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有名
A.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亞軒,江西南昌人,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雲譜朱姑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2、倪征燠
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與中國二十世紀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一生沒有離開過一個『法』字。」
1906年出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的黎里鎮,中學畢業後,他立志學法,報效國家。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法律專業( 1915年法學院設立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之後留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受聘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譽研究員。1931年起先後在上海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持志大學講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法理學等課程。1946年-1948年參加東京審判。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劉墉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4、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5、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海瑞
網路-倪征燠
網路-梅汝璈
B. 全國有多少個員額法官
全國大概有抄12萬名員額法官。
《法官員額制改革已全面完成 全國共遴選出12萬余名員額法官》:
2017-07-03 12:27:03
新華網北京7月3日電(於子茹)記者今天從最高法獲悉,截至今年6月,法官員額制改革全面完成,全國法院共遴選產生12萬余名員額法官,實現了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辦案一線。
C. 為何做法官以及如何做一名優秀法官
人生有夢才精彩,法官是我人生的夢想。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終於實現了做一名法官的夢想,既感到高興又感到彷徨,因為如何才能夠做一名稱職的法官,一名好法官的困惑一直圍繞著我,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的心慢慢的也點釋懷了,好像有點明朗了。當然,我深知,這僅僅是一種初步的體會,我以後的路會更長,這種困惑將伴隨我的一生,我也必將會為此而踐行一生。
法官是法治社會的一個精英群體,如果你僅僅把它當作謀取生活的手段,就褻瀆了它的神聖。法官是一種境界,是融法律與品格為一體的境界;法官是一種人生,是在追尋正義的過程中修善自我的人生;法官是一種信念,是獲取人生輝煌的信念。正是如此,我才渴望成為一名法官,並最終實現了我的法官夢!
公正的審判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是法院職能的集中體現,是樹立司法權威即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關鍵.要做到公正審判,必須加強法官隊伍自身建設。法官,是司法機關的細胞,司法機關的司法能力建設有賴於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設.因此,從狹義上講,司法能力建設的就是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設。而正確適用法律、公正高效司法,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能力.不難看出,這是從整體上對法院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期望.但這幾個方面的能力,實際上是通過法官素質的提高來加強的.可以說,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設與司法能力建設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小流匯成江河,磚木蓋成樓房,只有依靠法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身的司法能力,法院的司法能力的提高才能實現.因此,法官在司法能力建設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其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一個淺顯的道理:合格的法官不是終身的,做一個法官,不易;做一個好法官就更難。大家都知道不進則退的道理,昨天的合格法官、優秀法官,今天不一定合格,更不一定優秀。只有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要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法官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實踐、歷練,它既是一個法官從初任到成熟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從青澀到成熟的成長歷程。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法官,我認為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法官必須不斷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承擔著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維護正義的神聖職責,只有具備完善的人格,勇於面對壓力的法官,才能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法官。法官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乃至一言一行,都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在群眾中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因此,法官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開展審判活動,領悟做人的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
並能深入其中,理解其法學原理,這是我們法官在提高自己的學法能力中尤其要注意的.學習要克服為了學習而學習,機械應付,要有熱情,能拓展自己的思維.要全面理解法律原意,整體上加以掌握,忌單個的條文片面理解,將法律條文作聖經.另一個是用法能力,即依法辦案能力.這種能力,是提高法官司法能力的關鍵.知識學來並非束之高閣,而是要運用到具體案件中,將法律作為評判案件的標准.要將法律的規定與現實社會中的現象有機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應有作用.
二、法官必須做到博學多才。法律是一門藝術,它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在未達到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從事案件的審判。法官是法律人,是國家法律的執行者和公平正義的維護者,應該具有淵博的法律知識和高超的審判技能。淵博的法律知識和高超的審判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不斷學習而獲取的。在學習中,要不斷提高兩種能力:一個是學習能力,即吐故納新的能力。孔子曰:溫故而知新,正是說的如何提高人的學習能力。法律更新很快,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吐故納新,如何及時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識,迅速掌握現行的法律。如果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沒有嫻熟的審判技能,沒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就很難勝任審判工作。
法官的博學多才,首先表現在對法律的精通與知新方面。精通,就是要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論,了解法律產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和社會作用,掌握法學原理,探究法律要旨,理解和領會立法意圖。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抓住要領,運用自如。知新,就是要學習和掌握新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有人說法官是孤獨的職業,是因為法官是一個依靠一個人的能力就能完成工作的職業,不需要很多人組織在一起來完成工作,是通過個體的思想和智慧履行職責,思想和智慧只有在獨處的環境中才會產生。思考需要自信和孤獨,孤獨是法官思考所必須的時間和空間,是閑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閑的境界。法官應該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和方向,做自己願意做、應該做的事情,從己而不從眾。當代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科學知識分化急劇,新陳代謝迅速,作為調節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法規不斷出台,新的法律知識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我們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論,掌握新法律,新要求,不斷充實自己,豐富和完善法律知識。專業知識的精通與知新,要求我們必須始終自覺地堅持學習,始終站在法律的前沿。
此外,一名合格的法官還必須掌握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既要掌握自然科學常識和邏輯學、心理學、法醫學方面的知識,又要掌握語言學、文字學和文學寫作方面的知識,還要握歷史、地理、人文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名合格的法官就是一部匯集網路的科學詞典,只有博學多才,才能細察萬象,明斷是非。
三、法官必須做群眾的貼心人。維護公平和正義,保護國家、集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是法官的神聖職責。法官在現實中要多接觸一些案例,要多深入鄉村、企業了解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了解他們的疾苦,掌握現存的一些社會矛盾和弊端,分析產生的原因及對策。通過到社會中學習磨練,不斷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只有讓廣大人民群眾信任法官,才能樹立起法律的威信。因此,我們要通過開展審判工作,努力縮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距離,用自己的全部行為教育廣和引導大人民群眾學法、知法、懂法、守法。要善於了解群眾的最關心的問題,善於解決群眾最急需解決的困難,要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體諒他們的難處與痛苦,切實為群眾排難解紛,切實保護群眾合法權益,做廣大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第一,要有一顆良心。在辦案中,可能由於個人的法律知識水平高低不同,法律適用會有所不同,那是個人的認識問題,但是如果法律事實的認定不同,那不是單純的個人認識問題,而是一個人做人原則問題,沒有一顆最起碼的做人應有的良心。古人說:法官之上是法律,法律之上就是良心,小節不察生大隙,舉頭三尺有神明,做為一名法官,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有一顆良心,一顆為民之心,為公之心,這樣才能對得起我們自已,不失自已做為一個人的根本,最起碼可以使自已所辦理的案件擺脫其它因素的束縛,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第二,要保持一顆感恩心。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並養育了我們;我們感恩社會,因為是社會成就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使我們成為棟梁;我們感恩生活,因為是生活帶給了我們磨難,並使我們能夠享受每一滴幸福;我們感恩我們工作,因為是工作給了我們生活來源,並從中體會了職業的快樂,追求到了人生的價值,當然我們也要感恩每一起案件,每一位當事人,因為是他們的每一滴血和淚,敲響了我們做人的警鍾,帶來了做人的啟示,使我們更加珍惜我們自已的每一刻幸福。因此始終保持一顆感恩心,可以使我們在百忙之於,忙的有價值,有光彩,才能樂在當下,體會出創作之快樂、唯美之快樂、責任之快樂。
第三、要有一顆廉潔之心。作為一名法官,要做到風清法正,只有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已之心,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才能抵制社會的不正之氣,才能守護住自己純潔的心靈,守住我們廉潔的做人底線。那我們就要做到六慎即:慎微、慎言、慎察、慎出、慎行、慎獨。在處理問題時一定要防微杜漸、三省五審、獨善其身。同時我們也一定要把握好四關即:人情關、親情關、說情關、委屈關。在面對自已的親朋好友時,我們一定要堅守自己的信念,要對他們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我相信是朋友,一定會給予理解和支持。當然如果是昔日領導,我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可以為之提供方便,但是這種方便不是讓你徇私枉法,而是讓你能夠在法律范圍內給予方便,實在做不到,可以實事求是的向其解釋,我相信都能夠理解,畢竟曾經他們也經歷過嘛!因此我們要做到六慎、四關很不易,但是我們一定要為之而努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不畏懼,不卑不亢,才能始終保持一顆廉潔之心。
第四、要有一顆平常心。法官也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中普普通通的人,我們沒有比他人更高的特權,也沒有比他人更高的地位,我們一定要尊重他人,我們跟他們的差別是職業不同,僅此而已。由於受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官本位思想較嚴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很多人感覺自己是個法官,很了不起,可以為所欲為,其實這是很危險,尤其是對剛進入法官隊伍的我們來說,更危險。很多已經執業很長時間的法官都知道,法官是個高危險職業,有人比喻是刀尖上的舞者,的確如此。因此我們要學會用平常心善待自已,善待工作,善待他人,始終保持一個平和心態,只有這樣,我們在對待當事人的時候,才能做到平等對待,才能不會用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們,才能不會漠視他們的權利,特別是面對一些蠻不講理的當事人時,始終保持一個平和心態,尤為重要。因此如果我們能將自己做到了平庸而不平凡的境界,那我們的人生價值也就徹底的體現出來了。
四、法官必須做到與時俱進,要有審時度勢的政治覺悟。作為一名法官,我們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這也許很多人不屑,其實我開始也有一點,認為這樣很空洞,但是我細細的體會後,我才發現這是多麼的必要呀。法官要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就要考慮國家之政策,這樣有助於辦理案件。比如:專項斗爭的開展(二搶一盜);馬錫五巡迴審判方式;調解年活動等,這些活動在對於我們日常辦案中影響是很大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內容,即便是你的判決沒有錯誤,但是社會效果不理想,也是不行的,也是不能做為一個好的判決推廣的,我們現在著重的是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法律效果是最基本的效果,但也絕不能辦案就案,一定要考慮社會效果。因此具有審時度勢的政治覺悟有助於我們處理案件。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時代的日新月異就是我們面臨的第一挑戰。執法觀念、工作方法、專業知識、業務能力都必須緊隨時代的車輪,不斷地更新、拓展、充實和提高。我們要勇敢地擯棄舊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銳地了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迫切地學習新知識,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大浪淘沙,真金百煉,去除外在約束之後,更需要的是心靈的准繩,這種准繩,對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職責而言,不能一概而論,但我認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我們只有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社會的發展,與黨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法律意識、民族意識、社會意識和責任意識,才不會迷失方向。
五、法官要有較高的悟性和較強的求知慾。 很多法律前輩告誡:上班如上學,可能同一天工作,但是若干年後,就會分出不同層次。原因為何,就在於是否具有悟性,可見作為一名法官悟性是必備的。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不斷的思考、總結,做一個有心的人。在處理事務時,善於用法律思維來考慮;處理問題時,善於用法律智慧來解決,不斷提高自己的悟性,使自已在處理事物時能夠做到游刃游余。要有較強的求知慾,由於法律是門社會科學,根基於社會生活,伴隨著社會層出不窮的問題,往往會有一些新穎事物出現,而於此同時,法律的規定又往往落後於社會生活,因此一定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孜孜不倦,努力提升自已的素養,豐富自已的知識積累,做一名知識型法官,以便於解決糾紛。很多人有這種認識,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在工作中可能只會用到20%,而很多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識你又不具備,這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汲取豐富的營養,才能使自己不斷適應新的情況,在現實中,有很多法官,他們可能學歷沒有多高,但是他們的法律知識儲備並不少,處理問題的能力很高,原因在於,他們有較強的求知慾,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到學無止境,做到終身學習。
六、法官要有程序觀念。在現實中,很多情況下,我們法官較注重實體上正義,而忽視程序上正義。而實際上,實體正義有時候法官也左右不了,程序正義法官卻是可以左右的。尤其是程序上的正義是需要被看到的,有時候很可能法官的不經意間的言論、眼神,當事人就會浮想翩翩,大做文章,實際上這也無可厚非,這些東西當事人的的確確是看在眼上的,既便是你的判決再正確,他們也會持懷疑態度,這也很正常。因此程序上的正義是需要被看到的,這也如同為什麼越是比較親近的人,我們越是沒有像對待其他人那樣,客客氣氣,結果是造成很多的誤會,這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一些被人看到的客氣,一些程序,只是單純的追求實質內容而已。
總的說來,做一名合格法官已經不易,更何況是一名好法官,但是查看一些好法官的事跡,他們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的干著不平凡的事業。就我個人認為,法官首要的任務是要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內涵,並貫徹到審判工作之中。要在轉變觀念中破解難題,要在更新思路中轉變發展方式,要把解放思想體現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在解決問題上,時刻按照優秀法官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
D. 國不可無法,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亞軒,江西南昌人,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雲譜朱姑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2、倪征燠
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與中國二十世紀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一生沒有離開過一個『法』字。」
1906年出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的黎里鎮,中學畢業後,他立志學法,報效國家。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法律專業( 1915年法學院設立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之後留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受聘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譽研究員。1931年起先後在上海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持志大學講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法理學等課程。1946年-1948年參加東京審判。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劉墉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4、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5、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海瑞
網路-倪征燠
網路-梅汝璈
E. 列舉中國歷史上的三位著名的法官
第一位 皋陶(gāo yáo) ,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桐縣皋陶村,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葬之於六(Lù),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2] ,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
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3] 。
第二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第三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1587年(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F. 有哪些法官說過的名言
1、法的核心價值是追求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
2、守義持正,巍如泰專山。嚴肅執法,無屬愧天平。
3、筷子不重打斷腰,酒盅不深淹死人。為了司法公正,請放下你手中的酒杯。
4、心無私慾,自然會直;心無邪曲,自然會正。只要我們善養浩然正氣,定能辦出公正鐵案。
5、肩負天平公正為天職,頭頂國徽廉潔乃權威。
6、古代包公尚能兩袖清風鐵面無私,現代法官更應清正廉明剛正不阿。
7、公心在胸,不止一事一案;廉字當頭,貴乎貫穿始終。
8、一心為公,莫讓先賢專美;兩袖清風,堪當今世楷模。
9、人生有三寶,謙虛、勤奮加思考;法官有三寶,公平、公正加自好。
10、親情、友情、人之情,辦案不徇私情;耐心、細心、責任心,執法追求公心。
G. 中國著名律師前10名
中國著名律師有:朱樹英、田文昌、宋中清、彭雪峰、曹樹昌。
1、朱樹英,上海建緯律師事務所創始主任。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任上海市第十、十一屆政協常務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民事業務委員會主任,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常務理事兼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
上海、北京等九城市以及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建設專業仲裁員。擔任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八所大學法學客座教授。獲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首屆「東方大律師」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建設者、全國優秀律師稱號。
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有一百多篇論文在國內外專題會議上發表,有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三本共130餘萬字的專著《建設工程法律實務》、《房地產開發法律實務》、《建設工程實務問答》,以及與他人合著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建設工程合同與索賠管理》。
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住宅商品房交易與物業管理案例評析及法律實務》均深得業內人士和廣大讀者的好評。
5、曹樹昌律師至今從事專職律師工作已經三十多年,具有深厚的法學功底和社會經驗,曾經從事企業管理、法學教學和法律研究工作。
曹樹昌律師的法律知識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知識基礎之上的,具有融法學、自然科學、管理科學於一身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的知識結構。
曹樹昌律師致力於經濟犯罪的研究和各類刑事案件的辯護,以自己的綜合實力和敬業精神最大限度地維護可能受到刑事追究或已經受到刑事追究的委託人的合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