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法學
① 列表概括我國先秦時期的天文歷法醫學文學和音樂的成就
天文:戰國石申關於星宿的記述(原著已失傳,但其內容在《石氏星表》中可見).
歷法:《夏小正》;商朝的「殷歷」(也就是今天民間的農歷).
醫學:《黃帝內經》(非自一人之手,其筆之於書應在戰國,但個別篇章成於兩漢)
文學:《詩經》《論語》《離騷》
音樂……,就不請楚了
② 天文學和歷法學的最基本知識哪一本比較好最好是陰歷和陽歷都講的,謝謝啦咋
一般天文學的基礎課本里有涉及,比如說《基礎天文學》,《天文學導論》裡面都有講,相關的題目應該是『天文測量時間系統』,我看文庫里倒是有個比較詳細的,你看看就能基本了解了。這可能需要一些基本的數學能力
③ 兩漢 宋元時期的天文歷法學成就各兩例
兩漢時期:1、漢武帝時期頒布《太初歷》;2、東漢張衡制定「渾天儀」,用以觀測星象.2、宋元時期:1、北宋沈括制定《十二氣歷》;2、元朝郭守敬制定《授時歷》.與現行公歷精確度相仿.
④ 天文歷法教學跟其他相比有什麼特點
天文歷法方面的教學主要局限於太史局。雖然局中設歷生、天文生內、漏刻生等,也有保章正容(歷博士)、靈台郎(天文博士)等教授者,但不像上述兩種學校那樣有嚴密的教學和管理制度,只是一個特殊的專業教育機構。一般來說,局中各色學生跟博士學習古代和外來的天文歷書及數學著作,晝夜在靈台(即相當於朝廷最權威的天文台)「伺候天文氣色」,佐助有關的科研人員進行試驗觀察、記錄天文現象、製作歷書等等。其名曰官學,實際上卻更多地帶有私學的特點。特別是這類教育的師生比例懸殊過大,700多學生學習如此實踐性強的專業卻只有幾個博士指導。基本上是採取博士講大課和學生自學體驗相結合的方法。天文歷法教育較之前兩學雖不很典型,但學生所學和國家所需基本對口,學生在邊干邊學中提高自己,到了一定年限即可「轉正」,成為國家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員和職工。
⑤ 陽歷和陰歷哪個在變為什麼
都在變,只不過陽歷變化小;陰歷變化大。因為陽歷有閏年,陰歷有閏月。
原來,我國現在使用的歷法是既有陽歷又有陰歷的混合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根據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便於計算,一年定為365天。365天又分為12個月: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為28天。這樣,每年多下的5小時48分46秒隔4年就會多1天,歷法學家又把多出的一天放在第4年的2月份內,這樣2月就變成了29天,我們稱2月28天的為平年,29天的為閏年。計算方法是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所以今年是陽歷閏年。
陰歷又叫農歷,它是根據月亮圓缺1次的周期來計算的。這個周期為29天12小時44分。陰歷l年也分12個月,為便於計算,陰歷每月的天數只好定為29天或30天了,即全年的天數為354天。這樣的計算方法雖然使每年月亮周轉位置與歷書相符,但與陽歷的差異就會多達11天,年歲愈多差距也愈大,為了使天數與陽歷接近,所以每隔2"3年就要增設一個閏月。假如不增設閏月的話,隨著年歲的增加,便會出現寒暑倒置。
歷法學家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就用閏月的方法來解決。但閏月的設置也有嚴格的規定,不是隨隨便便的,它與24個節氣有關。歷法學家把24個節氣分為「節氣」和「中氣」兩類,分別和12個月安排在一起,每月月初的為「節氣」,月中的為「中氣」。由於陽歷每年比陰歷多11天,即陰歷每年要推遲11天,3年就會推遲1個月,就會碰上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出現,所以歷法學家規定以不含中氣的月為前一月的閏月。今年假如不設閏月的話,五月就是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了,根據這個法則,因此今年閏五月的道理就在此。根據計算,在19年中,一般會有7個閏月出現。
⑥ 古代中國天文歷法農學成果豐碩的原因
古代中國天文力學農學成果豐碩的原因是有很大的人力
⑦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尤為發達的原因
中國古代尤為注重農業發展,和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也是古代最發達的。
同時,中國古代也十分注重對農業相關的科學的研究。
天文歷法對農業十分重要,因為農業生產講究農時。中國的天文立法陰歷,也就是農歷,明顯就是主要為了農業生產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