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官危險
㈠ 當法官意味著什麼
對我而言,法官不僅僅是一份養家糊口的體面職業,法官不僅僅是身披法袍敲響法槌的居中裁判者,法官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威信與榮耀。在我的心目中,法官是法律的守護神與捍衛者,法官是公平正義的象徵與化身,法官是維護社會道德良知的最後一道防線。 所以,我認為,當法官就意味著沉重的責任。法官要通過自己公正高效權威的裁判,從法律的角度懲惡揚善,定紛止爭,弘揚法治,為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要實現這一既崇高又平凡的目標,法官就要時刻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在平凡的崗位上殫精竭慮,不敢稍有懈怠,時刻牢記法官這個稱號背後所承擔的沉重責任,時刻清醒地認識到法官所擁有的這份裁判權力,是黨和人民所賦予的,必須謹慎而正確地行使,努力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當法官還意味著持久的清貧。法官秉持公平正義,維護法律權威,這就要求法官自己要做到不為權貴折腰,不為武力屈服,不為金錢美色所打動,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要忍受得住榮華富貴的誘惑,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法理信念,依法辦事,公平裁判,絕對不能拿手中的權力作為換取財富的籌碼。這就意味著法官只能依靠那份不豐厚的薪水過日子,清貧度日。也就是說法官基本上與奢華無關,只能持平常心,過著普通而平常的日子。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能夠心甘情願過著這持久清貧的日子,才能不為外界的各種誘惑所迷惑,才能平心靜氣地、理直氣壯地作出公正的裁判,才能成為一名稱職合格、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法官。 當法官還意味著一定的壓力與風險。無論刑事、民事或者是行政案件,法官都要對案件作出自己的裁判。所謂法官辦案定紛止爭,定的是權益之紛,止的是利益之爭,有利益有權益,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有風險,有的人為了能夠在訴訟中變現自己的利益,或者對法官的生命進行威逼,或者對法官的慾望進行利誘。這對法官來說,無疑是可怕的誘惑和巨大的陷阱,一不小心會被拉下水或者自蹈火坑,輕者身敗名裂,重者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所以說法官職業充滿了風險。因此作為一名法官,要想把自己的審判工作搞好,同時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就要頂住壓力,把各種風險系數降到最低:一是保持心境平和,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潔身自好,無欲則剛;二是要堅守「三個至上」,以法律為准繩,以黨的事業為標尺,以悍衛公平正義為人生惟一要旨;三是要謹言慎行,要慎獨。一名稱職的法官要時刻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法院的形象和法律的尊嚴,法官只有為法院和法律增光添彩的義務,而沒有往法院和法律上抹黑出醜的權利!作者單位:廣西融安縣人民法院
㈡ 法官工作 危險性
這個問題不該回答,都保持沉默吧。
㈢ 法官這個職業危險嗎壓力大嗎工資高嗎
第一不危險
㈣ 為什麼說法官員額制改革面臨失敗的危險
在當下司法體制的四項改革中,員額制改革成為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一些人質版疑、誤解與迷茫,將其說權成是「不符合中國國情」,面臨失敗與危險的改革。而在我看來,員額制改革是這場改革的牛鼻子,必改不可。
過去,在非分類管理的情況下,許多法官追求的是行政級別,而不是法官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許多幹警雖有法官頭銜,但不從事審判工作;也有相當一部分雖擁有法官身份,卻被動地從事著非審判以外的調研、宣傳、管理工作,這種在其位不謀其政,徒有虛名、「無限擴大」的員額是違背司法規律的。
如果一個法院,什麼人都能獲得法官稱號,獲得法官稱號後就不審判,審判了,也不負責;如果從事審判工作,不是為了追求公平正義,而是為了追求當個科長、處長、庭長、院長等,改革就是必需的。
㈤ 法官被害,現代社會的各個崗位的危險系數是不是越來越大
2月17日下午,江蘇沭陽縣法院法官周龍步行上班至法院大門附近時,遭男子開車撞倒和持刀連續刺戳,致其當場失血性休克。
近年來,國家層面在制度法規層面給予法官的保護,也在強化。不論是「兩辦」2016年7月出台的《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規定》,還是最高法出台的《人民法院落實〈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規定〉的實施辦法》等,都在強調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職的權利。
但這些文件仍側重於對工作時間、工作區域的安全保護,而下班之後才是法官安全風險最大的時段,近期多名法官遇襲,也都發生在下班之後或者上下班的途中。由於危險在絕大多數時候處於潛伏和不確定狀態,派人對法官進行全天候貼身保護,很難做到。
但防微杜漸,嚴懲侮辱、誹謗、威脅、跟蹤、騷擾法官的行為,發現一起懲處一起;也盡量將訴訟未了的糾紛導入法治路徑,實現更獨立的依法裁決,而非讓法官作為風險的末梢承受者。
保護法官的人身安全,關乎司法權威與法治尊嚴。法官作為法治正義的捍衛者,不應成為訴訟風險主要承擔者。而保障其履職安全,也該有更多切實舉措。
㈥ 法官最怕你怎麼威脅
理論上,遭遇威脅、恐嚇的被害人可以得到相應的救濟措施。如根據《反家庭暴力》等規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院應當受理。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法院應當給予訓誡,可以根據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15日以下拘留。
而實務操作中,人身安全保護令以及其他保護措施未必能夠完美無缺地執行,甚至是難以正常實施。如當事人情緒無常,暴躁易怒的,可能經常毆打、辱罵被害人,或者威脅、恐嚇被害人,甚至恐嚇執法、司法人員。對於這些屢罰屢犯,頑劣不改的「地痞無賴」,執法人員、司法人員不可能隨時跟在身邊進行觀察和監督,被害人也不可能隨時隨地加以提防。
再者,執法、司法人員也擔心要是從嚴處理這些「地痞無賴」的話,可能招致打擊報復,以致於不敢動真碰硬,任由其胡作非為。現實中,執法、司法人員被報復陷害,傷害乃至殺害的惡性案件並非沒有。而且,根據現行法律,言語威脅恐嚇往往僅能治安處罰,不能給予其刑事制裁,因為僅有明顯傷情且構成輕傷以上的,方可構成故意傷害罪。這顯然是對作惡者的放縱,也是對老實人的變相「侵害」,無利於公平正義的實現。
法治社會不能任由「地痞無賴」式的肆意作惡者胡作非為。要知道,恐嚇威脅他人行為,雖然沒有給被害人帶來有形的身體傷害,卻給其精神和心理帶來極大的摧殘和恐懼。再者,言語威脅升級為肢體暴力和殺人行為的事件並非沒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暴力比肢體暴力的危害更大,更具有可罰性。
故而,勢必對肆意恐嚇、威脅他人者予以約束和制裁。如實施人身保護令後還可對當事人佩戴具有定位、報警功能的電子監控設備,一旦其接近被害人或越出一定界限,就果斷處罰。對於多次威脅恐嚇他人者,不妨以尋釁滋事罪論處,且在當事人出獄後依然強制佩戴電子監控設備並實行心理矯治。只有對此類行為採取強力的約束和制裁措施,方能有效保護他人免遭「地痞無賴」式侵害,讓社會安寧得以保障。
㈦ 當檢察官為什麼會有一定的生命危險
檢察官的工作內容決定了他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1、實施偵查
檢察官通常是偵查程序的主導者,在經過偵查後檢察官可以依法決定是否起訴、緩起訴(並非每個法制均有此制度)或是不起訴。因此檢察官具有篩漏功能,是案件進入刑事審判程序的守門人。而由於偵查系居於刑事審判程序之源頭,因此偵查之結果將影響審判之正確性,檢察官對此也有重大責任。
2、提起公訴
由於刑事訴訟多採取無訴即無裁判之控訴原則,因此倘無檢察官提起公訴則案件即無法開展,而有罪判決必然來自檢察官之起訴,經過兩層門檻更可確保判決的正確性與慎重。
3、實行公訴
檢察官須在審判期日上到庭論告,並須提出訴狀及證據,透過辯論,促使法官相信被告確有足夠的犯罪嫌疑。在調查證據時,檢察官亦負有輔助法院發現真實的協力證明義務。
4、協助、擔當自訴
檢察官之任務除了提起公訴及實行公訴外,在採行公訴、自訴雙軌制的法制之下,檢察官在自訴案件中亦可出庭陳述意見,或在自訴人喪失行為能力或死亡,又無人承受自訴時,可以擔當自訴人之地位。
5、提起救濟
由於檢察官是控訴制度下的當事人之一,因此可以對於裁判提出救濟,對於違法或不當裁判可以抗告或上訴,對於已確定之裁判則可提出再審或非常上訴。指揮執行。檢察官通常也是指揮刑事裁判執行的機關。
㈧ 法官是高危職業嗎
從體力和工作環境上講,法官不是高危職業。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講,比如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人命關天的判決上,法官對法律的適用也確實構成了高危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