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玩律師
網上有抄一篇以《為什麼法官與律師會打起來》為題的文章。
我沒有細讀。在現實司法實踐中,法官與律師打架的現象非常普遍。一般來講,錯誤在法官。
法官徇私:法官與其中一方當事人存在某種關系,因此,堅決否定對方當事人律師的意見和建議;
法官主觀臆斷:法官審判缺乏客觀立場,一意孤行,藐視律師;
法官受到外部壓力:由於某種客觀原因,受到權勢力量的擠壓,不敢主持公正,對律師的合法行為和辯護一律排斥在外。
『貳』 曾經是法官,現在是律師是怎樣體驗
什麼工作不累?要生存就要辛苦!只要有良知公正法官的工作最神聖!如果法官對這個職業感覺很壓力,那是她心裡有鬼!
『叄』 法官最煩的人為什麼是律師
因為律師總是引經據典,化不可能為可能,玩文字和法律游戲,動不動就反對。
『肆』 法官可以教訓律師嗎
不可以,律師歸司法局管,不過法官可以對違反規定的律師出具處罰司法建議書。
『伍』 法官為什麼會一直打聽律師收了多少律師費
前幾天,一位同事向我抱怨:她向某地檢察機關遞交了一份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書,但卻遭到了檢察官的冷嘲熱諷。「你們難道不知道這個案子是不可能取保的嗎?你們遞交這個申請不就是做給家屬看,想趁機多收點律師費嗎?你們這樣賺錢也太輕鬆了吧?」一連串的鋼炮式質疑過後,這位檢察官明確告訴我的同事,檢察院是不可能對此立案的。
無獨有偶,我想起了兩年前我自己在某中部省份一家基層法院的遭遇。我帶著委託材料去約見法官,承辦法官看完我的律師證,突然問我:「這個案子,你收了多少錢?」我說:「沒收多少錢。」這位法官追問:「你們大老遠從上海趕過來,收費不可能低。再說了,你們這個當事人是大老闆,家裡有錢著呢。你們肯定不會低於X萬元吧?」我不置可否,但這位法官還想繼續追問,我趕緊把話題岔開了。
類似這樣的遭遇,我相信絕非個例。因此現在我每到一地辦案,都會叮囑我的團隊成員,避免向辦案人員透露律師費金額。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有些辦案人員的心態真的很不好。他們喜歡拿自己的薪資待遇和律師費做比較,進而容易導致心理失衡。少數人甚至由此產生逆反心理或報復心理,律師收費越高的案件,辦案人員的處理結論可能會越嚴苛。
我做過七年檢察官,了解一些司法辦案人員的真實心態。相當一部分人,魚和熊掌都想兼得。他們經常抱怨自己的收入是如何微薄,羨慕某某律師一個案子能掙多少。但如果你讓他辭職做律師,多數馬上就會變得猶豫起來。司法人員收入雖然不一定很高,但大多能保證當地的中上游水平,並且是風雨無阻、旱澇保收。更重要的是,司法人員社會地位更高,更受社會尊重。而律師的收入完全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社會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語。既想有律師的收入,又不想冒律師的風險,這樣的想法本身就不夠健康。
律師是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化職業,每個律師的收費標准都不一樣。雖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總體上遵循著供求關系定律。市場對某位律師的需求越大,他的時間成本就越高,收費標准自然也就越高。現實情況是,律師業總體供大於求,案源稀缺,大部分律師都需要通過價格戰來爭奪案源。因此,只有少數律師通過長期艱苦的努力方能脫穎而出,成為賣方市場。市場是理性的,沒有哪個律師一入行就能躺著說自己值多少錢。一些司法人員只願意盯著收費高的那一小部分律師,卻選擇性忽略律師業的二八定律和大部分律師的生存狀況。
姚明在NBA打球的時候,年收入上千萬美元。於是就有國內媒體拿姚明的收入和教授、官員做比較,認為後者對社會的貢獻更大,質疑姚明的高收入加劇社會分配不公。姚明對此僅簡單回應:「我們這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不能比較。」一個是官僚系統,一個是市場系統,這兩個系統的運作機理和定價機制完全不同,硬要把兩者綁在一起做比較純屬庸人自擾。
雖然有人對律師收費制度有所抱怨,但律師業必須走市場化的道路。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律師重新回到政府財政供養的狀態將會怎樣?律師和司法人員的收入是拉平了,但律師的職業生命也接近消亡了。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怎麼相信政府供養的律師會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刑事案件中,當事人怎麼相信政府供養的律師會站在偵控機關的對立面?即便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如何相信政府供養的律師不會私下偏袒、甚至勾結對方當事人?所以,在制度層面,律師收費市場化的真正含義是:用契約的方式建立信任紐帶,用市場化的方法制約公權。
司法人員要以健康的心態對待律師的收費,同時國家也應當充分保障司法人員的薪資待遇。這些年,我一直在公開場合呼籲給司法人員加薪。我甚至說過,只要公檢法人員編制翻倍,薪資待遇翻倍,即使其他的改革什麼都不做,現有的司法問題也至少可以解決一半。法官必須是一個社會的貴族,必須免於物質和經濟的匱乏才能心無旁騖的去追尋和伸張正義。當一個法官整天盯著律師的口袋和收入的時候,他實際上已經暗暗張開了權力尋租之口,並且已經開始轉身背離正義而去。
司法人員的個體心理問題也許還在可控范圍,令人擔憂的是,近些年對律師收費的鉗制開始走向公開化。比如多個地方的辦案機關,公然凍結律師收取的費用或者強行要求律師退費。這樣的行為如果得不到有效制止,整個律師制度都將危在旦夕。尊重和保障律師合法權益,不妨從尊重和保障律師的合法收費開始。
『陸』 當法官好還是律師好
那要看你是 喜歡穩定 還是喜歡高收入,相對來說 法官的社會地位肯定比律師高,但是,收入也許比不上律師,律師如果做得好的話,收入一般都會比法官高。如果你不是那種很喜歡折騰,耐不住寂寞,或者追求高收入的話,還是做法官比較好,如果自己是一個喜歡折騰,喜歡追求高收入的人,喜歡自由自在,就去做律師。不過我還是建議你,不要輕易的辭掉法官的工作。律師沒有你想像的那樣風光,律師做得好的,當然 很好,但也是少數, 大多數的律師收入是很一般的。你現在的年齡 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你的社會活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關系網路,你看看那些做得好的律師,都是社會關系廣泛,呼風喚雨,逢場作戲,能說會道,見風使舵,活躍分子。如果一個人的社會活動能力一般的話,最好不要輕易的辭掉自己穩定的工作。這是我的建議。不要只看到那些成功的轉型者,還有很多失敗的轉型者,人們都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完整的看你前面的內容,如果說收入只有2000元的話,我覺得你可以出來試試,如果你老婆有比較穩定的工作的話,你可以出來闖闖,未必非要到石家莊,可以在自己的縣里做律師。
你的收入的確不高,如果不是對政治特別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出來試試。還可以到企業去做法律顧問,等等。
我以前到各個律師事務所 去過,見過一些律師事務所,真正很優秀的律師還是少數的。大多數還是在的混日子。
不過也要有自己不再是國家公職人員 只是一個普通公民的心理准備。面子能不能拉下來?也就是你對政治地位是不是很在意? 還是更在意 自己的理想。
『柒』 經常聽到法官改行當律師,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很多的法官之所以會選擇改行當律師,主要是因為當律師比較自由,也比較能掙錢。法官和律師這兩個職業其實在本質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很多的法官在當膩了法官之後,就會轉行當律師。法官和律師這兩個職業,在整個社會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現代社會,很多的法官都會辭去法官的工作,轉而去當了律師。關於為什麼很多法官會選擇轉行當律師?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不管是法官還是律師,這兩個職業在整個社會中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一個社會要想有一個正常的秩序,要想讓正義永遠得到伸張,法官和律師這兩個職業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為這個社會上有了法官和律師,很多的事情才能夠真相大白,很多的人才不會蒙受冤屈。所以不管是法官還是律師,這兩個職業都是很重要的,而且也都是非常崇高的。
那麼你覺得為什麼很多法官會選擇轉行當律師呢?歡迎評論區下方留言。
『捌』 為什麼法官當律師的多 律師當法官的少
說起從優秀律師中選任法官,當然是好處多多。諸如有助於減少法官腐敗,有助於提高司法權威,有助於改造政治生態等。據報道,現在,肖揚院長又提出了這個話題,無疑對這項改革由倡議向制度現實邁進給了有力的推動。不過,我認為有必要對於推動這項改革時可能遭遇到的一些困難作些梳理,以便未雨綢繆,通盤兼顧,避免一項新改革出台始於轟轟烈烈,終於無聲無息的結局。
從世界范圍看,法官選任的候選人背景無非是兩種,一是歐洲大陸模式的起始從業型,即一個人自完成法律教育和司法研修之後便進入法院,從助理法官開始,數年之後就具有了獨立法官資格。高等級法院的法官往往都是循著審級的路線逐漸升遷而來。另一種模式則是英美國家的轉職任命型,沒有人可以從法律職業一開始就擔任法官,法官的基本來源是律師以及檢察官(在英美的制度理念里,檢察官不過是國家聘任負責追溯犯罪、維護法律的律師而已)。
就維系一種公正的司法體系而言,兩種模式之間原不存在優劣高下。能夠形成不同的法官選任制度,是跟特定國家的歷史演進、法制結構以及法官在法律秩序中的角色等有著密切關聯的。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法官選任辦法呢?首先需要看到的是,我們缺乏英美國家相關制度得以形成的那種歷史背景,尤其是判例法對於法官知識結構的特殊要求,在我國這樣的成文法國家裡是不存在的。在判例法的環境下,法官是憲法和法律的基本解釋者,甚至是法律發展的最重要的推動者。由於確立了遵循先例原則,所以法官肩負著通過個案的判決對於後來的法律人乃至整個社會加以說服的使命。在近代民主制度確立之後,由於不受民意的直接制約,法官的權力更成為對於民主決策予以平衡的獨特力量。從最具職業聲望的律師以及檢察官中選任法官,無疑是確保法官完成解釋憲法和法律、推動法治發展乃至平衡民主這類重大使命的基本前提。從我國的情況看,盡管過去的二十多年間,法院以及法官的地位有了長足的提升,但是法官選任標准還需要改進。
如果再深入到司法權運行的具體過程觀察,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司法系統仍有著一定的行政色彩。這種現實在影響司法公正最大化的同時,也減弱了法官職業對於優秀律師的吸引力。作為法官,對於他所審理的案件,享有獨立的權力(當然也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有時還能夠在判決書的內容或修辭上留下深刻的個性化印記,這是法官職業最具魅力的一個方面。而上命下從、刻板僵硬的司法模式,又如何讓資深律師欣然前往呢?
法院難以吸引優秀律師進入的第三個原因聽起來有些俗,但是在設計制度時卻無法迴避,那就是法官的收入較律師太過低下的事實。法官收入比律師平均要低些,即使是英美國家也是如此。之所以一些優秀律師不惜付出收入減少的代價也要做法官,是因為前面所說的法官的崇高地位、獨立權力、彰顯知識與智慧以及終身任職等所帶來的巨大補償。盡管如此,法官的收入也不可過於寒酸。像我們的現實,律師的合法收入往往是法官合法收入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心態嚴重失衡的法官就很容易生出其他想法:或者利用自己的權力(即便是不獨立,但是責任的模糊反而更方便利用)牟取私利,或者乾脆辭職下海,合法而逍遙地去賺大錢。事實上,近年來法官下海當律師的情況可謂不少,而反過來,由優秀律師而當法官的卻是寥寥無幾,僅有的幾例還是受命擔任院長或副院長。
他們與其說是看重法官職務,不如說是沖著行政級別去的。
最後,現在律師的數量也不足以給我們的法官提供充足的選任資源。目前全國律師數量不過13萬,而法官卻有20萬以上,這跟美國的從80多萬律師中選3萬多法官形成了強大的反差。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是增大律師規模,同時也可以考慮大幅度減少法官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