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院職責
司法局與法院的主要區別是職責不同。司法局是司法行政機關,法院是司法審判機關。
司法局的主要職責:
1,研究起草司法行政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編制本市司法行政工作的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並監督實施。
2,負責組織、指導對刑滿釋放和解除勞動教養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
3,負責本市司法行政系統的隊伍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4,研究制訂本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總體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全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5,負責管理本市律師、法律援助工作和公證機構及公證活動;研究律師、公證工作的改革與發展,並提出實施辦法。
6,負責管理本市法律服務機構和在京設立的國(境)外律師機構;監督、指導本系統的社會團體工作。
7,指導本系統法學教育及業務培訓工作。
8,負責指導區、縣司法行政部門管理人民調解工作、社區矯正工作及司法助理員、基層司法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
9,負責本市司法行政系統的外事工作和對外宣傳、交流工作。
10,指導和管理本市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工作。
11,負責本市仲裁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
12,負責本市國家司法考試工作。
13,負責社區矯正工作
14,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15,管理本市監獄管理局和本市勞動教養工作管理局。
法院的主要職責是:
1,依法審判法律規定由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和其認為應當由自己審判的刑事、民事、行政、海事等第一審案件。
2,依法審判法律規定由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刑事、民事、行政、海事等第二審案件。
3,依法核准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案件。
4,審理死刑緩刑緩期二年執行、無期徒刑的減刑案件和依法應由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假釋案件。
5,受理不服全省各級人民法院、專門法院生效裁判的各類申訴和再審申請,對其中確有錯誤的,提起再審或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6,依法審判由省人民檢察院按照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7,依法審判最高人民法院交辦的刑事、民事、行政、海事等案件。
8,依法對下級人民法院行使指定管轄權。
9,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10,根據《國家賠償法》規定,辦理賠償案件。
11,執行高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第一審判決、裁定以及法律規定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和外省區市法院委託執行的案件。
12,對法律、法規、規章等草案提出意見;針對案件審理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司法建議;組織、指導全省法院的調研工作。
13,組織全省各級人民法院、專門法院同外國司法界、國際組織之間的司法交流活動;辦理有關國際司法協助事項。
14,在審判工作中宣傳法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憲法、法律。
15,管理高級人民法院直屬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16,承辦其他應由高級人民法院負責的工作。
㈡ 請回答中華民國五院的職責。尤其是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的職責。
五權憲法有其特色﹐但基本上是從三權分立(見分權學說)的制憲原則演化而來。孫中山承認自己的構想並非「杜撰」﹐「就是將三權再分彈劾及考試兩權」﹐「不過三權是把考試權附在行政部分﹐彈劾權附在立法部分」。他把「外國的規制」與「本國原有的規制」加以「融合」﹐借用了古代中國社會政治制度中的考試﹑監察機構及其職能﹐以期比之三權「較為完善」。
在他看來﹐考試制度「最為公允」﹐可避免「盲從濫選」和「任用私人」 的弊端﹐有利於人才的發現和擢用﹔而「獨立」的監察制度和機構也是可資借鑒的﹐對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據五權分立的准則﹐國家的體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組成.
然而﹐孫中山不僅未消除「三權鼎立」原則的弊病﹐卻把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放在國家首腦的統一領導之下﹐實際上又否定了他自己設想的分權制衡原則。後來﹐蔣介石正是利用這個漏洞實行個人獨裁。
立法院近似西方國會,行使立法權與預算權。
另外將西方國會的調查權分出,由新設的監察院行使,並賦予監察院中國古代的彈劾權,以及現代國會的審計權。監察委員類似古代的御史,由各省與各直轄市議會間接選舉產生。
另外把政府公務員考試與人事考核權由行政權分出,另設考試院,主管全國公職考試命題典試等業務。
司法院則仍行使司法權,內設大法官會議,專司解釋憲法。
PS樓上回答的是什麼玩意?死人多就光榮?死了300多萬算什麼,那強拉壯丁1200萬,前後總計弄死了本國老百姓600萬以上又該怎麼說?兩百多位將軍殉國沒錯,可其中只有17位是蔣嫡系,其他二百多是各路雜牌,蔣匪借日寇消滅政敵的這種卑鄙行為又該怎麼說?海軍艦艇那叫損失嗎?那些艦只都是打鬥不敢打,直接自沉在揚子江里的。
㈢ 中國近現代史國民政府的變遷
不同時地的國民政府
廣州
在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南方各省逐漸脫離北洋政府。年7月,雲南和兩廣人士退出國會,在廣州成立了廣州軍政府,形成南北對峙。1925年孫中山應馮玉祥之請,北上商討國是,不料肝炎復發病逝北京。為了統一全國,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決議籌組「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正式成立,採取委員制,以汪精衛為主席;並設置軍事委員會,以蔣介石、汪精衛、譚延闓為常務委員,汪精衛為兼任主席,並取消各地方部隊名稱,統一稱作國民革命軍,計畫北伐。
武漢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佔領武漢三鎮。11月8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遷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到武漢。12月5日,國民黨中央正式宣布中央黨部和政府停止在廣州辦公,各機關工作人員分批前往武漢,1927年2月21日武漢國民政府正式辦公。在廣州國民政府停止辦公到武漢國民政府正式辦公此段期間,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作為臨時領導機構,徐謙為聯席會議主席。 武漢國民政府不設主席,以汪精衛、譚延闓、孫科、徐謙、宋子文五人為常務委員。 武漢國民政府運作至「寧漢合流」。
南京
1926年,國民革命軍攻克了湖南、湖北、江西和福建的主要城市,於是廣州國民政府聯席會在11月決議將國民政府北遷武漢,即為武漢國民政府。然此時的國民政府受到蘇聯以及共產黨所影響,引發國民黨右派對於左派親共的不滿。1927年,北伐軍攻克了上海與南京,蔣介石於3月抵達上海後,決定實行「清黨」,並於4月18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在成立大會上,發布了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關於奠都南京的宣言以及《國民政府宣言》,提出國民革命方略四條:密切革命軍與人民的配合;造成廉潔政府;提倡保護國內實業;保障農工團體利益並扶助其發展。南京國民政府採取委員制,由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等十二人為政府委員,胡漢民為政府主席,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吳稚暉為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政府各部門設有:秘書長(鈕永建 ),財政部長(古應芬,錢新之代),外交部長(伍朝樞),民政部長(薛篤弼),司法部長(王寵惠),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政府轄區包括江蘇、浙江、安徽(一部)、福建、上海、南京、廣東、廣西等。也開始形成寧漢分裂之局面;直到8月武漢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執行分共清黨,以及蔣介石在汪精衛的要求下辭去總司令之後,才宣布合作。
1928年2月3日至7日,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改組國民政府」等議案。規定國民政府接受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政府委員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選舉,政府部門設有內政、外交、財政、交通、司法、農礦、工商等部以及軍事委員會、最高法院、監察院、大學院等。會議推舉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年9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宣稱全國進入訓政時期,由國民政府執行訓政職責,並決定以五院制組成國民政府。同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設主席一人,委員十至十二人,國民政府主席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同時,任命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至此,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權組織形式漸趨完備。
1928年6月,革命軍進入北京,國民政府在15日發表全國統一的宣言,12月29日,東北的奉系將領張學良通電南京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蔣介石領導的革命軍北伐成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獲得國際承認為中華民國政府。
北平
然而就在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之後不久,國民黨內各軍事實力旋又再次爆發武裝沖突。1930年中爆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聯合反對蔣介石南京政府的中原大戰,戰爭其間汪精衛在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閰、馮、桂及汪系出席,議決在北平成立「國民政府」,選閻、馮、李、汪等七人為委員,閻錫山為主席,並於9月9日上午9時9分成立。不過張學良隨即表示支持蔣介石,並於9月23日進駐北平。北平國民政府一度遷往太原,並在10月提出中華民國約法草案。11月隨著閻、馮宣告下野而解散。
廣州
1931年,蔣介石在南京湯山軟禁胡漢民,同時在南京召開國民會議,通過中華民國約法草案,引起國民黨內其他實力派的不滿。黨內胡派、汪派、桂系、孫科等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彷照孫中山護法戰爭時的做法,在廣州另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汪精衛為主席。同年爆發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內謀求合作,最終粵、寧兩派息爭,於12月22日在南京再召開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廣州政府取消,由林森為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蔣介石則宣布下野。粵、寧合一以後,上海隨即醞釀一二八事變。以孫科等粵系為首的政府無論財政、軍事、外交皆無法指揮,經蔣介石及汪精衛面談後,孫科於1月24日辭職,蔣介石復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汪精衛任行政院長。此架構一直維持至抗日戰爭正式開始。
重慶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國民政府於1938年遷都重慶,是為重慶國民政府。1940年,汪精衛在南京又另組一南京國民政府,並在上海發表和平建國宣言,然美國、法國等國拒絕承認汪精衛政權,直到汪精衛逝世後,代主席陳公博於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解散南京國民政府。1943年8月,林森在重慶病逝。同年9月,蔣介石被推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大元帥,並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行政院長。
抗日戰爭結束後,重慶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並於1946年頒布《中華民國憲法》。1948年5月20日經國民大會選舉出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就任後,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中華民國總統,「國民政府」至此走入歷史。
㈣ 司法院和司法局有什麼區別
法院是我們國家唯一的審判機關,檢察院是我們國家唯一的法律監督機關,法院和檢察院是屬於我們國家的司法機關,而司法局是我們國家的行政機關,他們的職責和職權都是不一樣的哦。
㈤ 美國司法部的職能有哪些,與我國的檢察院類似嗎
美國司法部主要由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和美國聯邦法院構成.
美國最高法院: 一般是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它是美國最高級別的聯邦法院。實際上,美國各個州還有地方的最高法院。它們屬於美國地方法院,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不相隸屬。各州最高法院的組成方法和司法領域互相也不盡相同。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由9個大法官組成。每個大法官都是由美國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聽證後批准委任。9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中,有1位是美國首席大法官。其產生過程與另外8位大法官一樣。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像所有美國聯邦法官一樣,其任期是無限的。除了去世、辭職或者自己要求退休外,他們唯一非自願的去職是被美國國會罷免。另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薪水不能被裁減。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唯一由憲法規定的聯邦法院。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主要職責是對美國憲法的最終解釋。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各種提交的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
美國憲法沒有直接提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否有司法審查權。但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經通過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指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某個法律違憲而不被採用。
美國聯邦法院:是根據美國憲法和美國法律成立的法院。其中美國憲法只指明要成立最高法院,其餘法院由美國國會授權成立。美國聯邦法院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部份,可分為普通法院和專門法院。普通法院分為三級,從下到上分別是:
地方法院
上訴法院(除了聯邦區域上訴法院)
最高法院
專門法院有:
破產法庭
稅務法庭
國際貿易法庭
聯邦區域上訴法院
國會批准任命的聯邦法官有:
地方法官 642名
上訴法官 179名
最高法院大法官 9名
共840名聯邦法官,均為終身制,以保證司法獨立
㈥ 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府的最高行政機關是什麼
行政院
1928年2月3日至7日﹐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改組國民政府"等議案專。規定國民政府接受中國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政府委員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選舉﹐政府部門設有內政﹑外交﹑財政﹑交通﹑司法﹑農礦﹑工商等部以及軍事委員會﹑最高法院﹑監察院﹑大學院等。會議推舉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年9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宣稱全國進入訓政時期﹐由國民政府執行訓政職責﹐並決定以五院制組成國民政府。同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設主席一人﹐委員十至十二人﹐國民政府主席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同時﹐任命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至此﹐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權組織形式漸趨完備。
㈦ 關於台灣的一切
你找個台灣人問問多好。
現在執政的是國民黨,另外一個大黨是民進黨
政治制度是改良過的五權憲政制度
五權指: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彈劾權和考試權。
1.「總統」和「總統府」
「總統」: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總統」擁有統帥海、陸、空三軍、公布法律、
發布命令、任免文武官吏、授予榮典、頒布緊急命令、召集「國民大會」等大權。1996年
以前,「總統」的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由「國民大會」選舉產生。1990年李登
輝就任「總統」後,進行了多次「修憲」,「總統」的產生方式、任期、職權都發生了較
大變化。規定自1996年起,「總統」的任期改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總統」由「中
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產生,而非以「委任選舉」方式間接選舉產生。「總
統」擁有「行政院長」任命權,不再經「立法院」同意;「總統依憲法經國民大會或立法
院同意任命人員之任免命令及解散立法院之命令,無須行政院院長之副署」。1996年李登
輝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
台現行「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其主要權力有
:
(1)統帥海陸空三軍,為海陸空軍「大元帥」,握有軍令權,並以「參謀總長」為幕
僚長。
(2)行使締約、宣戰媾和以及公布法律、發布命令等權。
(3)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權力。台「憲法」規定:「總統為決定國家安全有關
大政方針,得設國家安全會議及所屬國安局,為總統決定國家安全有關大政方針的咨詢機
關」。「國家安全會議的決議,作為總統決策的參考,國家安全會議以總統為主席,出席
人員包括副總統、總統府秘書長、參軍長,主持會議;行政院長、副院長、國防部長、外
交部長、財政部長、經濟部長、陸委會主委,參謀總長,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國家安全
局局長等人」。
(4)任免文武官吏。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任命「行政院長」,「行政副院長
」、各「部、會」首長及不管「部、會」的「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長」提請「總統」任
命。二是依據「公務員任用法」,非由主管機關逕行任命的較低級官員外,由各主管機呈
報「總統府」,由「總統」任命。三是任命陸海空軍將校軍官。四是設「總統府」,聘請
「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等。五是「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若干,「考
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監察
院審計長」均由「總統」提名,由「立法院」行使同意權後任命。
(5)覆議核可權。「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
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送達「行政院」10日內,移請「立法
院」復議。
(6)解散「立法院」。「總統」於「立法院」通過「行政院長」之不信任案後10日
內,經咨詢「立法院長」後,得宣告解散「立法院」。
從中可見,「總統」不僅統帥海陸空三軍,握有軍令權,而且享有決定「國家」大
政方針的權力,並通過任免「行政院」正副「院長」等人事任免權,全面掌控作為「憲法
上最高行政機關」的「行政院」,成為「最高行政機關與最高行政首長」的領導。
「總統府」:是台灣當局「總統」的辦事機構,系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而設。該機
構內設資政若幹人,職責是「對於國家大計,向總統提供意見,並備咨詢」;設秘書長一
人,職責是「承總統之命,綜理總統府一切事務,副秘書長一人輔助之」;設參軍長一人
,職責是「承總統之命,辦理有關軍務事項」,1996年1月撤消了「參軍長」一職和參軍。
「總統府」的行政機構有第一局、第二局、第三局、人事處、會計處、機要室、侍衛室。
另設「國策顧問委員會」、「戰略顧問委員會」、「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國家統一
委員會」、「中央研究院」、「國史館」、「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等機構。「總統府」
下轄的「國家安全會議」,本來是居於「五院」之上的一個組織機構,現在實際已成為名
大於實的機構。
2.「行政院」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
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
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
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
赦案、宣戰案、媾和案及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系事項;「行政院」
對「立法院」所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重要政策有異議時,須經「總統」的核
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復議,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員」表決維持原決
議,「行政院」長應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1997年第三屆「國民大會」通過的「憲法增修條文」改為「行政院長」由「總統」
任命,不須經「立法院」同意;同時取消了「副署權」;「行政院」對「立法院」通過的
法案不滿,可以要求限期復議等。
「行政院」於1948年5月在南京成立。根據1948年7月通過的「行政院」組織法,「
行政院」設有「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司法行政部」、「
農林部」、「工商部」、「交通部」、「社會部」、「水利部」、「教育部」、「糧食部
」、「地政部」、「衛生部」等14個部以及「僑務委員會」、「資源委員會」、「蒙藏委
員會」等三個委員會。以後又多次進行了調整、變更。
經過多次調整,「行政院」現有「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
」、「經濟部」、「教育部」、「法務部」、「交通部」等八個部,「僑務委員會」、「
蒙藏委員會」二委員會,各部會首長均為政務委員。另設立「中央銀行」、「行政院」主
計處、「人事行政局」、「新聞局」、「衛生署」、「環境保護署」、「海岸巡防署」、
「故宮博物院」、「大陸委員會」、「經濟建設委員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青年輔導委員會」、「原子能委員會」、「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發展考核委
員會」、「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與「法規委員會」(目前視同「行政院」本部單位,並
未獨立在外)、「農業委員會」、「文化建設委員會」、「勞工委員會」、「公平交易委
員會」、「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公共工程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體育委
員會」、「客家委員會」、「中央選舉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飛航安全
調查委員會」等各種委員會。(2004年12月23日修正)
「行政院」組織即「行政院」會議,是「行政院」的決策機關,由「行政院」正副
院長、8部2會、及不管部會的7名政務委員組成,院長主持會議,並邀請有關人員列席備詢
。其主要職權是提出法案,決定重要政策人事的任免及其他重要事項。「行政院」會議必
須經部長和出席過半數以上政務委員的同意才能形成決議。
「行政院」內部,依「行政院」組織法設秘書長、副秘書長,均列席「行政院」會
議。秘書長承院長之命處理「行政院」事務,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副秘書長協助秘書長
工作。「行政院」內設秘書處、參事單位、訴願審議委員會、法規委員會、會計室、人事
室等處理幕僚業務。
3.「立法院」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立法委員」組
成,具有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
務之權。對於「立法院」的職權,自1990年後經歷次「修憲」,作了較大變更。依據「憲
法」增修條文規定,「立法院」職權尚包括:提「憲法」修正案、決議變更領土、提出「
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對「總統」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考試院」
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及監察委員行使同意權,並於每年集會時,聽
取「總統」的「國情報告」。
「立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1人,由「立法委員」互選產生。「立法院」每年自行
集會兩次。第一次自2月至5月底,第二次自9月至12月底,必要時得延長會期。會議時須有
「立法委員」總額五分之一出席,始得開會,其決議除「憲法」別有規定外,以出席委員
過半數之同意通過。「立法院」會議公開舉行,必要時得開秘密會議,「行政院」院長或
各部會首長可申請開秘密會議。「立法院」除每年兩次定期會議外,遇有「總統」咨請或
「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以上之請求,得開臨時會議,「立法院」會議以院長為主席。會間
得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人士到會備詢。
「立法院」設立各種委員會,各委員會視事務之繁簡配置工作輔助人員,各置主任
秘書一人,簡任;專門委員一人,簡派;秘書、科長、科員、速記員、書記官或書記各若
幹人。
「立法院」置秘書長一人,特派,承院長之命,處理該院事務。
4.「司法院」
「司法院」系台灣當局的「最高司法」機關,主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審
判及對公務人員的懲戒審議等事項,並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司法院」設大法官會議,院長為主席,行使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命令
之職權。下設秘書處、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第四廳、參事室、會計處、統計處、人
事處、公共關系室以及各種委員會等機構。「司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
」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自2003年後,「司法院」設大法官15人,並以其中一人為院長,一人為副院長,由「
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
「司法院」設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地方法院及其分院、行政法院及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
5.「監察院」
根據台灣「憲法」規定,該院是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1948年5月在大陸選出
「監察委員」180人,任期6年,於1954年5月期滿。國民黨去台後,蔣介石利用「司法院」
大法官會議名義,決定「在第二屆委員未能依法選聘與召集之前」,「第一屆委員繼續行
使其職權」。
從大陸隨蔣去台的「監察委員」共104人,後陸續死亡或去職者泰半。1969年「補選」
2人,1972年「增選」15人(內含華僑5人),後於1980年、1986年進行兩次「增額監委」
改選。1986年選出「增額監委」32人(其中「僑選監委」10人)。截止1988年1月,共有監
察委員67人。
依據第二屆「國大」第一次會議(1992年4月)決定,「監察委員」由選舉產生改為由
「總統」提名,經「國大」同意任命,任期6年。1993年「總統」任命第二屆「監察委員」
29人;1999年「總統」任命第三屆「監察委員」28人。
「監察院」設院長一人、副院長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
任期6年。院長綜理院務,並 任「監察院」會議主席。
「監察院」設「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經濟」、「教育」、
「教育」、「交通」、「司法」、「邊政」、「僑政」10個委員會。另設有秘書處、審計
部2個辦事機構。秘書長由「行政院」派任;審計部的審計長由「總統」提名,「立法院」
同意後任命。
「監察院」名義上仍為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實際上已形同虛設。
㈧ 昨天收到了《爸爸去哪兒》的一個釣魚簡訊,然後我就按照程序進行了,但是我填完了發現上面顯示如果不領取
這種信息是詐騙簡訊,可以舉報他
㈨ 古代的九卿具體負責什麼
古代中國,“三公九卿”通常指地位很高的朝廷重臣。三公九卿的官職名稱,歷朝歷代也不盡相同,職責也會有些許
2、郎中令,負責宮殿事務,宮廷宿衛之職。郎中令權力很大,各類諫議官都歸郎中令管,諸如諫議大夫、中大夫、議郎等等。還有陪侍皇帝的各類郎官,如侍郎、中郎將等。另外,負責傳遞奏章的謁者,以及禁衛軍也都歸郎中令管。
3、衛尉,是把守皇宮諸門的宮城屯兵主官。把門的士兵跟宮廷內部的禁衛軍,不屬於同一個系統。
4、太僕,負責掌管皇家車馬,皇家司機班班長,兼皇家弼馬溫。
5、廷尉,負責司法的最高長官。廷尉同時還掌管有廷尉獄,專門關押有罪的大臣。
6、典客(漢代曾改名大鴻臚),外交事務長官,主要負責管理諸侯及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朝見,接待郡縣來訪等事務。
7、宗正,負責掌管皇族親屬、宗室的譜牒登記。皇族、宗室犯法,如果沒有交給外廷審理,則由宗正出面審理,以家規處罰。
8、治粟內史(漢代曾改名大司農),掌管穀物、金玉財物等稅收,以及儲存、支出的長官,相當於國庫大總管。另外,還負責京師及各郡的物價管理。
9、少府,掌管皇帝的私人財產,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長官。少府負責專供皇室的稅收徵集,管理皇帝服飾、冠冕、飲食、醫葯、洗浴、起居等,還管轄宮中文書的呈送。宮內的宦官、宮女、樂人,以及普通太醫(非巫醫),也都歸少府管轄。
㈩ 台灣監察院和司法院的職責分別是什麼
監察院職權
* 收受人民書狀 * 調查 * 糾正 * 彈劾 * 糾舉 * 巡察 * 監試
* 審計 *受理公職人員財產申報 * 公職人員利益沖突迴避案件
依照憲法增修條文第七條第一項規定,監察院為國家最高 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依憲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監行政院及其有關部會,促其注意改善。又憲法第九十五條規定,監察院為行使監察權,得向行政院及其各部會,調閱其所發布之命令及各種有關文件。監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監察院為行使監察職權,得由監察委員持監察證或派員持調查證,赴各機關部隊公私團體,調查檔案冊籍及其他有關文件,各該機關部隊或團體主管人員及其他關系人員不得拒絕。依監察法第三條規定,監察委員得分區巡迴監察;第四條規定,監察院及監察委員得收受人民書狀。依監試法第一條規定,政府舉行考試時,除檢核外,均由考試院考選機關,分請監察院或監察委員行署 派員監試。又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規定,監察院並依法受理公職人員財產之申報。
依上所述,監察院具有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並得提出糾正案,以及收受人民書狀、巡迴監察、調查、監試、受理公職人員財產申報等職權。以上各項職權之行使,始於調查,終於提出糾正案或彈劾、糾舉。監察委員行使調查權,除自動調查外,其主要來源即是人民書狀。監察院收受人民書狀後,由監察院業務處第二組簽注意見,送呈值日委員核批。其經核批調查者,由監察院依簽定席次,輪派監察委員調查並提出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屬於糾正案性質者,由各有關委員會處理;屬於彈劾案或糾舉案性質者,應交付審查,由全體監察委員按序輪流擔任審查委員;經審查成立者,移付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理,或送交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 或上級長官處理。
司法院掌理 解釋權、 審判權、 懲戒權 及 司法行政權。
[解 釋 權]
司法院解釋憲法及 統一解釋法律命令,由大法官掌理,以會議方式行之,會議主席由司法院院長擔任。
[審 判 權]
政黨違憲解散案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
民事、刑事訴訟:
設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地方法院及其分院掌理,原則采三級三審,例外采三級二審制,以第一、二審為事實審,第三審為法律審。
行政訴訟:
設最高行政法院及高等行政法院掌理,采二級二審,以第一審為事實審,第二審為法律審。
法官為終身職,超出黨派,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
[懲 戒 權]
公務員懲戒,設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掌理,懲戒案件一經議決,即行確定,但有法定再審議之事由時得聲請或移請再審議,以資救濟。
[司法行政權]
由司法院院長、副院長,督同秘書長、副秘書長及各廳、處長,行使司法行政權,監督所屬各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並謀求司法制度之健全、司法業務績效提升、司法工作條件充實與裁判品質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