過3次。
1876年,美國共有369張選舉人票。在當年的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拉瑟弗.德海斯普選得票403萬6千298張,民主黨候選人塞繆爾.蒂爾登普選得票430萬590張。海斯普選得票少於蒂爾登,但獲得的選舉人票卻以185比184超出一張,從而當選總統。
1888年,美國共有選舉人票401張。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本傑明.哈里森普選得票543萬9千853張,同時獲得233張選舉人票。民主黨候選人格羅弗克利夫蘭普選得票554萬309張,但僅獲得168張選舉人票。結果,哈里森贏得大選。
2000年,美國選舉人票為538張。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喬治.W.布希普選得票5千零45萬6千零2張,少於民主黨競選對手阿爾戈爾的5千零99萬9千897張選票,但布希由於贏得271張選舉人票而當選總統。
一旦出現總統候選人普選得票雖少、卻由於贏得多數選舉人票而當選總統的情況,大多數美國選民自然不會感到高興。那麼,美國的開國先賢為什麼要建立這樣一種制度呢?
美國總統選舉法規:怎樣進行美國總統大選初選
2008年1月以後,美國一些州會相繼舉行大選初選。在初選過程中,政黨內部的總統競選人要在各州展開競選,獲得黨內代表票數最多的候選人經黨代表大會提名,將作為本黨唯一的總統候選人,在大選中和競爭黨派的總統候選人進行決戰。
*初選和基層黨團會議初選*
初選(Primary)是美國總統大選第一階段的選舉,其目的是在11月的總統大選之前,對政黨內部的總統競選人進行篩選。每個州篩選總統競選人的程序都不同,大多數州採用「個人投票初選」,通過人們各自投票,選出自己喜歡的政黨總統競選人。
目前,美國大多數州都採用這種初選方式,但是,也有少數州採用「基層黨團會議初選」(Caucus),通過黨員集體開會討論,推選出滿意的政黨競選人。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希瑟.格肯(Heather Gerken)解釋了「個人投票初選」和「基層黨團會議初選」之間的區別。她說:
「『個人投票初選』很像大選,人們要通過投票,在候選人的名單上標出自己最喜歡的候選人,得票最多的就獲得初選的勝利。『基層黨團會議初選』則更象國會辯論。議員們進行激烈辯論,並尋找妥協方案,它又象市政會議,大家聚集在一起,對某一事務做出決定。」
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納特.佩爾西利(Nate Persily)指出,這兩種形式關鍵區別在於一個是不記名投票,另一個是公開投票。
佩爾西利教授說:「『個人投票初選』是指人們要投票選出一位候選人,沒有人知道是誰投的票以及投了誰的票。但是,『基層黨團會議初選』更類似於集體決定,人們會站起來公開表示投票支持某一位候選人,然後大家再分成不同的小組,哪位候選人在小組中得到的支持票越多,那麼他在舉行『基層黨團會議初選』的州的某一選區得到的代表票數就越多。」
這樣看來,如果希望更多的人參與投票,而且保持投票的隱私,可以選擇「個人投票初選」,如果希望就某一問題進行公開的和更深入的討論,可以選擇「基層黨團會議初選」,究竟採取哪種方式,由各州自己來定。但是,美國歷史早期,各州一般通過「基層黨團會議初選」選舉政黨總統候選人。
*改革投票程序*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希瑟.格肯指出,由於出現過政黨操縱投票等舞弊問題,各州開始改革投票程序。她說:
「美國歷史上投票一度存在很多舞弊問題,例如1800年代末期和1900年代初期,出現過政黨自己印選票,通過免費提供酒來拉攏選票,以及看著別人投票的作法。為了阻止這種舞弊行為,各州開始參與到投票中來,並且對什麼人可以參加初選進行調控。現在,各州在這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它不是對人們應該投誰的票,而是對投票程序、什麼時候以及如何投票進行控制,同時負責清點選票等。」
*初選不是直接選舉*
南加州大學法學院教授伊麗莎白.加勒特(Elizabeth Garrett)說,無論採取哪種方式,人們都不是直接投總統競選人的票。她說:
「在『個人投票初選』和『基層黨團會議初選』中,參加投票的人實際上不是直接投票選舉政黨競選人,例如,在初選中,人們不是直接投票支持民主黨的總統競選人本人,而是投票選出參加民主黨黨代表大會的代表,然後再由他們到那裡選出總統候選人。」
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納特.佩爾西利進一步解釋了這個做法。他說:「每個州會根據人口多少被給予一定數目的代表,因此象加州或紐約這樣的大州就比特拉華、新罕布希爾這樣的小州,以及懷俄明這樣以農業為主的州的代表票數多許多。政黨總統競選人要在初選結束之前盡可能多地爭奪代表的票數,誰得票多,誰就是贏家。」
*各州競選法規*
美國聯邦一級有一些法律規定,每位公民,無論種族和性別如何,都有平等的投票權。但是,美國的競選法主要還是在州一級,全美50個州各有各的選舉規定和投票方式,總統大選也不例外。
例如在大選初選問題上,就有數以百計的法律條文和規章。例如有些州為了選出公眾都喜歡的總統候選人,允許跨黨派投票,但是也有一些州只允許本黨成員參加黨內初選,以確保選出真正忠實於這個黨的總統候選人。
南加州大學法學院教授伊麗莎白.加勒特介紹了各州做法上的不同。她說:
「美國有兩種『個人投票初選』。拿民主黨初選為例,有些州採用封閉的『個人投票初選』,因此只有注冊的民主黨成員可以參加投票,其他一些州,例如我所在的加州,採用半封閉的『個人投票初選』,允許民主黨和獨立派人士參加投票。而『基層黨團會議初選』有所不同,因為人們要聚到在一起進行討論,因此會佔用個人更多的時間,參加這種初選的人一般都是黨內忠實成員。」
*新罕布希爾和愛奧華一馬當先*
另外,各州對什麼時候舉行初選也有自己的法律規定。從傳統上講,第一個舉行「個人投票初選」的州的是新罕布希爾,第一個舉行「基層黨團會議初選」的州是愛奧華。初選的最初階段非常關鍵,因為選舉結果一般可以反映出政黨候選人的實力如何,而且往往會對後來的選舉產生很大的推動力,因此政黨總統競選人都會努力爭取在最先舉行初選的州獲得勝利。
至於哪個州應該最先舉行初選,完全取決於各州的法律,例如新罕布希爾州通過的法律規定,它的初選必須在其它任何一個州舉行初選的一個星期之前舉行,因此如果有哪個州通過新的法律,把自己的初選時間提前,那麼,新罕布希爾州的初選時間也就自動提前。
南加州大學法學院教授伊麗莎白.加勒特指出:「在應該由哪個州最先舉行初選的問題上一直存在著爭執,因為沒有一個州願意在競選已經成為定局後才開始舉行初選。共和黨和民主黨長期以來都在新罕布希爾和愛奧華州舉行初選和基層黨團會議初選。
「對於這兩個州是不是最先舉行初選的最佳地點,有很多的爭議,因為它們都不算是美國具有代表性的州,這兩個州都是農業州,而且少數族群也不是很多,因此比較有代表性的大州選出的代表可能和它們選出的代表不一樣。」
*州和政黨發生沖突怎麼辦?*
羅約拉法學院教授理查德.哈森(Richard Hasen)指出,政黨內部的競選規定和州競選法有時也會發生沖突。他說:
「各州可以自己定初選時間,但是如果政黨不同意,它可以不接受州選定的日期。例如,如果加州通過法律說,它將在新罕布希爾州之前舉行初選,民主黨可以說,如果這樣,它就不承認加州的初選結果,因為它已經向新罕布希爾做出承諾,讓它首先舉行初選。」
上面,我們介紹了各州大選初選的一些法規,當然各個政黨也有自己的競選規定。如果它們之間發生沖突,美國法律如何判定呢?根據美國法庭的判決,在由誰參加初選以及初選法規的問題上,政黨有最後的決定權,也就是說,州的法律要服從政黨的競選規定,接下來,我要為您介紹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審理的一起涉及競選法的案子。
*加州法律允許跨黨派初選*
1996年,加州選民通過全民公決,通過了「總括性初選法」。這個法律規定,無論選民個人屬於什麼黨派,他們都可以參加其它黨派的初選,獲得票數最多的政黨候選人將獲得本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
加州羅約拉法學院教授理查德.哈森介紹了這個法律的內容。他說:
「加州的法律說,參加初選投票的人,無論他們屬於哪個政治黨派,應該被允許參加初選,例如,如果我是民主黨,我可以參加共和黨的初選,而且可以不受次數限制地變換參加初選,例如在選舉州長時,我可能決定參加共和黨的初選,而在選舉參議員時,我則可能決定參加民主黨的初選。」
*加州競選法引起爭議*
支持「總括性初選」的人士認為,這個體制可以促進更多的人投票,而且能夠選出比較溫和的候選人。但是,傳統上一直禁止非本黨成員參加本黨大選初選的加州民主黨和共和黨均表示,允許非本黨成員參加初選,會使兩黨難以選出更好地代表本黨觀點的候選人。
因此,以民主黨為首的幾個政黨,分別向法庭提出訴訟,控告加州政府,理由是加州的初選法違反了憲法給予他們的結社自由。但是,被起訴方的代表、加州州務卿比爾.瓊斯申辯說,「總括性初選」可以使民意得到更好的體現。
地區和上訴法院的判決以州的利益大於政黨的權利為由,做出有利於加州政府的判決。但是,加州民主黨不服,繼續上訴。
*法庭裁定黨派利益優先*
2000年6月26號,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7比2的多數判決說,加州的初選法違反了政黨的憲法權利,因為美國聯邦憲法確保政黨本身,而不是其它什麼人,選擇本黨候選人的權利。
這項判決一方面否定了加州的初選法,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在競選法的問題上,例如在誰可以被允許參加政黨初選和由哪個州最先舉行初選等問題上,應該由政黨,而不是州做出最後的決定。
*總統候選人提名*
我們一開始提到大選初選結束後獲得代表票數最多的競選人將獲得政黨的提名。但是,羅約拉法學院教授理查德.哈森指出,實際情況是,前幾個州的初選下來,有些候選人看到自己得到的代表票數很少,而且沒有希望出線,因此在初選結束之前就退出競選。
哈森教授說:「近些年來,往往在黨代表大會開始之前,人們就知道誰會被提名為政黨唯一的總統候選人了,因為會有一個候選人得到的票數非常多,以致於黨代表大會上代表投票只不過是履行應盡的義務而已,這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了。」
在各州舉行初選後,各政黨將舉行黨代表大會,再由與會代表投票提名本黨唯一的總統候選人,南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法學院教授伊麗莎白.加勒特指出,代表們在投票問題上比較靈活。她說:
「有些政黨候選人有可能在大選之前就退出競選,因此,那些本來決定投票支持他們的代表,如果在初選中被推選去參加黨代表大會的話,就有了投票支持其他候選人的靈活性。除此之外,還有些所謂的『超級代表』,他們不用經過初選,而是由黨內決定參加黨代表大會。因此,這是一個非常靈活的體制。但是,一般來說,人們可以通過在初選中被選出的代表,就對誰會在黨代表大會上獲得提名略知一二了。」
一般來說,參加黨代表大會的代表會提名獲得代表票數最多的候選人。如果沒有一位候選人在初選中獲得提名所需要的足夠票數,那麼黨代表大會上還要再次進行投票,代表們也可以投票支持他們在初選中沒有投票支持的候選人。
*大選初選利弊*
對於大選初選,有人支持,有人反對,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納特..佩爾西利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說:
「『大選初選』看上去很民主,因為普通黨員可以更多地參與到這個制度中來,而且還可以避免政黨內部的欺騙行為。但是,我們發現,雖然允許更多的人投票可以使政黨更民主化,但是,實際情況是,往往在愛奧華和新罕布希爾等最初幾個州的初選過後,政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就基本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到了全美大部份州開始舉行初選時,候選人已經被選出,這意味著,很多選民在選誰作為政黨總統候選人的問題上,不能進行有效的投票。」
參考資料:http://blog.cersp.com/userlog22/151635/archives/2008/715177.shtml
⑵ 2000年12月1日,由於在總統大選中出現紛爭,美國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聽取了布希與戈爾兩
答案B
此題用歷史材料作背景,考察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知識。美國的大選並不都要經專過法院的裁決屬,只是2000年的大選出現了爭議才由法院裁決,因此A項不選。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總統、議會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相互制衡,所以C項錯誤,不選。美國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法律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而不是維護人民利益,因此,D 項錯誤,不選。故答案為B.
⑶ 誰在美國總統選舉中贏得普選但卻失敗了
2000年的美國總抄統大選是歷史上結果最接近的幾次之一,兩個主要的參選人是得克薩斯州州長、共和黨候選人喬治·沃克·布希,以及當時的美國副總統、民主黨候選人艾爾·高爾。最終的選舉結果經過一個月的爭議後才最終定案,最主要的爭執焦點是佛羅里達州的選舉結果,雙方在這個州的得票數異常接近。佛羅里達州的25張選舉人票最終可以決定選舉的勝負,而爭議是在經過多次的反復點算普選票以及司法判決後才最終結束的。在布希對戈爾一案中,最高法院以7票對2票決定重新點算選票的過程違憲,因為選票重點沒有在佛羅里達州全州展開,5票對4票決定禁止進行任何新一輪的選票重點工作。戈爾對法庭的判決表示強烈不滿,但是「為了我們人民的團結與民主的力量,我作出讓步」。選舉結束後由美國多家媒體主辦的選票重點結果顯示,即使最高法庭決定重新點算選票,布希仍然會贏得佛羅里達州的勝利。但是如果採用其他方法點算選票,則戈爾有可能獲勝。
⑷ 美國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推翻最高法院的判決有哪四次
美國司法往事一瞥
2019-09-03 11:39
雖然現在的美國看起來有些胡鬧、幼稚、缺乏教養,雖然歷史上(都不太好用「歷史」這個詞兒,時間短了點兒,誇張點說就好比量身高用「光年」做單位)的美國看起來有爆發范兒、陰險狡詐、飛揚跋扈——但我們翻一番美國的法治往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法治國家。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律師締造和治理了美國:
1.《獨立宣言》簽署者56人,有超過半數是律師(一說25人)和法官;
2.制定美國《憲法》時的與會代表55人,一大半是律師,包括傑斐遜、漢密爾頓、馬歇爾、亞當斯等;
3.美國200多年歷史中,有半數以上的國會議員、70%的政府高官(正副總統、國務卿、內閣成員)是律師,包括大家熟悉的奧巴馬、拜登、希拉里。
4.美國有110萬律師(百萬雄獅),是世界上律師最多的國家。人口佔世界5%,律師佔全世界律師1/3左右。
在美國,律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和一個階層,更是一種力量和文化,正如林肯所說:讓法律成為這個國家的信仰。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法治實踐中存在大量的偏見和罔顧事實,正如電影《以性為本》所講述的,即使存在女權歧視,依然被傲慢的司法體系視而不見,甚至是視為物競天擇的公平,在經歷了九死一生、九牛二虎後,才產生了首位女法官。
⑸ 美國選舉人制度中如果出現失信選舉人怎麼處理
失信選舉人一直未有明確的處罰。
選舉人可以不按照該州選民的意願去投票,即失信選舉人,這在過去選舉中亦曾發生,但不曾改變選舉結果。
產生原因
美國總統選舉並非直接選舉,而是經間接選舉選出的特殊選舉制度(美國雖為總統制,但根據薩托利對總統制定義,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並且有固定任期,非經彈劾與罷免不得使其去職)。
美國憲法規定,各州議會指定、或規定一種方式產生一定數量(與本州參眾議員總數相同)的選舉人組成選舉人團(在美國憲法第二十三修正案通過後,哥倫比亞特區也可指派三名選舉人),再由選舉人團投票選出總統與副總統。
在美國歷史早期,大部分州都由州議會直接指派選舉人,因此美國總統選舉是間接選舉制度。從19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州通過普選結果來決定本州選舉人名單。如今,所有州和哥倫比亞特區都採用了這種制度。
一個典型的選舉程序如下:
1、 各黨派推出自己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在各州注冊;
2、 各黨派在各州推出自己的選舉人,通常都會選擇那些長期為本黨服務的忠誠黨員;
3、 在總統大選日於各州進行普選,確定各州獲勝的總統候選人;
4、 各州獲勝的總統候選人所屬之黨派所推出的選舉人成為該州選舉人團(一般來說是贏者全拿,內布拉斯加和緬因兩州稍有不同);
5、 各州選舉人在各州首府集會投票選舉總統和副總統。
各州通常都會要求選舉人宣誓,保證將票投給他所在黨派推出的候選人(也就是在本州普選中獲勝的候選人),絕大多數選舉人也會這樣做。在少數情況下,選舉人因為個人感情或者粗心等其他原因沒有這樣做,就成為失信選舉人。
(5)美國大選無效美國最高法院擴展閱讀:
各州採取的措施
為了避免出現失信選舉人,各州通常都立法約束選舉人的行為,常見的規定例如:
1、 選舉人在投票前必須正式宣誓將票投給在本州獲勝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否則將被撤換;
2、 投票以記名方式進行;
3、 選舉人如違規投票,所投選票無效;
4、 失信選舉人將受罰款等處罰。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52年的Ray v. Blair一案中裁定:按照憲法,選舉人是在代表各州行使權利,因此各州有權約束選舉人的行為,也有權撤換拒絕宣誓的選舉人。但是,宣布已經投下的選票無效還存在違憲的風險,不過目前尚未出現相關訴訟,最高法院也就沒有對此進行違憲審查。
⑹ 美國著名大法官
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最後出現了大法官選總統的奇特局面。副總統戈爾盡管心裡不服,背後又有贏得多數選民選票的民意撐腰,但嘴頭上也得表示完全尊重和服從最高法院的權威,老老實實地宣布競選失敗。
是誰賦予了最高法院如此巨大的政治權力呢?是憲法嗎?不是。
美國憲法只是規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政府格局,並沒有明文賦予最高法院一槌定音的最終權威。是選民和民意嗎?當然也不是。與行政首腦(總統)和立法者(參眾兩院議員)經選舉產生不同,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半數通過產生的,且任職終身(除非受到國會彈劾),跟選民和民意根本不搭邊兒。
說出來可能都沒人敢信,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賦予自己的。1803年,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Marbury v.Madison,1803年)的判決,正式確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一槌定音的權力和權威。
(一)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國務卿
威廉。馬伯里(William Marbury)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喬治城鎮的一位家財萬貫的庄園主,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是當時美國政府的國務卿。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呢?這個案子要從當時美國政壇中的黨派斗爭從頭開侃。
美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並無只言片語提及政黨和多黨派制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美國的天下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跟黨的英明領導、黨的組織建設和多黨派合作沒啥關系。
大多數美國制憲先賢認為,政黨就是結黨營私、惡性競爭的代名詞。軍人出身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位期間,對內閣中以國務卿托馬斯。傑弗遜和財政部長亞利山大。漢米爾頓為首的兩派爭斗深惡痛絕。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總統告別演說中,語重心長地警告後人,一定要防止黨派爭斗的弊端。
警告歸警告,現實歸現實。開國老總統一下台,說過話就被人當耳旁風了。德高望重的華盛頓回老家種地後,美國政壇的兩大政黨終於還是正式形成了。擁護漢米爾頓的一派正式組成了聯邦黨,擁護傑弗遜的一派自稱民主共和黨。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為第二任總統。
誰知聯邦黨好運不長,在1800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中都遭到慘敗,民主共和黨的傑弗遜當選為第三任總統。因行政權和立法權都已喪失,聯邦黨人在下一屆政府中唯一能保住的地盤,只剩下了不受選舉直接影響的司法權。因此,亞當斯總統在即將卸任時,任命自己內閣的國務卿、聯邦黨人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職務。又利用聯邦黨人控制國會的最後機會,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任命四十二位聯邦黨人出任治安法官。庄園主馬伯里和馬歇爾大法官的弟弟詹姆斯。馬歇爾都在任命名單之中。
參議院在亞當斯總統離職的當天深夜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四十二位法官的任命,但所有的委任令必須要在午夜之前由總統簽署、國務院蓋印發出後才能生效。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馬歇爾在權力交接之夜忙得團團轉,他在確認四十二份法官委任令已全部簽署、蓋印後,便將送出委任令的小事全權委託給弟弟詹姆斯。馬歇爾去處理。
俗話說,朝中無小事。誰都沒想到,詹姆斯。馬歇爾竟然把這件小事給辦砸了。他本人的那份委任令倒是及時無誤地送出去了,但因疏忽和忙亂,竟然還有十七份委任令在午夜之前沒能及時發送,而馬伯里先生恰好身列這十七個倒霉蛋之中。
新上任的傑弗遜總統早就對聯邦黨人在權力交接前夜以黨劃線、「突擊提干」的損招兒極為不滿,當他聽說滯留的十七份聯邦黨人法官委任令一事後,立刻命令新任國務卿麥迪遜扣押了這批委任令。
這樣,馬伯里不明不白地丟失了法官要職。此公覺得自己太冤,非要討個說法不可,遂聘請曾任亞當斯總統內閣司法部長的查爾斯。李(CharlesLee)為律師,一張狀紙把麥迪遜國務卿告到了最高法院。
麥迪遜一看對手來頭不小,立馬聘請傑弗遜總統內閣司法部長萊維。林肯(Levi Lincoln)出任辯護律師。這位萊維。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現職司法部長,辦案派頭十足,接了案子以後竟然連法院都懶得去,只是寫了一份書面爭辯送交最高法院,聲稱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是一個涉及黨派權力斗爭的政治問題,跟法律壓根兒就不沾邊,最高法院就是管天管地也管不著這種根本就扯不清的黨派斗爭破事。
馬歇爾大法官接到控方律師的起訴狀和辯方律師寄來的書面爭辯後,以最高法院的名義致函國務卿麥迪遜,要求他對扣押委任令的原因做出個合理的解釋。誰料想,麥迪遜對馬歇爾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二)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
麥迪遜國務卿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在當時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當時的美國最高法院,是一個根本就沒啥權威的法院。美國的立憲先賢漢米爾頓曾評論說:「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是「分立的三權中最弱的一個」。
1789年的美國憲法雖然規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這部憲法以及後來增添的憲法修正案,對於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問題,從未作出任何明確的規定。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當局和立法機構指手劃腳、發號施令的特權,更別提強迫總統、國務卿和國會服從最高法院的判決了。
這樣一來,馬歇爾便處在一種極為尷尬的兩難困境,他當然可以正式簽發一項執行令,強令麥迪遜發出十七份委任令。但麥迪遜背後有總統兼美軍總司令撐腰,他很有可能對最高法院下達的命令置若罔聞。既無錢又無劍的馬歇爾大法官若向麥迪遜國務卿強行發號施令,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但是,如果馬歇爾拒絕馬伯里合理的訴訟要求,那麼最高法院和聯邦黨人則顏面掃地。
面臨這種無論是審理還是不審理此案都必輸無疑的兩難困境,馬歇爾苦思冥想了半個月,終於琢磨出了一個令人稱奇的絕妙高招,既表現出最高法院的權力高於行政當局和國會,又避免與行政當局和國會迎頭相撞、直接沖突。馬歇爾稱此判決為自己「法官生涯中最明智的判決」。
馬歇爾在判決書中判定,第一,參議院已批准了這些法官的任命,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印,從法律角度上看,委任令是合法的任命公文,麥迪遜拒發公文顯然是違法的。因此,這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是黨派斗爭的政治問題。第二,既然扣押公文是違法的,那麼馬伯里當然有權請求法院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第三,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是一個法治政府的首要責任。因此,法院有責任幫助馬伯里獲得法官委任書。
那麼,按照這個路子推論下去,馬歇爾下一步理所當然地就該向麥迪遜發出強制令了。誰料想,馬歇爾筆鋒突然一轉,他引證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說,當一個案子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以州為訴訟當事人時,其初審權屬於最高法院。對於其它案件,最高法院只有上訴審理權。如果把馬歇爾這段咬文嚼字的引證換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的大白話,那就是說,馬伯里一案的訴訟當事人既不是大使、領事,也不是州政府,最高法院對這種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沒有初審權,馬伯里告狀告錯地兒了。他應當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如果案子最後從下級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那時最高法院才有權開庭審理。
可是,馬伯里高薪聘請的律師、前司法部長查爾斯。李並非不懂訴訟程序的法盲,他之所以一開始就把狀子直接遞到了最高法院,依據的是國會1789年通過的《司法法》第十三款。根據這款法律,最高法院對這類案子擁有初審權。
但馬歇爾斬釘截鐵地指出,《司法法》第十三款是與憲法相沖突的,它實際上是非法地擴大了最高法院的許可權。馬歇爾強調:「憲法構成國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違反憲法的法律是無效的」。而「解釋法律顯然是司法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和責任」。據此,馬歇爾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這是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聯邦法律違憲。
馬伯里一看當個法官竟然這么費勁,連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戳兒的委任狀都成了白條,若要從基層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還不知要上訴到哪個猴年馬月,他只好灰心喪氣地撤回了起訴。此公後來一直不安心務農,最終改行當了一家大銀行的總裁,比當法官實惠多了。
從表面上看,聯邦黨人馬伯里沒當成法官,麥迪遜也沒送出扣押的十七份法官委任令,馬歇爾似乎輸了這個官司。但實際上,馬歇爾是此案真正的大贏家。
首先,馬歇爾向政府的立法機構國會宣布,不僅憲法高於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合法這個至關重要的權力與立法部門無關。換句話說,立法機構不得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與法律有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
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政府的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於司法部門。因此,司法部門有權判定行政當局的行為和命令是否違反憲法,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憲行為和命令予以制裁。
這樣,雖然憲法規定任何法律都應由國會和總統決定和通過,但最高法院擁有解釋法律的最終權力,有權判定法律是否違憲。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一經做出,即成為憲法慣例,政府各部門和各州必須遵守。實際上,最高法院不僅擁有了司法審查權(Judicial Review),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擁有了「最終立法權」。
馬歇爾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然公開宣布經國會通過、總統批準的《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但取消這款法律實際上是限制了最高法院自身的許可權,所以國會找不出什麼借口與最高法院對抗,也沒啥特別的理由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馬歇爾雖然宣布司法部門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法行為予以制裁,但他並沒有向麥迪遜國務卿發出強制令,只是建議馬伯里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所以,行政當局同樣找不出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過不去,也根本無法挑戰馬歇爾大法官的裁決。
美國的法律體系是成文法與案例法的結合,既然國會和行政當局無法推翻最高法院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那麼此判決將作為憲法慣例被後人永遠引用。司法審查權和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就這樣歷史性地確立了。司法從此真正開始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可以說,這是美國政治制度史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789年的美國憲法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政治制度設計的偉大典範,其實這個評價有點過高了。原因在於,在權大還是法大這個關鍵性問題上,1789年美國憲法並無開創性的建樹。這部憲法並未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結果使司法在三權中處於最弱的一方。按照這種憲法設計,美國最高法院實際上可有可無。
由於馬歇爾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努力,加上英國普通法傳統對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響以及當時和後來的美國政治家們對法律和政治規則的尊重以及善於妥協讓步的特點,才使美國政治制度第一次真正具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特點,並且使司法審查權成為美國政治制度有別於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政體的重大特點之一。
二百年後的今天,在美國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館中,唯有馬歇爾大法官一人享有全身銅像的特殊待遇。在九位大法官專用餐廳的牆壁上,則並列懸掛著馬伯里和麥迪遜二人的畫像。彷彿是在提醒每一位大法官,一湯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若不是當年馬歇爾大法官在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中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哪會有今天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呀。戈爾和小布希各自的擁護者,沒准兒已在白宮前面開打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法院」,共找到 18,109,914 個相關網頁.
⑺ 美國大選的選舉人有可能倒戈投給別的候選人嗎
有可能。
歷史上的失信選舉人
美國歷史上總共出現158位失信選舉人,其中71人是因為他們宣誓支持的總統候選人在投票前死亡,2人因為不同原因棄權,其餘85人因為各種原因將票投給其他人。
可能的原因通常與個人喜好有關,也有一些可能是意外。盡管如此,到目前為止,所有失信選舉人的行為都沒有改變大選的最終結果。也沒有選舉人因為失信而受法律制裁。
以下是歷史上部分失信選舉人的列表:
1812年以前
1796年:賓夕法尼亞州選舉人山繆·麥爾斯宣誓投票給聯邦黨候選人約翰·亞當斯,但實際投票支持民主共和黨候選人托馬斯·傑斐遜,他將另一張票正確地投給了聯邦黨的托馬斯·平克尼。此外有18名選舉人雖有確實投票支持亞當斯,但拒絕投票給平克尼。
1800年:紐約州規定選舉人公開記名投票,但選舉人Anthony Lispenard要求秘密投票,未獲批准。一般認為,他要求秘密投票是因為他試圖將兩張票都投給阿龍·伯爾。最終,他還是將一張選票投給了托馬斯·傑斐遜,另一張投給伯爾。
一些歷史學家據此認為,如果Lispenard的秘密投票要求獲准,伯爾可能會以74:72戰勝傑斐遜當選總統;但是另一些人也指出:選舉人將兩張票投給同一位候選人是非法的,因此他的選票會被宣告無效,使得傑斐遜和伯爾二人各獲得72票,仍然為平手。
1808年:6名紐約選舉人宣誓投票給民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詹姆斯·麥迪遜和副總統候選人喬治·柯林頓,但實際投票反而支持柯林頓當總統,其中3名投麥迪遜作副總統,另外3名投詹姆斯·門羅作副總統。
註:在1800年及以前,法律上並不區分總統候選人與副總統候選人,每位選舉人投兩張總統票,獲得最高票者當選總統,次高票者當選副總統。在1800年,這種制度差點導致了選不出總統的危機(詳見條目1800年美國總統選舉),此後美國緊急通過憲法第十二修正案,從1804年開始,總統、副總統選票被分開。
2000年至今
2000年:哥倫比亞特區選舉人芭芭拉·萊特西蒙斯宣誓投票支持民主黨候選人阿爾·戈爾和喬·李伯曼,但在投票中棄權,作為對「特區的殖民地狀態的抗議」。(特區居民有權選舉總統及副總統,但在國會中只有無投票權的「列席代表」,沒有國會議員,引起眾多特區居民的不滿。)
2004年:明尼蘇達州的10位選舉人本應將總統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約翰·克里,副總統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約翰·愛德華茲。可是在點票時發現,有一人投票支持「約翰·愛華茲」為總統。(約翰·愛德華茲的英文名為John Edwards,選票上將其寫為John Ewards,記票時仍然記給了約翰·愛德華茲)
因為明尼蘇達的選舉人秘密投票,10位選舉人中沒有任何人承認自己投下了這張選票。由於10張副總統選票均投給了約翰·愛德華茲,因此可合理地認為這是一次因為筆誤造成的意外。在此事件之後,明尼蘇達州議會修改了法律,規定選舉人記名投票,並且違規所投選票無效。
2016年:普選投票結束後,已經有多名選舉人表明不會按照選舉結果投票。不少民主黨的支持者因不滿選舉結果(民主黨的希拉里·柯林頓在普選票較共和黨的唐納德·特朗普多290萬張,但因選舉人票少74票以落敗,她及競選團隊已承認敗選結果),要求共和黨選舉人不要把選票投給共和黨的唐納德·特朗普。
但最後只有兩名應該投給特朗普的共和黨選舉人(皆來自德州)轉投德州前眾議員讓·保羅及俄亥俄州長約翰·凱西克,其中一人的副總統選票投給共和黨候選人彭斯。
反而民主黨則有五名(來自華盛頓州及夏威夷州,分別有4票和1票),分別投予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3票)、印地安民權領袖費思·斯波蒂德·伊格爾(1票)以及民主黨前總統參選人伯尼·桑德斯。
總計7名的失信選舉人,是1872年以來首次出現超過1名失信選舉人。
(7)美國大選無效美國最高法院擴展閱讀:
各州採取的措施
為了避免出現失信選舉人,各州通常都立法約束選舉人的行為,常見的規定例如:
1、 選舉人在投票前必須正式宣誓將票投給在本州獲勝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否則將被撤換;
2、 投票以記名方式進行;
3、 選舉人如違規投票,所投選票無效;
4、 失信選舉人將受罰款等處罰。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52年的Ray v. Blair一案中裁定:按照憲法,選舉人是在代表各州行使權利,因此各州有權約束選舉人的行為,也有權撤換拒絕宣誓的選舉人。但是,宣布已經投下的選票無效還存在違憲的風險,不過目前尚未出現相關訴訟,最高法院也就沒有對此進行違憲審查。
⑻ 奧巴馬有可能判定美國總統大選無效嗎
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力,但基本上不會做,首先沒有人提出,畢竟要有過得硬的證據,即使如此,為了國家的穩定,也不太可能判定無效,否則國家肯定要大亂。畢竟支持特朗普的,即使不支持特朗普,支持國家選舉體制的人也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