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或立法院院長
1. 立法院的職務權力
「立法院」是負責審查台灣各項法案以及預算的機關。依據台灣的憲法第39條、第63條、第104條、第105條,以及《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至第7條等規定,「立法院」的職權,包括: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立法院對於行政院移請覆議案,應於送達十五日內作成決議。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七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另外,立法院得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一以上連署,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不信任案提出七十二小時後,應於四十八小時內以記名投票表決之。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贊成,行政院院長應於十日內提出辭職,並得同時呈請總統解散立法院;不信任案如未獲通過,一年內不得對同一行政院院長再提不信任案。
1、立法權
2、修憲及領土變更提案權
3、預算案、決算案審查權
4、戒嚴案(含解嚴案)、大赦案(含全國性減刑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決議案的審查權
5、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及大法官、監察院院長、副院長監察委員及審計長、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及考試委員、檢察總長、中央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及委員、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2012年增加公平交易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及委員)等人事同意權
6、緊急命令追認權
7、對行政院的質詢權
8、對行政院院長的不信任權
9、「副總統」缺位時的選舉權
10、對「總統」、「副總統」彈劾案、罷免案的提出權
11、對行政院覆議案的決議權。
2. 五院制的主要職權
行政院會議主要職權有:
①提出於立法院的法律、預算、戒嚴、大赦、宣戰、媾和、締約案,以及其他國際事項;
②議決以上行政、司法官吏的任免;③行政院各部、會、署之間不能解決的事項;
④其他依法或行政院院長認為應交行政院會議議決的事項。行政院院長除領導行政院會議外,還有經理全院事務,監督部署,提請國民政府主席依法任免各部部長、次長,各委員會正、副委員長、委員和國民政府法令公布的副署等項職權。 國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1928年12月成立。最初由院長、副院長各1人,立法委員49~99人組成。委員由院長提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審定,由國民政府主席任命。1931年 12月委員改為50~100人,其中半數由院長提請國民政府主席任命,半數由法定人民團體選舉。1947年元旦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規定,1947年12月25日以後,立法委員改為直接民選產生。立法院內設法制、外交、財政、經濟、軍事等委員會,分別審理各種法律案。
立法院的主要職權有:①制定法律;②議決預算;③議決宣戰、媾和、締約案;④質問。此外,立法院院長還有主持立法院會議、指揮監督院務、部署和國民政府法令公布的副署等項職權。 國民政府的最高司法機關。1928年11月成立。設院長、副院長各1人。院長擁有經理全院事務,主持全院會議,提出特赦、減刑及復權事項,必要時出席審理行政法院和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的審判,擔任最高法院院長及所屬各庭庭長會議的主席等項職權。
司法院下轄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司法行政部的隸屬關系,在司法院和行政院之間屢次變更。1947年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確定司法行政部隸屬於司法院。
司法審判制度最初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四級三審制,1935年7月1日,改為三級三審制。從中央到地方分別設立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各級法院內部相應配置檢察機構。
司法院在1943年9月國民政府組織法修改以前,獨立行使司法權,並獨自對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其職權除司法審判、公務員懲戒、行政審判分別由各級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和行政法院等機關執掌外,本身尚有如下權力:
①司法院關於主管事項可提出議案於立法院;
②統一解釋法令及變更判例;
③對私立法政學校的設立有特許權,對國立大學法律科有監督權。 國民政府的最高考試機關。1930年1月6日成立。設院長、副院長各 1人。考試院主要職權為考選和銓敘,分別由下設的考選委員會和銓敘部掌理。
考選委員會負責考選各級公職人員候選人、任命人員與專門職業人員。考試期間設置典試委員會和試務處,分別辦理試政與試務。典試委員會掌理考試科目的命題、考試成績的評定和及格人員的錄取。考試分高等文官考試與普通文官考試兩種。典試委員由考試院提請國民政府簡派,典試委員長由主考官兼任。普通文官考試的主考官由國民政府簡派,高等文官考試的主考官由國民政府特派。考選委員會與試務處均為臨時機構,考試結束後即告解散。
銓敘部掌理全國文官、法官、外交官及其他公務員與考試錄取人員的考核與銓敘事項,並對各級行政機關的人事處、人事司、人事室或人事管理人員進行指揮、監督。 國民政府的最高監察機構。1931年 2月成立。設院長、副院長各1人,初設監察委員19~29人,由院長提請國民政府任命。1931年12月改為30~50人,其中半數由法定人民團體選舉。1947年12月《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後,監察委員改由各省議會選舉產生。監察委員任期不定,享受法律特別保障,但不得兼任其他官職。監察院的主要職權為彈劾與審計兩項。監察院下設審計部,並分區設立監察使。
監察委員如發現公務人員有違法失職事實時,可單獨提出彈劾,書面開列被彈劾人的違法事實並附上證據。監察院接到彈劾案後,由其他監察委員3人從事審查。審查結果經多數監察委員認為應交付懲戒時,則將被彈劾人移交懲戒機關辦理。
審計部掌理審核全國財政。行使職權的主要對象是各級政府機構,包括國營事業機關在內。
3. 誰能介紹一下台灣的政體
台灣政治體制
「行政院」
台現行「憲法」規定「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故所有行政機關皆直接或間接隸屬於「行政院」,受其指揮監督。如「行政院」各「部、會」的重要決策皆須經「行政院會議」討論議決;行政機關向「立法院」提出的各種法案,皆須經由「行政院」提出;「行政院」及所屬「部、會」皆以「行政院」名義,向「立法院」提出預算案,向「監察院」提出決算案等等。此外,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凡非屬「總統」以及「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等四「院」的職權,都可歸由「行政院」負責。
此外,台「憲法」同時也規定「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方式有三項:
一是「立法院」享有質詢權:「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之責,「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另「行政院」遇有重要事項發生,或施政方針變更時,「行政院長」或有關「部、會」首長應向「立法院院會」提出報告,並備質詢。
二是「立法院」享有「倒閣權」:「立法院得經全體立法委員1/3以上連署,對行政院長提出不信任案,不信任案提出72小時後,應於48小時內以記名投票表決之,如果全體立法委員1/2以上贊成,行政院應於10日內提出辭職,並得同時呈現請總統解散立法院;不信任案如未獲通過,一年內不得對同一行政院長再提不信任案」。
三是「立法院」享有法律、預算議決權:對於「行政院」向「立法院」所提出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其它「國家重要事項」,「立法院」都享有最終議決權。雖然「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送達「行政院」10日內,移請「立法院」復議,復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復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1/2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應即接受決議。
「行政院院會」,是「行政院」的決策機關,由「行政院」正、副「院長」、各「部、會」首長、「政務委員」組成,「院長」主持會議,並邀請有關人員列席備詢。根據「行政院組織法」的規定,「行政院」置「秘書長」、「副秘書長」各一人。院內設「秘書處」、「參事」、「訴願審議委員會」、「法規委員會」、「人事室」、「會計室」等,處理幕僚業務。
「行政院」於1948年5月在南京成立。其下屬機構的設置歷經多次演變,至2000年5月為止,有八「部」、二「會」、一「行」、一「處」、二「局」、二「署」、一「院」、十七個「委員會」。
4. 國民黨時候的立法院院長是什麼級別
立法院院長,是中華民國立法院之首長,相當於國會議長,由立法委員相內互提名投票選舉後產生,容依法督導監管立法院委員會,組織立法院決策程序與行政議事,並負責召集立法院會議(簡稱院會)。由於憲法沒有規定副總統不能兼任行政院院長。
在戒嚴時代時,副總統陳誠、嚴家淦都曾兼任行政院院長。1996年間連戰則以行政院院長身份當選副總統,並續任院長,引來憲政爭議。司法院大法官於《釋字第419號解釋》中,認二者職務性質雖非顯不相容,但仍不宜兼任,此爭議最後因連戰請辭而劃下句點。
(4)行政院或立法院院長擴展閱讀:
立法院由立委組成,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立法院得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對總統、副總統犯內亂外患罪提彈劾案及對監察院審計部審計長的任命行使同意權,並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它重要事項的職權。
「立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1人,由「立法委員」互選產生。「立法委員」自第7屆(2008年)起由225人減為113人,任期4年。有向「行政院」院長及當局各部門負責人質詢之權,並可以決議或復議「行政院」重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