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人才流失
㈠ 歲末年初、2021年法院系統值得關注的風險隱患及對策建議
這個問題太專業了,實在是不太懂給你專業的解答,只能幫你搜集資料,供你參考一下:
近幾年個別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圍繞服務發展這個大局,地方法院深感壓力和責任重大,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為發展、改革、穩定作出了應有貢獻。但是,不可否認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制約著法院工作科學發展。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隊伍年齡結構老化,新生力量不足。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個別城市屬人口大市,相對來講編制不足,超編嚴重,等問題。因幹警年齡老化,並且很多老同志都是退居二線原中層以上領導,這不但給幹部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有效辦案力量明顯不足。
2、人才流失嚴重,人才培養不足。基層法院法官普遍存在責任重、壓力大、待遇低、晉升慢等現實情況,所以現有的優秀人才不斷外流,有的考錄到上級法院,有的則調到黨政部門,有的則高校深造後另謀高就。
3、法院管理難以適應新形勢,幹警考核激勵機制乏力。當前法院管理還是沿用黨政公務員管理模式,而公務員管理普遍存在吃大鍋飯、混日子、干少干多一個樣等弊病,所以當前法院管理,特別是實行「陽光津貼」後,也同樣會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上弊病。會出現幹活的永遠只有那麼幾個人。
4、法院經費不足,基礎建設相對落後。不可否認,近年來,因財政的支持,基層法院經費保障和基礎建設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和好轉。地方財政對法院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但要想搞基礎建設的大事業,地方財政直接撥付也是杯水車薪,政府只給一些優惠政策,主要還得靠法院自身籌資。法院要籌資搞建設就得靠收取訴訟費和罰沒款,而訴訟費和罰沒款是一條高壓線,是必須嚴格按照標准來收取的,如把握不好的話,將嚴重影響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
二、對策和建議
1、增加編制來招錄優秀法官和書記員,解決辦案力量青黃不接的問題。
2、適當提高基層法院幹警職級待遇和福利待遇,盡快出台法官法關於法官的待遇配套法規,真正落實法官的職級和福利待遇高於同級公務員水平。
3、要加大對基層法官的教育培訓力度。各級財政要拿出專項資金,上級法院要花大力氣落實法官教育培訓計劃,要讓每個基層法官都能夠定期參加集中教育培訓,及時給法官「充電」,接受新的知識、新的理念,努力提高現有法官的政治業務素質,使每一位法官都能夠適應新形勢,能辦案、快辦案、辦好案。
4、努力探索科學的管理機制,激發基層法院幹警的工作積極性。在當前要探索對年齡偏大幹警的管理方法,充分發揮他們的經驗足、人脈熟、原則強的優勢,以彌補當前辦案力量的不足。同時要爭取一些政策,不但要在榮譽上給積極的幹警以獎勵,而且要在物質上予以重獎。在提拔任用幹部上要給予法院自身足夠大的自主權和空間,讓幹警幹得有奔頭、幹得有甜頭。
5、在法院物質建設上,要不斷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上級法院要統籌安排,積極解決辦公辦案條件差的法院建設資金問題,不能讓法院自身在收費上想辦法。決不能讓法院建設拖法院公正司法的後腿。
㈡ 如何規范公務員重新選擇職業
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公務員局日前聯合印發了《關於規范公務員辭去公職後從業行為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公務員辭職時,應如實報告從業去向,辭職後在一定時間內不得受聘於原管轄范圍內的企業,以及違反規定後相應的處罰措施等。
針對法官和檢察官辭職後的情況,除了《公務員法》外,我國的《律師法》規定:「曾經擔任法官、檢察官的律師,從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後兩年內,不得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法官法》規定:「法官從人民法院離任後兩年內,不得以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法官從人民法院離任後,不得擔任原任職法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以上規定表明,法官在辭職後前兩年的生存道路本就受到較大限制,很可能要靠「吃老本」來維持生計。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辭職做律師的大多是在審判崗位上工作十年以上的資深法官和業務骨幹,年輕法官很少。
不難看出,國家出台這一政策一方面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務員系統外部有人利用政府的資源走捷徑,謀私利。另一方面也是針對國家公務員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防止公務員系統內部「逆淘汰」的產生。
提醒廣大幹部了解一下吧。
㈢ 余祥林案件中的司法審判存在哪些不足
您好:
(一)民事審判方面
一是訴訟調解率、當庭宣判率有待提高,上訴率偏高,沒有充分發揮調解在化解矛盾、案結事了、易於執行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在做當事人的調解工作、息訴息訪方面尚存在一些欠缺。
二是裁判文書需改進,仍存在一些裁判文書認定事實不清,裁判說理不透,邏輯性不強,製作粗糙,缺乏應有的嚴謹性、規范性、權威性。
三是少數民事法官在審理階段兼顧執行不夠,訴訟保全不及時,判決主文不明確,給案件的執行帶來困難。
四是取證難、證人出庭作證率低長期困擾民事審判,影響了案件審理的公正和效率。
五是送達難的問題突出。應該說,法律規定的送達方式種類是比較齊全的,基本上能符合民事訴訟的要求。但是,法律規定的送達方式不夠靈活,送達程序過於嚴格、苛刻,客觀上造成了法院訴訟文書「送達難」,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審判效率的提高,影響著法院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關於直接送達,有的當事人外出經商、居無定所;有的當事人地址不詳或者地址發生了變化;有的當事人躲避送達,客觀上送達困難。法院送達訴訟文書時,有時需要反復多次才能送達,有的則是無法送達。關於留置送達,在直接送達時,當事人拒收的,根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規定,送達人應當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所在單位的代表在場見證。實踐中大部分的基層組織或單位人員不是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不願意來,來了也不願意見證。所以,留置送達實際操作難度較大,要求過於繁瑣。關於公告送達,民事訴訟法及其解釋對公告送達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期限太長。其次,費用太高。在報紙上刊登公告送達的,對經濟拮據的當事人是不小的負擔,對標的額較小的案件則明顯增大了訴訟成本。關於郵寄送達,由於當事人地址變更等原因,郵寄多次被退回,不僅延長了訴訟文書的在途時間,而且也增加了當事人的訟累。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採用郵寄送達的法律文書其送達日期以郵局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為准。在送達過程中,有時郵局不是直接送達到當事人手中,而是先由村委會等簽收再轉交當事人。由於種種原因,有時訴訟文書幾次周轉才轉到當事人手中,如果以郵局回執記載的日期計算上訴期限,則早已超期,當事人如何行使上訴權成為一個難題。同時,由於郵局的投遞規定不等同於法律規定的送達,投遞的法律文書通常由他人代簽,所以達不到送達的效果。也為將來案件執行等環節埋下隱患,甚至引起當事人的上訪。
(二) 民事涉訴信訪方面
民事案件的基數大,法律關系復雜,涉及當事人切身利益,民事涉訴信訪量相應偏高。從審查分析的情況看,主觀故意造成的錯案是極個別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法院自身少數案件質量和效率不高、司法不規范、辦案不透明、程序不公正、裁判文書說理性不強、辨法析理工作不細,未能使當事人勝敗皆服。個別同志就案辦案,不注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另一方面,有些當事人法律意識和訴訟風險意識不強,把自己舉證不能、訴訟決策失誤、不當行使訴訟權利、不積極履行訴訟義務導致的不利訴訟結果,視為司法不公,申訴不止。
再者,有些當事人存在思想觀念誤區,上訪人員信「多」不信「少」,不論什麼事,這個部門跑了又去其他部門去找領導;信「鬧」不信「理」,不管有理無理,先鬧再說,認為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只要一鬧,領導就會重視。
(三)民事審判隊伍方面
一、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社會經濟交往不斷增多,公民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大量的案件和糾紛湧向法院。特別是2007年4月1日新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施行後,收費標准大幅下調,因為訴訟成本的降低,當事人發生糾紛後更多地選擇到法院以訴訟方式解決爭端。但是審判力量的相對不足,人少案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影響了民事案件的質量和效率。
二、是由於受人員編制、進人機制等因素制約,民事審判法官青黃不接、人才斷層、人才流失的現象日趨嚴重,制約著民事審判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盡管大部分民事法官非常渴望學習培訓,但囿於經費短缺,參加業務培訓少,業務書籍匱乏,造成知識更新慢、法律適用水平低、駕馭庭審能力弱,使法官業務素質和司法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四、是法官的人格和尊嚴時常受到無端的侮辱和損害,甚至人身安全也經常受到威脅,對此確無能為力。
五、是法官的工作壓力大、風險大,政治和經濟待遇不高,導致部分法官不願意從事審判工作,特別是不願意從事民事審判工作。現在成為一名法官,需經公務員考試、司法考試,門檻不可謂不高。縱觀其他職業和其他單位,法官雖神聖,但經濟待遇處於中下水平,法院雖威嚴,但只是一個部門,特別與黨委、組織部門、鄉鎮相比,基層法院里解決一個副科、正科非常難。有的同志臨到退休還沒有解決副科,有的同志在副科這個級別上二十五年之久未動。
(四)物質裝備和經費保障方面
基層法院及派出人民法庭審理了大部分民事案件。但基層法院和人民法庭辦案條件不佳,有些法庭沒有每人配備電腦、傳真機等辦公設備,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2007年4月1日新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施行後,收費標准大幅下調,加上新《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以調解方式結案、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減半收費的規定,更令基層法院雪上加霜。一直以來,基層法院承擔著繁重的審判任務,往往面臨人少案多,案件標的小,訴訟費收入少,導致辦公經費奇缺的窘境。
(五)司法環境方面
由於現行司法體制的某些局限,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對民事審判的干擾仍然存在,突出表現在對法院審理房屋拆遷、土地徵用等涉及地方利益的案件,不予配合,甚至不當干預;託人說情、找關系送材料、找領導批意見、找媒體施加壓力的現象較為普遍,民事審判的司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㈣ 團隊人才流失嚴重潛伏的為何都是小人
本版精華文章現已匯編出版《公司就是朝廷》一書以饗讀者。分為「個人上位」、「領導風格」、「利益制衡」、「組織異化」、「分權集權」五個部分,按照公司格局和組織關系解讀歷史案例。 北宋名儒邵伯溫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曾如是說:「王荊公(王安石)晚年於鍾山書院多寫『福建子』三字,蓋悔恨於呂惠卿者:恨為惠卿所陷,悔為惠卿所誤也。」呂惠卿是福建泉州人,王安石故有「福建子」一說。那麼,王安石為什麼會對這個公司組織變革團隊的主要干將如此悔恨交加呢?這其實要歸之於他識人之誤。 考察王安石變革團隊成員情況,不難看出其識人、用人之大誤。呂惠卿之外,曾布、鄧綰以及唐坰等一干小人潛伏,在變法團隊內部互相攻軒,導致組織變革走向崩潰之旅。而蘇轍、程顥等少數可堪一用的正直人才,卻因執行新法過程中提出自己的保留意見而不為王安石所用,被先後逐出,變法團隊人才流失嚴重。 呂惠卿、蔡京、曾布、鄧綰、唐坰……那些潛伏的小人們 呂惠卿是宋仁宗嘉祐初年中的進士,先任真州推官,後進京擔任三司檢法官,結識王安石之後兩人常在一起論經講義。王安石十分賞識呂惠卿的才能,曾在神宗面前舉薦呂惠卿說:「惠卿的賢德,非但今人無法追步,即使是前世儒者也不易相比。對先王之道能夠學以致用的,恐怕唯惠卿一人而已。」他任用呂惠卿為檢詳文字,不久又提他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寺,凡組織變革過程中所需起草的文件、章程等都請呂惠卿執筆。 但宰相呂公著卻認為呂惠卿雖然頗具才學,但為人奸巧,不可委以重任。與呂公著持差不多相同觀點的人還包括司馬光,後者曾不止一次地指出:「惠卿奸巧非佳士」,「惠卿誠文學辨慧,然用心不正。」甚至在和王安石交惡前,司馬光曾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說:「諂諛之士於介甫當路之時,誠有順適之快,一旦失勢,必有賣公以自售者矣。」 這話其實不僅僅說的是呂惠卿,還包括後來王安石重用的鄧綰、唐坰之流。王安石在「力排眾議」重用呂惠卿之時,也提拔了鄧綰。熙寧三年(1070年)冬,任寧州通判的鄧綰為了上位,上書神宗說:「陛下得伊、呂之佐,作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聖澤……誠不世之良法,願勿移於浮議而堅行之」。變法伊始,問題多多,鄧綰卻做了司馬光所言的「諂諛之士」以媚王安石。按理說,王安石作為組織變革的領導人在組建團隊之初需對錄用者的德、才兩方面都加以考察才是,但他迷惑於鄧綰的「諂諛之言」,草率提拔其升任侍御史知雜事、判司農寺,主管常平、水利、免役、保甲之變革事宜,可謂是一大失誤。 至於唐坰的情況也是如此。他以父任得官,自己本身沒有功名。可為了上位,於熙寧初上書神宗說:「青苗法不行,宜斬大臣異議如韓琦者數人。」王安石同樣被他的「諂諛之言」所惑,將他推薦給神宗,不久即賜進士出身,為崇文院校書。甚至在後來神宗因不喜此人、貶其為錢塘知縣時,王安石還令鄧綰薦他為御史,又授太子中允,此外還積極推薦唐坰為諫官。可以說在組織程序上,只要是王安石看中的人,一切都可以開綠燈,無條件提拔、重用。 但王安石頗為看重、倚賴的這些組織變革團隊成員,其後的表現究竟如何呢? 呂惠卿最初的表現很是搶眼。當司馬光公開反對青苗法時,呂惠卿站出來和他在神宗面前辯論,很是替王安石擋了子彈。王安石也將呂惠卿看做是自己的衣砵傳人。熙寧七年(1074年),由於北方大旱,流民遍野,官員鄭俠上《流民圖》,把大旱所造成的嚴重惡果歸罪於王安石,王安石不得不首次罷相求去。臨走前,他力薦呂惠卿任參知政事。而接下來,呂惠卿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既得志,忌安石復用,遂欲迎閉其途,凡可以害安石者無所不用其智。」他一方面指使鄧綰等人借鄭俠上《流民圖》一案誣告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借道士李士寧妖言惑眾一案污告王安石與其狼狽為奸,圖謀不軌;另一方面,呂惠卿扶植親信,把沒什麼才能的弟弟呂升卿引為侍講,以鞏固自己的勢力。(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或許是因為呂惠卿形跡太著,又試圖排擠已然接替王安石相位的韓絳,神宗為穩定計,不得不在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讓王安石復相。而在王安石復出之後,呂惠卿又陰謀離間神宗與王安石之間的關系,把平時王安石寫給他的私人信件都拿出來給神宗看,將王安石書信中出於隱諱想法的「無使齊年(指參知政事馮京,因與王安石同齡,故有齊年一說)知」、「無使上(指神宗皇帝)知」等字句都一一指給神宗看,以此惡化他和王安石的關系。同時呂惠卿狀告王安石「盡棄所學,隆尚縱橫之末數,方命矯令,罔上要君」,意思是王安石背棄正統之儒學,崇尚縱橫之道這類不入流的學術,欺騙以及要挾皇上,罪行十分嚴重。由此導致王安石二次被罷相。呂惠卿先恭後蹶的小人情狀,在這些事件中盡皆展現。 鄧綰和唐坰之流的表現也大同小異。在王安石去相後於變法團隊內部互相攻軒,導致公司組織變革走向崩潰之旅。王安石初次罷相後,原為王安石心腹的鄧綰趕忙見風使舵投靠呂惠卿。為了幫助後者徹底扳倒王安石,鄧綰聲稱王安石與當時發生在山東的一個謀反案有牽連。在神宗出面查無實據,且王安石二次為相後,鄧綰又見風使舵重新投靠王安石,將矛頭對准呂惠卿。熙寧八年(1075年)九月,作為御史中丞的鄧綰上書彈劾呂惠卿,稱呂惠卿向華亭商人索賄五百萬緡。神宗因此將呂惠卿貶為陳州(今河南淮陽)知州。鄧綰以媚王安石起家,立場卻搖擺不定。他為人朝秦暮楚,兩面三刀,其人生名言是:「笑罵從汝,好官我自為之。」 與鄧綰相比,唐坰的表現更是等而下之。王安石本欲推薦唐坰為諫官,但在與其接觸過程中感到此人個性「輕脫(輕佻)」,不適合做諫官,便安排他以太子中允的身份同知諫院(諫官的副職)。誰知唐坰對此並不知恩圖報,反而以怨報德,屢次上書指責王安石任用曾布為腹心,張琥、李定為爪牙,劉孝孫、張商英為鷹犬,元絳、陳繹為役仆,搞宗派小團體,變亂祖宗成制,列出王安石及其新黨的罪行達六十條之多。他將王安石比之為唐代奸相李林甫,還火上澆油地對神宗說:「天下但知憚安石,不復知陛下」。其卑污人品,最終連神宗也看不下去了,熙寧五年(1072)八月,神宗貶唐坰為監廣州軍資庫。 至於曾布,其實也是察言觀色、見風使舵之徒。熙寧二年(1069年),他被王安石推薦,出任主管變法的司農寺少卿,與呂惠卿一起參與制定青苗、市易諸法,呂惠卿因父喪丁憂,王安石推薦曾布接替他的位置,對其關照可謂不薄。但王安石失勢後,曾布見神宗對變法有所動搖,竟馬上聯合另一個市易法的倡議人魏繼宗攻訐實施此法的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呂嘉問,導致變法團隊出現內訌,變法成果幾乎不保。 在王安石的變革團隊中,蔡京其實是隱藏最深、對公司組織危害最大的潛伏者。熙寧三年(1070年),24歲的蔡京以甲科第九名的成績成為進士,隨後被派往錢塘任縣尉,和蔡京中了同榜進士的弟弟蔡卞則被派往江陰去做主薄。王安石上台後看中蔡卞,收他做了女婿,由此蔡卞連升三級成中書舍人。蔡京發現了這一層可以利用的關系後,效仿其弟,以改革派自居,很快引起王安石的注意,王安石也提拔他做了中書舍人。當然公正地說,蔡京在王安石變革期間沒做什麼勾心鬥角之事,甚至是王安石變法的堅決擁護者和得力干將。他的危害性體現在作為王安石培養起來的一名公司高管,沒有原則和底線,朝秦暮楚,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對北宋公司後期政局幾乎起了毀滅性的作用。王安石去勢後,元佑元年(1086年),司馬光任宰相,下令全國各地自接到命令後的五天內將免役法全部改為差役法。就在很多官員為此牢騷滿腹的時候,時為權知開封府(開封市代理市長)的蔡京雷厲風行,在第一時間將開封地區各縣的免役法全都改成差役法,為全國官員做出了表率。司馬光為此表揚說:「假如各級地方官都像你一樣,有什麼不能執行的呢?」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重新使用變法者,任命章惇為相。章惇想恢復變役法,置司講議,卻不知如何是好。蔡京搖身一變,又成為變法者。他幫章惇出主意說:「取熙寧成法施行之,爾何以講為?」———您只須照搬熙寧成法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講議它呢?在變法與守舊之間,蔡京切換自如,其小人嘴臉已初步顯現。宋徽宗時蔡京被彈劾奪職,閑居杭州,但他又找機會勾結宦官童貫,重新被起用,並排擠掉韓忠彥等人,先後四次任相,與童貫、楊戩、梁師成、李彥以及權臣王黼、高俅等,把持朝政,向宋徽宗進「豐、亨、豫、大」之說,追求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導致工役繁重,民怨沸騰,直將北宋公司折騰得奄奄一息,公司內外危機四伏。如果在這個大背景上看蔡京潛伏之深、危害公司組織時間之長遠,起碼王安石在最初之時要負失察之責。 王安石以對新法的態度為標准,提拔了一批擁護新法的官員作為其團隊班底。但事實上,包括呂惠卿、蔡京、曾布、鄧綰以及唐坰等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上了官修正史《宋史》的奸臣冊中,實為聲名狼藉之輩。一個組織變革團隊,出現一兩個小人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多為小人,追根溯源,其實還是王安石識人之誤。 蘇轍走了,程顥也走了,團隊人才流失嚴重 王安石的公司組織變革團隊中多潛伏小人,當然也不乏品行正直的人才。比如蘇轍、程顥等。變法之初,蘇轍曾是王安石頗為倚重的人,被任命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參與變法;程顥也因御史中丞呂公著的推薦,「授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里行」,在王安石手下參與新法工作。此二人是心向變法的改革派,且品行正直,可謂王安石團隊的骨幹人才。可就是這兩個可堪一用的人才,操盤手王安石也沒能好好利用。最後蘇轍和程顥都走了,團隊人才流失嚴重。王安石繼在小人問題上犯下識人之誤後,又在人才使用過程中犯下用人之誤。 蘇轍是蘇洵的幼子。嘉祐二年(1057年),年方十九歲的他與兄長蘇軾同登進士榜,且父子三人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才學自是無可置疑。而且早在王安石變法之前,蘇轍就是個改革派。熙寧二年(1069年)三月,蘇轍上書論時事稱:「夫今世之患,莫急於無財而已。財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國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敗,常必由之。……故臣深思極慮,以為方今之計,莫如豐財。」這是蘇轍的變法倡議書,和王安石彼時的變法主張遙相呼應。神宗對他也看好,在其奏疏上寫批語道:「詳觀疏意,知(蘇)轍潛心當世之務,頗得其要。郁於下僚,無所申布,誠亦可惜。」他建議王安石授予蘇轍「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的工作。王安石不僅照辦,也在最初之時引他為骨幹成員。蘇轍後來在他寫的《龍川略志·與王介甫論青苗鹽法鑄錢利害》卷三中回憶說:「介甫(王安石)召予與呂惠卿,張端會食私第,出一卷書,曰:『此青苗法也,君三人閱之,有疑相告,得詳議之,無為他人所稱也。』」意思是王安石將他和呂惠卿、張端三人叫到自己家裡吃飯,拿出《青苗法》草案給他們三人看,並且交待不要外傳。從這個工作餐的地點(王安石家裡)和《青苗法》草案審閱范圍(只限三人)看,蘇轍當時在王安石心目中的重要性起碼是和呂惠卿等同的。換句話說,王安石沒拿他當外人。(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但是分岐隨後而至。當蘇轍對青苗法實施後可能產生的弊端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後,王安石對他說:「君言甚長,當徐議而行之。此後有異論,幸相告,勿相外也。」這其實是客套話,蘇轍後來指證,此次談話後,王安石「自此逾月不言青苗」(《龍川略志·與王介甫論青苗鹽法鑄錢利害》卷三),對他敬而遠之了。 在對蘇轍的意見不置可否一段時間之後,王安石仍舊批准青苗法正式頒行。蘇轍繼續提意見,稱由於所立青苗法不善,使猾吏有機可乘,有空可鑽,而民無以獲利。自此,王安石視他為異類,一怒之下,竟欲將其治罪,熙寧二年(1069年)八月,蘇轍上《條例司乞外任奏狀》,表示想外放地方工作。蘇轍在這封請辭信里說:「伏自受命,於今五月,雖日夜勉強,而才性樸拙,議論迂疏,每於本司商量公事,動皆不合。」意思是我參加變法工作才五個月時間,雖然夜以繼日地操勞,卻多空談之論,以至於每次商量公事,怎麼做都不合時宜。 其實,「動皆不合」實乃幽怨之語,是蘇轍不得用、不見容的曲折表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王安石不能用人和容人的性格缺陷。對於蘇轍提出的變法弊端提醒和糾正,王安石不做正面理解,反而嗤之以鼻,頗多敵意,認為他是在詆毀變法;對各項變法法案不求補充完善,只需無條件推行,否則動輒得咎。如此變革思維下,自是不容異類存在。蘇轍無奈之下求去,最後被貶為河南府留守推官,成為王安石團隊人才流失的一個樣本。 王安石團隊人才流失的另一個樣本是程顥。程顥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是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熙寧元年,程顥向宋神宗上《論王霸札子》和《論十事札子》,提出十條措施,對當時的教育和科舉制提出批評,主張裁減冗兵,支持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在變法之初也曾派程顥視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工作關系尚屬和諧。 但是和蘇轍的情形一樣,程顥任職監察御史里行後上了《諫新法疏》、《再上疏》等奏文,對王安石新政中的攤派青苗借貸並預收利息錢和派遣三司使兩項提出批評,並且建議實行免息政策,真正做到無條件惠農。同時二程認為要「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必須具備「時」、「位」、「才」三個條件,暗指王安石變法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對此類批評,王安石反唇相譏,稱「(程)顥所言自以為王道之正,臣以為顥未達王道之權也。(《續資治通鑒》)」這里的「權」是指變通之意。程顥則批評王安石說:「介甫性狠愎,眾人以為不可,則執之愈堅。」兩人遂成水火不容之勢。 撇開變法觀點孰是孰非不談,單就組織操盤手的氣度、處世用人謀略以及維護變法團隊的團結、存大同求小異而言,王安石都做得很不夠。要知道二程作為當時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當時程頤在京城授徒講學,雖無官職,卻具聲望),王安石以一己之力與他們死磕,最後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為在此之後,二程將矛盾焦點轉到攻擊王安石新學上,他們以理學大師之尊抨擊作為熙寧新政理論基礎的王安石新學不成系統,了無新意,認為熙寧變法以錯誤的王安石新學為理論基礎,是謂「革之不得其道」,從而在變法的合理性和理論框架上向王安石提出質疑。王安石無法招架,只得以沉默應對———一場本來有著良好互動可能性的變法者之間的合作最後轉化成相互攻軒,導致變法公信力嚴重受損。毫無疑問,對於這樣的結果,王安石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程顥因反對新法,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後來司馬光上台後,欲全面廢除新法,重用二程,卻遭到他們的謝絕。程顥託人給他帶信說:「君實(司馬光字)忠直,難與說」,意思是司馬光個性太直,自己不想與之合作;而程頤則對司馬光全面廢除新法不滿,也託人給他帶信說,假使「韓(琦)、富(弼)在時,吾猶可以成事。」二程如此言行說明,他們其實既不是保守派,更不是趨炎附勢的小人,而是和王安石一樣有著自己的變法理念、想做事想成事的人才。但在王安石團隊中,他們既不見容,更未能施展才幹,說到底,還是組織操盤手王安石用人有誤。 另外在王安石團隊中,像李常、孫覺、王子韶等人都是參與變法、最初為王安石所倚重的人才,可最終都由於執行新法過程中提出自己的保留意見而不為王安石所用,被先後逐出,變法團隊人才流失嚴重。 下一篇我們關注董事長神宗與王安石的關系演變,以及王安石徹底出局、變法失敗對於公司組織的影響和傷害。 作者介紹:范軍,歷史作家。出版有《最三國》、《帝國不語對枯棋》《下一個出局者》等書。
㈤ 求新勞動法對企業人才流失的影響
找了很久,類似的只有一篇,是從違約金的角度談論人才流失會更容易發生的。題目是大型國企,其實民企也是一樣。
《新勞動合同法下違約金對大型國企的影響分析》
◇ 文/張琪
【摘要】:本文主要就違約金這個焦點問題. 關注勞動合同法對大型國有企業在人力資源工作方面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 違約金
在新的勞動合同法草案不斷修改、審議的時候,各企業的人力
資源部已經是議論聲鼎沸了.當它終於定案並且完成立法程序之後,新
勞動合同法就像一記重錘擊打在了每個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心上。
一時之間, 各路專家學者紛紛開始分析、講解勞動合同法,談
論此法將要對現有的人力資源部管理造成多大的影響、對企業長遠
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本文主要就違約金這個焦點問題,關注勞動
合同法對大型國有企業在人力資源工作方面的重要影響。
勞動者提前解除勞動合同是否應當按照違約金的約定予以賠
償?我們知道.違約金是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的一種.它是指當事
人通過約定而預先確定的、在違約後生效的獨立於履行行為之外的
給付。從違約金的性質來看,有賠償性違約金,也有懲罰性違約金。
違約金條款體現了當事人充分的意思自治原則,因而在民法或合同
法中得到了認可。
但各國立法對違約金的態度並不相同。如大陸法國家一般既
承認賠償性違約金也承認懲罰性違約金:而英美法則不承認懲罰性
違約金條款。從違約金制度的發展看,各國立法更多隻認可賠償性
的違約金.只有在很小的范圍內承認懲罰性違約金.而且將違約金
條款的最終決定權賦予法官。我國《合同法》第114條也對違約金作
了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
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
方法。」學術界一般認為,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違約金以補償性違約金
為主,懲罰性違約金為輔。在民法范圍內討論違約金條款,主要的還
是賠償性違約金。而且.許多國家立法還賦予了法官對違約金條款
的干預權,如《德國民法典》第343條規定,「約定的違約金過巨者,
法院得依債務人的申請以判決減至相當數額。」我國《合同法》第114
條也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
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條款過分高於造成的損
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而就
勞動合同而言,由於勞動合同的性質不同於民事合同,因此,不少國
家立法甚至是明令規定禁止在勞動合同中約定違約金條款的。
目前勞動合同中使用的違約金條款,確實有一部分帶有懲罰性
質,即勞動者提前解除勞動合同,不管是否給用人單位造成明顯並
確定的損失.只要有違約金的約定.都要依照約定予以賠償。我們應
該承認勞動合同中的違約金條款應當受到限制,應該根據勞動者未
按照勞動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而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
予以賠償.不應有所謂的天價即明顯高於勞動者月收入幾十倍或者
更多。
因此.對於違約金條款應在立法上加以規范,明令限制使用違
約金條款.如果勞動者未按照勞動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對
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可依據損害結果予以賠償。勞動合同法
對違約金的規定在培訓服務期約定中可以約定違約金。「用人單位
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
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
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
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
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作為天平的兩端的企業和勞動者, 怎樣才能夠保持住平衡或者
說達到雙贏的局面呢?保護勞動者是否一定通過制約或者犧牲企業
的利益才能實現呢? 當然所有勞動者都具有勞動自由,可以自由選
擇企業.但這種自由是否意味著身為弱者就違反約定也不必負責,
享受了權利卻不必承擔責任和義務呢?
培訓違約金的條款使企業陷入了困境,說到底,企業尤其是大型
國企規定高額的違約金是為了保證人員的穩定性, 規避用人風險,
絕不會是以收取違約金來創收。上述的培訓違約金條款對企業方顯
失公平.因為相對於條款中明確的外部培訓,企業對員工進行的更
多的是大量的內部培訓.為了讓員工能夠勝任崗位,要不斷的幫助
員工提高職業能力和素質.其中花費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更多的
寶貴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尤其是針對應屆畢業生,有部分企業
工作內容技術含量較高.學生進入企業要被培養兩至三年才能獨立
承擔工作.獨當一面.這個時候剛剛掌握技術的員工違約解除勞動
合同.企業承擔了時間、人力、財力三重損失,卻無法得到違約賠償。
長此以往.企業必然會拒絕為他人作嫁之事.會盡量選擇高價從市
場上獲得熟練員工而不再自己培養應屆畢業生以規避風險。
近年來.就業市場供求不平衡已然給學生就業造成了極大的沖
擊.作為肩負著較多的社會責任的大型國企,原本是解決應急畢業
生就業的一股強有力的支持力量。但不能規定外部培訓費用之外的
任何形式的違約金.最終造成的結果,將會大大的減少應屆畢業生
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去往大型城市並得到當地戶口的就業機會,因
為在新勞動合同法的情況下,很少有企業願意承擔應屆畢業生「今
天落戶,明天走人」的風險。與其如此兩敗俱傷,還不如允許企業規
定適當的懲罰性違約金.嚴格的控制其實施應用的對象、范圍並且
明確其上限不超過勞動者6—12個月的工資總額, 同時強制要求企
業對於完成合同期的勞動者給予與違約金等額的經濟獎勵,使得勞
資雙方可以在相互制約的基礎上,最終達到雙贏的局面,在另一個
層面上也支持了引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相對期限較長的固定
期限勞動合同以及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增強穩定性,達到勞動合
同法重要的立法目的。
㈥ 聘任制書記員能否任命為法官
為建立專業化的書記員隊伍,實現對書記員的科學管理,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頒行《人民法院書記員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稱辦法),從此,聘任制書記員這個特色職業正式從紙上出現在全國各法院,成為法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軍。在這8年中,聘任制書記員們經歷了由新進單位的新鮮、熱情、積極上進到中間的迷茫、再到通過努力取得了司法考慮,卻無奈和尷尬的境地,無可預知的的未來和前途,一直困擾著聘任制書記員們,一邊是想任法官任不上,另一邊是法官稀缺已明顯成了對立的局面。
一、《辦法》規定,書記員應當實行單獨序列和合同管理,改變了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的晉升模式,《辦法》規定書記員實行單獨序列和合同制管理,國家設立書記員專項編制,書記員不再擁有行政編制。這就使得書記員即使通過國家司法資格考試也不可能任命為法官,切斷了書記員晉升為法官的渠道,斬殺了書記員成為法官的法律追求和法律理想,扼殺了聘任制書記員的工作熱情,嚴重影響書記員的工作積極性。由於聘任制書記員的職級待遇低,幾乎沒有任何晉升空間,因此,絕大多數在工作崗位上的聘任制書記員都不安於現狀,只是把該職位作為一個跳板,待通過司法資格考試後就馬上離職,聘任制書記員在某些法院流失非常嚴重,形成了招一批,走一批,再招一批,再走一批的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法院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根據《辦法》第15條的規定,各級人民法院書記員的最高職級配備為:最高人民法院書記員的職級最高配備為正處級,高級人民法院書記員的職級最高配備為副處級,中級人民法院書記員的職級最高配備為正科級,基層人民法院書記員的職級最高配備為副科級。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部分書記員的職級配備可以略高於本條第三、四款的規定。據此,作為書記員,其職級晉升存在上限限制,有一條不得逾越的高壓線。
三、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極度浪費。現在一方面是西部地區的法院法官斷檔十分嚴重,高素質人才引不進、留不住,而另一方面卻是各法院用幾年時間培養出來的聘任制書記員,在通過了司法考試以後卻不能為己所用,不能給予任命為法官,而任用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老人和新人之間缺少合適的時間銜接,實際上也是實踐經驗的斷檔,要知道在基層法院,當事人對實踐經驗非常豐富法官的需求是遠遠大於高素質、高學歷人才的,他們只認同誰能更好的解決事情,而客觀情況下,一個新進大學生從到單位開始到成為一個經驗豐富的法院工作人員,時間上一般是3-4年,經驗已經成熟的聘任制書記員不能任命,不能更好的發揮他們的優勢,實在是徹底的浪費。
筆者認為,允許聘任制書記員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直接在本院解決審判職稱不僅合乎法律的規定,而且對於法官的隊伍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其理由如下。
一、聘任制書記員任命為法官,有利於解決人員短缺和法官斷層問題。當前,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比較突出。而且,法院人才流失問題非常嚴重,法官斷層現象越來越明顯。對此,各法院是有深刻認識的,都在思考和尋求破解之道。筆者認為,法院系統內的資源應當納入決策者的考慮視野。在各個法院服務的書記員,具備法官的任職條件而任命為法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人員短缺問題或者說人才短缺問題。
二、讓符合擔任條件的聘任制書記員擔任法官,有助於法院隊伍的長久建設,新的《法官職務序列設置暫行規定》實施以後,法院的法官數額實施員額化,法官等級也實施比例化,這就有利於提高法官隊伍內部的競爭力,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被任命為法官,真正的優秀法官才能逐漸晉升等級,這樣的規定真正達到了能者上、平著滯、弱者汰的目的,這對於那些能力不夠強、不能夠駕馭庭審的人員來說,擔任法官將變得艱難,因此,如果將聘任制書記員不能轉任法官的制度打破,將法院現有編制內的所有幹部都納入統一的競爭圈內,那麼將是一種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新局面,眾多人才競爭、百花齊放,非常有利於促進法院工作的開展,產生真正的鯰魚效應,這對促進法院隊伍建設、促進法院審判、執行工作開展將產生長遠有益影響,百利而無一害。
㈦ 關於法官的選拔和遴選,你有什麼看法
上級法院從下級法院法官、從律師學者中選拔人才,是一項重要的回改革,是法官職業化建答設的重要舉措。法官遴選制度必須抬高門檻,尤其是最高法院的法官。但門檻抬高,也不能一刀切,要考慮地區差異。
建立法官遴選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法官應該熟悉和了解社情民意,知道自己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執法。
從律師中遴選法官是法律職業共同體真正實現了良性互動。從優秀律師中選調法官,將對全國法官隊伍的結構和法治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希望有關方面能採取有效措施,提高法官待遇,增強法官職業榮譽感,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法官隊伍,避免法官隊伍人才流失。
㈧ 美國有什麼法律導致中國人才流失
世界上有兩大法系: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國大陸採用的是大陸法系,美國採用的是英美法系,因而中美法律差異就表現在兩大法系的差異上。
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 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 法規以及本車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飲食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 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燕尾 服起來的。
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 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 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第四,訴訟程序不同。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職 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 「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與這種對抗式(也稱抗辯式)程序同時存在的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主要負責做出事實上的結論和法律上的基本結論(如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做出法律上的具體結論,即判決。此外,兩大法系在法律分類、法律術語、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錄用和司法體制等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㈨ 法院待遇怎麼樣
在我國,如果沒有被納入法院的人事編制,收入是很低的,通常只是當地最低工資內+100元左右。
法院的容待遇趕不上國稅、地稅、公安,甚至連工商、國土資、質量技術監督局這些省直管的單位都比不上。法院的工作人員拿得是公務員工資,,由地方財政附帶,其中有審判職稱的,就是被人大任命為審判員的人,會比一般公務員多個法官津貼,不過也不是太多。一般剛進法院的,工資也就兩千多一點,這還是包括津貼在內的。
不過不同地域的法院待遇也不一樣,地方財政好一點的,領導能力強一點的,能夠爭取到撥款,給幹警搞點福利什麼的也不是沒有可能。學法律的,通常都會去當律師,法官、檢察官跟律師的收入是在是天壤之別。再不濟,也會考進國稅、地稅之類的機關。法院現在人才流失很嚴重,要麼是通過司法考試當律師,要麼是通過學習、復習再考到其他單位。畢竟人的生存是很現實的事情。
㈩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せ包括哪些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的內容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需要從身份保護和物質保障兩方面逐步推進,全面實施。同時也應當規范豁免制度,以避免司法人員被過度追責和遭遇不公正待遇。
(一)身份保護
在我國,司法行政化問題一直存在。雖然《憲法》、《法官法》、《檢察官法》等法律分別對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的地位、身份都作出了明確規定,但由於缺乏具體的保障制度,司法機關仍然被視為政府的一個部門,司法人員被當作黨政機關一般的公務員,其身份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可能因各種理由被免職、降級、調動、辭退,缺乏嚴格的程序進行約束。
有鑒於此,《決定》明確指出,「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其中,「法定事由」僅限於依據《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法官法》、《檢察官法》的規定而進行的正常工作崗位調整,以及法官、檢察官在違紀違法時,依照《法官法》、《檢察官法》及相關職業紀律的規定必須給予相應處分的情形。除此以外,任何機關都不得隨意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法定程序」,指的是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應當履行憲法法律規定的程序,即必須報經同級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其他任何機關都無權作出決定。
(二)經濟保障
在我國,不少地方特別是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基層單位,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待遇較低。因此,司法人員離職、基層單位人才流失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保護機制包括人身安全不受侵害、執法權不受侵害,這些都是必要的條件。另外還可能涉及工資待遇問題,法官高薪的問題,世界多個國家都是這樣做的,因此「保護機制」可能也會涉及這個方面的意思。
保護機制中,司法人員的經濟保障尤為重要。只有給予司法人員和其職責相匹配的工資待遇,才有助於其樹立起職業尊榮和職業自豪感,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
(三)豁免制度
豁免制度起源於西方國家。司法職業責任豁免,是指司法人員對於自己在司法活動中依法實施的行為、發表的言論和裁判的結論,享有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權利。建立合理的司法人員豁免制度,避免司法人員在行使職權時瞻前顧後,使其不必擔心因獨立行使司法權而處於不利的地位,免受外界干擾,確保公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