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行政院
『壹』 行政院的地位性質
從陳馬兩任領導人對「內閣」的操作來看,台灣的「行政院」制度不同於「議會制內閣制」,即「內閣」不對「議會」負責,而直接對「總統」負責。由於「總統」和「國會」均是民選,兩者之間互不隸屬,這和美國的總統制類似,內閣當然也就不需要對國會負責。但是如果總統親政的話,將會承擔政治責任的風險,所以總統制下責任內閣的出現就成為了一種歷史的選擇。總統制下的責任內閣制,既維持了「三權分立」的大格局,又讓總統能夠超脫政治責任之外,一旦總統出現執政危機,他完全可以通過更換內閣的方式轉移矛盾焦點,而不需要自己下台。即使總統的政治危機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時候,他仍然可以通過宣布「權力下放」的方式來保住自己的地位。「總統制」下的「內閣制」,是台灣「五權憲法」理論在實踐中產生的新政治體制,它的優點在於,將選舉和治理區分開來。傳統認為選舉制度和文官制度不可調和,通過選舉上台的官員往往只知道政治斗爭和選舉,對治國則往往力不能及;而傳統的文官制度則不能代表民意,雖然行政效率較高,但容易滋生腐敗。「總統制」下的「內閣制」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總統」專心政治,而「內閣」則專心行政,「總統」通過選舉產生,然後由「總統」任擅長於行政管理的文官來執掌內閣,做到選舉和治理的最完美結合,以劉、吳兩屆「內閣」為例,「閣員」中不少是精心培養的學者,還有不少博士。
總統制下的責任內閣制,是西方「三權分立」學說和中國傳統政治傳統相結合的結果,中國古代皇帝並非都有治國的才能,往往將大權授予以宰相為代表的政府來管理國家行政事務(明代為內閣,清代為內閣和軍機處)。總統制的缺點在於總統權力太大,人民往往無法控制政府,如袁世凱時期,容易導致獨裁;內閣制的缺點是,中央沒有權威,地方各自為政,政權更替頻繁,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總統制下的內閣制,將總統制和內閣制的優點結合來,取兩者之長處,舍兩者之不足,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政治體制。
以往的「內閣」一般都作為領導人施政無能的的替罪羊,如陳水扁在位八年間,就換了六屆「內閣」。「內閣」承擔責任的慣例始於2008年民進黨在台灣「立法院」大選中失利,時任「閣揆」張俊雄向台灣當局領導人請辭未獲批准。2009年9月,為對八八水災救災不力負責,劉兆玄「內閣」請辭獲准,正式建立了「內閣」承擔政治責任的先例。
當然,這種新的政治體制,是否能夠適應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要求,則需要歷史的進一步檢驗了。
『貳』 美國的國會分為立法院和行政院+正確+錯誤
摘要 錯誤。
『叄』 台灣立委是干什麼的
台灣立委就是立法委員會,台灣立法院等同於美國參議院,等同國會,立法院的職權。
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決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等職權。凡法、律、條例、通則均需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方得施行。各機關發布之行政命令,則應送立法院查照,也得依法交付委員會審查。
(3)立法院行政院擴展閱讀:
若發現其中有違反、變更或牴觸法律情形,或應以法律規定事項而以命令定之者,立法院均得議決通知原頒機關於二個月內更正或廢止;逾期未更正或廢止者,該命令失效。預算為政府施政之根本,審查、議決預算案,是立法院監督政府施政的最佳途徑。
行政院於會計年度開始三個月前,應將下年度總預算案提出立法院審議;立法院應於會計年度開始一個月前議決;並於會計年度開始十五日前由總統公布。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亦不得就預算科目間予以增減移動。
至於總決算之審核報告則由審計長提出。立法院得經決議於會期中設調閱委員會或調閱專案小組,就特定議案涉及事項要求有關機關提供參考資料,或調閱文件原本,以作為處理該特定議案之依據。
其他如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及彈劾總統、副總統等案,交由國民大會復決;提出罷免總統、副總統案,交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民表決;
於副總統缺位時,補選副總統;對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審計長及監察委員任命之同意權;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等,也都屬立法院之職權。
『肆』 國民政府時期政權體制五院制的內涵是什麼
孫中山創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及考試等五權獨立的五權憲法,其目的是要補救三權分立的缺點,希望藉此創立五權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因為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剛剛脫離封建制度,需要一種先進並且好的政治制度,放眼西方的三權分立,孫中山創立了五權分立。但是這個制度幾乎沒有產生一點點孫中山所想要的作用,可以說一點作用也沒產生。根本沒有打到相互制約的作用。因為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就沒有完全太平過,軍閥混戰各自為政,北京政府南京政府武漢政府,政令不一,無法貫徹落實。待到蔣介石名義上統一中國的時候,蔣介石本身是靠軍隊的實力,有獨裁性質,五權分立完全無法制約,到了抗戰時期,軍事委員會處於特別時期一切權力以軍隊國家為主,所以什麼立法院考試院等都是擺設。到了還都南京憲政時期剛開始還准備還權的作為,但是很短的時間就爆發了內戰,所以再一次以軍事為主,五權分立再次成為醬油,等到退守台灣時期蔣介石還是大權獨握,不過其他機構還是恢復一點權力制約,真正產生作用是蔣經國後期然後至現在台灣的格局。說實話,台灣的政治跟漿糊一樣,亂死了,很難出現穩定的政治改革。
『伍』 行政院、立法院為什麼要加雙引號
你指台灣?政治問題
因為行政院、立法院是國家才有的.
所以台灣這個省不能稱其擁有「行政院」和「立法院」
『陸』 台灣的「五大院」是哪五大我知道有「行政院」,「立法院」
台灣的「五大院」:「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及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系事項;「行政院」對「立法院」所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重要政策有異議時,須經「總統」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復議,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員」表決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長」應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立法委員」組成,具有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務之權。對於「立法院」的職權,自1990年後經歷次「修憲」,作了較大變更。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立法院」職權尚包括:提「憲法」修正案、決議變更領土、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對「總統」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及監察委員行使同意權,並於每年集會時,聽取「總統」的「國情報告」。
「司法院」系台灣當局的「最高司法」機關,主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對公務人員的懲戒審議等事項,並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司法院」設大法官會議,院長為主席,行使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命令之職權。下設秘書處、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第四廳、參事室、會計處、統計處、人事處、公共關系室以及各種委員會等機構。「司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考試院」系台灣當局最高考試機構,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任免、考績、級俸、升遷、保障、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項。
「考試院」設考試院會議,由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及考選、銓敘兩部部長組成。下設秘書處、會計室、統計室、人事室、訴願審議委員會、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考試院公報指導委員會等機構。
「考試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幹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長綜理院務,並為「考試院」會議主席。
「考試院」設考選、銓敘兩部,分別掌理考選行政與文職公務員之銓敘,以及各機關人事機構之管理事項。另外設有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
「考試院」名義上仍為台灣當局的最高考試機關,實際上已形同虛設。
根據台灣「憲法」規定,該院是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1948年5月在大陸選出「監察委員」180人,任期6年,於1954年5月期滿。國民黨去台後,蔣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名義,決定「在第二屆委員未能依法選聘與召集之前」,「第一屆委員繼續行使其職權」。
『柒』 台灣所謂的政府機構構成
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這是1947年憲法,當時在中國大陸比較能夠體現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的原理。當然台灣的憲法也沒有這么簡單,其中一部分一部分非常復雜,這只是把大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
『捌』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在1946年《憲法》生效時,兩者有何職權上的區別
彼時的國大,相當於現在的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的重要事項。
孫中山把西方三權分立的思想與中國當時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並施行五權分立,分屬五個不同部門,即立法院、行政院、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立法院行使立法權。
『玖』 誰能介紹一下台灣的政體
台灣政治體制
「行政院」
台現行「憲法」規定「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故所有行政機關皆直接或間接隸屬於「行政院」,受其指揮監督。如「行政院」各「部、會」的重要決策皆須經「行政院會議」討論議決;行政機關向「立法院」提出的各種法案,皆須經由「行政院」提出;「行政院」及所屬「部、會」皆以「行政院」名義,向「立法院」提出預算案,向「監察院」提出決算案等等。此外,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凡非屬「總統」以及「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等四「院」的職權,都可歸由「行政院」負責。
此外,台「憲法」同時也規定「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方式有三項:
一是「立法院」享有質詢權:「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之責,「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另「行政院」遇有重要事項發生,或施政方針變更時,「行政院長」或有關「部、會」首長應向「立法院院會」提出報告,並備質詢。
二是「立法院」享有「倒閣權」:「立法院得經全體立法委員1/3以上連署,對行政院長提出不信任案,不信任案提出72小時後,應於48小時內以記名投票表決之,如果全體立法委員1/2以上贊成,行政院應於10日內提出辭職,並得同時呈現請總統解散立法院;不信任案如未獲通過,一年內不得對同一行政院長再提不信任案」。
三是「立法院」享有法律、預算議決權:對於「行政院」向「立法院」所提出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其它「國家重要事項」,「立法院」都享有最終議決權。雖然「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送達「行政院」10日內,移請「立法院」復議,復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復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1/2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應即接受決議。
「行政院院會」,是「行政院」的決策機關,由「行政院」正、副「院長」、各「部、會」首長、「政務委員」組成,「院長」主持會議,並邀請有關人員列席備詢。根據「行政院組織法」的規定,「行政院」置「秘書長」、「副秘書長」各一人。院內設「秘書處」、「參事」、「訴願審議委員會」、「法規委員會」、「人事室」、「會計室」等,處理幕僚業務。
「行政院」於1948年5月在南京成立。其下屬機構的設置歷經多次演變,至2000年5月為止,有八「部」、二「會」、一「行」、一「處」、二「局」、二「署」、一「院」、十七個「委員會」。
『拾』 國民黨行政院類似於現在什麼機構
台灣的行政院類似於我國的國務院,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專行政屬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和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台灣地區政權的機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53條規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因此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並依《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之規定對立法院負責。
(10)立法院行政院擴展閱讀:
行政院的第一任院長是譚延闓,國民黨逃往台灣時的院長是閻錫山,遷台後首位被新任命的院長是陳誠,現任院長為蘇貞昌。中國民主社會黨籍知名學者張君勱在1947年起草憲法時,設計偏向內閣制,行政院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總統政令以行政院院長副署為條件,近似內閣總理。國共內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以動員戡亂為借口,通過臨時條款賦予總統大權;國民黨政府逃台後,蔣中正長期擔任總統,並以帶有軍事專政性質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作為統治根基,導致憲法原始設計無法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