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道德
1. 媒體職業道德有哪些實踐途徑
⒈增強社會責任感,立足行業自律.
將傳媒工作的「權力」意識轉變為「權利」意識;立足於行業內控制,職業角色通過職業道德意識的內化而形成;
⒉出台專門規范記者行為的法律法規.
明確一系列具體的職業規范,制定具體的、可感知和可執行的規范條文,從而提高傳媒職業規范的水準。
⒊加強新聞學教育,培育高素質的記者隊伍.
首先,新聞院校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對職業道德的教育;其次,新聞單位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要著重對記者的職業道德和人品進行考察,而不是一味的要求業務能力的高低。4.提升新聞倫理學的學術質量。
2. 如何理解追求公正,媒介的道德指向
媒介的道德指向
維護追求公正是記者的主要職責和義務
也是新聞從業者的道德指向。
3. 媒介專業人員的道德規范該達到什麼程度
媒介專業人員的道德規范
應該符合職業道德要求
符合社會公德要求
4. 媒介人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與媒介的社會責任的關系
我們的幸福寄託給了媒人,而媒人只為了金錢變得不擇手段,以假的信息來騙取錢財。所以媒人為了促成婚姻而使用大量虛假信息導致夫妻感情不和諧導致了後來的必然結果,媒人的錯誤是最大的。
5. 中國媒體的道德問題
中國現在的媒體對真正啟發教育性的東西亳不再意,對那些八卦新聞特釗推波助瀾。
6. 你認為如何理解:追求公正-媒介的道德指向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說的是兩者的聯系。兩者都是社會規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幾成通說。 道德是內心的法...
7. 媒體人的道德素養是什麼
是傳媒人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要求以及提,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版主權要包括敬業精神及合作的態度。
(一)職業道德
(二)職業思想(意識)
(三)職業行為習慣
(四) 職業技能
(五)職業作風
8. 「媒介批判」是指什麼
媒介批評(MEDIA CRITICISM),簡單說就是批評媒介。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批評。它和新聞批評不是一個概念。新聞批評是指新聞媒介通過批評性的報道來實現對社會生活的輿論監督,是通過新聞媒介實施的對社會各方面事物的批評。媒介批評是把新聞媒介作為批評的靶子和對象。比如,《焦點訪談》報道一個地方貪污腐敗是新聞批評,但是如果有人對《焦點訪談》本身的報道發生疑問、提出批評就屬於媒介批評。批評的定義是什麼?據批評學者考證,「在各國的語言里,批評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評論、評價、審查、鑒定,甚至非難、非議、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從本意上講,批評就是判斷。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判,即分辨與選擇;二是斷,即價值的認定。」媒介批評的屬性和實質就是對大眾傳媒產品以及大眾傳媒本身進行價值判斷。是非、對錯、好壞、正誤、美醜、善惡或者在這些兩分之外的價值判斷。
媒介批評的定義。
1、「顧名思義,媒介批評就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批評,是對媒介產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自身作用」和「理性思考」有點含糊。
2、「媒介批評是以傳播學為基礎,按照一定社會和階級的利益和理想,根據一定的批評標准,對大眾傳播媒介及其產品——大眾文化的是非、善惡、美醜等問題所作的價值判斷和理論鑒別。」把大眾傳媒等同於大眾文化,視野窄。
3、「媒介批評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的判斷,它是對新聞傳播媒介系統及其要素進行批評的過程。」——王君超
我們取第一個定義,但作一點修改。媒介批評就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批評。是對媒介產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媒介批評是一種理論思維,依託某中思想理論對媒介進行分析。在分析中包含著價值判斷。
台灣媒介批評理論家黃新生在《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一書中,提出了媒介批評的三個基本取向。
1、以評判作為求知的方法。他認為傳媒並不中性、客觀,是摻入社會成員主觀意志和觀念的東西,本身包含某種意識和目的。因此,在批評時,要對它進行價值判斷,揭示其中隱含的觀念。
2、媒介批評傾向於批判的取向。批判是否定性思考、是揭發、是拆解和推翻現有的不合理的思想和觀念。不是順從的肯定的思維,而是站在懷疑、質疑的立場。懷疑是思考的起點。
3、媒介批評以詮釋作為取向。批評家要把隱藏在各種影象或者話語背後的東西剖析和揭示出來。要解釋它的內在意義。
媒介批評的對象:
1、新聞媒介:包括紙質媒介——報紙期刊;電子媒介——廣播電影電視以及被稱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對新聞媒介的批評側重於宏觀的媒介現象、媒介行為、媒介產品和媒介從業者。
2、媒介現象。指與媒介文化有關的文化現象。它既包括媒介本身的一些發展現象,比如周末版現象、都市報現象、電視頻道專業化現象等,也包括媒介文化輻射產生的社會影響。比如媒介中暴力文化、色情文化引發的青少年犯罪等等。
3、媒介行為。也指媒介事件。指新聞媒介為主體的一些社會活動。比如,報紙經常發起的對一些社會弱勢群體的捐助活動等。媒介發起的各種大賽以及其他活動。比如鳳凰衛視的千喜之旅。1997年綽號「小黑子」的台灣著名特技人柯受良飛黃。鳳凰衛視藉助這次成功的策劃活動一舉在內地打響自己的名頭。另外比如CCTV兩年一屆的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賽等。
4、媒介從業者。對他們的職業素養、道德品質、職業特點等作的分析。
5、媒介產品。指媒介採制加工的媒介產品。藝術類的和非藝術類的。電影、電視劇,新聞、廣告、MTV。
1999年第九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辦法中,將評選對象列為20個。僅僅指新聞類。(書上22頁)媒介產品的類型分的越來越細。比如實話實說的歸類問題。談話類還是評論類。
9. 現在的媒體還有沒有道德
也就鬧著玩的,最無語的有些馬子都整天屌絲屌絲的在網上喊男人,腦子不清楚了吧,那是男人鬧著玩,再怎麼屌絲也沒你喊的份。 ...
10. 該不該鼓勵媒體道德審判(辱母案想
媒體記者是人,只要是人都有情感,都有傾向性——「不平則鳴」,正義感本身就是情感,被不公正激發出來的正義感就是傾向性——記者對法院不公正裁判的鞭笞與道德審判就是合理的、正當的傾向性,社會需要這樣的傾向性來維持社會公平,媒體記者報道中的傾向性和客觀性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媒體記者報道中的傾向性不等於改變基本事實,媒體記者的傾向性和尊重事實並不矛盾。如果報道中有歪曲、捏造事實,那就是不實報道、虛假報道,而不是傾向性。要求記者報道沒有傾向性不可能,把「傾向性」報道和「欺騙」劃等號這個邏輯不成立。司法審判和輿論審判的關系後面,是民主與法治的關系。與民主相對稱的是法治,但只有真正的民主,才有完善的法治。否則,法律只不過是既得利益者手中的工具。民主包括民主選舉與民主監督;而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必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民選不普及、司法體制不健全時,輿論監督更顯重要。如果說,公開是公平—公正的前提,那麼媒體監督就是法治建設的必要環節。正像只有蝙蝠害怕陽光,只有貪官才害怕記者——目前只有記者才有老百姓不具有的能耐使權力在陽光下運作。當前廣大人民群眾把網路媒體視為表達民意的直接通道,媒體監督甚至可以說比現有司法體系更為群眾所信賴、所依託,群眾把媒體監督、特別是網路媒體監督視為維護社會公正的真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另一方面,當廣大人民群眾對媒體監督寄予厚望時,也更應該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把媒體運作與媒體炒作區別開來。媒體監督與媒體商業化運作兩者間不但不矛盾,而且互為前提——人心向善向美、趨善避惡、疾惡如仇的本能和人民大眾對重大事件渴望真相的沖動,完全可以把媒體與記者的正當利益,同媒體監督的新聞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有機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但如果媒體把商業化運作異化為商業化炒作或「有償新聞」,失去了「新聞」的客觀性、「媒體監督」的可信度,那麼對於媒體自身效益將是一大損失。只有樹立媒體的誠信品牌,媒體的商業化運作才能一路走好。而媒體誠信品牌的內涵,就是實事求是與科學精神。民主與法治互為前提,法院審判獨立與媒體輿論監督互為前提,法律審判與道德審判互為前提。民主與法治、法律審判與道德審判的辯證關系決定了媒體監督不等於輿論挾持;法律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並不等於法律跟著大多數人的感覺走。誠然,法律是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但法律代表的是大多數人的真實的而非虛假的利益、深層的而非膚淺的利益、長遠的非眼前的利益、整體的而非局部的利益。怎樣使法律代表大多數人真實的、深層的、長遠的、全局的利益呢?只有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如果法律跟著大多數人的感覺走,用大多數人的感覺決定法院審判,那麼很可能所代表的只是大多數人虛假的、眼前的、局部的、膚淺的利益,而犧牲了大多數人真實的、長遠的、全局的、深層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