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法院知識產權
⑴ 中國有哪些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分別是哪年頒布的
《專利法》1984年頒布,現行有效的是2008年修訂的版本。(實施細則有效的是內2002年版容本,審查指南有效的是2009年版本,另有1997年《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及其2007年版的實施細則)
《著作權法》1990年頒布,現行有效的是2010年修訂的版本。(實施條例有效的是2002年版本,另有2001年頒布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以及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商標法》1982年頒布,現行有效的是2001年修訂的版本。(實施條例有效的是2002年版本,商標評審規則有效的是2005年版本)
《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年頒布,沒有修訂過。
能想到的就是這些,沒有將司法解釋列出。
⑵ 中國現行法律所針對的禁止濫用獨佔地位的行為,具體包括以下哪些
一、制定《規定》的必要性 我國《反壟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這一條款表明了我國對知識產權領域實施反壟斷法的基本態度,即不否定知識產權權利人依據知識產權法行使權利的正當性,但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後果的濫用知識產權行為進行必要的規制。鑒於該條規定非常原則,實踐中存在的涉嫌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需要予以規制,迫切需要制定相關規章或者指南,明確正當的權利行使行為和排除、限制競爭的濫用行為之間的界限,更好的指導反壟斷執法實踐,增強經營者對自身經營活動的預期性。 二、《規定》的起草過程 2012年底,工商總局在開展《關於知識產權領域反壟斷執法的指南(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徵求意見稿)》)研究制定工作的同時,啟動了《規定》的起草工作。此前,工商總局於2009年成立課題組,開展了《指南(徵求意見稿)》)的研究制定工作。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收集整理國外競爭機構的執法實踐和相關指南、規章的資料和文獻,系統研究他們在知識產權領域執行反壟斷法的基本立場、行為類型、分析方法、主要執法對象等問題,同時比較研究,歸納總結這些國家和地區執法機構形成的共識和對一些問題的不同看法。二是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市、遼寧、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四川、甘肅等12個省市,通過走訪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和企業、發放問卷調查、召開專家座談會、聽取行政司法部門意見等方式開展了調研工作,了解掌握我國現階段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總體狀況、行為表現形式、企業應對措施等。三是擬定《指南(徵求意見稿)》並廣泛聽取意見,除書面徵求意見外,先後舉行座談會、研討會6次,工商系統、國務院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各類企業以及國外競爭執法機構提出了很多建議。對這些意見,進行系統的梳理研究。 在制定《指南(徵求意見稿)》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我國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問題現狀的總體情況。我們認為,在知識產權領域實施反壟斷法既是理論上的熱點問題,也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反壟斷法中的一個重要、復雜和敏感的問題。我國反壟斷法實施時間不長,在知識產權領域實施反壟斷法的實踐經驗更是有限,此時推動一部符合中國實踐、內容全面、體系完備的知識產權領域反壟斷執法指南的出台,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實踐的積累。 考慮到實踐中存在的涉嫌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需要予以規制。工商總局在制定《指南》的基礎上,立足職責,啟動了《規定》的制定工作,對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進行規制。 2013年3月以來,工商總局先後就《規定》初稿書面徵求意見兩輪,舉辦研討會、座談會5次,對象覆蓋全國省級和副省級城市工商局,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法制辦、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知識產權局等與反壟斷、知識產權工作相關的十二個國務院有關部門,中國電信、華為、高通、三星等19家國內外知識密集型企業、美國商會、美國律師協會等外資商會和機構,歐盟競爭總司、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加拿大競爭局等國外競爭執法機構以及國內競爭法專家學者。徵求意見以來,共收到意見建議300餘條,對各方提出意見建議,工商總局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對《規定》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 三、《規定》的主要內容 (一)明確其制定的目的和依據,即為了保護競爭和激勵創新,制止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根據《反壟斷法》制定本規定。同時,對相關概念作了必要解釋。 一是明確了經營者所普遍關注的反壟斷法與保護知識產權的關系,反壟斷法與保護知識產權具有共同的目標,即促進創新和競爭,提高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二是根據工商總局承擔的反壟斷職能,明確界定本規定所稱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反壟斷法》和其他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行使知識產權,實施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壟斷行為。 三是明確本規定所稱相關市場,依據《反壟斷法》和《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於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進行界定,並考慮知識產權、創新等因素的影響。(二)禁止經營者行使知識產權過程中達成壟斷協議。既在總體上禁止經營者在行使知識產權的過程中達成壟斷協議,又規定了安全港規則。安全港的規定,有利於打擊對競爭明顯具有不利影響的權利行使行為,有利於知識產權權利人根據自己在相關市場的市場力量等因素判斷相關行為在反壟斷法上的後果,指引經營者避開對競爭明顯具有不利影響的權利行使行為,逐步走向合理競爭。 (三)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在行使知識產權的過程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 明確在反壟斷執法中執法機構將知識產權與其他財產權同樣對待,市場支配地位根據《反壟斷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的規定進行認定和推定。經營者擁有知識產權可以構成認定其市場支配地位的一個因素,但是經營者不僅僅因為擁有知識產權而直接被推定為在相關市場上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同時規定了拒絕許可知識產權、限定交易、搭售、附加不合理限制條件、差別待遇等實踐中較為常見的幾種具體濫用行為。其中,關於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許可知識產權的規定,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各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絕大多數意見主張保留但應明確其構成要件,有的主張刪去。經過慎重研究,根據中國的反壟斷法和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保留了這方面的規定,但是對反壟斷法關於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拒絕交易的條款做了限縮性規定,僅將其限定在知識產權構成生產經營活動必需設施的一種情況,對其適用的條件進行了嚴格的限定,力爭做到鼓勵創新和保護競爭的平衡。 (四)規定了四種特定類型的行使知識產權行為是否構成相關壟斷行為,如專利聯營、標准制定和實施中的行使專利權行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以及濫發知識產權侵權警告函等。這些行為可能分別或者同時構成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但主要涉及後者。 (五)規定了工商機關在知識產權領域反壟斷執法的分析原則和框架。對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分析認定,工商機關在考慮知識產權特殊性的基礎上,遵循對壟斷行為分析認定的一般步驟。在分析認定經營者涉嫌違反反壟斷法行使知識產權行為時,要對該行為產生或者可能產生的排除、限制競爭效果進行分析。該規定向經營者和相關機構明確了工商機關的執法方法,既可增加執法的可操作性,也有利於提高執法透明度,為經營者自我評估提供參考,有利於鼓勵經營者進行技術推廣和傳播。 (六)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 《規定》第十九條依據《反壟斷法》的規定,對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
⑶ 中國三大知識產權法院
中國三大知識產權法院分別是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和廣州知識產權法院。
這三家知識產權法院是在中國國家層面成立的專門審理知識產權案件的司法機構,旨在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提高知識產權審判的專業水平和效率。這些法院的設立,反映了中國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高度重視,以及中國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方面的不斷努力。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於2014年11月6日掛牌成立,是中國首家知識產權專門法院。該法院主要審理北京市范圍內的知識產權一審案件,以及全國范圍內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涉及專利、商標等行政行為的一審行政案件。
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於2014年12月28日掛牌成立,是中國第二家知識產權專門法院。該法院的管轄范圍覆蓋上海市,主要審理涉及專利、技術秘密、計算機軟體、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涉及馳名商標認定及壟斷糾紛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
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於2014年12月21日掛牌成立,是中國第三家知識產權專門法院。該法院的管轄范圍覆蓋廣東省,主要審理廣東省內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以及不服廣州市各基層人民法院第一審著作權、商標等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判決、裁定的上訴案件。
這三家知識產權法院的成立,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為中國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更加公正、高效的司法保障。
⑷ 知識產權法院有幾個
一、知識產權法庭有哪些
【1】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正式揭牌成立,主要審理全國范圍內專利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民事、行政知識產權第二審案件。
【+3】自2014年11月3日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北京、上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施行。
【+20】2017年1月以來,最高人民法院批復在江蘇等17個省級行政區劃設立20個知識產權法庭(南京、蘇州、武漢、成都、杭州、寧波、合肥、福州、濟南、青島、深圳、天津、鄭州、長沙、西安、南昌、蘭州、長春、烏魯木齊、海口)。
提示:專門知識產權法庭是地方中級人民法院的內設機構,不是獨立的法院。
二、知識產權法院目前在哪些地方設立了
目前共計三家。
2014年11月06日,中國第一家知識產權法院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正式掛牌成立,並於12月16日首次開庭;2014年12月16日,中國第二家知識產權法院即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建成;2014年12月28日,中國第三家知識產權法院即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掛牌成立。
三大知識產權法院模式有所區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目前審理北京地區的知識產權案件,北京地區以外的案件還是由地方法院負責管轄,知識產權沒態散授權確權類行政案件全國范圍內由北京審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則可跨區域管轄,對廣東省內的部分案件享有一審管轄權,對廣東省內基層法院的部分上訴案件,享有二枯氏審管轄權;上海知識產權法院與上海三中院等合署辦公。
三、什麼叫知識產權法院
閉晌知識產權法院是為專門法院。專門法院,也稱為特別法院,是指法律明確規定授予某類案件管轄權,即管轄范圍僅限於某一類或某幾類案件的法院。專門法院是法律現代化的產物,從一定意義上說,司法的專門化是法律現代化的前提。從國際范圍上看,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都設置有正式的多樣化的專門法院,較為常見的有行政法院、商業法院,此外還有勞動法院、保險法院、家庭法院等。
除武漢和成都官方稱呼為知識產權審判庭外,其他18家均為知識產權法庭;
除海口和烏魯木齊已獲批准但尚未揭牌外,其他18家均已成立運行。
⑸ 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
我國知識產權法是主要由著作權法 、專利法 、商標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專利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條例、 伯爾尼公約 、巴黎公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