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真道德觀

真道德觀

發布時間: 2021-02-08 18:26:44

㈠ 人生觀 道德觀 價值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對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內總的看法和容根本觀點,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人生觀主要是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
每個人的人生觀在不同時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外因是日益瘋狂的世界,導致很多人的直覺和感受發生變化,產生人生觀錯位等,也許這是人類世界發展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問題。
在自然界中,人生觀無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階級社會里和制度下,人生觀有進步和落後之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人生觀。
道德觀是道德意識和道德水平的統一體,集中表現為個人處理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的准則。人的道德觀都以個人利益在其行為中所佔的地位為核心。它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即道德意識和道德活動。

㈡ 絕對道德觀是什麼意思

康德認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於道德的義務感而做出的行為,內方存在道德價容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義舉,或是因義務而做出的德行(譬如軍人因救災而犧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為。道德應當,而且只應當從規律概念中引申演繹而來。盡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種規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規律的理念而行動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觀原則對意志的約束規范而言,其命令盡管是強制的,但同時也是理性的。這種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律令有兩種。如果某種行為無關於任何目的,而出自純粹客觀的必然性,那麼這種令式才是定言律令。如果行為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則被康德稱為「假言令式」。康德認為,定言令式總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又是綜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即不是由其他前提演繹出來的)。「先天綜合判斷」故而也成為康德倫理體系的重要概念。

㈢ 什麼是道德觀

先解抄釋一下什麼是道德.道襲德,是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人們在共同生活中的行為准則和規范.它不是鐵的教條,而且沒有成文的條律來規范它.它一般是通過社會輿論或者某種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宣傳來對人們的生活構成某種秩序,起約束作用.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群體的不成文的規則.
那麼,道德觀就是你對這種意識形態規則的認識和立場.舉例來說明,婚前性生活是不道德的,這就表明了他對性持有的道德觀;而有人認為婚前性生活並非不道德,那麼他就與前者的道德觀不同.
總的來說,道德是社會群體的共識,道德觀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是穩定的,」主流道德觀」是社會秩序的一個基礎.

㈣ 人品道德觀

人們常說,做人要有道德。但是為什麼要有道德?道德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多數人想做個有道德的人,目的就是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受到別人的尊重。這些人的一生很悲慘,因為他們純粹就是為得到別人的認可而活。因此,有道德就成為他們不想做,做不好,但又不得不做,不得不做好的一種人生的無奈。他們的這一生,就變成了為道德而活,而他們自己則成了道德的奴隸。對於一個有智慧,人性被解放出來的人來說,道德只是他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快樂,享盡人生幸福的一種工具,一項措施,一種對策。他們絕不為道德而活,而是讓道德為實現他的人生目的而設。道德是什麼?道德的原意,是指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為人處事的態度、過程、方法和行為模式。道,是人們為了創造自己的人性快樂、自由,享受幸福人生的過程而對自己所面臨的客觀事實條件及對這些客觀事實條件所做出的分析。德,是人們基於對客觀的事實條件及其分析而對其所抱持的為人處事的態度、方式、行為模式等等所做出的選擇。即人們在生活實踐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為人處事的態度、方式或行為模式。在道德這個詞中,道是核心,德是形式,道是原因,德是結果。道是源,德是流。道是本,德是末。道是皮,德是毛。道是一隻老虎,德是這只老虎的皮。但是,現代人講的所謂道德,早就偏離了道德的本質。其內容中大多隻有德,而沒有道。所以,是不講道的道德,是不講本而只求末的道德,是只要形式不要內容的道德,是只要結果不要原因的道德,是只講流不講源的道德。通常人們講的所謂道德,就是簡單模仿前人或他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模式

㈤ 什麼是真正得道德

個人認為 LZ的提問很有難度
首先說一下道德
我國文學中道德是基由古代道家的理論演化而成的一種民族習俗和信仰之曲間的東西
而以現實角度來看道德是說一個人出生於世 各個方面的感情和心態以及待人待物待事的觀念和修養 也可以說是衡量世事萬物的一種尺度
每個人的尺度都不同 高尚的人道德讓人匪夷所思 渾濁的人道德讓人無法接受 人的德性都是有三六九等 道德是不會有實質的標準的 因為每個人所追求的標準是不同的 如果說是崇高 那就近似於智者的道德
比如孔子 那樣的

就LZ所說的麵包問題 偷盜是錯 這是肯定的 貧困的快要餓死 而偷盜理論上說也是錯 但是從生命來看 如果是為了求生 而去偷盜 過錯會覺得稍微輕一些 畢竟求生是萬物的本能 生存本來沒有錯 存在也沒有對錯
但是偷盜本身也是一種因果循環 倘若偷盜的時候知道自己是錯 而且事後悔恨 那麼這就是為一種生存的本能更進一些 如果偷盜的時候不曾有悔意 心中也無過錯 覺得這樣很對 那麼著就是為過錯就算求生 也不能把他當作是名正言順的 畢竟是去做壞事 自己心中要有那個刻度知道自己犯了錯

下面真善美的問題

純粹 清澈 誠實的意思
為人者青聳於天地
真 就是說做人光明磊落 毫不虛偽 可以誠實純朴的去面對世界上的事情
我們中華的道教 就信奉 "真"
修煉者講究反普歸真 拋棄一切執念 惡念 爭斗 慾望 回歸到象孩童一樣單純 真摯 的品格狀態


佛家講善講的最多
因為佛教在九州也是歷史悠久 所以中華民族地區的善的含義 被理解成很多
最廣義 就是善良 富同情心 心胸寬廣 大知大慧的意思
佛家講 佛說人性本善
說人生下來 都是善良的 無邪的 因為周圍的環境 和一些遭遇與成長 使人的本性變的渾濁
善也就是 博大 博愛的一種精神 不管對待好人壞人都可以一視同仁 在別人遭受痛苦的時候 自己的心中也會因為同情和博愛 而產生痛苦
而不管別人犯了什麼樣的過錯都可以用寬大的胸懷去包容 去原諒
善 本身更趨向於 愛 也可以是一種慈悲

美`即美德```這個不好說了``真 善 都知道
但是真善美```這三個字 連在一起 是個近代詞語 跟歷史關系不是很大 和宗教也沒什麼關系
近代人們 把道德 分開了 分成 美德和道德兩種
以本人看來 道德最初是為人者善易遵循的高尚品質
可後來 人們的品行在不斷的下滑 最後分成了兩種 道德和美德
把概念性的東西"道德" 轉化為了追求的目標性的東西"美德"
也就是把本應做好的事情 規劃成了類似神話一類的崇高的東西
這是時代與人類的墮落的一種見證 也是一種過程

㈥ 怎麼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第一,要樹立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當今社會,樹立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就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精闢概括,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系統總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和指導方針。

第二,要政治上成熟,聽招呼,守規矩。一要一級服從一級,一級支持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政令暢通。能夠站到全局干好局部,干好局部為全局負責。執政為民,秉公用權,真正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二要堂堂正正做官,老老實實為人,胸懷豁達,與人為善,誠信相待;三要潔身自好,慎微、慎獨、慎言、慎行。

第三,要切實牢記「兩個務必」,自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管好自己的腿,不該去的地方不去;管好自己的嘴,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吃的不吃,不該端的酒杯不端;管好自己身邊人,不能因小失大,影響自己聲譽;管好自己的「尾巴」,始終謙虛謹慎,夾著尾巴做人。要自信,但不能自傲,以平常心態對事對待自己對待同志。

第四,要深諳「公生明,廉生威」的至理名言,始終不忘身後有上百雙眼睛在看著,每時每刻都在接受來自方方面面的監督。任何時候都不能幹那些讓人指脊樑骨的事,不能幹那些丟份子、掉價的事,不能幹那些提心吊膽,嚇得睡不著覺的事,不能幹那些一旦被舉報,被調查情況屬實,就被「雙規」的事。作為公務員我們就要「人人一扇窗,個個樹形象」,通過自己的具體言行,折射出公務員隊伍的整體形象,密切干群的血肉聯系。

㈦ 人的道德觀、價值觀是什麼

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

價值觀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歷史性與選擇性、主觀性的特點。

道德觀是道德意識和道德水平的統一體,集中表現為個人處理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的准則。人的道德觀都以個人利益在其行為中所佔的地位為核心。

(7)真道德觀擴展閱讀:

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人或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

個人道德觀正確與否及其水平的高低,必然會影響企業營銷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標准及營銷策略道德水準的高低。

道德作為調節公民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行為准則的功能。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從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實際出發,明確了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行為准則,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實踐性。

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受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重要影響,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其動機模式不同,產生的行為也不相同,動機的目的方向受價值觀的支配,只有那些經過價值判斷被認為是可取的,才能轉換為行為的動機,並以此為目標引導人們的行為。

價值觀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及行為結果的評價和看法,因而,它從某個方面反映了人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反映了人的主觀認知世界。

㈧ 道德觀念是什麼

積極向上的心理,積極進步,關愛家人和友人,以善為美!

㈨ 真道德 偽道德作文800字

真道德與偽道德
在說明真道德與偽道德之前,我先說一下回什麼是真道德,答什麼是偽道德。
什麼是真道德呢?所謂是真道德,就是真正的道德觀,是建立在良知和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道德觀。比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倡導人人平等、樂於奉獻等等。由於這些道德觀沒有任何力量的強制推廣,完全由人類自己良知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而自發產生的道德觀,所以這種道德觀稱為真道德。由於人類的良知和對未來的美好追求是相同的,所以真道德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相同的。
什麼是偽道德呢?所謂偽道德就是虛偽的,假的道德觀,是建立在宗教需求或者政治統治需求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道德觀。偽道德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又分為政治道德和宗教道德。

㈩ 對道德觀的觀點和看法

三者是相互相存的,缺一不可;但最為重要的是道德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高,而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觀的也是不會得到社會歡迎的。價值觀影響著人生觀和道德觀,屬於更根本的東西。人生觀(life,outlook of): 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什麼是人生觀? 答: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

熱點內容
律師信範文 發布:2025-10-04 02:43:38 瀏覽:307
蒼南縣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10-04 02:37:07 瀏覽:836
重慶大學法律碩士學費 發布:2025-10-04 02:37:02 瀏覽:31
社會與法周末劇場生命 發布:2025-10-04 02:32:59 瀏覽:768
沭陽法院院長 發布:2025-10-04 02:32:07 瀏覽:358
年輕律師個人簡介 發布:2025-10-04 02:30:26 瀏覽:922
北京法院事業 發布:2025-10-04 02:26:47 瀏覽:690
法院執行信息網 發布:2025-10-04 02:21:37 瀏覽:850
道德經說的是什麼 發布:2025-10-04 02:02:13 瀏覽:95
廣州走私律師 發布:2025-10-04 01:58:30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