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法院
❶ 三權分立制度下法院和國會的資金從何而來
呵呵,沒學過歐美法制史。
但是我覺得應該經費是國會批準的。
在歐美體制下,經費不是政府控制的,而是國會下院也就是眾議院控制的。
當時來源主要是納稅人的稅收,罰沒,捐獻等等。
國會議員的工資一般是象徵意義的,純粹是為了代表選民或者代表本利益階層在國會中表達意願而已,不是為了領工資當議員的。
所以國會的開銷不會太大。
司法系統的經費由司法系統申請國會劃撥,跟我們國家的年度預決算一樣的。臨時的支出臨時向國會打報告。申請劃撥。
❷ 中國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什麼
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象徵諸侯權位的金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
第一部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在總結春秋以來各國公布成文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法經》。
第一次改法為律: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改革,此次變法在中國法律發展史上寫下重要一筆,史稱「商鞅變法」。
第一次廢除肉刑:西漢時,文帝開始刑罰改革直接起因於「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官為奴,替父贖罪,並指出肉刑制度斷絕人自新之路的嚴重問題。文帝為之所動,下令廢除肉刑。
第一次「八議」入律: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時,以《周禮》「八辟」為依據,正式規定了「八議」制度。「八議」制度是對封建特權人物犯罪實行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
第一次「官當」入律:「官當」是封建社會允許官吏以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權制度。它正式出現在《北魏律》與《陳律》中。
第一次規定「重罪十條」:《北齊律》中首次規定「重罪十條」,是對危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十種重罪的總稱。把「重罪十條」置於律首,作為嚴厲打擊的對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懾力量。
第一次廢除宮刑:南北朝時期,進行刑罰制度改革在歷史上第一次廢除了宮刑制度。
第一次規定「准五服以治罪」:《晉律》與《北齊律》中相繼確立「准五服以治罪」的制度。服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喪服為標志,區分親屬的范圍和等級的制度。
第一次死刑復奏: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死刑復奏制度,為唐代的死刑三復奏,打了基礎,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強了皇帝對司法審判的控制,又體現了皇帝對民眾的體恤。
第一次設立大理寺:北齊時期正式設置大理寺。大理寺的建立增強了中央司法機關的審判能力,也為後世王朝健全這一機構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一次規定「十惡」:隋朝《開皇律》在「重罪十條」的基礎上加以損益,確定了十惡制度。
第一次建立法官的迴避制度。《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肯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
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是《宋刑統》,其全稱為《宋建隆重詳定刑統》。《宋刑統》是一部具有概括性和綜合性的法典。
第一次以六部體例的定律:明太祖朱元璋編修並頒行天下的《大明律》一改傳統刑律體例,更名為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格局,其律文簡於唐律,精神嚴於宋律,終明之世通行不改。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清廷憲政編查館編訂,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君主的絕對權力,維護專制統治。
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拋棄了舊律諸法合體的編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罰等專屬刑法范疇的條文作為法典唯一內容,將法典分為總則和分則;確立了新刑罰制度,規定刑罰分主刑、從刑;但該法並未真正施行。
第一部商律:《欽定大清商律》,1904年1月頒行。
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公布的一部重要的憲法文件。也是中國憲法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一部近代史上正式公布的憲法:北洋政府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中國近代史上首部正式憲法。作者: 鄭學禮
(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報
❸ 中國法制史,憲法,法理學該怎麼樣復習
下面是我收藏的 你可以參考一下 ^^
不要在某個問題上孤軍深入吃力鑽研,而是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先從面開始打下基礎,再由面到點尋機突破,作稍微深入的研究,最後再由點到面將深入的認識融合為一個整體。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知識點也是普遍聯系的。將知識點聯結成一個網路,考試時不會遺漏要點,論述時全面周到。復習最好應該達到這樣一個水平:能夠用一根線索將全書主要內容串起來。比如用民事法律關系為線索,可以串起民法。
涉淺水得魚蝦,涉深水得蛟龍,涉深水後回頭捉魚蝦,高屋建瓴,自然容易很多。
考試心態問題:根源
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我非常贊同,並且認為這同樣適用於考試。
但是,我反對把心態簡單化,以為樹立正確的心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人推薦很多心理療法,如「精神勝利法」。我認為這治標不治本,效果有限。解決問題的根本在於挖掘心態出問題的根源。我認為根源有二:第一,擔心考試結果。有人將考試結果看得很重,甚至關系生死,以為考不上就無法生存,結果是心理負擔沉重,徒增煩惱。第二,擔心考試本身。什麼考察基礎、考察能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等等,高深得讓考生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具體會考什麼、怎麼考,加上激烈的競爭,實在嚇人。
第一個擔心,其實完全不必要,我將它歸結為「愚蠢」。本人不會算命,也不屑推薦靈丹妙葯。我建議,一旦冒出這個念頭,馬上提醒自己:我是不是在犯傻?
第二個擔心,我將它歸結為「無知」。無知是很正常的,這種擔心只能通過學習解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考試成功,就要研究考試。許多考生只知道埋頭讀書,卻不用心研究考試,卻迷信輔導班、輔導書的胡說八道,十分可惜。
考試就是考試,有它自身的規律。考試和學習、能力等不能劃等號。既然不得不面對考試,就應該認真研究。不能把研究考試視為「投機取巧」,以為以之取勝不光彩。
我在中國一流的法學院聽過課,也上過考研輔導班,買過考研參考書,我的感受是「不過如此」。我最大的收獲不是什麼考試秘訣,而是能夠冷靜對待,客觀研究考試。一旦將心態擺平,平靜地面對考試,考試將不再痛苦。希望本文能幫助讀者達到這個目標。
復習范圍:正確對待
考研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復習范圍。有的學校不指定教材,不公布歷年考試題目,而弄清復習范圍十分重要。法律碩士聯考似乎不存在這個問題,聯考科目的命題范圍和出題依據是兩本書: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編寫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考考試大綱》(簡稱《大綱》)和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司法部法規教育司組織編寫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考考試指南》(簡稱《指南》)。另外,歷年聯考題目也是公開的。
劃出考試范圍有利有弊。有利之處是束縛出題人的手腳,使考試內容、形式定型化甚至機械化,但減輕了考生負擔。弊端是學生過分吝嗇,不願超越考試范圍一步,以為將指定教材知識點記住就行了,不願浪費精力把握教材內在的知識體系。結果,碰到稍微陌生的問題就懷疑「超綱」,出題稍微靈活就不適應。正確的態度是:指定教材無論厚薄,都要透徹掌握。
有的考生擔心考試難度增加,如果僅僅看指定書目會考不出理想成績。我認為教材內容很基本、很全面,考試的答案全在其中。如果熟練掌握,不可能得不到理想成績。在書本還沒有熟悉之前鑽研什麼難點、熱點或疑難案例,做模擬題,上輔導班,效果會很差。當然,在打好基礎之後做這些事情,效果就會不同。
另一個問題是每年考試內容可能有變動。應對之道有二:第一,調動一切資源,收集內幕信息。但是,我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宜在這方面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否則得不償失。第二,以不變應萬變。大家可以驗證,歷年考試內容都沒有大變。考生可以按照上年的大綱和指南准備當年的聯考,打好基礎,新大綱和指南出來之後再學習調整的部分,填補到已有的知識框架中,這並不費力。
復習深度:假象
因為法律碩士只允許非法律專業考生報考,考的卻是法律專業課,不可能考得很難。法學雖然博大精深,法律碩士聯考也只能涉及冰山一角。法律碩士聯考三門專業課程的考試基本上憑一本《指南》即可應付,而要參加法學研究生考試,通常需要多幾倍的閱讀量,難與易的差距可見一斑。
在考研復習深度問題上,我的感受是「無深度」加「假深度」。「無深度」,指對選擇、填空、判斷正誤、名詞解釋、簡答之類題目類型,官方的說法是考察基礎知識,實際是書本中有現成答案,背誦教材即可。至於如何背,大家可以各顯神通。「假深度」,指對論述題,官方的說法是考察能力為主,沒有完全現成答案,頗讓一些考生害怕。其實,受考試方式和考試時間的限制,頂多能在一道題目上寫出兩千字左右,無法更充分地展開。答案的主體框架書本上有,只要在此基礎上,翻閱幾篇學術論文,填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新觀點或者新材料做裝飾,以吸引考官的「眼球」,就可以拿到比較高的分數。
如果按照本文下面推薦的階段循序漸進地學習,把握學習深度就不成問題了。開始階段要求對某個知識點深入掌握是做不到的,比如上輔導班,老師要求對某問題「了解」、對某問題「理解」、對某問題「全面把握」等等,對於書讀得不熟的學生意義不大。復習到最後,全部知識體系一目瞭然,重點非重點自然會突出出來。
復習階段:三步走
法律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概念繁多,理論艱深抽象,讓人感覺不知如何著手。翻閱兩三遍,不知所雲。幸虧我政治成績優異是從背誦口號和語錄開始,於此得到啟發,於是我從教材中摘抄重點語句,死記硬背。記憶熟練後,再深化、展開。碰到試題竟然能生搬硬套。我感到興奮,又感到悲哀!
我的經驗是:不要在某個問題上孤軍深入吃力鑽研,而是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先從面開始打下基礎,再由面到點尋機突破,做稍微深入的研究,最後再由點到面將深入的認識融合為一個整體。具體而言,復習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不求甚解,「死記硬背」。這個階段屬於打基礎階段,主要任務是記憶基本知識。但是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能理解最好,如果不能理解也不要強求,「死記硬背」效率可能更高一些。拿起書來泛泛的讀,不求甚解,只要能對書中的大致內容有一個朦朧的表面印象,有一個框架性的認識,將其中的要點整理出來,反復地看,直到能夠背誦。
提問頻繁的人大多問兩種不必要的問題:一種問題,因為不熟悉書本而問,其實書本中有現成的答案;另一種,因為不熟悉考試而問,問題很高深、很前衛、很有研究價值,但是考試中不大可能出現。應該先打好基礎,不要好高務遠。
第二個階段,生搬硬套階段。將死記硬背的要點展開、深化。死記硬背畢竟有限,不可能將一本書一字一句全部背誦下來。要將要點展開,只要稍微動動腦筋。比如記住了「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是正當防衛」,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盡在其中,在一二三四之後列出「為了……」、「正在進行」、「不法侵害」、「對不法侵害人」、「明顯限度」,稍微闡述,就可以取得一道簡答題或者論述題的大部分分數。
第三個階段,為綜合階段,將前一階段的知識點串起來,形成一個綜合的體系,突出重點問題並強化之。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知識點也是普遍聯系的。將知識點聯結成一個網路,考試時不會遺漏要點,論述時全面周到。復習最好應該達到這樣一個水平:能夠用一根線索將全書主要內容串起來。比如用民事法律關系為線索,可以串起民法。
理論重點要深入研究,不拘泥教材要求。理解越深入,面對問題越從容。
可能有人認為這個階段對考試不是必須的。其實不然。涉淺水得魚蝦,涉深水得蛟龍,涉深水後回頭捉魚蝦,高屋建瓴,自然容易很多。考場上萬一忘記了某個知識點,理一下知識網路可能能夠理出來。刑法和民法所佔分值較多,理論要求相對高一些,水平高的考生可以發揮真功夫。可以看一看比較權威的法學本科教材;如果對教材還不滿足,再看看法學名家的專業著述,「腹有詩書氣自華」,說出來的話自然有境界,這自然會提升分數。
復習重點:靠自己
考試重點在哪裡?當年上某個「押題專家」的政治串講班,讓我醒悟。「押題專家」押了好幾道,聽眾不滿,不可能考這么多呀?「押題專家」說:我押的都是重點,今年不考明年考,明年不考……終究要考!
所以,不要迷信一家之言。要認識以下兩點:第一,理論核心是重點。法學的理論性和體系性強,考試不能迴避。刑法不能不考犯罪構成,民法不能不考民事法律關系,憲法不能不考國家機構和公民權利。第二,考試邏輯。考試要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考理論和實際中的熱點。因此,考生要關注一切權威性渠道,同時不忽略小道消息。發現重點的途徑有:第一,試題類,如法律碩士歷年試題、法學碩士考試試題、自學考試試題,司法考試試題。模擬題一般是粗製濫造的,千萬不要相信。第二,報紙,一份《法制日報》即可。第三,雜志。首先要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對案例題可能有用。其次看權威的學術刊物,如《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中外法學》,了解一些學術前沿問題,對論述題有益。
下面是本人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刑法。刑法的理論核心是犯罪(行為)論,而犯罪論的重點是犯罪構成理論,其內容幾乎貫穿整個刑法體系,其他許多內容不過是犯罪構成問題的具體應用、修正或者補充,比如犯罪形態、共同犯罪、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等,講的是犯罪構成某方面要件的特殊問題。考試中成為難點的問題,如區分犯罪預備、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只要檢索一下其客觀要件(行為)或者主觀要件(自願與否),問題就解決了。整個刑法分則也不過是犯罪構成在具體犯罪上的展開:但有一部分是以分則的犯罪考總則的知識,對一般犯罪,憑借上述理論就可以解決;對於某些特殊性的規定,稍微記憶一下,也不是難點。因此,學通了犯罪構成就等於學通了刑法,要捨得在這一部分下工夫。我學刑法是將一多半的力量用在了犯罪構成上面,先反復讀了幾遍,後來將其中要點摘要抄寫了下來,背誦下來。刑罰論理論不多,只要看看要點即可。
刑法分則主要集中在幾種犯罪上面,即所謂「常見性、多發性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國防利益罪和軍人違反職責罪幾乎可以不看,因為出題的概率小、分值低,出大分題目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對於其他犯罪,重點把握財產犯罪(侵犯財產罪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和職務犯罪(貪污賄賂罪和瀆職罪)。其中要特別注意區別近似犯罪。
民法。學習民法要以民事法律關系為線索,整個民法多是民事法律關系各要件的具體展開。法律規范是建立民事法律行為的前提,法律事實尤其是建立民事法律行為的關鍵。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它蘊含了民法意思自治的理念,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多與此有關。如行為因欺詐、脅迫而無效,就在於意思表示不真實。不論復習還是考試,只要抓住這根線索,將各個知識點在民事法律行為中的位置搞清,很多問題就變得簡單明了了。比如案例分析題目,好象很復雜,其實只要找出其中的民事法律行為,答案就出來了。
法理學。首先應該注意基本概念,如法律規范、法律部門、法系等。其次,應該關注熱點問題,如依法治國,法律與經濟、政策、道德的關系。但是對於有爭議的問題不必過於關心,除非總書記有專門論述或者寫入十六大報告。如司法獨立和司法權的性質,只要記住一句「司法是判斷」就行了,作者對司法十大特點等等的長篇大論只不過是一家之言,不必理會它。
憲法。重點是憲法基本理論、國家機構和基本權利。基本理論和基本權利主要考概念和憲法條文。國家機構主要考條文,最好熟悉憲法條文。憲法考論述題可能性不大,因為重大法律問題往往同時是憲法問題與法理學問題,在一張試卷中不可能重復考。憲法的熱點,因為刑訊逼供嚴重和人身損害賠償問題,應當重視人身自由;因為憲法訴訟,應當重視憲法監督,特別是對外國制度的介紹;因為人大換屆在即,應當重視選舉制度。
中國法制史。中華法系幾千年,內容太多,又沒有理論體系,復習似乎很難。其實,領會了學習中國法制史的目的,重點就突出了。學習目的有二:第一,是為了了解中國法制曾經有過的輝煌,樹立民族自豪感,堅定建立法治國家的信心,為此要關注中國法制史上的成就,如法經、唐律等立法,「五聽」、三司會審、馬錫五審判等司法方法等;另外一個目的是批判歷史糟粕,肅清封建遺毒,如「七出」、論心定罪、八議等。對於一般性的規定,不必浪費力氣。
最後忠告大家,考試成功僅僅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在於報名。現在報考法律碩士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高分落榜並不奇怪:如果報考名牌院校,非做最充分的准備不可。另外,雖然都叫法律碩士,各個學校對法律碩士的定位不同,培養方式也有區別,前途判若雲泥。
❹ 如果碩士研究生讀法制史,今後就業的話,還能否進入公檢法,去勝任法官之類職業呢
當然可以,現在法官、檢察官都是要通過考試的,不管你是什麼方向,只要你通過司法考試,通過了公檢法公務員的考試和面試,肯定能勝任法官,這跟你是什麼方向沒多大關系。
我身邊有不少法制史的同學,他們現在已經有幾個考上法院檢察院的了...
所以,在你讀研的時候不要太注重你的專業,只要你通過司法考試,把專業知識學的扎實,順利通過公務員考試,你的法官夢想其實並不遙遠...
最後一個問題,強烈推薦去西政,西南大學雖說是211,但其政法專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跟西政那是差得很遠..西政在政法界的師資力量和水平還有校友資源,是西南大學遠遠比不過的,所以強烈推薦你去西南政法,當然我的母校中南政法也歡迎你的報考,祝你成功!
❺ 中國法制史的主要內容
第一講 中國歷代立法制度
一、中國法制的起源
二、中國法制的類型中國法制史的發展,經歷了奴隸制時期,封建制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每一時期,出現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不同類型的法制。
三、中國歷代法制的思想法制思想指導了某一個時代的法制,也就指導了某一個時代的立法和司法,所以應對其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一)夏、商、西周的法制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天命神權的思想。夏朝,「奉天罰罪」,商朝,除此還有「君權神授」,在西周,出現新的天命觀,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同時還加上了宗法思想「親親、尊尊」。
(二)春秋春秋時期是過渡時期,這時期的法制思想特點用夫子的話來講,就是「禮崩樂壞」,從禮制思想向法制思想過渡。
(三)戰國及其戰國以後的秦朝這個時期的法制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等人,主要觀點為「重刑輕罪」,「刑無等級」,「事斷於法」,等等。這一時期,列國爭雄,由於法家思想是積極進取的思想,講耕戰,依法治國,刑無等級,所以被採用。
(四)西漢及以後(重點)
1.西漢初期不再採用法家的法制思想,改用黃老思想(黃帝,老聃),也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清靜無為。這時期的法制思想為「輕徭薄賦,約法省刑,安定百姓,與民休息」。因為用法家思想取天下,是可以的,而無法用以守天下。而且,經過秦末戰亂,土地荒蕪,百姓不堪重負,所以要用黃老思想安定百姓,鞏固統治。這一時期,經歷了高祖,文帝,惠帝,景帝幾代帝王。
2.西漢中期漢武帝當政的時候,漢武帝希望建立大一統的局面,需要大一統的思想。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這時的儒家思想不同於孔孟之儒。按照宋朝的儒生的觀點,稱此為雜儒。這時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禮、教和法家的政、刑、罰等思想,還攙雜了陰陽家等其他的思想。所以這時的法制思想可以概括為「德主刑輔,禮法並用」。這一思想對以後的中國古代社會乃至近代社會影響深遠。
四、中國歷史上的各類法律形式(主要介紹1840年以前的法律形式)
(一)習慣法
(二)刑、辟、法、律、條畫、條例(可以歸到法一類)
夏、商、周三代用「刑」,有時用「辟」,還有時「刑辟」連用;春秋時期用「法」;戰國商鞅時,改「法」為「律」,對後世影響深遠;元朝稱為「條畫」;明清時期把單行的法稱為「條例」。
(三)誓、誥、命、遺訓、令、制、詔、敕、條格、諭(屬於令的一類)
(四)課、科、格(指具體的法律形式)
如牛羊課,講如何養牛羊的具體規定。秦有課,漢有科條,南北朝時期有麟趾格。
(五)程、式戰國時秦國和秦朝時開始有,如《工人程》、《封診式》,也是官府的具體法規。
(六)典、會典、則例(屬於行政法一類)
(七)故事、廷行事、比、例、斷例、判例(指的是各個時期對判例的不同稱謂)
西周稱故事,秦稱廷行事,漢朝稱比或決事比,例是泛稱,宋朝稱為斷例,近代稱判例。
(八)法律解釋秦有法律答問;漢朝的大杜律,小杜律,鄭氏章句;晉朝的張杜律;唐朝稱為律疏。這個作為知識,一般掌握。
掌握幾個朝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如漢朝的律、令、科、比;唐朝的律、令、格、式;宋朝的敕、令、格、式。
五、中國歷史上的立法機關
(一)古代法自君出
(二)近代南京臨時政府的參議院
第二講 中國歷代主要法律
一、奴隸制社會的主要法律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此外,注意鄭國鑄刑書;竹刑。
二、封建社會的主要法律
(一)戰國時期——《法經》掌握其作者、篇目、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最系統的封建法典。
(二)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簡》
(三)漢朝——約法三章的原始意義;九章律;其餘作一般性了解。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主要是分裂割據的時期,但法制建樹較大1.魏律注意改具律為刑名2.晉律又稱泰始律,分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
3.南朝法律沿用晉律
4.北朝律
5.麟趾格改科為格
6.大統式提高式的地位
7.北齊律定律12篇,影響深遠;合刑名、法例為名例律;規定重罪十條;規范刑罰。
注意從戰國法經的具法;戰國秦以及秦漢的具律;到曹魏時改為刑名;到晉律中分為刑名和法例兩篇;北齊律又合為名例律的發展過程。
8.北周律建樹不大(五)隋
1.開皇律定十惡;定五刑(笞、杖、徒、流、死)
2.大業律(六)唐(七)五代(略)
(八)宋掌握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法典;編敕;編例(九)元
1.《至元新格》元朝第一部法律2.《風憲宏綱》有關綱紀、吏治3.《大元通制》元朝比較完備的法律4.《元典章》地方官府所匯的法律5.《至正條格》最後一部(十)明1.《大明律》改篇目為7篇,被後世沿用。
2.明大誥重典治民,重典治吏的體現3.大明會典(十一)清1.《大清律例》共7篇,436條2.《大清會典》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太平天國1.《天朝田畝制度》體現平等、平均的思想。
2.《太平刑律》主要規定太平天國所定的一些罪名和一些刑罰。
3.《資政新篇》超前的成分很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戰亂的環境下,無法實現。
(二)清末(1840——1912年)
1.憲法性法律欽定憲法大綱;十九信條
2.刑法大清現行刑律的特點:根據大清律例刪改而成;對民事條款予以分出,不再科刑;解除同姓相婚的禁令。它是過渡性的刑律。
大清新刑律是新型刑律。分總則和分則兩編;規定了新式的刑法原則;規定新刑罰,區分主刑,從刑;規定了一些新罪名。這些內容要重點掌握。
3.民律草案共五編,1911年完成,未及公布實行。
4.商律(略)
5.《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
6.《法院編製法》規定各級審判廳的設置,實行四級三審制。
(三)南京臨時政府
1.憲法性法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重點掌握:背景,公布時間,五點內容,三個特點,意義;
(2)不要認為是孫中山親自製定的第一部正式憲法——孫中山沒有親自製定;也不是第一部正式憲法(盡管革命派說相當於憲法,但畢竟不是憲法)。
2.其他法令:保護人權,保護私產,廢除陋習,保護華僑,廢除刑訊逼供,廢除體罰,反對株連等。(大體上看一下)
(四)北洋政府(1912-1928)
1.憲法性法律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天壇憲草)
中華民國約法(袁記約法)
中華民國憲法(賄選憲法)(1923年10月10號):它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正式憲法——雖然在程序上是賄賂的結果,但在形式上和名稱上,並非一無是處。
2.刑事法律暫行新刑律:基礎是《大清新刑律》,其刑法原則,刑罰制度都一樣,僅僅把一些帝制下的用語,改成民國下的用語。
(五)國民政府1.憲法性法律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黨治下的產物,其基本精神是維護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雖於1936年5月5號公布了,但沒有實施,理由是日本侵華使得沒有條件實施。
中華民國憲法:了解基本內容及條文。
2.民法五編。注意與清朝的五編(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不一樣,而是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採取國家本位主義和民商合一制,大量抄襲外國的。
3.刑法1928年和1935年兩部。新的內容主要是規定了保安處分。
4.民事訴訟法注意其當事人進行主義。
5.刑事訴訟法注意自由心證原則。
其他如行政法和法院組織法,一般性了解。
(六)人民民主政權
1.工農民主政權時期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制定的第一部憲法性法律文件,其特點是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規定的政治制度是工農兵代表大會制。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主要掌握它反映了一些左傾的影響,即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
2.抗日民主政權時期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為代表規定的參議會制。
3.人民民主政權時期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最大的建樹是規定了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奠定了以後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第三講 中國歷代刑事法制一、罪名
1.昏、墨、賊、殺(夏)
2.寇攘姦宄(西周)
3.五過之疵:審判官在五等過失免人之罪時所出現的五種弊病:惟官(舊僚屬)
惟反(恩人)
惟內(親屬)
惟貨(行賄)
惟來(故交),從而把不該開脫的人開脫了,這要以開脫之罪治之。(西周)
4.漏泄省中語:泄密(漢)
5.重罪十條(北齊)
6.十惡(隋開皇律)
二、刑罰舊五刑;新五刑(笞、杖、徒、流、死);清末過渡刑罰(現行刑律規定的:罰金、徒、 流、遣、死);近代刑罰(主刑: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
三、刑法原則
1.區分過失和故意:惟眚和非眚(眚即過失)(西周)
2.區分偶犯和慣犯:惟終和非終(西周)
3.區分主犯和從犯:造意和非造意(漢)
4.罪疑惟輕(呂刑)
5.株連:緣坐(株連親屬);連坐(株連非親屬)
6.贖:也可以認為是刑罰,區別罰金
7.寬嚴適中
8.訴訟時效和法律時效
9.因時因地制宜:「刑罰世輕世重」(因時);「三國三典」(因地):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10.老幼殘疾犯罪減免刑罰
11.據實定罪和論心(動機)定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至唐朝之前的春秋決獄,特別強調當事人的動機。
12.考慮犯罪的情節和認罪的態度
13.類推:呂刑中的「上下比罪」,一直沿用到新刑法的頒布前。
14.正當防衛原則:最早可以推到西周
15.誣告反坐:最早起碼可追溯到戰國的秦國
16.更犯(累犯)加重
17.數罪並罰
18.自首減刑或免刑
19.上請(請):某些人的犯罪和某些情況下的犯罪必須報請皇帝裁決的原則,起源於西漢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清朝。
20.議(八議):周禮中有「八辟」,三國《曹魏律》始入律;八種貴族官僚犯罪可免死,一般犯罪可減等;親故賢能功勤貴賓。重點
21.親親得相首匿(漢)和同居有罪相為隱(唐朝及以後):後者的范圍更大,甚至包括部曲和奴婢。其共同的理論源頭:孔子的父子相隱的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法律重視倫理的特點
22.五服治罪:晉律首先將服製作為定罪量刑的規定。
23.區分公罪和私罪(唐律):前者是官吏因公事而犯,可以從輕處罰,保障官吏積極履行公務;後者是官吏因私事或因假公濟私而犯,要從嚴懲處,打擊官吏徇私枉法和貪贓枉法。
24.官當:用官品抵銷刑罰。最早由南朝的陳律規定下來,在後來唐律和宋律中也有反映,但在明清律中就沒有了。因為當徒刑的比較多,故又稱「以官當徒」,但不僅僅是這樣。
25.外國人在中國犯罪的處理原則:唐律: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表現了既尊重外國習俗和法律的友好態度,又堅決維護主權的精神。原因在於唐的強大。)明朝:化外人犯罪以律擬斷。清末:《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首先攫取領事裁判權;大清新刑律第八條承認了領事裁判權;1943年才真正廢除。
26.同罪異罰:在我國存在了很久,從奴隸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甚至民主政權時期,都有此類規定。
27.罪刑法定:最先由大清新刑律規定
第四講中國歷代民事法制
一、所有權制度(主要是土地所有權問題)
(一)奴隸制時期土地王有制,土地不可以買賣。
(二)封建制時期私田可以買賣,國家保有一部分官田。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在民法的物權編里具體規定。
二、契約
(一)奴隸制時期西周時期買賣契約:質,劑;借貸契約:傅別
(二)封建社會(略)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略)
三、婚姻制度歷史上變化不大掌握內容:六禮的內容和影響。在這部分,教材上的第七到第十二部分屬於誤印,應刪去。同姓不婚的內容和目的。目的:生育健康的後代;附遠,擴大本家族的勢力;厚別,嚴格區別同宗,防止紊亂綱常。這一規定影響深遠,到大清現行刑律才開禁。七去和三不去的具體內容。
四、家庭制度:父權制、夫權制五、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度(始於西周成王後),與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家庭制度有關。
第五講 中國歷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一)奴隸制社會傳說的成分較重。西周的內容較肯定,西周的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二)封建制社會戰國時期:秦的廷尉;齊的大理;楚國的廷理。
秦朝至南北朝的北齊前:基本上是廷尉。
北齊改為大理寺。在隋、唐、宋時期,主要是三法司,大理寺負責審判,刑部負責復核,御史台負責監察。元朝較特殊。在明清時期,大理寺負責復核,刑部負責審判,都察院負責監察。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主要類型:清末,中央刑部改為法部,負責司法行政;大理寺改為大理院,負責審判。地方省設高等審判廳,府設地方審判廳,縣設初級審判廳。審級制度為四級三審。與此相對應,設立了四級檢察機關,分別是總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初級檢察廳。北洋政府普通法院的設置與清末相同,北洋政府實行審檢合一制,在各級審判廳設立各級檢察廳。在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審判機關中央設最高法院,省設高等法院,縣市設地方法院,實行三級三審制。人民民主政權時期設置較復雜。
注意隋唐和明清三法司的區別;廷尉到大理寺的變化;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變化。
第六講中國歷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二、訴訟制度
(一)奴隸制社會重點掌握五聽
(二)封建制社會重點掌握:秦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漢朝的秋冬行刑,春秋決獄。登聞鼓制度確立於西晉。北魏開始實行死刑奏報制度。明清時期的三司會審,九卿圓審,熱審,秋審,朝審及廠衛制度。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重點掌握領事裁判權、會審公廨。
此外掌握馬錫五審判方式。
中國古代主要立法思想概述
一、夏商時期
1、「天討」、「天罰」的神權政治法律觀
二、西周時期
1、「以德配天」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2、「明得慎罰」的法律主張。
三、秦朝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3、統一法律法令,注重法律宣傳。
三、漢朝
1、「與民休息」、「寬省刑罰」的指導思想。
2、「禮法並用」、「德主刑輔」的指導思想。
四、隋初的立法思想
1、 以德為主,德刑並用的正統法律思想。(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2、 嚴格執行法律,依法辦事,不徇私情,也是隋初君臣的法律思想之一。
五、唐朝
1、「德本刑用」的指導思想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
2、立法要求寬簡、穩定、劃一的思想。
3、嚴格守法與執法的思想。
六、宋代
1、 重懲「賊盜」的法制指導思想。主張採用重法,使用酷刑嚴厲鎮壓「賊盜」犯罪。「太祖、太宗頗用重典,以繩奸慝」。
2、 強干弱枝,集權中央。
七、元代
1、 參照唐宋之制,附會漢法。
2、 沿用本民族習慣法。
八、明代
1、 朱元璋重典治亂的思想。
2、 「重典治吏」與「重典治民」的思想。
3、 禮法並用的指導思想。
九、清代
1、清初「詳譯明律,參與國制」的立法思想。
2、「參漢酎金」的立法思想。
❻ 中國法制史、論述清末法制改革
清末法制變革表現為
1.憲政改革
①憲政文件:《欽定憲法大綱》是清政府主動制定的憲法性文件;「十九信條」全稱《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其是清政府被動制定的憲法性文件。②憲政實施機構:主要表現在中央的資政院和地方的諮議局。
2.法律體系的改革
清末變法分為三種情況:清末制定並實施的、清末制定頒布但沒有實施的、僅在草案階段時清政府就被推翻而及出台的。
刑事法律的改革。《大清現行刑律》是清政府在變法過程當中得到具體實施的一個過渡性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步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這部法律得到了制定和公布,但在清政府統治時期沒有實施。
民事法律改革。《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民法典草案,但其僅停留在草案階段並沒有實施;其採取的是德國法法典體系,分為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其中總則、債、物權三編是由日本人松崗正義等幫助起草的。
另外還有《大清商律草案》、訴訟法律、法院編製法這些變革。
3.司法制度上的變革。一方面是被動進行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領事裁判權制度和在領事裁判權之下建立起來的出賣中國司法主權的各種裁判制度。另一方面是清末清政府主動進行的司法改革,例如把刑部改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法院系統,把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地方設立高級審判庭、地方審判庭、初級審判庭,這套體制為中華民國時期的司法體制奠定了基礎。
❼ 英國歷史上星宮法院是怎麼回事
星座法院(1487-1641),又稱星宮法院,系英國國王掌握的專門審理政治案件的刑事專門法庭及歷史是受理刑事訴訟的衡平法法院,是英國法制史中以暴虐專橫著稱的法院,因法院建築物上畫有星狀標志而得名。法官主要由樞密院議員充任,國王直接控制,權力極大,適用糾問式訴訟程序。都鐸王朝時期(1485-1603),星座法院打擊了封建割據勢力,促進了國家統一。但隨著新興資產階級與英國君主制政府矛盾的加劇,星座法院成為鎮壓反封建斗爭和迫害進步勢力之工具,並因此聲名狼籍。
❽ 中國法制史,一般要考些什麼啊,完全不會復習
中國法制史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內容:統稱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隸制五刑制度:是通行於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的一種刑罰體系,即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其中,前四種為肉刑,即身體刑,大辟為死刑,即生命刑。這種刑罰體系野蠻而又殘酷,一直到南北朝時方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稱為「大理」,地方法官稱「士」,基層則稱「蒙士」。他們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層的司法審判工作。
(2)夏代監獄稱之為「圜土」,中央監獄稱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規范:昏、墨、賊、殺。(也許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湯刑》是商代奴隸製法的泛稱。《湯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繼承製度:
(1)明確確定一夫一妻制;
(2)繼承製度:商時為「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且「弟及為主,子繼為輔」,亦即兄殛弟繼,無弟子繼,弟死兄子繼。直至商王武丁時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確立嫡長子繼承製。
3、司法機構:
(1)商代中央最高審判機關為「司寇」,位列六卿;下設正、史等審判官,地方與基層司法審判官則稱「士」與「蒙士」。
(2)商代監獄承夏制仍稱為「圜土」,另設有專門關押要犯之獄,稱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討」、「天罰」神權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張。在法律形式上主張「禮」、「刑」並用,在這里,德等同於禮。並同時體現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思想,這是「民本」思想的雛形。其禮的核心是尊尊、親親。
2、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時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禮——尊尊、親親。西周時期的「禮」是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國家強制性。
(2)「呂刑」、「九刑」
4、刑罰:仍以墨、劓、刖、宮、大辟五刑為主,並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作為五刑的補充,這是封建制刑罰的萌芽。
5、刑法原則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減免刑罰;
(2)三宥之法: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罰世輕世重」
《尚書•呂刑》:「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權」是權衡、度量。主張「刑罰世輕世重」就是說要根據時勢的變化,根據國家的具體政治情況、社會環境等因素來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其標準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典是指刑法、刑罰。
7、債與契約
(1)質劑:使用於買賣關系中的契約;
(2)傅別:使用於借貸關系中的契約形式。
8、婚姻制度:
(1)婚姻原則:
A、一夫一妻多妾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此三者為西周時期婚姻成立的三項實質要件。
(2)形式要件:
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前四項為訂婚禮後兩項為成婚禮
(3)解除婚姻——片面離婚權,維護父權、夫權。
七出: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盜竊。
三不去:有所娶而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
9、繼承製度:宗祧繼承,亦即身份地位的繼承,財產繼承是附屬於宗祧繼承的。此時,嫡長子繼承製正式確立,即「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個重要支柱。
10、司法制度:
(1)司法官員:中央稱大司寇,下設小司寇、士師等司法屬吏;
(2)訴訟制度:民事為訟,刑事為訴。
(3)審理方式——五聽:審判案件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五種觀察方式。包括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4)讀鞫、乞鞫制度:西周審理刑事、民事案件時,將判決內容作成判決書,由審判官當眾宣讀,稱為「讀鞫」;宣讀後,若當事人認為判決不對或有冤情,可要求重審,稱為「乞鞫」。
(5)司法官的法律責任——「五過」制度
《尚書•呂刑》中記載了關於司法官法律責任的「五過」制度:「五罰不服,止於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護;惟反指利用職權私報仇嫌;惟內指內親用事,為親徇私;惟貨指貪贓受財,敲詐勒索;惟來指接受請托,枉法徇私。凡司法官員有五過之一,即要受法律懲處,懲罰原則是「其罰惟均」,即以所涉之案應處的刑罰罰之——反坐之法。
(6)西周監獄稱為「圜土」,又稱「囹圄」。
三、春秋戰國法制
1、鄭國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的成文法;鄧析作「竹刑」為私人著作,後為國家認可,成為正式的法律。開始由奴隸制時的秘密法向封建製成文法轉變。
2、立法:
魏文侯時,李悝制定《法經》六篇。《法經》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法典,是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分為《盜》《賊》《網》《捕》《雜律》《具律》(總則性篇章)。
3、秦國法制——商鞅沿用《法經》並改法為律。第一次出現「律」
四、秦代法制
(一)法律形式
1、律:朝廷就某一專門事類正式頒布的法律。自商鞅改法為律後,律便成了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2、法律答問: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員對律令所做的權威性解釋,與法律條文一樣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其採用的格式是問答形式。
3、廷行事:即判案成例。(秦代的判例法)
(二)刑罰
秦時分為八大類: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
1、城旦舂——徒刑。
2、具五刑:即「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這是磔刑的發展,後世凌遲刑的萌芽。至宋神宗時為法定死刑。
3、羞辱刑:髡、耐、完作為徒刑的附加刑。髡指剃光犯人的頭發、胡須。耐/完一刑二稱,僅剔胡須和鬢毛。
4、經濟刑——秦代的經濟處罰刑主要是「貲」
貲:秦代用經濟制裁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民人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獨立刑種。包括三種:A
貲甲、貲盾:純罰金性質。B貲戍:發邊地為戍卒。C貲徭:罰服勞役。
5、定罪量刑原則:
(1)規定刑事責任年齡。秦時以身高為標准;
(2)確認主觀意識狀態,區分故意與過失;
(3)自首減免刑罰,消除犯罪後果減免刑罰;自首又叫自出
(4)誣告反坐。
6、機構設置
(1)官職:中央——三公九卿。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廷尉(掌司法)中央最高司法機構。
地方——郡縣制。
(2)司法機關: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地方——郡縣兩級。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合二為一,行政機構兼有司法職能。
7、訴訟制度
(1)自訴案件:公室告——刑事;非公室告——民事。凡屬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
(2)審訊記錄:秦代司法機構的審訊記錄和在此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案情報告。在《封診式》中稱為「爰書」。爰書——秦代司法記錄
五、漢代法制
上古三代——神權法思想;春秋戰國、秦——法家思想;漢——儒家思想。
(一)法制指導思想:漢初奉行道家的「無為而治」,漢武帝後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之以法家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
(二)漢代立法——漢律六十章(名詞解釋)
1、《九章律》:是秦《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傍章》18+《越宮律》27+《朝律》6=漢律六十篇。漢律六十篇漢代法律的核心
2、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決事比:可以用來比照斷案的典刑判例。漢代廣泛採用判例斷案。屬於判例法
(三)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
2、親親得相首匿:指在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謀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隱匿犯罪行為,而且減免刑罰。是一種容隱制度,適用於以卑匿尊,體現倫理性。體現儒家法家思想,具有法律與倫理相合的特點(可能有案例)
3、先自告除其罪——自首免罪。
4、貴族官員有罪先請——貴族官僚特權。
(四)刑罰制度/民事法制
1、文景時期刑罰制度改革
五刑中肉刑的四種僅余宮刑和斬右趾,其他則更為笞刑。
2、買賣契約——漢時稱買賣契約為「券書」
其格式:買賣日期、標的物、價錢、雙方姓名、見證人
3、繼承法
(1)身份繼承:兩漢王位繼承仍為嫡長繼承製,而且強調父死子繼。「父子相傳,漢之約也」。
(2)財產繼承——諸子均分。
(3)漢代已有遺囑繼承。書面遺囑稱為「遺令」或「先令書」。漢平帝元始五年《先令券書》是一份完整的漢代遺囑實物資料。漢代也出現了收養制度。
(五)司法機關、訴訟審判制度
1、中央:廷尉——最高司法機關。
2、漢代對死刑的執行,實行「秋冬行刑」制度,可溯源於東漢章帝。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
3、春秋決獄:指在審判案件時,如法律無明文規定,則以儒家經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首倡者為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要旨:須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論心定罪。這是漢代一項司法審判原則,是當時司法原則發展和審判上的一種積極補充。考察人的主觀動機,有利於強調主客觀結合。
4.審理和判決:讀鞫和乞鞫。復審後便進行判決,然後向被告人宣讀判詞(判決書)叫「讀鞫」;假如被告人稱冤,允許本人或其親屬請求復審,即所謂「乞鞫」。
六、三國兩晉法制
(一)三國時曹魏《新律》/《魏律》
1、體例——對漢舊律進行改革
(1)增加篇目,共十八篇;
(2)體例調整。《新律》將原漢《九章律》第六篇《具律》類近於現代刑法總則),改名為《刑名》,列於律首,突出其總則作用。
2、內容:確立維護貴族官員的特權制度「八議」;魏《新律》還規定了官當制度,還實行了九品中正制與任官考績制度,這是後來實行「九品中正制」的萌芽。
八議,是官僚貴族特權法,中國古代貴族官僚的司法特權,最早見於《新律》。
八議:指對八種權貴人物,在他們犯罪後在審判上給予特殊照顧。「大者必議,小者必赦」,官府不得專斷。有親、故、賢、能、功、貴、勤、賓。
(二)西晉《晉律》/《泰始律》/張杜律(張斐、杜預)
1、體例。由張斐、杜預作注成律疏並行,具有法律效力。
(1)嚴格區別律令界限;
(2)體例合理。分魏律《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又增設幾篇,共二十篇。
2、內容——服制定罪
依服制定罪是《晉律》首創,亦稱五服制罪或准五服以治罪。是指親屬間的犯罪,依據五等喪服所規定的親等來定罪量刑。包括親屬相犯,親屬相盜,親屬相奸。屬於倫理法范疇。
(三)《北齊律》——水平最高
1、體例。進一步改革體例,省並篇目,定為十二篇,將《刑名》《法例》合二為一,稱《名例》,冠於律首,增強法典結構上的科學性。
2、內容:重罪十條。為加強鎮壓危害封建統治和違反倫理綱常的行為,將「重罪十條」正式入律,始於北齊。實即後世法典中之「十惡」,即將直接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最嚴重的十種犯罪置於律首,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犯此十條,不在八議論贖之限。《北齊律》所定「重罪十條」,是南北朝時立法程度最高的法典,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予以概括,包括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個方面。
(四)法律解釋
秦《法律答問》——漢《漢律章句》——晉《泰始律》——《唐律疏議》
(五)訴訟制度
1、直訴:即不依訴訟等級,直接訴於皇帝或欽差大臣,是訴訟中的特別上訴程序。其作為制度形成於西晉。
2、死刑復核制度形成於北魏,即將死刑決定權收歸中央。一方面是慎刑,一方面也是控制。
七、隋唐法制
(一)隋朝《開皇律》
1、體例:採用北齊十二篇結構,定名例律第一,其下為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各篇。與北齊不同的是,改北齊《禁衛律》為《衛禁》;《戶》改為《戶婚》;《捕斷》分為《捕亡》和《斷獄》把北齊《斗律》、〈〈毀損律〉〉的篇名刪除,內容為它律所吸收。自戰國、秦漢,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修《開皇律》,封建刑律的十二篇體制最終確定。
2、刑罰。(內容特點)
(1)正式確定以笞、杖、徒、流代替以往野蠻的肉刑制度,成為封建制五刑。隋代五刑的出現標志封建刑罰制度趨於成熟。
(2)正式以法律形式確定「十惡」之罪。
(3)形成「議、請、減、贖、當」的法律特權。
3、意義:《開》是隋初統治集團總結以往立法經驗而制定的一部具的代表性的封建成文法典,承襲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傳統,並加以調整、修定。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律法逐步法典化。
(二)唐代法制
Ⅰ《唐律疏議》共四次修定。從律文上奠定唐律基礎的是《貞觀律》。
1、《貞觀律》的重大變革。共十二篇,五百條。
(1)創設加役流刑,作為減死之罰;
(2)改革「兄弟分居,連坐俱死」之法;
(3)以大法形式明確了比附類推所應遵循的法律原則。
2、《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是我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封建法典。
3、《開元律》
4、《唐六典》(玄宗時修訂)
(1)共三十卷按照封建行政官僚體制編排,定以「周禮六官」為編修體例,規定了行政立法「以官統典」的指導原則。
(2)實現了刑律與禮制的分離,使封建行政法最終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3)其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古老、也是第一部系統的行政法典,傳至後世稱為《大唐六典》。自此產生了封建刑律與行政法典既相互分立又相互為用的兩大法典體系。
Ⅱ法律形式
1、唐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式。唐代式稱為「永式」,是帶有行政法規性質的經常適用的法律規范。
唐後期:典、敕、例。
2、唐宣宗時編《大中刑律統類》,以律為統,同類法條附於其後。
Ⅲ行政機構
三省六部制——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
—中書省
—門下省
御史台——監察機構
Ⅳ體例。
《唐律疏議》共十二篇,將《名例》置於律文之首,起到總則性作用,包括刑罰制度與刑罰方式等內容。
1、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笞——輕微犯罪懲戒;杖——身體刑;徒——自由刑與奴役刑結合;流——減死之罰;死——絞、斬。
2、十惡
Ⅴ內容
1、 十惡
唐律「十惡」是危及封建皇權和封建國家的十種重罪的總稱,即自漢制《九章律》便有了某些罪名;北齊、北周則匯總為「重罪十條」;隋制《開皇律》時,完備了「十惡」之目,從而奠定了唐律「十惡」的基礎,並沿用至清末。其內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其中把降合並於叛;增加了不睦;在反、大逆叛增加了謀。具體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
A、 威脅損害皇權、危及封建國家的政治性犯罪:謀反、謀大逆、謀叛、大不敬等;
B、 威脅封建秩序:不道;
C、 破壞封建倫常關系: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
2、 特權法
(1)八議:唐代承襲曹魏以來的「八議」之制,對八類特權人物犯罪作了減免處罰的規定。議親,皇帝親戚;議故,皇帝故舊;賢,品行達到封建道德最高水準的人;能,有大才乾的人;功,功勛卓著者;貴,封建大貴族大官僚;勤,勤於封建國家服務的人;賓,前朝皇室後代被尊為國賓者。按照唐律規定,上述八類人犯罪,如是死罪,官吏必先奏明皇帝,並「議其所犯」,交皇帝裁處,按照通例,一般死罪可以降為流罪,流罪以下自然減刑一等,但犯有「十惡」罪的,不包括在此范圍。
(2)請,減,贖,官當,免官。
Ⅵ刑法適用原則
1、 累犯加重原則;
2、 老、少、廢、疾犯罪減免處罰原則;(注意案例分析)
3、 自首原則。唐律完善了自首的規定。首先,嚴格區分自新的界限。唐代以犯罪未被舉發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其次,唐律規定不是所有犯罪都可以享受自首的待遇。第三,唐律規定自首者雖然可發免罪,但「正贓猶征如法」,即贓物必須按法律規定如數償還,以防止自首者非法獲財。第四,對自首不徹底行為作了嚴格規定。
區分自首與自新。
自首:犯罪未被舉發而至官府交待罪行者,原其罪,即免於追究刑事責任。
自新:犯罪被揭發,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後,再投案者,減輕刑事處罰。
4、 數罪並罰原則——吸收原則。
5、 類推原則: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6、 化外人犯罪原則:將屬人主義與屬地主義相結合。(贖人原則)
Ⅶ唐代離婚制 唐離婚形式(制度):義絕、和離
義絕:指夫或妻殺傷對方直系尊親或旁系尊親的行為。在法律上強制離婚。
和離:夫妻實無感情,在法律上強制離婚。
Ⅷ司法制度
1、唐代中央司法機構: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三司推事制/三司使鞫審:唐代中央或地方如發生特別重大的案件,則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在京組成臨時最高法庭加以審理。至後世,此制逐漸變為「三法司」聯合審判制。明清時稱為「三司會審」。
2、唐代嚴格規定了法官責任。
(1)出、入人罪。凡故意出入人罪的,「全出全入」,「以全罪論」;故意從輕入重的,或從重入輕的,以所增減的刑罰論罪;因過失而出入人罪的,「失於入者,各減三等,失於出者,各減五等。
(2)換鞫。《大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典形式肯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
3、死刑復核程序。改在京死刑三復奏為五復奏。
八、宋代法制
《宋刑統》是綜合性法典,第一部刻板發行的法典。是宋代系統制訂的基本的刑事法典。
九、明代法制
(一)體例
1、《大明律》
(1)篇目條文,共七篇。《名例律》作為統帥以下六律的總綱,吏、戶、禮、兵、刑、工。洪武三十年律的刊布,標志明代基本法典的最後定型。《大明律》的產生,不僅標志明代立法成就,而且影響了清代立法的格局。
(2)《明大誥》是朱元璋親自編纂的一部特別刑法(刑事特別法),重典治吏,具有殘酷性。
十、清代法制——清末、半殖半封
(一)預備立憲的主要活動:
1、《欽定憲法大綱》(仿日本的實君制君主立憲制)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頒布《欽》,成為中國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憲法意義的法律文件。是中國首部憲法性文件,用資級憲法形式為君主專制制度披上合法外衣,使清末立憲成為中華法系解體的開端。君權憲法化。採用實君共和的君主立憲制。
2、《十九信條》1911年
(1)虛君共和的責任內閣制;
(2)形式上限制皇權,擴大國會權力;
(3)屬臨時憲法,具有憲法性質。
3、設立「諮議局」和「資政院」
(二)行律的修訂:
1、《大清現行刑律》
(1)性質:過渡性法典。
(2)體例內容:
①改律名為《刑律》;
②改原體例,更為自名例至河防三十門,新舊體例折衷所致;
③改革刑罰,廢酷刑,以罰金、徒、流、遣、死五刑取代封建制五刑;
④廢除過時法條,增加新罪名。
2、《大清新刑律》由沈家本、岡田朝太郎編,但未能施行。
(1)結構:
①仿資產階級刑法體例;
A將非科刑定罪內容刪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化的專門刑法典;
B確定新的刑法體系,定近代刑法總則與分則體例;
②採取資產階級國家刑罰體系,近代五刑。主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將身體刑排除在刑罰體系之外。
(2)內容
①吸收資產階級刑法制度——罪刑法定;
②對封建刑法制度大量刪削,等級特權法等,確定了平等地位;
③這是中國歷史上首部仿效資產階級刑法原則、體例制定的法典,影響著我國半殖半封的刑事立法。
(三)名詞解釋:禮法之爭:在清末變法修律過程中,以張之洞、勞乃宣為代表的「禮教派」與修定法律大臣沈家本為代表的修定而產生的理論爭執。
(四)民律草案的修訂:
《大清民律草案》沈家本、松岡義正
(1)民法前三編以「模範列強」為主,由修定法律館主持,聘外國人修定,汲取西方近代民法內容;
(2)後兩編以「固守國粹」為宗,由清廷禮學館主持起草,注重吸收中國傳統社會歷代相沿的禮教民俗,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大清民律草案》不是成熟的法律草案,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是北京政府民法草案第二次修訂時的基礎。
(五)司法制度
1、領事裁判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不論發生任何違背中國法律的違法犯罪行為,或成為民訴/刑訴當事人時,中國司法機關無權裁判,只能由該國領事等人員或設於中國的司法機構據本國法律裁判。
2、會審制度:1864年,清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會審公廨。
3、司法機構改革 開始追求司法獨立
中央
(1)刑部改為法部專任司法行政。
(2)大理事改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正式廢除三法司制,確立近代中央司法機關制度。
(3)設總檢察廳,將總檢察廳改設於大理院。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審檢合署——地方檢察機構位於同級地方審判機構之內。
地方
(1)省設高等審判廳;府設地方審判廳;州、縣設初級審判廳。四級三審制推向全國。
(2)地方各級審判廳內設檢察廳。
《大理院審判編製法》引入資產階級「司法獨立」原則,確立四級三審制,審檢合署、審判合議制度,是模仿資產階級國家制定的我國第一個單行法院組織法規。
4、訴訟制度改革
(1)確定司法獨立原則;
(2)區別刑事、民事訴訟;
(3)審判權、檢察權分立;
(4)承認辯護制度。此後,中國始有律師制度。
十一、民國法制
(一)五權憲法。1906年,孫中山首次提出「五權分立」的共和制度: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外,還有考選權、糾察權的五權分立的共和政治。
(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內容:
(1)確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內容和性質;
(2)確定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多民族國家;
(3)確定民國國家機構採取「三權分立」原則;
(4)確定人民民主權利和義務;
(5)確認保護私有財產的原則;
(6)確定《臨時約法》的最高效率和修改程序。
題例:
1.刑罰衍變(P49)
主刑:奴隸制五刑——墨、劓、刖、宮、大辟;
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清末《現刑律》——罰金、徒、流、遣、死;
《新刑律》——罰金、拘役、有期、無期、死。
附加刑:周——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贖刑、流刑;
秦——笞、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
漢——廢肉刑代以笞刑;斬右趾刑改為棄市,以輕改重;後肉刑四種又改為宮刑和斬右趾刑兩種。
明——五刑、充軍刑、枷號刑、廷杖制度。
2.貴族官僚特權法——同罪異罰
(1)周:刑不上大夫。貴族官僚觸犯普通罪名時,是否予以處罰,給予何種處罰,非嚴格依法,而是由上層貴族或周王據不同情況作出判斷。
(2)漢:貴族官員有罪先請。西漢時,公侯及其嗣子和官吏三百石以上者,在法律上享受有罪先請特權,凡經上請,一般可減刑或免刑。
(3)曹魏《新律》首次提出「八議」制度。八議入律。
(4)《陳律》正式使用「官當」一詞,以官抵罪。
(5)唐:八議、請、減、贖、官當、免官。以此將貴族官員的特權法律化,用以維護封建官僚體制,鞏固專制統治的基礎,並沿用至清末。
(6)清末《大清新刑律》刪除等級特權法,確定法律上平等地位。
3.篇章體例的衍變
(1)戰國《法經》六篇,設《具律》為總則性篇章;
(2)秦改法為律,作六法;
(3)漢律六十章。《九章律》在秦《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戶》、《興》、《廄》合為九章。
(4)三國兩晉
魏《新律》增至十八篇,改《具律》為《刑名》,列於律首,突出其總則作用。
《晉律》增至二十篇。分《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
《北齊律》省並為十二篇。將《刑名》和《法例》兩篇合為《名例》,冠於律首,增強法典結構上的科學性。
(5)隋《開皇律》十二篇結構。改《禁衛》為《衛禁》;《戶律》為《戶婚》;《捕斷》改為《捕亡》和《斷獄》。封建刑律十二篇體例最終確立,沿用至明朝。
(6)明《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作為統帥以下六律的總綱,吏、戶、禮、兵、刑、工。標志明代基本法典最後定型,影響清代立法格局。
(7)清
《大清現行刑律》改律名為《刑律》,自名例分為30門(過渡性法典);
《大清新刑律》
4、法律儒家化。
(1)夏——有不孝罪;
(2)周——禮—尊尊親親;老幼減免刑罰;
罪名:不孝不友,犯王命,放弒其君,殺越人於貸。
(3)漢——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中心為德主刑輔。
罪名:親親得相首匿——具有倫理性。
(4)南北朝——重罪十條,始於北齊,為後世所承襲。
罪名:服制定罪《晉律》首創;留養制度。中國古代法律家族化、制度化的具體體現。
(5)隋——「十惡罪」
(6)唐——十惡重懲。老少廢疾犯罪減免刑罰;
(7)清末刪除以家天下和宗法制為據的十惡、存留養親等封建法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