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守恆
㈠ 按照老子的《道德經》,陰陽應該是是處於一種平衡狀態的,像白天和黑夜一樣,有長有短。但總是保持平衡的
所謂的宇宙級別其實也是人定的,反宇宙的物質還沒有被發現,不過如果可以按照相對論做試驗成功的話,說不定可以找到你說的
㈡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選段: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2)道德經守恆擴展閱讀:
老子的思想體系: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
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保存的知識」。可見,《老子》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㈢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欲家SCT :你好。
西漢【河上公注視道德經】。又稱《河上公道德經章句》。最為經典。
㈣ 《道德經》中對於陰陽平衡的解釋和詮釋
我未見道德經中講陰陽,更多是講有無。
我看了好幾本春秋戰國的書,未看到有系統性的陰陽學說論述。
㈤ 道德經中平衡的表述
第四章:道之動,先天法則。
.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可是它的變化又從來不會對之身造成傷害。
.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就是萬物最基礎的源泉。
.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它能阻擋一切的不良破壞,解決萬物運作的矛盾,讓萬物融合為一個整體,如同一脈。
.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它那清澈又深遠的體現又看不清又能感受的到,我不知道他是從何而生,更像是帝皇的起源。(其實我理解為萬物運作的法則!)
--------------------
道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可是它的變化又從來不會對之身造成傷害。
它能阻擋一切的不良破壞,解決萬物運作的矛盾,讓萬物融合為一個整體,如同一脈。
它那清澈又深遠的體現又看不清又能感受的到,我不知道他是從何而生,更像是帝皇的起源。(其實我理解為萬物運作的法則!)
---------------------
愚解釋到第四章的時候,能清晰的看見:第二章說的是人性的弱點。
第三章說的是如何想辦法去建設一個能將有著無數弱點的人類整合,包容,平和,奮進的社會。
這第四章就是在告訴我們有一個可以學習的對象,它就是萬物運作的自然,也就是:道!(一切的法則!)
.....
百煉丹心
2014/12/18
第五章.平衡之道,平衡可平不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的法則不會偏心,他對一切都是平等的;領導者也要這樣,對於百姓也要平等。
.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萬物的運行就像是一個風箱,納氣過多就沒有了迴旋的餘地,這時在想做什麼就要先將氣吐出去。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社會也是一樣,容納的太多就會限制我們的發展,動一發則牽全身,要想在繼續發展就要先拆除一部分老舊的事物,就像話說多了會起到反作用,所以我們不如去保持一個穩定的平衡為長久打算。
----------------------------------
天地的法則不會偏心,他對一切都是平等的;領導者也要這樣,對於百姓也要平等。
天地萬物的運行就像是一個風箱,納氣過多就沒有了迴旋的餘地,這時在想做什麼就要先將氣吐出去。
社會也是一樣,容納的太多就會限制我們的發展,動一發則連全身,要想在繼續發展就要先拆除一部分老舊的事物,就像話說多了會起到反作用,所以我們不如去保持一個穩定的平衡為長久打算。
-----------------------------------
天之道過則降,虛則升。
過多的臃腫會限制我們的行動,過於的輕寡會限制我們的力量。
無論選擇了那個方向都會有弊端。
有其向必有其往,有其往必有其棄,有其棄必有其損,損之又損其災眼前。
所以把握著一個平衡將換來更多的應變能力。
----------------------------------
這第五章既第四章給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之後,又給我們一個忠告,做事要一步一步的穩扎穩打,急不來的。
可見祖師在這沒有出口的迷宮前如何為我們留下了一線生機。
.
百煉丹心
2014/12/19
----------------------------------------------
------------------------------------------------------
第六章,萬物無為,長存必滅。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世界的最低的地方,那是繁育一切的起源;這個繁育一切的大門,就天地萬物生長的根源。它就是穀神!(請自行參考八卦圖)
好吧我用大白話!
萬物的根源來自一個恆久不變的混亂,它既恆久不變,又混亂不堪。
它既有無數的矛盾,又會互相聯合發展。它們不斷的磨滅又不斷的繁衍。
它就是一切的根本,是創造一切的神靈。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它們的變化發展是那樣的綿柔,微而不察覺,可是它卻從來都沒有停止,也永遠不會停息。
-------------
世界的最低的地方,那是繁育一切的起源;這個繁育一切的大門,就天地萬物生長的根源。它就是穀神!(請自行參考八卦圖)
好吧我用大白話!
萬物的根源來自一個恆久不變的混亂,它既恆久不變,又混亂不堪。
它既有無數的矛盾,又會互相聯合發展。它們不斷的磨滅又不斷的繁衍。
它就是一切的根本,是創造一切的神靈。
它們的變化發展是那樣的綿柔,微而不察覺,可是它卻從來都沒有停止,也永遠不會停息。
--------------
好吧這一章,其實我不想如此的解釋,我知道這不是我有資格解釋的!我也知道這麽解釋一定會挨罵!
但是這確實是我個人的理解!
好吧我用相對理性的思考在解釋一遍!
------------------
萬物的運作沒有特定的方向,就像是被困在山谷之中沒有出口一樣,他們沒有主觀的方向意識,可是它們卻繁衍出無窮無盡的生機,創造出無限的方向。
可是它從來沒有被毀滅,也永遠無法毀滅。
它就這樣綿綿弱弱生生不息,微不可查的創造了一切,創造著無窮的變化,永不停息。
...................
好了我相信這個解釋大家會接受一些!
這已經涉及了無為大道的核心區域,但是無為不止是這些,因為真正的無為還要加上一個「心」。(還是大家自行感悟吧,不然我就是壞了人家的慧根了。這也是我不想用大白化來解釋的原因!)
-------------------
言歸正傳:上一章祖師為我們推薦了一個以平衡為根的建設方向。
可是這個方向又不是那麼有說服力。
於是祖師在這一章,拿出了有力的證據,向我們展開了一個自然的平衡運行的大門。
可見祖師不會空穴來風!
百煉丹心
2014/12/19
------------------------------------------------------------------------------------------
第八章.水之善,接人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上善若水。
天道的善就和水一樣。(也可以理解為萬物的法則在水中最能顯現!)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它幫萬物的運作,卻不去爭奪任何利益,它所住的地方是人們所厭惡之地,這種屬性近乎於道。
.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人們要是像水一樣,居常人不爭之地,想著自己不足之處,與人接觸要相互謙讓,言出必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做事要以集體的利益為重,行動要根據時事為之。
夫唯不爭,故無尤。
有作為而不爭利,也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
----------------------
天道的善就和水一樣。(也可以理解為萬物的法則在水中最能顯現!)
它幫萬物的運作,卻不去爭奪任何利益,它所住的地方是人們所厭惡之地,這種屬性近乎於道。
人們要是像水一樣,居常人不爭之地,想著自己不足之處,與人接觸要相互謙讓,言出必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做事要以集體的利益為重,行動要根據時事為之。
夫唯不爭,故無尤。
有作為而不爭利,也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
-----------------------
第七章祖師指出人道的先天不足讓我們沒辦法完全像天道一樣發展。
而這一章祖師從最溶於道的水為我們找到了,又一個門徑。
這種不為了表現自己的功績,直接指出自己構架方向的不足,又為了彌補不足而不思辛勞的境界,是所有學者面前不可逾越的高山。另我等後輩震撼不已。
同樣這也顯示見證了祖師的道德思想。
........
解釋到這里我想起一首我去年做的一首詩,我感覺這首詩放在這里會很恰當。
.
予潤
天象傾盆潤萬物,
清濁二分事事憂;
族靈國魂本唯一,
一家興盛眾家榮。
.
百煉丹心
2014/12/19
第九章.微觀鋪路,自正其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我們強行握著自己握不住的東西,會給自己帶來災難,不如量力而行。
.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我們一直舉著鋒利的利劍是不可能永遠都不放下的。
.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所以縱然有家財萬貫,也總有守護不住的一天。
.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而且富貴帶來的驕傲會抹去我們的成就和步伐。
.
功成身退,天之道。
與其用那些過去成就去混日子,即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如功成身退,暗合天道!
----------------------
我們強行握著自己握不住的東西,會給自己帶來災難,不如量力而行。
我們一直舉著鋒利的利劍是不可能永遠都不放下的。
所以縱然有家財萬貫,也總有守護不住的一天。
而且富貴帶來的驕傲會抹去我們的成就和步伐。
與其用那些過去成就去混日子,即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如功成身退,暗合天道!
---------------------
這一章讓我看到了祖師放下了宏觀的固有認知,開始從微觀上解決一點一滴。
還記得那句話嗎?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從第二章到這里,祖師先用宏觀思想給事物下啦定義,有扔到宏觀來到微觀為我們見證了一個有實踐的理論思想。
.
百煉丹心
2014/12/19
------------------------------------------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說實話這章我不想解釋,做為一個喜歡道家文化的中國人我不想讓誰世界觀崩潰,但是我還是要對自己的心負責,修心法者做好一念萬相滅的准備。防止鑽牛角尖。記住道是圓的怎麼都能轉回來。
----------------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我們建立一個只允許一部分行為意識的社會,另一部分行為意識就不存在了嗎?人們就不會離心離德了嗎?
.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我們只專攻柔和的方向,就能像嬰兒一樣無為了嗎?嬰兒就沒有剛強的一面了嗎?(超乎成人的學習能力是剛是柔?超乎成人的成長速度是剛是柔?超乎成人的回復速度是剛是柔?)
.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清除了社會的矛盾和分歧,這個社會就能純潔無暇了嗎?
.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如果領導想要以集體的利益為大,無知可以治理的了嗎?
.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我們用一道門來過濾雌雄,世界上就沒有雌性了嗎?
.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明白了這些,你還認為你是無為嗎?(那叫無知!)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靈和畜生一樣,它們生來都沒有搞下之分,沒有貴賤之分,它們的行為不依靠任何目的,它們有它們的道,它們的力量長久不斷,是頓與順,生與滅,恆與亂的大德。
-------------------------
我們建立一個只允許一部分行為意識的社會,另一部分行為意識就不存在了嗎?人們就不會離心離德了嗎?
我們只專攻柔和的方向,就能像嬰兒一樣無為了嗎?嬰兒就沒有剛強的一面了嗎?(超乎成人的學習能力是剛是柔?超乎成人的成長速度是剛是柔?超乎成人的回復速度是剛是柔?)
清除了社會的矛盾和分歧,這個社會就能純潔無暇了嗎?
如果領導想要以集體的利益為大,無知可以治理的了嗎?
我們用一道門來過濾雌雄,世界上就沒有雌性了嗎?
明白了這些,你還認為你是無為嗎?(那叫無知!)
生靈和畜生一樣,它們生來都沒有搞下之分,沒有貴賤之分,它們的行為不依靠任何目的,它們有它們的道,它們的力量長久不斷,是頓與順,生與滅,恆與亂的大德。
--------------------------
呵呵這一章解釋出來不被罵死都難,就算表面上不罵,心裡也會罵!
可是我只想將我個人的感悟真實的說出來。
大家都認為去掉了另外的一半就可以純凈無暇了,去掉了對立的一面就可以停止矛盾了。
有沒有想過這個世界只剩下羊了,這個世界就沒有爭鬥了嗎?就沒有食肉動物了嗎?
答案是15年後有些羊就會變成食肉動物!
大道的永恆在於他對待一切的平等,物質的永恆是它們會自然的追求平和。
可是人的心永遠不會平和,「他」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自由變換的存在,「他」可以放大一切,也可以磨滅一切。
所以只有你的心平衡了一切才會平衡。平衡?永恆?
----------------------------
這一章祖師用微觀的角度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他在這里指出問題在於我們對事物的歧視性認知,這阻礙了我們社會未來的發展和穩定,它不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是製造問題的源泉!
百煉丹心
2014/12/19
第十一章.無之無形,用之不盡。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車輪之所以可以運轉,是因為三十根輻條不長不短不偏不亂,各持其道卻又向著一個心,而這個心卻是空的,可它卻帶動整個車輪的運轉。
.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我們製造的陶制器械,其中間都是空的,所以它可以作為承載雜物的器材。
.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修建好的房屋,必須留下窗戶和房門,才能共人居使用。
.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所以「有」是利益的聚合的載體,而「無」卻是我們必須要使用的不能缺失的承載體。
所以我們沒有了「有」可以去爭取,但是沒有了「無」我們將一無所有,因為無是一切的載體,是一切選擇的基礎,是運作行動的空間,是創造一切的資本,是無限方向的基點,沒有了無就沒有了一切。
---------------------------------------
車輪之所以可以運轉,是因為三十根輻條不長不短不偏不亂,各持其道卻又向著一個心,而這個心卻是空的,可它卻帶動整個車輪的運轉。
我們製造的陶制器械,其中間都是空的,所以它可以作為承載雜物的器材。
修建好的房屋,必須留下窗戶和房門,才能共人居使用。
所以「有」是利益的聚合的載體,而「無」卻是我們必須要使用的不能缺失的承載體。
所以我們沒有了「有」可以去爭取,但是沒有了「無」我們將一無所有,因為無是一切的載體,是一切選擇的基礎,是運作行動的空間,是創造一切的資本,是無限方向的基點,沒有了無就一無所有。
-------------------------------------
上一張祖師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無論你怎麼舍棄另外一面,它都會在其它的地方形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另一面。
而這一章祖師直接拿出了更有效的證據,而這個證據卻帶給我更加震撼的啟迪。
讓我看到了一個不能沒有的「無」。
百煉丹心
2014/12/19
第十四章,無字天書,無之本相。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 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 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 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我們看到了他卻沒對他的認知,於是我們說夷?這是啥?
我們聽到了他但是卻沒有他的見聞,於是我們說真希奇!
於是我們用各種方法來解釋他,可是仍然搞不懂他,於是我們說這東西太微小了!我看不見他!
.
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這三個方法我們都搞不懂他,所以我們將他們混為一談!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大的方向沒有對他明確的認知,
在小的方面我們沒有準確的定義。
,
繩繩不可 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因為我們的標准沒有辦法給他定義
,就乾脆將它歸咎於無物,說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實體的現象。
.
是謂惚恍。
就是混沌不清,隱隱若存。
.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我們想攔截他可是找不到他的頭在哪,我們去追蹤他又找不到他的尾巴。
.
執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我們可以抓住他在最古老的一切起源之初的形態,在和現在已經形成的一切有型的事務作比對,就可以找到他的經歷了,這就是道的規律道的歷史,簡稱道紀。
---------------------------
我們看到了他卻沒對他的認知,於是我們說夷?這是啥?
我們聽到了他但是卻沒有他的見聞,於是我們說真希奇!
我們用各種方法來解釋他,可是仍然搞不懂他,於是我們說這東西太微小了!我看不見他!
這三個方法我們都搞不懂他,所以我們將他們混為一談!
在大的方向沒有對他明確的認知,
在小的方面我們沒有準確的定義。就是混沌不清,隱隱若存。
我們想攔截他可是找不到他的頭在哪,我們去追蹤他又找不到他的尾巴。
但我們可以抓住他在最古老的一切起源之初的形態,在和現在已經形成的一切有型的事務作比對,就可以找到他的經歷了,這就是道的規律道的歷史,簡稱道紀。
---------------------------
這一章是一個重點,這就是祖師在教我們如何去: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如果前面二到十章是祖師是直接說他的感悟,那麼從十一章開始就是在教我們如何靠自己去感悟道的存在。
而這一章已經到了一個重點,如果領悟不了這一章,我想後面就沒有讀的意義了。
同意從第八章到到第十三章領悟不了這一章就沒有多大可能領悟了。
用大白話說:就是說前面都是在吹,現在就要靠實際了!
百煉丹心
2014/12/23
---------------------------------------------------------------------------
道德經的每一章都有陰陽兩面,每一章都獨立性又有整體性,他的學問不是用文字可以描述的,越是學問高的人來解讀道德經就越容易誤導人們,越是解釋的清楚就越是限制了讀者的思考能力。
而道德經的精髓在於啟發人們的自我思考,所以老子總是將道德經寫的很模糊。
而後世的高等學者又自大的來翻譯道德經結果就是限制了人們的自我思考,這是與道德經背道而馳的!
在現在對的在以後未必是對的!在小方面對的在大方面未必是對的!所以用學問是解讀不了道德經的!
其整體性和獨立性更是千變萬化!我看道德經從不看譯文,實在是看不懂了那譯文做參考,在我看來譯文就是放屁!壞了他人的慧根!
道德經是一個將世間一切的矛盾融合成一個整體的超級世界觀構建,如果你能將道德經中的陰陽兩面,整體和個體這四個矛盾聯合在一起.那麼前知五百,後知五百就如同一個兒戲一樣。
在下也只敢說陰陽有通,將每一章的個體拿出來還可以,但是要是將他們連接起來....我剛剛連接了14章!哎~~~難那~
常人學道德經大多是陰連陰,陽連陽,微觀連微觀,宏觀連接宏觀,這樣的人已經算是高手了。能將其中的兩者相互連接你就是登峰造極了,能連接三者你就出神入化了,能連接四者你就.....反正不是人了!
普通人一般都是瞎連!
說白了道德經就是一個可以將整個宇宙運行裝到腦子里的:「核心中驅」!也就是超級世界觀。
你要是能將道德經的所有元素融合成一體,你就會發現「神」是如此的渺小!
孩子一本道德經才20元,如果你就是那個能將此書融合於心的變態天才,那以後天地神鬼就要靠你吃飯了!
------
個人感悟!
㈥ 《道德經》帶給你有哪些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
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讀懂了道德經,首先要明白到底什麼是「道」。自古至今,眾多解說,莫衷一是。其實,老子時期,還沒有一個詞能夠完美地表述「道」,因此只能借用「道」這個字,但又並非一般意義的「道」的含義。
因此,依我來看,「道」應為「程序」之意。為什麼用程序來解釋道呢?天地宇宙誕生之初,處於混沌之態,絕非由宇宙大爆炸之說,而是造物主製造或者按照某種規律設定了程序,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組成了整個宇宙,並沿著這種規律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運行,道法自然。所以才有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說,是說天下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人們用《易經》來預測人事禍福,《易經》即是一種窺探事物發展規律的工具書或者破譯程序的密碼,因此易學高手可以根據人的生辰八字、面相、手相、搖卦等途徑准確預測。並由此有了「命由天定」之說,人的命運都是設定好了的。
既然說命運已定,是否可以改造命運呢?從《了凡四訓》中作者的實際案例可以看出,確實可以改運。怎麼改呢?就是《道德經》的第二部分「德」。這個「德」非常關鍵,其含義是:善的、孝的、正能量的、美的等符合自然規律的一切范疇。俗語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者,必有災殃。這與佛家所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福報是相通的。只有福報積累多了,惡報自然就少了,這也符合愛因斯坦的「萬能守恆定律」。人的命運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其陰和陽進行著動態的調整。
所以,只有正確解讀了《道德經》,才能正確地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不再堅信命由天定,而是要遵循自然規律,不斷給自己澆灌正能量,創造我們自己的命運。
㈦ 老子關於適度平衡的名言
一個人的優勢恰恰是埋葬他的墳墓,當他拿優勢過於居功自傲,過度信任優勢的時候,優勢會將他推上一個自以為是的高位,一個人的敗亡多敗於驕橫和放縱,身居高位就是人生走向沒落的開始。
《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意思就是說:強橫逞凶的人不得好死,我將這句話作為施教的開端。
從自身角度來說,一個人身居高位的時候,必然會有驕縱蠻橫的習氣,在這種狀態下,他會因為對自身過度自信,而不能察覺自身存在的問題,還會因為放縱的狀態而惹致禍端。
而從天道的角度來說,天地之道的法則是讓一切適度平衡,不允許所有超乎自身德行的驕縱行為存在,正所謂「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的法則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天道如同張弓射箭一樣,高了就往下壓低一些,低了就往上抬高一些,讓一切適度和平衡,而不允許任何過度偏頗的行為長久存在。
在《史記》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事件:
項梁帶領項羽從東阿出發,向西進軍,到了定陶之後,又一次打敗秦軍,項羽等人也殺了秦軍的李由,由於連連戰勝秦軍,所以項梁越來越輕視秦軍,臉上也流露出驕橫之色。
這個時候宋義就對項梁說:「打了勝仗而將領驕傲,士卒懈怠的,就要開始失敗了,現在士卒稍有懈怠,秦兵又日益增多,我替你擔心呀。」
項梁聽了不以為然,不聽勸告,他覺得自己連連取勝,秦軍怎麼能和自己相比呢。
後來,秦軍果然發動了全部兵力增援章邯,攻打楚軍,並且大破楚軍,項梁因此戰死。
世間規律正如宋義所說,當你過度驕縱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懈怠,這是招致災禍的根源,這也是被敵軍佔領上風的疏漏之處。
如果你的對手是敵軍,你的驕縱懈怠會讓敵軍占據上風,如果你的對手是生活,那麼你的驕橫同樣會讓生活將你壓倒在人生過往中。
02: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故持盈履滿,君子尤兢兢焉。
人在年老時所患疾病都是年輕時不注意造成的,人在失意之後還要遭受罪責都是在人生得意之時埋下的禍根。所以即便成功和圓滿時,一個正人君子也要時時刻刻的小心。
這個世上誰不願聰明自信,大展宏圖,誰又不願意春風得意,身居高位,成為萬人矚目的對象呢?
從人性本身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嚮往美好和圓滿,都希望擁有風光而又值得炫耀的人生,但是這樣的行為卻是讓自己招致禍害的本源,所
㈧ 怎樣理解老子所說「天之道」,「人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以奉有餘。
「天之道」就是天的運行規律,即自然規律,在總體上是平衡的。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應當做到社會公道,同情和幫助弱者,抑制豪強;
「人之道」則指當時損人利己、弱肉強食的社會現實和政治秩序。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種朦朧的、模糊的平等與均衡思想。這是老子的社會思想。他以「天之道」來與「人之道」作對比,主張「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現象歸之於「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他要求人類社會也應當改變「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效法自然界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以奉天下」,體現了他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表達了老子對統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對老百姓生活艱難困苦的同情。所以,這是《道德經》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老子出於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觀察,認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對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老子崇尚的「道」,是至高無上的絕對平衡的規律或准則。但他忽略了這個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動態的規律;事物雙方之間的轉化是需要條件的,轉化就是動態的不平衡。一切「順其自然」,不去創造條件使不合理的現象發生轉化,期望的平衡是無法出現的。
㈨ 道德經最後一句是什麼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㈩ 老子《道德經》誰講得最好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哲學鼎端:LV.2 1 分鍾前
我耿閣雖是個無名鼠輩般地卒兵小民然則卻有著其詩近萬首文待千篇的論及《易經》《道德經》的等之諸多的文字面世敬望諸位哲慧賢達聖神仙凡予以賜教並不求褒揚之譽只求貶責之獲以鑒自律而得其益也!耿閣:草於2018年10月22日早上8點35分
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的答案 耿閣:著(人民網已經發布)
sa56 08月05日 05:22
《《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之《知乎》下的提問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首先《賦題記小詩》一首:——「其意則是作為本文之大題論大論題的真諦的引語序言的。」
詩曰:
天賜耿閣人間行,
道德經理衡量明。
冥冥之中受教化,
切切莫負凡神靈。
咧咧詞語別作情,
弄弄斯雅吻世領。
解疑答惑命索種,
惹醒繁花布霄青。
「及於《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的問題這是一個具有天大地大道大德大人大宇宙無極般大的大論題大命題。其之整個《道德經》說的講的論的解的就是這么一個大問題。她是《道德經》中的關鍵核心精髓精要之真諦之所在的所有因果原因因素的結果和結論之所在。」
關於「《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之問題的問題的答案說復雜還真的是復雜;其復雜的程度還真的是有關論其這一問題的成千上萬的或之不下於萬億篇的文章還真的是都沒有徹底的徹悟性給予說清道明;其之還真的是都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學科還真的是都有不同層次的給予了一知半解半解一知的講明白了一些道理。」
題記特註:
本文(三)是摘錄:「向全世界全人類公告:「《道德經》中「道」「德」「道德」「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的定義」 的問題之答案」一文的一個章節。」
(三):關於「《道德經》中老子「無為」的思想理論的含義本意指的是什麼的真諦的定義的問題」之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無為的定義》是什麼?答案是:「道德「。
這個答案:(1):不是「大破天荒」;」(2):不是「驚天動地」;」(3):不是「胡思亂想」;」(4):不是「杜撰造臆」;」(5):不是「天意所賜」。
(《無為的定義》:「就是道德」。「這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異想天開的心血來潮」;」也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冥思苦想的胡編亂造」;」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天意驅使的神痕偉跡「;」也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得道成仙的哲智聖慧」。」很顯然的結論:「就是人家老子先生已經把「無為」就是道德」的觀念觀點已經是明示暗喻的徹解徹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在此只能極簡略述一二。」 「「道」乃「無」★「無」乃「大」★「大」乃「無」★「無」乃「道」★「德」乃「行」★「行」乃「為」★「為」乃「行」★「行」乃「德」★「為」乃「德」★「無為」就是「道為」「就是德為」「無為就是道德」「無為就是道德的行為」!。!。!。整部《道德經》中最精要最精髓最神奇最玄奧最神聖最神明最美善的寶庫中的寶藏就是:「無為就是道德」。就是說的「道」的大行大為之大德之聖德之極德之美德之善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家老子先生說的是「道」的本身所具備的所本然的所固有的大行大為「道」的那個「德」那個「道德」是無所不可為無所不能為的」之其所以然的。」所有的人類的人們千萬別搞糊塗了」!。那是作為每個人來講的話:那是永遠都達不到的其之只能有去領悟去精悟去學習去效法去實踐去增智去添慧去行美去為善的問題和理份了」。)
此處只能說這5小點意思,為什麼如是說呢?這是因為我耿閣說過的一句話:「天法不過欲★人律不過五」的自律己戒的天律天則所管著的。」老子先生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為而民自正;實質的解釋就是:「我道德而民自化?我道德而民自正」的意思。(在這里需要畫龍點睛的予以說明:「無為」的意思按其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論之本意:即:「指的就是「道德」;說的就是「道德」;論的就是「道德」;真諦就是「道德」。」摘自我耿閣自己所著的「《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中的「題記」中的其中的一句話放在這里權以作為敘述下文的引言或之引語)
作為「整個人類思維意識之精神的心靈靈魂★整個世界人文文化之文明的神明的燈塔」的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論之《道德經》到底究竟為什麼總是言敬心恭的連篇接牘的屢屢頻頻的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反反復復的提到「無為」涉及「無為」和論證「無為」這一詞呢?為什麼老子先生思想理論中最偉大的思想理論理論就是「無為」的思想理論呢?這一「無為」思想理論為什麼能得到整個人類鋪天蓋地的書山文海般地去研究去探討去論證去一探究竟而又都總想去能夠弄明白「廬山的真面目」之真諦的來龍去脈呢?為什麼有很多的人各自站在自己的學識水平之有限的智慧程度上得出的研究結論又總是與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論之本意的本來面目大相徑庭不著邊際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甚而又是背道而馳而其違理悖道的呢?種種原因的因素之結症之所在到底又是什麼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和疑問都有待於整個人類去研究去探索去解決。」
「關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和疑問我耿閣在其所著的:《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和「《完整版》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 (人民網已經發布)的這兩篇文章中曾試以作過相應的很不成熟淺陋不堪的表述解釋和論證結論。因其問題極其復雜在這里不能均而敘之,只能是「一言蔽之」式的說上幾句作罷。」
總體說來:「道」「和」「德」自然而然的統而為一的合而為一共然同然般地存寓於表現於體現於「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整個無極宇宙的所有的一切的事物之中並無所遺無一所漏的踐行履為於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的始終中的時空階段過程和始終中的時空過程階段之中的全過程之中的之其其之的道理的。」 「德」是:「唯道是從」的。」(老子先生語)這就是「德」的本然實然定然的本身固有的鐵律鐵規的本質本能和本然本命的天職功能及其作用意義的含義之所在。」(絕對絕然般地不能講什麼:「道」是講的是宇宙行為的規律的法則道理。」絕對絕然般地不能說什麼:「「德」是說的是人類的行為規律的法則道理」。」特註:「我耿閣曾經有過瞬間的錯誤的認識和認知的結論」即:「就是其「道講的是宇宙行為的規律的法則道理」★「德」說的是人類行為規律的法則道理」。)」在這里打一個小比喻:「「道」若比作人★「德」乃喻作身」。」(說明:世界上的所有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無為」的真諦之結論之統論」」或之」「無為」的本意之徹悟之徹論」》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為何物宇宙名!
道姓零空無極共!
道德一體整體鳴!
道體德用悖論痛!
道生那一是一德!
道生萬物德顯功!
物質量能是道命!
道德經原易經統!
道之無極宇宙宏!
無乃道諦真命隆!
別說老子道名暗!
無名天地無始終!
道名是無開篇供!
為何世人不解通?
聃謙說不知其名!
焉能強字為道恭?
世人論道勉強哄!
其實大錯特錯中!
強字鳴道神無限!
唯有道字精聖種!
道名為無宙宇重!
道身無極經緯通!
囊納東西南北向!
覆蓋春夏並秋冬!
其大無外唯變統!
其小無內守恆空!
唯變是守天律冠!
物事理情人慾充!
道德經成老子頌!
人類人文頭首功!
世界文明最偉大!
神鞠佛躬仙凡崇!
道者主名無字寵!
次名大遠逝反聳!
理寓萬事萬物歷!
行始萬情萬理終!
道名大無教識眾!
德名美善慈祥從!
道無德為須銘記!
神泣仙哭驚天公!
此首小詩份量重!
敢叫日月飛彩虹!
概然並非耿閣意!
分明天意使朦聰!
界時無為定義貢!
無為就是道德弄!
老子道德無為撰!
千呼萬喚方出籠!
我無為而民自正!
已響無為道德鍾!
我無為而民自化!
無為就是道德同!
耿閣生世才學輕!
難料是否看聽懂!
借來罡風龍鳳聚!
陰差陽錯文橫空!。
題記特註:
本文(三)是摘錄:「向全世界全人類公告:「《道德經》中「道」「德」「道德」「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的定義」 的問題之答案」一文的一個章節。」
贊(0) 回復(1)
最新評論
sa56 偉大的人民網體現展現表現著昭顯昭現昭衍著整個世界的人文文明的發展和延展的頂端並整個人類的人文文化的正義和道德的美善。
老子的"無為"觀點什麼意思? (人民網發布)
耿閣(鳴天士君)著
sa56 08月07日 13:01
老子的"無為"觀點什麼意思?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本文是錄自:網路知道(哲學鼎端:是我耿閣的呢稱)
哲學鼎端:LV.2.4 分鍾前
老子先生的「無為」的思想理論觀點:「(說的是、指的是、論的是、真諦是)無論是總體的統然而言還是具體的細然而語都是在說「道」和「德」之「道德」的問題。「無」——」乃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是其「道」的學名身名原名本名主名本意主意、大遠逝反及之萬事萬物萬理萬情都是「道」的乳別名次名替名表意並之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無所不表無所不寓無一所遺無一所漏也!「德」的所有的本質本姓本性本命之其所有的本職功能作用意義就是老子先生說的「唯道是從」。」也就是說:「道是啥德就是啥,道是啥樣德就是啥樣,道長啥樣德就長啥樣(反之也一樣)的意思。(在這里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說)。說穿了道白了就是:「「無為——」就是「大道大行大道大為」;就是「大道大德大德大道」;就是「道行德為為德行道」;就是「道德的行為」;就是「道德的大行大為」;」「無為就是道德;無為的真諦定義就是道德。」「無為」就是:——大自然宇宙的大行大為、大道大德、天德聖德、神德仙德、真德本德、奐德極德、美德善德」之宇宙規律道理之道德。」(別解則缺理,另釋則欠情。)——耿閣(鳴天士君)著草於2018.08.07中午11.35分」該文用時約15分鍾著成。」
鄭重聲明:本文原創。無論任何人任何機構不經本人同意不得引用轉載。任何人不得斷章取義的偷梁換柱的盜用或之竊為己有。」
【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終極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詩論題記》
無有大道至極簡,
道德共存最理邊。
唯道是從德互貫,
道德經諦玩盡顯。
道可道非常道嵌,
惹得靈類愁破天。
今日耿閣履聃意,
咿呀學語奉人間。
【用詩再解題記詩】:「(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簡單,只語遍潤萬慧山。道可道來非常道,所有仙凡頂禮玩。耿閣九死問陽聃!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讓人通曉去?李耳答曰已講完。」(第二首):」詩賦文篇千萬言,桂月忘卻十五盤。晝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數鬧瞎眼。神亦糾兮鬼也纏,魂曾傷兮魄矣殘。辭情總為心影轉,撹得夢幻欠蝶安。」(第三首):「為報臨世碧草顏,又觀祖先奉獻甘,帝恩賜游哲殿慧,豈能不度肺腑肝!淚灑華夏人文巔,思化春雨荷露參。大仁無緣恩天冠,喚贏道理本性染。」
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是什麼?
耿閣(鳴天士君)著
涉及問題:【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的答案是什麼?
終極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終極意義的之其答案就是:「作為道理雖是可以說的然我這部《道德經》中所要說的道並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說的是一種特殊到極致又特別到極至的那種至高無上的道理。」(此處一字半字都不能贅言多說 )
特注說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別說明和特殊標明的是:「這個終極定義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的終極定義的之其結論的認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萬的其它所有的問題則屬於另外的另題的內涵和外延的邏輯范疇。」
在這個特注說明裡需要再補充一句話: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認為的口吻來說應該是這樣表述的「老子先生認為我這部《道德經》所要講的道理是關於【有和無】並【無和有】這兩個字的最徹底最至簡最深奧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統的一種至臻至奐至廣至極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無所不奐無所不盡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種無所不盡其所極致的那種道理的。」
固辭:「無和有」並之「有和無」的問題是老子先生《道德經》從頭至尾要告訴人類的人們的一個最是最後也是最是最終的整個《道德經》始終中的一種大道大德同時至簡的簡直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的『有無』這兩個字的境界層次的了進而竟然還有一種更高層級的境界狀態那就是:因為有是無生的且又是『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的所以當其涉及到「道」的終極的真諦定義時也就唯能只剩下那麼一個字的那個「無」字了的之其:「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的了」!!!!。
耿閣:草於2018.10.03.晚上8.55分結束。本文原創。本文題記詩文的用時時間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論論文的基礎上的一點小小的體會所形成的結果。」
附文:
【在我耿閣所著的數百篇論道的文章中隨摘一篇而略示之】
《完整版》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人民網已經發布)
耿閣(鳴天士君)著
老 子 先 生 最 自 謙 ,
總 然 不 敢 天 下 先 。
實 質 道 諦 名 解 斷 ,
彌 漫 道 德 經 里 篇 。
人 類 悟 道 理 無 邊 ,
各 抒 己 見 豈 不 偏 。
吾 未 知 其 名 何 顯 ?
字 之 曰 道 定 論 言 。
強 字 為 名 之 曰 大 ,
接 下 筮 遠 反 相 連 。
勸 君 第 一 章 中 看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嵌 。
此 話 到 底 何 意 撿 ,
無 是 道 名 真 面 臉 。
道 名 諦 無 已 確 定 ,
有 無 本 然 理 道 間 。
無 乃 道 名 始 終 冠 ,
絕 非 解 始 天 地 先 。
人 家 老 子 本 心 意 ,
天 地 有 無 道 母 兼 。
道 姓 無 極 宇 宙 鑒 ,
此 乃 唯 一 正 理 典 。
其 悖 億 萬 論 道 撰 ,
既 便 次 理 綠 葉 添 !
復 歸 無 極 大 遠 反 ,
宇 宙 規 律 理 盡 填 。
別 說 老 聃 道 名 暗,
分 明 諸 仙 悟 太 淺 。
八 首 小 詩 十 分 掂 ,
三 恭 智 仁 萬 善 年 。
老 子 道 德 規 律 映 ,
嫵 媚 永 恆 照 陽 天 。
題記特註:關於「失量」一詞之示略:「失量」是自然科學術語,「是一種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數學術語稱之為「向量」。倘或用作於哲學術語的話其之則可稱之為「質量能」(或之「物質質量能」或之「物質場能量」或之「質場效能量」)。在本詩文中需要再重復解釋的問題是:「第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和「第廿五章」中的「先天地生」這兩句話的老子本意說的是:★ 無名天地之始也!-----「無」作為「道」的名字並不是自有天地開始就有就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存在天地開始不開始的問題的進而又是其其「道」作為「無」就是根本不存在什麼天地開始不開始的問題的且也是更沒有天地開始不開始這一說的。」 「道」 作為「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作為「無之無極之宇宙」她生養滲透代替並齊蘊含孕育同存共寓於一切事物之中不僅統御凌駕於所有的事物發展變化的始終中的全過程之中的全部的始終中的整個過程之中而且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寓於其中而被寓其中之其無一所遺無一所漏也!固辭:「無之無極」是作為「道」的本質本性本名本姓本心本命本意本能的之「道同無極道化無極」之「道即無極道合無極」之「道與無極是並然共有著『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功能本能的理寓規律的「之」又之是」道和無極之間是「整體無間無間整體」的通然統一的本來之面目的而再又之其是那些被曰之為「大」「筮「「遠」「反」「逝」「玄牝」「穀神」等等的這些所需要表述的思想理論道理理念和觀念觀點都只不過是「道」的別名次名或之是其「道」的所屬的屬性而已。」 ★ 先天地生(這個「生」字是有是存在的意思是無極宇宙客觀存在的意思)「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論的本意說的是:---- 「作為「無極的道」不管你天地是否形成不形成開物不開物」她都是永恆地自然而然地與客觀存在同時存在的。」(在這里一字都不能多說)。
特意說明:尊敬的人民網的編輯編審的審核管理員先生們您們辛苦了!我耿閣非常感謝感恩您們審核通過並發表面世了我耿閣所撰寫的幾篇不成體統的小文章。由於我耿閣太粗心太疏忽大意了,以至於在:「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的「大」》之文的哲理性」這篇文章中竟然能把「少了一句話」的未改稿給發布了。當看到發表文時我耿閣確然是徹底的傻眼了,明是選定好了的確點擊錯了。雖有唯恐發錯唯恐發錯的意識然最終還是發錯了,真是痛心不已呀!因為您們太忙了!我耿閣非常不願意給您們找麻煩。於是決定錯就錯了吧!不再重發了。然當每每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又心動心灰意冷了。這是因為文中「少了的那句話」在文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要,倘或沒有「少了的這句話」那則可就是使文章的文理哲理的內涵遜色的多了,說的重一點的話來說那可就是:「這篇文章就可能幾乎要成為了廢篇了。因此我還是決定再發一次來彌補這個缺憾。敬望您們費心過目予以權衡成全為盼了。」 耿閣:著於2018.03.21.夜10.11分中國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