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立法機構
1. 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的立法機構分別是什麼
英國是議會,上下兩院,下院掌實權。
美國是國會,參眾兩院,兩院並立
法國是議會,也是由參眾兩院組成,大權在參議院。
德國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有權
2.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行政機構有沒有控制立法機構掌握行政大權的是皇帝還是皇帝和帝國宰相
立法機構復名義上是議會制,但是實際決策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掌握行政大權的是皇帝。帝國宰相是要聽命於皇帝的。
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憲法的規定是:皇帝有權任命帝國宰相和帝國官員,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
由此可見,皇帝其實是大權獨攬的。議會和宰相都是名義上的。他們都沒有實際的決策權。
3. 關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和德意志帝國的立法機構
A吧
我只記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議會是由參議院和眾議院這兩院組成
4. 請問1871年的德國,其最高司法權歸屬哪個部門謝謝!~~
1871年德意志帝國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帝國實行聯邦制和君主立憲制。(美國的體制)
A.帝國是一個「永久性聯邦」。B.普魯士國王是世襲的聯邦主席,並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稱號,總攬軍政、法律大權。C.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D.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駛立法權。
憲法規定: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事統帥,有權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決定對外政策。宰相主持內閣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選舉產生,任期由皇帝決定,只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德國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權力大於帝國議會,帝國議會通過的法案須得到皇帝和聯邦議會批准。
由此,皇帝掌握著最高司法權。
帝國皇帝掌握著軍政和外交大權。
5. 簡述德國的法院組織
(一)司法系統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繼承羅馬傳統的大陸法國家,德國在理論上承認「議會主權」,並至今堅持立法機構是法律的唯一源泉。因此,如果普通法系承認法院的立法作用和法律的多種源泉,那麼大陸法——包括德國法——則認為成文立法是唯一有效的法律。傳統理論認為法院的作用不是制訂法律,而是機械地運用法律。甚至連法官是否應該「解釋法律」都有爭議,因為創造性的「解釋」無異於制訂法律。但在實際上,大陸法系的法院製法(Judicial Law-making)功能和普通法系少有差別。尤其是對於措辭籠統、含義廣泛和歷史悠久的典章,無論在何種法治國家,法院必須不時賦予典章的條文以時代含義,來彌補立法機構未能及時跟上社會需要之不足。(27) 當然,法院並不是形成司法決定的僅有機構。尤其在歐洲大陸,學者對司法規則的歸納、總結與形成,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所謂的法院製法,事實上是法院與法學界合作努力之結果。
與立法至上理論相聯系,大陸法在理論上不承認先例規則。立法——而非法院——才是合法的法律源泉;立法條文與精神——而非以前的法院決定——必須在任何時候都得到各級法院的貫徹執行。而且所有法官——不論是基層或是最高法官——都同樣受立法精神所支配,並獨立地按照自己對立法精神的理解來決定案件。因此,大陸法在理論上既不承認先例的嚴格法律效力,也不承認最高法院決定對下級法院的絕對約束作用。最高法院只能撤銷下級法院決定,但下級法院無須遵照最高法院對法律的解釋,因為其最高忠誠在於成文立法,而非上級決定。然而在實際上,最高法院的決定和先例規則極少受到違背。在這方面,就和法院製法一樣,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少有實質差異。
和美國相比,德國的法院系統具有分散化與專門化的顯著特點。在美國,聯邦和各州法院形成多套完整、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通常無權審理僅涉及州法的案件;雖然各州法院可以審理多數涉及聯邦憲法或法律的爭議,但最高聯邦法院是聯邦憲法與法律的最終闡釋者。不論在聯邦或各州法院,司法管轄權都是集中與統一的:普通法院有權審理涉及憲法、行政、刑事、民事或合同等通常類型的所有案件。相對而言,德國的司法權力在橫向和縱向都有不同分配。在橫向上,和普通法院不同,德國不存在統一的司法管轄權以處理全部領域的法律問題。通常的司法功能分布在五套平行與獨立的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審理民法與刑事案件,四種特別法院分別處理行政、社會、勞動、與財政爭議。通過在橫向實行司法管轄分工,這些法院對其本專業的法律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在縱向上,每個系統又根據等級,分成聯邦、各州與地方法院。其中地方法院是初審法院,各州法院是上訴法院,聯邦法院則是最高法院。《基本法》第95章規定:「[1] 對於普通、行政、財政、勞動、和社會領域之管轄權,聯邦應建立聯邦正義法院、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動法院、和聯邦社會法院,以分別作為其最高法院。[2] 具有權能的聯邦部長,以及由具有權能的各州部長和同樣人數的眾議院選舉成員所組成的法官選擇委員會,應聯合選擇這些法院的法官。」
因此,聯邦並沒有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只是最高上訴法院。
為了防止法院同政治勢力同流合污的納粹經歷之重現,《基本法》第97章第二節為法官的人事、職位和收入提供了司法獨立性:「除非基於法律提供的理由與形式,並通過司法決定,受到終身任命的專職法官,不得在違反其意願的情形下,受到撤職、永久或暫時中止職位、給予不同職位或在職務限期終止前提早退休。立法可以對終身任命的法官規定退休年齡之限制。當法院結構或地區發生變化時,法官可被轉移到另一個法院或調離職位,但他們必須保持全薪」。
另一方面,魏瑪時期的教訓說明,在保障司法獨立性的同時,民主機構必須具有適當的法律機制,以防止法院濫用其司法權力。因此,第98章第二節規定:「如果聯邦法官以官方或非官方形式,違反本《基本法》或一州的憲政秩序原則,那麼在眾議院的提請下,聯邦憲政法院可以其三分之二多數,去決定該法官被給予不同職位或退休;並在故意違反的情形下,可決定將他撤職」。
(二)憲政法院的組織結構
如果美國幾乎任何法院的法官都有權按照憲法而實行司法審查,那麼德國的專門化法制系統,則要求成立特殊的憲政法院來處理憲政問題。1949年的《基本法》一反傳統的立法至上原則,在通常的司法系統之上,建立了獨立的憲政法院系統來專門處理憲政爭議。聯邦的每個州都有一個憲政法院,以處理涉及本州事務的憲政審查與司法審查。聯邦憲政法院是其最高上訴法院,並和政府的立法與執法機構同樣享有憲法地位。聯邦憲政法院的院長職位,僅次於聯邦總統、聯邦總理、和聯邦參眾兩院院長。《基本法》第94章第一節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及其組成:「聯邦憲政法院應由聯邦法官和其它成員組成。聯邦憲政法院的一半成員應由聯邦眾議院選舉,另一半由參議院選舉。他們不得是聯邦眾議院、參議院、聯邦內閣成員,或任何相應的各州政府機構成員」。
由於《基本法》只提供了一個結構輪廓,對組織與人事上具體細節之確定,被留待「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28) 1951年的組織法正式成立了聯邦憲政法院。它詳細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的雙庭結構及各自的管轄范圍、聯席庭(29)的權力、法官資格、司法選擇程序、以及法官退休或撤換的條件。憲政法院分為兩個庭,並各自具有獨立的成員與管轄。如下詳述,第一庭(First Senate)專門處理政治中立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聽取涉及個人權利的憲政申訴及其它法院提交的具體憲政爭議;第二庭(Second Senate)則專門從事憲法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以決定憲法政治機構之間的爭議以及抽象法律審查。由於司法審查的案件數量占據全部憲政爭議的95%,第一庭的工作量過分集中,因而後來一部分司法審查案件被轉移到第二庭。如果兩庭之間發生管轄沖突,或一庭將偏離另一庭所制定的先例時,那就由聯席庭來決定兩庭之間的爭議。
憲政法院的法官必須至少40歲,並具有被選為聯邦眾議員的資格。和通常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法官並非必須全部是職業法官。事實上,在每個庭的八位法官中,只有三名是其它聯邦法院的職業法官。但近來法官資格要求憲政法官必須通過兩次全國法律考試。法官的來源主要是聯邦法官、高級公務官員、聯邦議員和大學教授。一旦被選為憲政法院的法官,除了作為大學教授之外,法官們在任職期間不得擔任其它專門職務。也和通常法官不同,憲政法官並非終身制。1970年的職務任期法規定,憲政法院的法官每屆任期12年,不得連任。且即使任期未滿,達到68歲的法官亦必須退休。強制退休防止了法院老年化,而單屆任期則有助於保障法官的獨立性。(30)
1962年之後,兩庭的法官數量固定為16名,每庭八名。組織法規定兩庭的法官皆由聯邦兩院聯合選擇;聯邦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選擇每個庭的四名法官,並且兩院交替選擇每個庭的庭長。在參議院,四名法官由全體參議員選出;在眾議院,四名法官則由12名眾議員組成的司法選擇委員會(Judicial Selection Committee)選擇。兩個機構必須交流信息以防止重復任命。通常眾議院的人選多為聯邦法官或議會會員,而參議院人選則多為高級公務員。(31) 由於在兩院,選擇法官都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任何一個主要政黨——社民黨或基督教民盟——的反對都足以阻止法官入選。因此,憲政法官的選擇必須是兩黨聯合努力的結果。另外,自民黨通過政治妥協,也能夠在兩庭中各獲一個席位。經由政黨妥協過程,兩院的通常能贊同素質優越的法官人選。
憲政法院的審理程序以書面為主。法院決定分為允許口頭辯論的「判決」(Judgment)和僅基於書面辯論的「命令」(Order或者Ruling)。和美國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口頭辯論並無時間限制,以允許雙方充分表達見解;但絕大部分案件——即私人提出的憲政申訴——都只有書面程序。法院討論秘密進行。通常根據法官之專長,每個案件都被分給一位主要負責法官,他對該案件提出報告意見(Votum),供所在庭的全體法官討論。作為大陸法傳統的一部分,法官必須效忠於司法機構,因而反對多數結論的意見為數極少。盡管1970年的組織法修正允許了反對意見之存在,超過90%的法院決定,至今仍然是受到全體法官贊同的一致意見。
《基本法》和組織法力圖切實保障憲政法院的獨立性。法官受到普遍尊敬,不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具有豐厚的職業收入以保障其經濟獨立。起先,在法院的人事和預算上,司法部長曾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但在1960年,憲政法院取得完全獨立,以自行處理所有內部事務。1968年,聯邦議會通過憲法修正而非同尋常地承認:即使在戰備狀態下,聯邦憲政法院仍然保持其獨立地位和職能。第115g章規定:「聯邦憲政法院的憲法地位和憲法職能之履行,皆不得受到削弱。除非有必要維持法院的運行能力,且聯邦憲政法院持同樣意見,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不得被聯合委員會通過立法而加以修正。在制訂這類法律的過程中,聯邦憲政法院可採取必要措施,以維持法院落實工作之能力。聯邦憲政法院對於本章第二與第三句的任何決定,皆應要求在場法官的三分之二多數[之同意]」。
6. 德國中央政府機構的設置、程序及設置特點,人員編制
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是德國的根本大法,它確立了議會共和制、聯邦制和多黨制的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德國實行議會內閣制,聯邦總統是國家「虛位元首」,沒有獨立行使權力的職能;聯邦行政權力集中於以聯邦總理為首的聯邦政府;聯邦總理是行政首腦,聯邦政府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聯邦議會是德國的最高立法機構,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的職權主要是制定和通過法律,並監督政府,聯邦參議院是各州政府代表組成的參議機構,負責在聯邦立法創制和審議中,特別是涉及州的有關權益方面的立法時維護州的利益。聯邦司法權由聯邦憲法法院及其他聯邦高級法院行使。德國實行多黨制,主要由聯盟黨或社民黨組成執政聯盟輪流執政。
聯邦總統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德國政府體制是議會內閣制,總統是「虛位元首」,是國家權力象徵性的代表。
德國聯邦總統的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總統由聯邦大會選舉產生。總統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但以一次為限。
聯邦總統的職權實際上不過是對法律、法令、委任和各種文件進行例行公事的簽署和頒布,以及代表國家進行主持禮儀、禮節等國事活動。
聯邦總統作為「統而不治」的人物,其權力完全是形式上的,但他的政治作用卻是非常重要的。
德國聯邦議院是整個聯邦政府體制中唯一由民選產生的機構。聯邦議院議員的選舉制度被稱為「多數代表與比例代表混合制」。
聯邦議會是聯邦德國的最高立法機構,聯邦議會實行兩院制,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的法定議員人數為656人,每次選舉後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增減。每屆聯邦議院任期4年,屆滿全部改選。聯邦參議院實際上是各州政府代表組成的聯邦參議機構,其議員不是由普選產生,而是由16個州的州政府任命其政府成員作為代表組成的。參議院現有席位共計68席。
德國聯邦參議院設置的目的在於使聯邦各州得以參與聯邦立法和行政事務,因此它被賦予了相應的職權,這主要表現在它可以積極參與聯邦立法和聯邦行政,主動協調聯邦與州的關系等方面。
德國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各部部長組成,聯邦總理是聯邦德國政府首腦,是國家行政機構的最高領導人。聯邦德國實行議會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聯邦議院多數黨領袖,或占優勢的政黨聯盟中主要政黨的領袖擔任。內閣總理組織政府,政府對聯邦議院負責,聯邦議院可以對政府提出「建設性不信任案」迫使內閣總理辭職,政府也可以提請總統批准解散聯邦議院重新大選,再由新產生的聯邦議院選出新的內閣總理重新組織政府。
聯邦總理人選形式上由聯邦總統同聯邦議院中各議會黨團會商提名,然後由聯邦議院全體大會不經過辯論即投票選舉,凡得法定過半數票者即當選。聯邦總理作為政府首腦,是聯邦德國國家機構中最有權力、最有影響的關鍵人物。聯邦總理是內閣向聯邦議院負責的唯一代表。
聯邦德國中央政府機構的設置包括內閣機構、聯邦總理辦事機構和聯邦政府各部三種類型。聯邦行政系統設置的最高職能機構是內閣,內閣作為聯邦行政系統的最高機構,權力很大,職權范圍也很廣泛,但內閣並沒有自己的辦事機構。。
德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極為廣泛,它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有權管轄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事務,並作出決策和行使執行權。聯邦政府還擁有立法創議權和立法最後審核權。
德國聯邦法院系統由三類法院構成,即:普通法院、專門法院和聯邦憲法法院。
普通法院共分四個層次,地方法院、地區法院、上訴法院和聯邦法院。地方法院是法院系統的基層單位,地區法院是地方法院的上訴法院,負責審理不服地方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也對某些較大案件進行初審。地區法院以上是州上訴法院,它們除受理叛逃案件和反對憲法的案件外,一般只接受上訴案件,分設民事、刑事兩庭。普通法院的最高審級法院是聯邦上訴法院,主要是審理上訴案件。
德國各專門法院是根據聯邦立法逐步建立的,現設有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工法院和聯邦社會法院等專門法院。
7. 德國聯邦議院的組織結構
聯邦議院議長任期四年,因死亡、喪失議員資格、辭職而喪失職務。
議長由全體議員以秘密投票方式選舉產生,所有的議員都可成為候選人,但按慣例,一般由議院中最大的黨團議員擔任議長。
在選舉中獲絕對多數的候選人當選,如在第一輪投票中無人獲絕對多數選票,則選舉第二輪投票,獲相對多數選票的候選人即可當選。在第二輪投票前,可提名新的候選人。
選舉由最年長的議長主持,宣布選舉結果,並在兩名議院秘書的幫助下監票。議長主持議院工作,對外代表聯邦議院。議長除拿普通議員薪金外,還可拿各種津貼約1.5萬德國馬克。
聯邦議院全會會期分會議周和非會議周。根據《議員法》第14條規定,聯邦議院議員有出席全會的義務,因故缺席須登記。會議議程於全會前書面遞交每個議員,如有變更議程要求,相關議員須於前一日向議長提交申請。另依據《基本法》第42條第1款,聯邦議院全會向社會公開。聯邦議院投票採取記名投票方式,自2007年2月始記名投票結果可在互聯網查詢。個案可經申請採用不記名投票方式。表決票分為三種顏色,藍色為贊成票、紅色為否決票、白色為棄權票。
聯邦議院內有26個常設委員會。每屆聯邦議院以決議方式確定所需設立的常設委員會。各議會黨團均派代表進入常設委員會。實質性審查法律草案和起草全會決議是常設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各聯邦部委均內設一個與聯邦議院相對應的專業委員會以協調日常工作。
德國聯邦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兩院共同組成德國的立法機構。在立法職責劃分上,根據《基本法》規定,法律提案可由聯邦政府、聯邦議院議員或聯邦參議院提出。提案首先提交聯邦參議院。聯邦參議院通常在6周內對提案提出意見。聯邦法律須經聯邦議院會議決議通過。通過後,聯邦議院議長應立即送交聯邦參議院。聯邦參議院在收到法律決議後3周內可要求召集由聯邦議院議員和聯邦參議院議員組成的委員會會議,共同審議法律提案。聯邦議院決議的法律一經聯邦參議院批准,該法律即為成立。兩院日常工作通過對應委員會相互溝通,起到事前協調作用。如兩院意見無法取得一致,通過調解委員會(議會和參議院各佔16人,其中參議院的16名分別來自16個州)進行協商談判,達到統一 。
8. 近代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的立法權由哪個機構行使
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
9. 德國統一前普魯士的立法機構
普魯士,歐洲歷史地名。一般是指17世紀至19世紀間的普魯士王國。由於普魯士在短短二百年內崛起並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所以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
普魯士地區古代的居民為古普魯士人,屬波羅的種族,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於同一種族。12世紀時,德國人的殖民運動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即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1224年該修道院被普魯士人焚毀。1226年,波蘭國王之子、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條頓騎士團成員)的領地也遭到普魯士人襲擊,以此為契機,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了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先後建立托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魯士人居住的地區,並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語。16世紀後,普魯士人消亡。
條頓騎士團統治下的普魯士地區在名義上屬於教皇領地,但教皇只享有名義上的宗主權。為了吸引定居者,條頓騎士團依據漢薩同盟法律,在其領土上興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條頓騎士團加入漢薩同盟。
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國王的女兒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波蘭與立陶宛聯合,此後對扼守其出海口的條頓騎士團發動了一連串的進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敗於波蘭和立陶宛聯軍,被迫簽訂第一次托倫和約,除賠款600萬格羅申外,還將但澤城置於波蘭主權之下。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度戰敗,在第二次托倫和約中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這些地區被稱為「王室普魯士」。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余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教廷的聯系,隨後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阿爾伯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成為臣服於波蘭最高權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爾伯特之子阿爾伯特·腓特烈死後無子,普魯士公國遂由其長女之夫、勃蘭登堡選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屬霍亨索倫家族)繼承,建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此舉為霍亨索倫王朝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1660年的瑞典-波蘭戰爭中,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蘭對普魯士的宗主權,並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普魯士王國
1701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國王稱號。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並從此展開了普魯士王國200多年的顯赫歷史。
由於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普魯士的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教育素質高著稱,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驕勇善戰著稱。他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進攻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通過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國家。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 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先後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並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參加反法同盟,但敗於法軍,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並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於1806年10月參加反法戰爭,隨即在耶拿敗於拿破崙,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魯士和法國在涅曼河的提爾西特締結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
1806年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1809年在柏林創辦了腓特烈·威廉大學(柏林大學),同時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此後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1812年冬,拿破崙軍隊自俄國敗退,普魯士遂於次年再度參加反法同盟,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10月24日,普、奧、俄三國聯軍在布呂歇爾和格奈森瑙指揮下在萊比錫大敗法軍。1815年普軍在滑鐵盧再度擊敗法軍。根據維也納和會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占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
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中歐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開制憲會議,並拒絕接受德意志邦聯議會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稱號。但1848年歐洲革命結束後,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歸專制統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擔任攝政。1861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Wilhelm I)。 1862年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沖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 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
俾斯麥上台後即著手完成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擊敗丹麥、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北德意志聯邦及南方的德意志諸邦,在普法戰爭中打敗法皇拿破崙三世。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廊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即所謂的第二帝國(Das Zweite Reich)。
由於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因此德意志帝國成為普魯士王國的擴大版。各邦國享有內政和財政的自治,但將外交、軍事(巴伐利亞除外)、海關等權力交給德意志帝國中央政府。普魯士歷史從此並入德意志帝國歷史。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後去世,威廉一世之孫威廉二世(Wilhelm II)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其統治以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而告終。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亞發生革命,其國王退位。柏林旋即爆發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時威廉二世在比利時斯巴的德軍大本營親自指揮作戰,得知發生革命後,試圖僅放棄德意志皇帝頭銜,而保留普魯士國王稱號,但陸軍統帥興登堡勸其徹底退位。為避免發生更大變亂,德國首相、巴登的馬克西米連親王於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經退位,並於同日將首相職務移交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艾伯特(Friedrich Ebert)。威廉二世流亡荷蘭,德意志帝國及普魯士王國滅亡。11月11日,德國投降。
1919年至1947年的普魯士
由於柏林發生斯巴達克團與社會民主黨臨時政府之間的內戰,1919年,艾伯特在魏瑪召開國民議會,於2月10日通過《德意志共和國臨時約法》,即魏瑪憲法。根據魏瑪憲法,普魯士成為德國的一個邦,即「普魯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ßen),實行地方自治,其領土即原普魯士王國的疆域。但凡爾賽條約將原普魯士王國的西普魯士省、波森省和上西里西亞省的一部分割讓給波蘭,東普魯士的默麥爾割讓給立陶宛,萊茵蘭的南部地區成立薩爾區,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北部歸還丹麥。
1920年代,普魯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天主教中央黨領導。1932年,納粹黨在德國國會和普魯士邦選舉中取得優勢,赫爾曼·戈林成為德國國會議長以及普魯士邦議長,並掌握了普魯士內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納粹黨上台執政,隨後廢除德國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魯士憲法被廢除,邦議會和立法機構被解散,僅保留行政單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a>和蘇聯的領導人經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即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國軍官團和容克貴族的大本營,是德國專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須予以消滅。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曾表示「普魯士要讓其盡可能地縮小和削弱」,丘吉爾則認為「普魯士——這個德國軍國主義的罪惡核心必須同德國的其餘部分分離開來」。 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確立了將東普魯士並入波蘭和蘇聯,以及在戰後的德國廢除普魯士建制的原則性意見。
1947年3月1日,同盟國對德軍事管制最高委員會正式下令廢除普魯士建制。原普魯士邦領土分別被並入波蘭和蘇聯,以及英、法、美、蘇四國佔領區。原普魯士邦政府的財產由盟國和蘇聯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在其境內的原普魯士領土上建立了勃蘭登堡、薩克森-安哈爾特兩個州,以及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州的東半部(1952年民主德國廢除州級建制,改設專區)。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原普魯士領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此外,下薩克森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薩爾州內都有原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邦領土。在被並入波蘭和蘇聯的普魯士領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經基本被全部遷出。
領土變遷
古代普魯士地區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蘭東北部維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澤為中心的西普魯士地區,以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原東普魯士地區的領土。1295年占據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購買了波美拉尼亞和但澤地區。1308年自勃蘭登堡選帝侯手中購買了紐馬克地區,普魯士同神聖羅馬帝國本土接壤。15世紀時將但澤和西普魯士割讓給波蘭。
1618年普魯士公國並入勃蘭登堡選侯國,至1701年普魯士王國成立的時候,其領土以普魯士王國的首都柏林為中心,包括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紐馬克和阿爾特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地區。18世紀時,普魯士先後從瑞典、波蘭和奧地利獲得前波美拉尼亞、波森、西里西亞等地區。三次瓜分波蘭後,普魯士獲得了新東普魯士、南普魯士、但澤、托倫、以及波蘭王國的西部和中部,包括華沙地區。1806年普魯士敗於拿破崙後,被迫割讓波蘭地區,法國在此成立華沙大公國。拿破崙戰敗後,在1815年維也納和會上,普魯士失去了拜羅伊特、安斯巴赫、納沙泰爾(加入瑞士)、東弗里斯蘭、希爾德斯海姆等領地,華沙大公國除西部以波森為中心的一小塊領土外都被俄國吞並。作為補償,普魯士獲得了薩克森王國五分之二的領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漢諾威、明斯特主教區、萊茵河東西兩岸的威斯特伐利亞和萊茵蘭、以及薩爾路易、薩爾布呂肯等領土。
19世紀,普魯士經過戰爭,又先後兼並了黑森-萊茵、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法蘭克福、等王國、公國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國時,普魯士王國已經擁有22個省,包含了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以外的大部分現今德國領土與西波蘭及北波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原屬普魯士王國的波森、西普魯士和但澤被割讓給波蘭,默麥爾地區被割讓給立陶宛,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北部歸還丹麥,萊茵蘭地區南端被並入薩爾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普魯士地區的東部和北部被並入蘇聯及波蘭,西部地區並入西德,中部並入東德,地理意義上成建制的普魯士已不復存在。
10. 德國的行政機構,立法權誰掌握,司法權誰掌握
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議會掌握立法權,總理掌握行政權,法院掌握司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