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思修法治

思修法治

發布時間: 2025-07-17 05:07:49

Ⅰ 思修和德法一樣嗎

思修和德法不一樣。思修全稱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道德與法治該簡稱為德法。討論的關鍵是如何理解道德一詞,道與德本體究竟是哪個。這是個有關學理的問題。

思修和德法的解釋

思修全稱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它是大學里的一門公共必修課。該書主要內容包括大學生活和人生發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有價值的精彩人生,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加強自我道德修養,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增強法律意識和樹立法治精神,我國的憲法精神與法律制度。

辭海是這么解釋的: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與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與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中得到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從這個意義看,德為道德的本意與本體,道德與法治簡稱為德法是合理的。

Ⅱ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不是思修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思修。首先,對於《思修》這門來說,今年在課程名稱上就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原來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變更為《思想道德與法治》。所以,今後我們很可能不再稱呼這門課為《思修》,而改叫《思法》了。

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們的思想意識狀態按社會規范的要求所達到的水準。包括人生觀、道德觀、思想品質和傳統文化習慣。人生觀指人們對人生目的、意義和態度的基本看法,它是一個人從事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沒有強制的法律效力,而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依靠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的力量來維持。

Ⅲ 大學思修現代法制社會的特徵

現代法制社會的基本特徵是:

1、強調依法統治,把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主要方法,主張一切個人或機構都處在法律之下或之內,受事先制定的法律規則的統治和約束。為確保所有機構和個人受法律約束,形式法治主張者強調政府分權制衡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在不存在任何凌駕於社會之上不受制約的個人或機構的條件下,作為規則統治的法律至上地位才能確立,從而法治才能存在。

2、強調法律自治,即法律與道德和宗教等相分離。在法律實證主義者那裡,法律的合法性來自國家,其極端形式是把法律視為「主權者的命令」。這種主張會導致「惡法亦法」的結果。某些自然法學派的學者,諸如富勒與芬尼斯等,雖然主張法與道德密不可分,但是,他們的法治原則卻排除實體價值,保持形式化的特性。

3、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形式的平等,反對旨在追求結果平等或限制實際不平等的措施。

4、堅持法律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反對特別法律,認為無論是維護特權的立法還是給予某些特殊社會群體如弱勢群體特別關照或救助,都是對法治的破壞。

5、主張司法獨立,注重程序要件,認為司法過程中的政策導向或脫離規定的衡平,都與民主分權原則相背離,都是對法治的破壞。因此,在司法中,強調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反對摻入具有價值意向的道義原則等。

6、維護個人自由,堅持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區分,維護作為私域的空間,以使個人不受政府、團體或他人的非法干預。顯然,形式法治側重保護消極自由,至少反對忽略考慮行使自由所需的必要條件。

7、主張法律的穩定性,反對朝令夕改。堅持法律的公開性和明確性,反對以秘密法律不教而誅,反對制定模稜兩可的法律並隨意解釋。

Ⅳ 思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來義法治體系的主自要內容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4)思修法治擴展閱讀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建設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要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把黨的方針政策主張和人民意志貫穿於立法工作的全過程。

要積極推進重點領域立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築牢法律基礎。

Ⅳ 思修論述題:試述你對人治、德治、法治的理解

人治:憑個人好惡進行統治,於國家而言,「遇明君則盛,遇常君則弱,遇昏回君則亡。」答
德治:在周文王時有「畫地為牢」的典故,講的就是德治,即用道德來治理國家,以高尚的品德、以公眾的道德為評判標准來衡量人的行為;
法治:體現公共訴求和統治階級意志的律例,以國家暴力為後盾強制執行。嚴格的說,法不避親,只要與法有關,則依法辦事、違法必究。
從歷史客觀來說,「三治」的最高級是法治,其次為德治、再次是人治。以現在國情而論,由於我國法制的不健全,還必須堅持法治為主,輔以德治。

熱點內容
道德經楷書作品 發布:2025-07-17 10:12:19 瀏覽:959
2018年新婚姻法關於彩禮 發布:2025-07-17 10:08:40 瀏覽:231
傷醫事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7 10:05:09 瀏覽:600
勞動法關於企業社會責任 發布:2025-07-17 10:01:32 瀏覽:651
黨人民法律 發布:2025-07-17 10:01:32 瀏覽:414
輕傷承擔的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17 09:57:17 瀏覽:713
道德經與花 發布:2025-07-17 09:50:43 瀏覽:890
承攬人與雇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7 09:50:02 瀏覽:715
業主反價的法律責任法院 發布:2025-07-17 09:26:39 瀏覽:550
礦產資源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5-07-17 09:25:53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