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中山司法院

中山司法院

發布時間: 2021-02-26 17:33:40

⑴ 孫中山當年憲政三步走是怎樣的

中山先生憲政三步走分三個時期進行:1、軍政時期,第二、訓政時期,第三、憲政時回期。軍答政時期為破壞時期,施行軍法,以革命軍來打破滿清專制、掃除官僚腐敗、改革風俗之惡習等;訓政時期為過渡階段,此階段施行約法,建立地方自治,促進民權發達。以縣為自治單位,約法規定人民之權利義務與革命政府之統治權,以三年為限,三年期滿,由人民選舉其縣官。革命政府對各縣依照約法規定行訓政之權。第三階段即憲政時期,待全國平定後六年,各縣已達成完全自治的狀態下,可以縣為單位,各選舉代表一人,組織國民大會,制定五權憲法,以五院制為中央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憲法制定以後,由各縣人民投票選舉總統以組織行政院,選舉代議士以組織立法院,其餘三院之院長由總統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對總統、立法院負責,而五院皆對國民大會負責。憲法制定,總統、議員選出後,革命政府歸政於民選之總統,訓政結束。憲政時期一縣作為自治團體,實行直接民權,人民對本縣之政治,當有普通選舉權、創制權、復決權、罷官權。對國家政治則除選舉權之外,其餘之同等權付託於國民大會之代錶行使。

⑵ 孫中山對「三權分立」學說如何發展的

五權分立,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1925)提出的一種政治主張。他認為中國從專前實行行政權、考屬試權和監察權的流弊很大,而西方各國所實行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三權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採取西洋各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憲法的長處,並融入中國古代考試權和監察權獨立的優點,而創立了以五權分立概念為核心理念的憲法。

⑶ 國民政府的五院指那五院

五權分立,是復中華民國創立制者孫中山提出的一種政治主張。他認為中國從前實行行政權、考試權和監察權的流弊很大,而西歐各國所實行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三權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採取西洋各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憲法的長處,並融入中國古代考試權和監察權獨立的優點,而創立了以五權分立概念為核心理念的憲法。

由此可以歸納出:孫中山創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及考試等五權獨立的五權憲法,其目的是要補救三權分立的缺點,希望藉此創立五權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這套孫中山所提出的這套五權分立理論,後來將其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當中,實際應用到中華民國政府的組織架構當中,在總統之下設立五院,分別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及考試院。

⑷ 蔣介石國民政府有哪五院

國民政府五院,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和考試院組成,分別行使五項職權,是國民政府機關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中央政權體系的實體。

⑸ 請回答中華民國五院的職責。尤其是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的職責。

五權憲法有其特色﹐但基本上是從三權分立(見分權學說)的制憲原則演化而來。孫中山承認自己的構想並非「杜撰」﹐「就是將三權再分彈劾及考試兩權」﹐「不過三權是把考試權附在行政部分﹐彈劾權附在立法部分」。他把「外國的規制」與「本國原有的規制」加以「融合」﹐借用了古代中國社會政治制度中的考試﹑監察機構及其職能﹐以期比之三權「較為完善」。
在他看來﹐考試制度「最為公允」﹐可避免「盲從濫選」和「任用私人」 的弊端﹐有利於人才的發現和擢用﹔而「獨立」的監察制度和機構也是可資借鑒的﹐對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據五權分立的准則﹐國家的體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組成.
然而﹐孫中山不僅未消除「三權鼎立」原則的弊病﹐卻把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放在國家首腦的統一領導之下﹐實際上又否定了他自己設想的分權制衡原則。後來﹐蔣介石正是利用這個漏洞實行個人獨裁。

立法院近似西方國會,行使立法權與預算權。

另外將西方國會的調查權分出,由新設的監察院行使,並賦予監察院中國古代的彈劾權,以及現代國會的審計權。監察委員類似古代的御史,由各省與各直轄市議會間接選舉產生。

另外把政府公務員考試與人事考核權由行政權分出,另設考試院,主管全國公職考試命題典試等業務。

司法院則仍行使司法權,內設大法官會議,專司解釋憲法。

PS樓上回答的是什麼玩意?死人多就光榮?死了300多萬算什麼,那強拉壯丁1200萬,前後總計弄死了本國老百姓600萬以上又該怎麼說?兩百多位將軍殉國沒錯,可其中只有17位是蔣嫡系,其他二百多是各路雜牌,蔣匪借日寇消滅政敵的這種卑鄙行為又該怎麼說?海軍艦艇那叫損失嗎?那些艦只都是打鬥不敢打,直接自沉在揚子江里的。

⑹ 監察院的地位職權

「監察權」為「治權」之一,是孫中山根據中國古代御史監察制度而創建的。「監察院」,按「憲法」規定,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為「中央民意機構」之一。「修憲」後,其性質改為「准司法機構」。
依「憲法」規定,「監察院」的職權包括:「同意權、調查權、糾正權、糾舉權、彈劾權,審計權和法律提案權」,而主要的是「同意權、糾舉權、彈劾權和審計權」。
「同意權」,即由「總統」提名的「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必須經「監察院」同意後才能任命。「修憲」後,此同意權移轉給「國大」。
「糾舉權」,是指「監察院」有權對「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的失職或違法行為提出糾舉案。
「彈劾權」,指「監察院」有權對「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司法院」和「考試院」人員,乃至「總統」、「副總統」的失職或違法行為提出彈劾。「修憲」後,已將對「總統」、「副總統」的「彈劾權」賦予了「立法院」,並將「彈劾權」的行使范圍適用於「監察院」人員。
「審計權」,是指對政府各級機關財務收支的稽核權。
「監察院」還有巡察和監試權。所謂巡察權,即由監察委員若幹人組成小組,分區巡迴監察。所謂監試權,即「考試院」在舉行考試時(除監核外)應咨請「監察院」派員監試。
「司法權」為五個「治權」之一。按「憲法」的規定:「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握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懲戒」,此外,它還有解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
「民事訴訟審判權」。即關於民事上法律關系的糾紛,目的在於確定私權關系界限。民事訴訟的審判權,屬於「司法院」所屬各級普通法院。「刑事訴訟審判權」。刑事訴訟適用的范圍是凡人民行為觸犯「刑法」及其他一些特別刑事「法規」的行為。刑事訴訟分為公訴和自訴。審判權屬於「司法院」所屬的各級普通法院。
台灣的審級管理制度分三級三審制。所謂三級,台灣方面定之為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所謂三審依其規定,不服地方法院判決者,得上訴於高等法院,不服高等法院判決者得上訴於「最高法院」,是為終審。由此可見,民事和刑事「審判權」,實際上是由其各級法院行使。
「行政訴訟審判權」,指人民因受「台灣政府」的違法處分,致損害其利益,經依「訴願法」提出再訴願,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再訴願逾3個月不為決定時,而向「行政法院」提起的訴訟。
「公務員懲戒權」。指公務員有違法、廢馳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由「監察院」或各院「部會」首長或地方行政長官,提出懲戒案於「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由「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其審查並作出決議,決議案由「司法院」呈請「總統」轉令有關機關執行,或由「司法院」逕函被付懲戒人所在機關執行。
對其所謂「憲法」的解釋,以及「法律命令」的統一解釋,實際上是由「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作出。對申請解釋案,由「大法官會議」接受審查,並做出解釋決議,由「司法院」公布。

⑺ 孫中山認為誰有憲法的最終解釋權

孫中山與五權憲法
五權憲法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對於憲法的創見,是孫中山的重要思想。孫中山在十九世紀就有這種醞釀,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見於文字。 五權憲法乃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察權、考試權,各自獨立運作並互相監督制衡。 民國十年三月二十日(1921年),孫中山發表演講闡述五權憲法,說「五權憲法是兄弟所創造,古今中外各國從來沒有的」。他認為傳統西方憲法在政府機關採取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因此認為應該再加入考試權與監察權。他說這是「破天荒的政體」。1947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大致採取了這種政治體制。 五權制學說基礎是孫中山的「權能區分」學說,即是「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政權歸於人民,但中國國情不便全面行使直接民權,由國民大會代表人民行使政權。國民大會可以選舉並罷免總統,對監察與考試兩院院長行使同意權,另有修憲權。 政府只能行使「治權」,總統作為元首,由國民大會選出。 總統提名行政院長,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對立法院負責。行政院長之提名需要立法院投票,由總席次超過二分之一的多數可決為同意,總統才能正式任命。總統發布政令必須經由行政院長副署。立法院近似西方國會,行使立法權與預算權。另外將西方國會的調查權分出,由新設的監察院行使,並賦予監察院中國古代的彈劾權,以及現代國會的審計權。監察委員類似古代的御史,由各省與各直轄市議會間接選舉產生。另外把政府公務員考試與人事考核權由行政權分出,另設考試院,主管全國公職考試命題典試等業務。司法院則仍行使司法權,內設大法官會議,專司解釋憲法。司法院下另有最高法院,為三級三審的終審機關;以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監察院通過彈劾之公務員的懲處,由此委員會主管。司法院也負責管理各級法院。 目前的中華民國憲法歷經多次修改,總統由公民直選產生,國民大會被廢除,行政院長近似總統之幕僚長,早已與原始的五權設計相去甚遠。主要政黨民主進步黨基本反對五權憲法制度,認為是在中國大陸所制訂,不適合台灣政情之現狀,多數傾向全面修改或制訂新憲,具體落實美式的三權分立總統制。

⑻ 孫中山先生設計的中國政治架構中''考試院''是管什麼的它作為五權分立里的考試權.是怎麼做到與其他

五權分立,是中華民國創立者孫中山提出的一種政治主張。他認為中國從前內實行行政權、容考試權和監察權的流弊很大,而西歐各國所實行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三權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採取西洋各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憲法的長處,並融入中國古代考試權和監察權獨立的優點,而創立了以五權分立概念為核心理念的憲法。 由此可以看出:孫中山創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及考試等五權獨立的五權憲法,其目的是要補救三權分立的缺點,希望藉此創立五權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這套孫中山所提出的這套五權分立理論,後來將其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當中,實際應用到中華民國政府的組織架構當中,在總統之下設立五院,分別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及考試院。 國民代表大會(國會)——任免權,通否權(通過權,否決權),監督權,創制權 立法院——立法權,審核權,憲法起草權 司法院——審判權,檢察權,憲法解釋權 行政院——行政權 考試院——考核權,裁撤權 監察院——監察權,彈劾權

⑼ 台灣所謂的政府機構構成

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這是1947年憲法,當時在中國大陸比較能夠體現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的原理。當然台灣的憲法也沒有這么簡單,其中一部分一部分非常復雜,這只是把大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

⑽ 孫中山為何搞「五權分立」

五權分立的思想是為了防止個人獨裁,確保政府行使治權時的分權和制衡。 在三權分立之中,考試權是附在行政上的,彈劾權是附在立法上的,孫中山在此基礎上借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考試、監察二權的科舉取士制度,將這二者獨立出來,賦予其與其他三權平等的地位。

因為孫中山認為考試制度最為公允,可避免盲從濫選和任人唯親的弊端,有利於人才的選拔,而獨立的監察制度也有利於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建設。按照孫中山的說法,就是「以五權分立救三權鼎立之弊。」



(10)中山司法院擴展閱讀

五權分立特色:五權憲法有其特色,但基本上是從三權分立(見分權學說)的制憲原則演化而來。孫中山承認自己的構想並非「杜撰」,「就是將三權再分彈劾及考試兩權」,「不過三權是把考試權附在行政部分,彈劾權附在立法部分」。

他把「外國的規制」與「本國原有的規制」加以「融合」,借用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制度中的考試﹑監察機構及其職能,以期比之三權「較為完善」。

在他看來,考試制度「最為公允」,可避免「盲從濫選」和「任用私人」 的弊端,有利於人才的發現和擢用;而「獨立」的監察制度和機構也是可資借鑒的,對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據五權分立的准則,國家的體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組成。

熱點內容
經濟法基礎2017第四章 發布:2025-08-15 19:32:16 瀏覽:598
深圳特區規章 發布:2025-08-15 19:30:09 瀏覽:319
老婆掉入山崖我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15 18:35:13 瀏覽:91
法律顧問刑事辯護 發布:2025-08-15 17:56:55 瀏覽:458
澳大利亞公司法律體系 發布:2025-08-15 17:46:58 瀏覽:262
涉外法規匯編 發布:2025-08-15 17:45:51 瀏覽:217
經濟法休假天數 發布:2025-08-15 17:43:05 瀏覽:399
楊欣律師 發布:2025-08-15 17:39:53 瀏覽:518
怎麼樣東莞市維正法律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發布:2025-08-15 17:37:03 瀏覽:667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5-08-15 17:33:14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