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法官服飾
『壹』 法官袍是誰設計的
法官袍是由國務院進行統一設定的,分夏冬兩套,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更換樣式。樣式更換採取法官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袍簡稱法袍,是人民法院"2000式審判服"中重要制服,它的設計是散袖口式長袍,黑色代表莊重和嚴肅;紅色前襟配有裝飾性金黃色領扣,與國旗的配色一致,體現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
法官穿法官袍審理案件,象徵著思想的成熟和獨立的理性判斷力,象徵著法官恪守始終遵循法律並對國家和社會負責的承諾。
法官袍與尋常人所穿服裝大有差異,它是由國家統一製作、配發給有一定身份、從事特定職業之人。
區別
法官袍與尋常人所穿服裝大有差異,它是由國家統一製作、配發給有一定身份、從事特定職業之人。法官袍主要體現的不是國家對法官的福利待遇,而主要是表徵法官的職業地位與常人不同。從袍的涵義看,袍就是用衣把人包起來。法官袍就是國家用黑色的袍子把法官包起來。從其實質層面透視是國家希望法官所處的環境相對封閉,不與案件當事人在庭外接觸,與其他不應接觸的人也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可以產生權威,距離也可促進公正。法院有許多的生效判決難以執行,這和法官與一方當事人過於親密接觸,導致另一方當事人的反感不無關系。國家配置給法官黑袍,希望他能認真執行有關迴避的規定,既要遠離原告,又要等距離地遠離被告。法官雖是世俗之人,當他披上法官袍之後,就應與世俗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國家希冀能用法官袍來束住法官那顆勃勃跳動嚮往塵世的心.
作用
在黑袍營造的封閉環境里,法官是獨立的。他不受外界的侵擾,只有獨立的法官,才能實現獨立思維,獨立裁判,最終實現公正正義。身著黑袍的法官,既獨立於行政上的領導又獨立於業務上的領導,既獨立於上級法院的法官,又獨立於同級法院的法官。只有法官獨立才能實現公正裁判,如果發生冤假錯案,讓其承擔法律責任才有其理性的基礎。黑袍裹住的不僅是法官的肉體,它更重要的是要鑄造一顆對虔誠的心。法官是法律之下的法官,除了法律他別無主人。法官之袍能培育法官獨立的人格,陶冶其法律理論與法治信仰,最終實現公正裁判。
從心理學理論看,黑色代表凝重、理性、沉鬱,它與紅色的奔放、熱情、沖動相對應,審判更多的依靠理性非依賴於激情,黑袍有助於陶冶法官理性的情懷,培養理性珠心態,法官在裁判時必須時刻警惕激情對理性的沖擊,偏見與成見對公平正義的侵蝕,他必須用平常心去酌情酌理,他的思維必須同時符合法律要求與邏輯規范,是建立在證據基礎上的法律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他要嚴密推理,小心求證,正如培根所說:「為法官者應當學問多於機智,尊嚴多於一般的歡心,謹慎超於自信。」
法官袍是法官的儀表,它不僅反映法官的職業特點,更反應他的興趣、愛好與文化品位。湘潭大學的胡旭晟博士認為:法官袍與碩士、博士服最為接近,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法官袍意味著文明、和平、冷靜,它要求身著法官袍者應具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情操,以及對法治的堅定信仰,同時更要求法官對社會、民眾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同時它預示著今後法官職業門檻的不斷提高,不是任何人都能身著此袍瀟灑走一回的。不信請看當今西文國家法官大多擁有唬人頭銜的學歷與高深知識。黑袍既代表知識更表徵經驗,法官審理的對象是人之錢財、人之生死,審理過程是迷津重重,他需析疑解難,審理的結果事關國運民心。法官審判無小事,他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沒有經驗和睿智是難以做到公正裁判,這也是法官制服由軍警式改為法袍的深層原因之一。這就要求改革法官來源渠道,推進法官的職業化建設。
『貳』 法官為什麼要穿黑袍
文| 江隱龍
受TVB律政劇熏陶的朋友一定對法官身上的黑袍記憶尤深,那麼,你知道法官為什麼要穿黑袍嗎?
如果說法官是法治時代的貴族,那袍服便是服裝界的貴族。早在中國先秦時期,袍服便因為其「被體深邃」的特徵而成為禮儀典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古羅馬,或樸素或華美的托加長袍更羅馬人賴以為傲的公民權。由此看來,對袍服的尊崇可謂中西皆同,那獵獵如旗的風格款式,或許正隱藏著人類對於正義與權威最原始的敬畏。
當然,這種原始的敬畏是如何具象化成法官的黑色法袍,又是如何為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所接納?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於法律,而在於宗教。
確切地說,是天主教。
法袍淵源於教士袍,正如同法官淵源於教士。事實上在文藝復興到來之前,天主教會幾乎壟斷了一切帶有公共管理性質的職業——從事法律、教育、醫療及手工技術等領域的人員幾乎盡數出於教會,所以法官的源頭是教士也便不奇怪了。如果將中世紀歐洲視為蠻荒之海,那修道院便是海洋中零星的燈塔,支撐著整個世界的知識傳播。
作為天主教教士的日常裝束,袍服在最初並不是地位的象徵。羅馬教會時期天主教士的袍服與普通的羅馬人無異,只是因為教士服飾通常不會跟隨著著世俗時尚潮流的起伏而變化,故而在歲月流逝中保持了一種樸素的「另類」。
在《舊約全書》中以用大段篇幅描繪了猶太教的「聖衣」,其形制正是以袍服為主,不過更為精細華麗。《出埃及記》中如此記載:
28:2你要給你哥哥亞倫作聖衣為榮耀,為華美。
28:4所要作的就是胸牌、以弗得、外袍、雜色的內袍、冠冕、腰帶,使你哥哥亞倫和他兒子穿這聖服,可以給我供祭司的職分。
28:5要用金線和藍色、紫色、朱紅色線,並細麻去作。
28:10六個名字在這塊寶石上,六個名字在那塊寶石上,都照他們生來的次序。
從文中可以看出《出埃及記》中的聖衣雖然是袍服,但其顏色豐富而艷麗,遠遠稱不上樸素。當然,這種「以弗得」是猶太教祭司所穿著的特殊服飾,而最早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則多穿白色教士袍,當然這也並非後世所流行的黑色——那麼問題出來了,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教士袍的「顏色革命」呢?
這便要提到黑色在西歐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天主教的視野下,黑色有三大含義:罪惡、懺悔與神聖。在天主教神話中,撒旦與墮天使因為墮落而化為黑色,於是黑色首先與罪惡、死亡相勾連,西歐葬禮、的主色調也是黑色。而世人皆有原罪,修道院教士在為他人祈禱的同時也是為自己贖罪,最適合這一宗教儀式的裝束自然是黑色袍服,於是黑色又與懺悔相勾連。至於神聖的隱喻,依然出自《出埃及記》:
20:21於是百姓遠遠地站立,摩西就挨近神所在的幽暗之中。
以及《詩篇》中的詩句:
18:11他以黑暗為藏身之處,以水的黑暗、天空的厚雲為他四圍的行宮。
由此,世俗意義上的袍服與文化意義上的黑色漸漸融合,最終融合成了教士們最常見的裝束。而早期的法律職業成員基本來自於教會,於是這種黑色教士袍自然又成了法袍的前身——正如威廉·海涅漫所著《禮儀習俗和儀式的起源和意義》所說的那樣:「法袍只是教士袍的遺跡。」
「遺跡」一詞用得精準到位,因為在法律的世界裡,宗教權威馬上將迎來世俗王權的挑戰。
『叄』 法官服的新式法官袍制度
2000年5月1日起,全國法官開始大換裝,中級人民法院以上法官統一換著黑色凝重的法官袍,基層人民法院的法官改著西裝。法官換裝雖不是第一次,但這一次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溫和的服飾與被動的法官
大蓋帽軍警式法官制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是與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相適應的一種著裝模式,它意味著法官主動、積極代表國家追究犯罪、打擊犯罪,法官與檢察人員、公安人員處於懲治犯罪的同一戰壕。而現代訴訟理念要求法官被動、消極、中立地進行審判,法官是裁判員而不是運動員。法官只負責審理案件,偵查、控訴、辯護的職能分別由警察、檢察官、律師行使。特別是自我國刑事訴訟法頒布以來,我國的刑事訴訟模式已由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化,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要求法官被動、中立、消極,消極並不是無為,而是為了公正。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是自己利益的最佳裁判者,當事人不希望國家機關主動進一步他個人事務,法官也沒有必要代替當事人行使權利,他只應憑法律理論、內心確信來裁斷是非,做個消極的的裁判者,而不應成為主動的執法者。這就決定了代表暴力、主動的軍警式制服在現代訴訟體制下難以在法官系列中再展風采。
黑色的法官袍與孤獨的裁判人
法官袍與尋常人所穿服裝大有差異,它是由國家統一製作、配發給有一定身份、從事特定職業之人。法官袍主要體現的不是國家對法官的福利待遇,而主要是表徵法官的職業地位與常人不同。從袍的涵義看,袍就是用衣把人包起來。法官袍就是國家用黑色的袍子把法官包起來。從其實質層面透視是國家希望法官所處的環境相對封閉,不與案件當事人在庭外接觸,與其他不應接觸的人也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可以產生權威,距離也可促進公正。法院有許多的生效判決難以執行,這和法官與一方當事人過於親密接觸,導致另一方當事人的反感不無關系。國家配置給法官黑袍,希望他能認真執行有關迴避的規定,既要遠離原告,又要等距離地遠離被告。法官雖是世俗之人,當他披上法官袍之後,就應與世俗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國家希冀能用法官袍來束住法官那顆勃勃跳動嚮往塵世的心。
封閉的環境與獨立的人格
在黑袍營造的封閉環境里,法官是獨立的。他不受外界的侵擾,只有獨立的法官,才能實現獨立思維,獨立裁判,最終實現公正正義。身著黑袍的法官,既獨立於行政上的領導又獨立於業務上的領導,既獨立於上級法院的法官,又獨立於同級法院的法官。只有法官獨立才能實現公正裁判,如果發生冤假錯案,讓其承擔法律責任才有其理性的基礎。黑袍裹住的不僅是法官的肉體,它更重要的是要鑄造一顆對虔誠的心。法官是法律之下的法官,除了法律他別無主人。法官之袍能培育法官獨立的人格,陶冶其法律理論與法治信仰,最終實現公正裁判。
黑色與理性
從心理學理論看,黑色代表凝重、理性、沉鬱,它與紅色的奔放、熱情、沖動相對應,審判更多的依靠理性非依賴於激情,黑袍有助於陶冶法官理性的情懷,培養理性心態,法官在裁判時必須時刻警惕激情對理性的沖擊,偏見與成見對公平正義的侵蝕,他必須用平常心去酌情酌理,他的思維必須同時符合法律要求與邏輯規范,是建立在證據基礎上的法律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他要嚴密推理,小心求證,正如培根所說:「為法官者應當學問多於機智,尊嚴多於一般的歡心,謹慎超於自信。」
法官袍的文化品位與法官的行為模式
法官袍是法官的儀表,它不僅反映法官的職業特點,更反應他的興趣、愛好與文化品位。湘潭大學的胡旭晟博士認為:法官袍與碩士、博士服最為接近,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法官袍意味著文明、和平、冷靜,它要求身著法官袍者應具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情操,以及對法治的堅定信仰,同時更要求法官對社會、民眾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同時它預示著今後法官職業門檻的不斷提高,不是任何人都能身著此袍瀟灑走一回的。不信請看當今西文國家法官大多擁有唬人頭銜的學歷與高深知識。黑袍既代表知識更表徵經驗,法官審理的對象是人之錢財、人之生死,審理過程是迷津重重,他需析疑解難,審理的結果事關國運民心。法官審判無小事,他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沒有經驗和睿智是難以做到公正裁判,這也是法官制服由軍警式改為法袍的深層原因之一。這就要求改革法官來源渠道,推進法官的職業化。審判是知識與經驗的一融合,不是任何人都能伸進槽子里吃上一口的。
服飾影響行為,著袍應是文質彬彬、溫文爾雅之士。它要求身著法官袍的法官注重立言立行,言談舉止與法官袍相協調。那種吃了原告吃被告、那種呼七喝八、上管天、下管地、中間還要管空氣的山西姚小紅之徒的法官,不應也不配穿上這聖潔的法官袍。這就要求我們的法官不僅要在服飾上換裝,更應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道德修養上換裝,做到袍如其人。
法官袍面料
現有的法官袍一年四季僅為一身,面料使用的是單面華達呢,該面料的優點在於抗皺、不起球、不變形、懸垂性好,穿起來比較挺括,缺點就是透氣性差,觸感較硬。
『肆』 法官的儀式裝束
法官服是法官的工作制服,法官服樣式有:男式風衣、女式風衣、男式夏裝、女式夏裝、法官袍(男女一致),上班時間和外出執行任務時,夏季時穿夏裝,冬季時穿風衣,開庭一律穿法官袍。
2000式審判服,完全取消了帶有軍事化的裝飾,突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文職政法官員的特色;法官袍的設計思想,完全源於中國五千年的文明。
2000年3月10日,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身著2000型新式法官服,向人大代表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肖揚的著裝,一下子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當天,國內外各媒體紛紛給予報道:中國法官要換新服裝了。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設計指導思想,2000式審判服的設計力求突出有中國特色的法官形象。大連碧海企業集團公司首席設計師於澤正參與了2000式審判服的設計工作。他告訴記者,接到設計要求後,他們設計出兩套方案:中山裝與中山裝式袍;西服與寬松式散袖口袍。
於澤正強調說,法官袍的設計思想完全源於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古代中國男人穿長袍,女人穿旗袍,西方不少知名服裝設計師總是有意無意地「取用」中國袍的創意。法官袍具有顯著的中式服裝特點。旗袍的兩邊開襟運用到了法官袍上,保證了穿著者坐堂問案時,衣服莊重整齊。法官袍散袖口、立翻領上綉有本色服飾「麥穗、齒輪、華表」圖案,運用的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帶亮的絲線綉在黑色面料上,產生一種浮雕藝術效果,更具感染力。胸前門襟那濃烈的中國紅撞擊著人的視角,居袍上三分之一處的黃金分割,紅彤彤的中國傳統固有色,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在英美法律傳統里,宗教與法律具有天然的親緣關系,因此司法儀式具有宗教般的神聖色彩。舉法庭裝束為例,在英國,法官至今仍然保留著出庭穿長袍戴假發的傳統,「在歐洲大陸國家人士的心目中,關於英國的法官,常常有這樣一幅浪漫的圖像:他們身著緋紅色的長袍,頭戴巨大的假發,在一所鑲嵌華麗的法庭上進行審判」。在美國,也繼承了英國法官出庭穿法袍的傳統,但進行了一些改革,法官出庭一般都穿黑色長袍,但不戴假發。
『伍』 法官出庭為何要戴假發、穿黑色長袍
相信喜歡看港劇的朋友都知道,港劇裡面的法官出庭的時候都是帶假發和穿黑色長袍。我當初以為他們帶這個是為了好看和裝X的呢,不過到現在我還是不清楚到底為什麼會戴假發和穿黑色長袍,不過我聽過幾種說法。
首先我們要清楚這個傳統並不是我們國家傳下來的。是由英國當初在香港留下的。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回歸後,司法制度仍然沿襲了英國的傳統,法官和律師的假發套也就這樣保存了下來。
那為什麼英國會有這樣的傳統呢?
我們先普及假發的起源,外國人戴假發的習俗可追溯到很久遠的年代,在埃及木乃伊的頭上就發現過假發。據考證,在古埃及,不論男女都剪去頭發,以求清潔涼爽;但為了好看,又經常戴上假發。假發用人發、棕櫚樹葉纖維或羊毛製成。
第一種說法,中世紀,英國地區的司法人員們因過度勞累,頭發掉得厲害,禿頭很常見。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律師和法官約定俗成在法庭上都統一帶上白色假發套。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比較大。
第二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強化法庭和審判者的威嚴和權勢,讓法官和律師不受主觀影響,保持公正的態度,於是法官和律師之間就用發套和法袍營造一種「非人化」的氛圍。
簡單來說就是要神秘化自己,增加自己的權威。
第三種說法,英王查理二世流亡法國一段時間後,在1660年回國重新執政時,就把這種男裝假發傳入英語系國家。當時英國剛剛結束內戰,內戰時議會派「roundhead"留短發,保皇派」beatles"留長發,法官帶上假發可以避免顯示自己的政治傾向,以示公正。這種長度及肩或稍長於肩假發成為1620年代以來歐洲男子的時尚,便成為傳統流行於英國的法庭。
迄今為止,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個人覺得是因為那對於香港是一個恥辱,很多人都不願提及。
『陸』 法國傳統服裝
http://www.gamez.com.tw/thread-399553-1-9.html
高盧人居住在木材或黏土修制的房屋中,屋頂覆以蘆葦或茅草。高盧人也有城鎮,羅馬人稱之為「歐匹達姆(Oppida)」,但這不過是有著防禦工事的定居地。高盧人修築城牆的技術十分高明,高盧的城牆有兩種,一為單用土堆築成的「費岡」,另一種是結合石頭、泥土、木頭和鐵的「高盧牆」,這一種即是凱撒在《高盧戰記》中所提及的,而這種城牆也在博佛埃山崗發掘出土。就高盧人的服飾來說,其衣著寬松長衫,腰間系帶,下著長褲 ,上身套著套頭的披肩 (Poncho)。高盧人喜好用金屬製品做飾物,這些飾物除了裝飾以外還兼具展示個人地位與財富的功能(正是這一原因,促進了工藝的進步)。
在宗教上,高盧人的自然信仰——德魯伊教(這個宗教信仰,因為奇幻文學的泫染,而為現代人所熟知)。「德魯伊」的原意即是高度智慧,德魯伊的確是高盧社會中最具智慧的人,他們必須學習神秘儀式、天文、醫葯和哲學,他們負責主持祭典、解釋教義、教育與司法裁決,特別是因為高盧人不立文字,所有的知識只靠口授記憶,因此他們得以壟斷了高盧社會的知識權,故也使他們除了具有教士身份以外,同時也是法官與教師。他們的產生是由貴族中推舉產生,他們每年到卡爾努德斯 (Carnutes)部落選出最高領袖,他們的繼位方式主要有二:一、由地位最高者出任;二、當多人地位相仿時,由選舉產生,但還是有用武力爭奪的情況產生。高盧人所信奉德魯伊教,相信靈魂不滅,因此他們能在戰場上勇敢地戰斗,這點類似於日耳曼人對奧丁神的信仰。
在高盧人的社會中,除了掌握知識的德魯伊外,還有貴族、自由民與奴隸三種階級。貴族在高盧社會的定義是擁有大量土地、馬匹的富人。他們的政治權力與社會影響力如何,端看他們在戰時能號召多少戰士為之效力 。貴族可以擁有對私人效忠的戰士(solrii) 、奴隸與受其保護的扈從,而他們也是一群好鬥的戰士與傭兵,他們四處從事戰斗行為,以為自己累積名聲。至於,自由民則平時耕作、放牧,戰時便是優秀的戰士,但是由於隨著階級的高度分化與私有土地的集中化,造成自由民的地位逐漸下滑,最後幾乎與奴隸相差無幾。
凱爾特-高盧時代的終結是源於,高盧人好鬥又不團結,使得所有的宗族與部族都分為兩派,彼此爭戰不休,這便為凱撒的介入大開方便之門。此後,凱撒便運用高盧人內部的矛盾,一點一滴地吞噬高盧這片土地。後來,雖然具有強大的人口的高盧人決定團結起來對付羅馬人的入侵,但最後仍舊因為彼此的不和諧,而不敵凱撒的羅馬軍團。在軍事上,高盧人沒有組織,所有的部隊都是靠著軍事領袖的個人魅力號召而來,雖然他們每個個人都能夠奮勇地戰斗,但是在訓練精良的羅馬軍團面前,這不過是一群徒逞匹夫之勇的烏合之眾,根本不是對手。最後,凱爾特-高盧便在凱撒八年的征討下,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行省,從此喪失了自身的獨立。
『柒』 誰那裡有描寫法官服裝的作文。
法院曾出台過這樣的規定:上班時間禁止男同志留胡須、蓄長發;著花襯衣、半截褲等。禁止女同志染彩色手指甲、濃妝艷抹、佩戴過多首飾以及著無領無袖衫、超短裙、吊帶裝等服飾。這些規定無疑是規范法官儀表形象的,要求法官儀表端莊,衣著樸素大方。
現實生活中,法院配給法官的服飾,卻與要求大相徑庭。我國有一個俗語:有衣沒帽不夠一套。目前,法官只有衣服,沒有帽子。而且清一色的小西服。這樣就給法官帶來了難題:不許男同志留胡須、蓄長發。那如果這個法官長一個葛優、陳佩斯的頭怎麼辦?難道就要下崗了?其二,清一色的小西服固然好。但是,遇到冬天,法官在屋內有暖氣也可以。大山深處的法庭,法官在冰天雪地里如何著裝執行公務?在一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就要有中國特色的法官服裝相匹配。法官服飾,應該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色。並不見得,帶「西」就好。
近幾年來,我國大地方出現寒冷天氣。由於法官沒有棉衣,許多法官在外執行任務時,被凍病。有左傾者還認為,法官沒有著裝,不是在執行公務,出現了問題,應當處罰法官。筆者,是北方人。昨日嚴寒,當事人都穿的棉衣等到現場。我們法官身穿西服,在寒風下執行公務,凍的直哆嗦,手就無法那起筆紙和工具。事後,有的就直接到醫院了。這樣的儀表,確實是給當事人「溫暖」了。筆者,事後戲言:法官守清貧、耐寂寞,應當改寫為法官守清貧、耐嚴寒。
據《詞源》注釋「儀表」二字的意思為:「立本以示人謂之儀,也叫表。轉為法則,標准、榜樣。」《管子•形勢解》寫道:「法度者,萬民之儀表也。」《漢書玄帝紀》寫道:「河間王良喪太後三年,為宗室儀表。」對此,後人在作注時專門指出:「儀表者,言為禮儀之表率」。本意為「立木以示人」,進而引申為人們的行為准則以及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榜樣和表率作用。 儀表端莊、穿著得體、舉止文明,是法官職業道德規范的一項重要內容。法官作為一種社會職業,代表國家行使權力、承擔義務,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而儀表端莊、裝束得體的要求恰恰出於法官的職業性質。要求法官著裝規范、得體,一是由於法官職業莊重嚴肅;二是由於法官代表國家履行職務,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徵。三是由於作為人民法官,形象和言談舉止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本身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如果穿著花哨,儀表不整,必然會損壞人民法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如果法官亂著衣裝、歪戴帽子接待當事人,就很容易毀損人民法院的威望和聲譽。
因此,筆者認為,有兩點建議:第一,我們應當結合中國的特色,設計中國式的法官服裝和配飾。比如,採取古今結合式的服飾,但必須要有頭巾、帽子類。第二、根據所處的地區不同,四季服裝的配發,應當結合四季的特點發配。北方應當有防寒的法官服飾,以防不測。而且法官也能夠在嚴冬季節里,到農村去做當代的馬錫五。
『捌』 法官的法袍代表了什麼(下)
司法現在經常在政府與人民之間充當中立的裁判,所以它承擔著更大的使命,而且這個使命不容易承擔。司法操縱著生殺予奪的大權,這樣巨大的壓力承受在一個常人的肩膀上,人們往往覺得心裡不塌實,所以需要把這個常人加以包裝,包裝得和人不一樣。頭發一定要怪怪的,衣服要不同,這樣無論給衣服之內的人還是衣服之外的人都有強烈的警醒,那就是說我做的工作不是一個平常的工作,我所做的工作涉及到人命關天的的事情,我所做的工作涉及到法律准則的統一,這么重要的工作我一定要認真的做。穿上這套衣服以後,其他的人也會對他有強烈的期望。我想這是把法官營造得非常奇特非常不一樣的作用。
軍警式的制服所營造的氣氛,就比較簡單了,那是一種工具化的氣氛。穿這身衣服的人其實沒什麼了不起,他不過是個服務的角色,他是完整我們另外某種價值的輔助性的角色。中國的法院一直處在權力的邊緣,司法機關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只不過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我是1978年開始學法律的,進學校前還是作為絕密專業招生,一定是苦大仇深出身的人才可以學法律。進去以後就教育我們要做無產階級專政的「刀把子」,法律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一個人磨得鋒利,「黨指到哪兒就砍到哪兒」「社會主義一塊磚,東南西北任黨搬」。我們看到長期以來司法機關的角色,法律人的角色,就是服務者。52年為反右服務,56年為反胡風服務,57年為反右服務,58年為大躍進服務,「三馬齊出動,擰成一股繩,下去一把抓,回來再分家」。我們現在看當時的報紙很好笑,但都是現實。66年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服務,服務不長時間,法院就被軍管了。我還曾接到一個當事人寄來的當時的判決書,判處他反革命罪,這個判決是山東煙台軍分區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法委員會作出的。當然文革以後恢復法院,為改革開放服務,後來為商品經濟服務,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現在又為西部大開發服務。法院總是個次要的角色,並不是個神聖化的角色,如此次要的角色當然不需要那樣奇特的包裝,所以穿了一身軍警服。這是我們說的第一個層面的含義,法官是一個特殊的神聖化的角色還是一個工具化的角色。
第二個方面的含義是穿著法袍的人有一種獨立感,他是獨立的職業,獨立的人。司法的角色象徵著獨立性,法官的最重要的品質是獨立。為什麼司法要獨立?其實每一個法官要獨立,是因為法官處理案件,行使權力只在法庭之中。在法庭中行使權力的過程需要一種對人的觀察。比如在司法過程中,我們為了查清案件的事實。離不開當面鑼對面鼓地觀察。證人在作證之前要宣誓,宣誓之後法官會向他反復強調,你已經向上帝宣誓了,現在你說的話如果有假的話,你不只是對我撒謊,你是對上帝撒謊。這對人心理上有警醒感,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是辯證唯物主義,天不怕地不怕,向毛主席宣誓也沒有所以我們現在偽證特別多。當偽證率很高的時候,說明一個民族道德,倫理層次的下降。
證人在作證時,法官要觀察他有沒有作偽證,神色怎麼樣。我們古代有句話「以五聲聽獄訟」,為什麼他臉紅,為什麼他口吃,為什麼發抖?這時法官必須當面觀察當面判斷,這樣的職業需要長期以來在法庭積累的經驗。在西方國家,尤其在美國和英國,對法官的選擇是非常講究的。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法官老的好,律師少的俏」。法官越老越好,老的才有經驗,老了才能對人情世故作出一些判斷。我曾經說我人生中最大的災難就是在大學畢業實習期間去讓我去處理離婚案子,我怎麼去處理?我還勸大家,「一日夫妻百日恩」。像我這樣一個嘴上無毛,從沒結婚的人怎麼給人家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在英美國家,包括香港,通常不會出現40歲以下的法官,通常從執業十年以上的律師或者檢察官隊伍里選任。
一個法官最不好的是容易被迷惑,經常心裡拿不準。從前有個法官,聽完原告的陳述後對原告說:「你說的對太有道理了。」再聽被告說,說完了,對被告說:「你說得對呀,你說得真有道理。」旁邊的書記員說:「法官大人,不可能兩方面都的對的,因為他們是對立的。」法官說:「哦,搞了半天原來是你說的最對。」法官需要良好的判斷力,法官這個角色不需要搞年輕化。當然年老的需要有一個補償,這個補償是法官基本上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不能強制退休。美國的霍姆斯大法官62歲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一直干到91歲。他一坐在法庭上,白鬍子,白頭發,黑法袍,真正給人一種司法的威嚴,這能帶來一種重要的效果。有時候司法處理的問題,不一定有很明確的是與非,沒有什麼真理不真理的問題,司法所解決的問題不過是一種平衡術,這就是為什麼古羅馬人給法律下的定義是「一種公正善良的藝術」。這樣的藝術需要偉大的藝術家來表演。
說明這個道理的一個經典案例是婦女有沒有權力墮胎的問題,女權主義者們的口號是「我的身體我的自由」,老娘要把肚子里的東西做了你管得著嗎?法律,什麼法律!都是臭男人們制定出來限制我們女人的,兩千來的法律歷史都是一部男人欺壓女人的歷史。那天我給我們00級新生開迎新講座,我一看不得了,這屆女生佔百分之六十多了吧,相當可怕。我作為一個男教師深感憂慮。將來恐怕法律要變成女人的聲音了,現在法律基本上還是男人主導的聲音。女同胞認為不允許墮胎的法律是對她們一種不合理的限制。有道理,這種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另一方面,保守人士看來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不是殺人嗎?當然是殺人。搞法律的人在那裡搞了個虛偽的說法,認為人的生命從出生之時開始,這是虛構的東西。真是這樣嗎?不,人的生命是從受孕開始,沒有上半場哪有下半場,沒有十月懷胎,那有一朝分娩。那不是生命是什麼?你為什麼要懲罰在大街上殺人的人,為什麼不懲罰在醫院殺人的人?有區別嗎?我看有區別,區別就是在大街上殺人時對方可以反抗,可以正當防衛,而在醫院殺人這個小生命從來不跟你交涉,從來不搞正當防衛。選擇更殘忍的方式殺人者難道不更應該受到懲罰嗎?我想問問大家這裡面有道理嗎?不。其實法官很難判決這樣的案件,這是一個所謂的「艱難案件」。但法官又不能不判,這時唯一可以求助的是法官的崇高威望。實際上這樣的判決無法獲得人民普遍真正的擁護。現在我最不喜歡法院系統流行的一句口號是:做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做人民滿意的好法院。現在法院正在開展這樣的所謂的「雙滿意」的活動,還要評「雙滿意」標兵。怎麼可能是雙滿意,叫人民都滿意,最多隻有一半的人滿意,那就是勝訴的當事人滿意,敗訴一方的人覺得不滿意,有時甚至勝訴的一方也不見得都滿意,因為許多人覺得勝得還不夠,勝得不過癮可見司法常常在一條艱難的路途上跋涉,作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法官,法院必須要有崇高和獨立的地位。
在我們國家這種獨立還不具備。我們講司法獨立,講法院獨立,基本上講的是整個法院系統獨立於外部,而基本上不講法院個人的獨立。有一種說法:現在的法官你控制他還這么差,搞司法腐敗,什麼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還說法制不健全。我自己正在做個論證,希望人們意識到這種思路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會使我們的法官素質越來越低而不是越來越高。大家想想,我們的最高人民法院在1988年下半年的時候對外招考十名高級法官,我知道那個高級是什麼意思,就是處級法官處級審判員。當然從外面招進去就是處級,那對最高法院來說也是破例。然後報紙,電視都來宣傳,最高法院招十名高級法官,條件是大學從事法律教學的正教授,研究所里從事法律研究的正研究員。一級律師,國家機關從事法律工作正處級以上幹部,最後一條是北京戶口。上有一篇文章對最後一條做出批評,題目是《北京是誰的首都》。認為最高法院的這種做法有一種地域歧視。這樣的招法官的做法受到了社會的普遍冷落。到報名那一天,最高法院的工作人員一大早就非常興奮的擺桌子,擺椅子,新聞媒體的「大炮」都架在門口了,天啊,幾天下來就只有幾個人報名。(笑聲,掌聲)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中國最神聖的司法殿堂對這些學者律師毫無吸引力?而在西方國家,被人們任命為最高法院的法官那簡直是全國甚至全世界矚目的事情,是多麼光榮而神聖的選擇。可是在中國沒有人報。我曾經問過我的幾個同事為什麼不去報,他們說「去哪兒干嗎」?真的是這樣,我跟同學們講過,全國最好的一個位置就是北大法學院的教授,,比那些高官們好得多,收入比他們高,而且還自由,到最高院干嗎?到最高院我可以發表我的文章嗎?不,你發表文章要謹慎,因為人家會以為你代表最高法院,所以最好不要寫文章了。到最高法院做個審判員,我能夠寫體現我的個性的判決書嗎?我應點語言的追求,引證一點國外的判決注釋里有點外文。不行!能不能要求庭長別審我的判決書了,我的判決書是我的判決書,不是庭長的。不行。現行的官僚體系不允許有這樣的個性化的行為存在。那我去干嗎?我在這兒挺好的,從來不會發表文章還要院長審查通過。在最高法院那個毫無個性的機器里做一個毫無個性的螺絲釘,我不去!
法官的獨立性是法官得以公正,得以在社會中展現正義力量的非常重要的保障,而我們現行的法官制度是官僚化,等級化的法官制度,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法官法》修改過程中,草案中有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法銜制度」。當時我問法銜制是什麼意思,回答是:因為現在法官外表上看不出來什麼級別,體現不出等級,所以要借鑒軍隊的做法,在外表上加以區別,比如一級大法官,一個大星,二級大法官兩個星。我說你們現在服飾夠別扭的了,還要搞一個法銜制。軍隊為什麼要搞軍銜制,因為軍隊最重要的是服從,軍人應該很清楚的知道應該服從誰,應該指揮誰,那不需要兩個人認識,只要用軍銜來區分級別,以便確立軍隊里的等級,這是軍隊勝利的前提條件。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第一條: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但是法官需要這個特色嗎?我們現在在實行四等十二級的制度,不斷暗示法官級別,暗示高級法官可以支配低級法官,低級法官要服從高級法官。司法的行政化非常嚴重,最重要的表現是等級化。科舉制的長期實行使我們今天建立了一個新制度的想像力受了極大的局限,我們設法想像除了官這套評價體系以外還有什麼別的評價體系。比如醫院有處級,局級,副部級,和尚杭州靈隱寺的主持是局級和尚,是政協常委。大學也是,前一段時間我們的報紙登著「教育部決定北京大學是副部級大學,我校校長黨委書記享受副部級待遇」。我說北大真是降尊紆貴,多麼有尊貴的學校,歷史比國家歷史還長,校長地位絕不比國家元首低,何必搞個副部級來當。哈佛大學校長從不把國家總統放在眼裡,他也是個「總統」啊,他的名號和總統的名號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他指揮下的「小國家」歷史比美國的歷史可悠久得多。那才是一個大學的尊嚴。
法袍的第三個寓意是,在法袍這一古老的服裝樣式下,法官必須要維護一個職業的完整,維護行業的悠久傳統,它提醒著我們這種角色的特色。這就涉及到法治的問題。在許多國家裡你會發現,不同的行業對社會變革的反映不盡相同,有的行業喜歡變革,喜歡進步。比如年輕人喜歡社會進步,社會變革;文學家很喜歡社會動盪,詩人很少有人寫歌舞昇平的詩寫出千古詩名的,偉大的詩人都是寫人類的痛苦,社會的動盪,所謂國家不幸詩人幸;當然職業革命家喜歡革命;歷史學家喜歡革命,現在社會平和了,我想寫當代史的人簡直無聊透頂,只能年復一年地寫:「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誰看啊!但是法律這個行業偏偏培養一個人保守,穩定,不那麼激進,千方百計維護既定價值的習性。可以說,今天所說的「法治」之所以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嚮往,是因為它最大的好處是讓我們受到某種過去的規則的制約。法治有幾條黃金定律,一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律沒有規定的,你盡管去做,沒有人會懲罰你。「法不溯及既往」從前我們審判林彪,四人幫,覺得那是國家法制民主的里程碑,今天回過頭一看,好象還是存在某些問題。因為審判時用的1979年制定的法律,而他們犯那些有罪的事都是文革期間,這就違反了法治的原則,開了一個相當不好的先例。規則一定是提前存在的,行為是後來發生的,這樣的法律才可以遵循。法官每遇到一個案件,他不由自主的就回頭看,看過去發生的種種,看有沒有法律的規定。這個法律在有些國家能延伸到兩百年前,在英國有些法官,現在還在引用14世紀的法律或判例。托克維兒說:「英國人喜歡他們的法律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法律好而是因為他們的法律老,」老的才是好的。《封神演義》里的申公豹腦袋被人砍下來了,後來發現砍錯了又給安上去,結果安倒了,臉到後面去了。申公豹走路的時候往前走就是往後走,往後走才往前走。我們今天的語言里也有,說未來的時候我們說「今後」,說過去的時候我們說「從前」我們的文化到底後走還是朝前走搞不清楚。我們的記年方式和西方人不一樣,西方公歷永遠向前走,我們六十年一甲子,是繞著圈子走。
法律家就是不停的朝後看,總是用過去的規則來限制今天的行為。當政治家頭腦發熱的時候。法律學家總是拽拽他的衣袖或者給他當頭棒喝。這種穩健的保守主義在許多社會里創造了重要的價值。加上法官年齡老的特徵就使得法律家保守的特徵更顯露無遺。另外,又加上法官不受民意制約,更使得法官可以深謀遠慮。在每個這個民主的國家裡,三權之中的司法權,老百姓拿它沒辦法,總統任命法官,全國聯邦法院的法官八百多人全部由總統任命,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民主的程序,而且總統一旦任命,法官就變成了斷線的風箏,總統沒辦法控制他,每個法官都保持嚴格的中立。人民沒辦法控制他,法官在他的正當行為期間終生任職。我們發現三權分離的制度是民主政體與貴族政體相互妥協的產物,尤其是在司法領域中。總統這邊,老百姓不高興他就當不了,當上了老百姓也不高興,過四年他就要下來;議會所有成員都是民選產生的,但司法老百姓就無可奈何。而且,憲法中明確規定"國會不得制定減少法官工資的法令"這是憲法里唯一規定的一個行業工資問題。國會議員是靠不住的,但有一個行業大家都認為是靠得住的那就是法官。為什麼法官不是民主產生,不受民意制約,反而是靠得住的?這是我們研究美國民主制度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
我們現在法官穿的服飾是新派服飾,不能提醒我們注意這個古老的行業,他談不上提醒法官決策是保持連續性,要注意與傳統的契合。
前不久,我在法學院的一次演講中提到,我們現在司法制度的建設有四大矛盾,第一個大矛盾是:這個社會長期以來沿襲下來的中央動員型的治理傳統與司法獨立之間的沖突。我們喜歡最上面有核心,中間有一把手,都團結在核心周圍,服務中心工作。這種情況下,司法的中立,獨立,消極性得不到理解。第二個大矛盾是:「依法治國」要求的法院居於權力的真正核心和現在實際上法院等司法機關處於邊緣化的矛盾。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在黨內政治局委員都不是,只要看這一點就知道他們根本不佔決策的核心位置,這種實際的邊緣化造成了法院現在的矛盾,一方面想討好真正的權力核心,但結果是自己越來越卑下,越來越低賤;一方面為了向社會顯示他有力量,在社會中窮兵黷武,搞什麼「執行會戰」。結果愈發邊緣化。第三個矛盾是:「依法治國」要求的法律單極化和實際法律的多極化的矛盾。「依法治國」要求法律規定自成體系。是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一套規則,由最高法院作為最終的裁判機關來加以解釋。而在實際上,有法律效應的東西多極化,我們經常看到法外有法,法上有法。比如現在流行的「雙規」,黨的紀檢部門可以讓一人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交代問題,這涉及到人身權利,這樣的權力本來只有司法機關以及公安機關在嚴格遵循法律程序的前提下才能夠行使。法律之外分明有許多規范超越了法律。最後一個矛盾是巨大的改革熱情和相關知識積累不足之間的矛盾。我們改革熱情很大,不斷推出改革新舉措,個案監督,錯案必糾,對外招考法官,電視直播庭審,但這些措施相互矛盾相互沖突,這就證明了在相關決策者的心目中,什麼叫法庭,什麼叫法官並沒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所以我們的目標並不清楚。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文明傳統的國家,在追求一個更加合理的社會過程中,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法律制度。我相信,司法改革可能會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也可能是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突破口 。所以我想,在座無論是不是學法律的,都應該背負起一個義務,那就是以各自的方式推進國家的相關制度,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法律制度朝向一個民主,自由,開放,多元的方向發展。我總是想,我們國家在奧運會上可以獲得金牌的第三名,為什麼不能在民主和法制的建設上排名世界第三呢?我相信我們中國人是有這個智慧和能力的。
『玖』 國外法官,律師戴假頭套的來歷
依照規定,西方的法官必須戴假發,這其中有點故事。假發時尚自法國國王路易十三開始,17世紀尤甚,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不少行業也將其作為標志。但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戰爭滌盪污泥濁水,革命黨移風易俗,一掃各種地位、等級的標志,現在只有英國和少數幾個國家的法院系統保持這種習慣。英國的法官以及從前英聯邦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的法官,頭上戴著一個披肩假發,律師戴著小假發,法官和律師都穿法袍,通常是黑色的。這種裝飾下的開庭,給人一種非常禮儀化的感覺。據說,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法,就可以掩去其本來面目,去除私心雜念,成為法治的化身,成為真、善、美的化身。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批評假發說,他最痛恨的就是英國式的法官的假發,陰森恐怖的小眼睛從假發後面閃著藍光的場景,簡直受人不了。美國也廢除了假發和法袍,但後來法袍恢復了。假發、法袍這樣的服飾營造的氣氛是凸顯了法官這種角色的極端重要性,這種職位的極端重要性。法官戴的假發屬於官職式假發,表示自己的官職,它要營造的氣氛是生怕你看不出來這是假發。所以這種假發戴上去以後給人一種特別"非人化"的感覺,也就是說,戴上假發的人看上去就不是個人了,它體現了要把法官當作非人非神的、半人半神的思想.
當然,現在有些地方要求不一定就是那麼嚴格,有時也會出現沒帶假發空袍子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