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

發布時間: 2021-02-23 23:00:04

㈠ 如何理解「經濟法產生的基礎」

市場經濟意味著市場自發的調節機制是基礎性的,如果市場自身能解決的問題就專不需要國家干預(與之相對屬應,只要有民商法調整就可以了)。但是市場調節機制自身存在缺陷,比如貧富差距拉大,一些不賺錢的事沒人願意去做,又有一些賺錢的投資領域會出現投資過熱的情況,自由競爭時間長了又會出現壟斷……總之很多問題通過市場自身解決不了,這時候國家就出面干預了,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調控和規制經濟,使得經濟的運行更加平穩。所以說現代意義的經濟法是與市場經濟離不開的。

㈡ 經濟法產生的重要經濟基礎

經濟法產生的經濟基礎:19世紀以後,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原始積累版已基本完成,市場體權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商品的生產與交換比較充分,這時的市場條件已經比較接近完全的自由競爭市場,市場「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想更好地解決市場自由競爭中產生的問題,就必須要運用政府幹預經濟的手段來解決市場經濟中出現的矛盾。由於政府因素的介入,打破了傳統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界限,就不能夠單純的運用公法或私法手段來解決這些矛盾,所以,就必須要出現新的法律部門—經濟法來解決經濟生活中出現的矛盾在我國,經濟法是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成長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性質,要求國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對於經濟管理和經濟協作中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需要有一個從全局出發,以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和總量平衡為基礎,直接作用於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法律制度來調整,這種法律制度就是經濟法。

㈢ 經濟法產生的經濟基礎

經濟法產生的經復濟基礎制:19世紀以後,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原始積累已基本完成,市場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商品的生產與交換比較充分,這時的市場條件已經比較接近完全的自由競爭市場,市場「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想更好地解決市場自由競爭中產生的問題,就必須要運用政府幹預經濟的手段來解決市場經濟中出現的矛盾。由於政府因素的介入,打破了傳統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界限,就不能夠單純的運用公法或私法手段來解決這些矛盾,所以,就必須要出現新的法律部門—經濟法來解決經濟生活中出現的矛盾。

㈣ 我國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條件是什麼

中國經濟法產生的原因和發展道路與美、德等資本主義國家有明顯不同。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職能不是作為市場缺陷的補救措施而產生的,這里一開始國家就全面介入經濟生活,全面擔負經濟組織管理職能,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基本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場的作用。可以說,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不存在經濟法,而是以行政法管制經濟的運行。
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法才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其產生原因是克服轉型期市場的缺陷。
中國正處於體制轉軌的時期,市場經濟本身還處於成長階段,離真正成熟的市場經濟還有很遠的距離,因此它具有轉型期市場特有的缺陷,即市場發育不成熟,市場體系不健全。由於長時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實行,市場治理機制的萌芽遭到了徹底的破壞。實行體制改革和轉軌以後,逐步改變「國家統制經濟」局面,國家權力因素逐步受到節制,市場開始發育和逐漸成長。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市場依然是不成熟的。例如,土地等基本生產要素不能進入市場進行流通和交換,資本市場發展嚴重滯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所造成的市場分割現象非常嚴重,價格剛性或受到認為因素的干涉而不能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在一些領域,不僅進入壁壘很高,退出壁壘也很高,資源的自由流動與優化組合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些缺陷靠幼稚的市場無法調節,因此需要國家在組建、培育市場方面做大量的工作,這也成為了中國經濟法產生的原因。
同時,由於中國轉型期市場的不完善,使得市場發育不成熟與一般市場缺陷交織在一起,二者相互強化,加劇了一般市場缺陷的影響。例如,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缺陷的一個表現,它雖然造成消費者弱勢地位並使經營者有機會欺詐消費者,但在相對完善的市場上,由於市場的統一和開放,交易者之間難免重復博弈,信息優勢者具有主動提供真實信息的動機,信譽成為大多數人都看重的「資本」,因此,由於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失靈可以大為減少。相反,如果市場不成熟,這種市場的自我凈化功能將難以實現,並且會放大市場缺陷帶來的惡果,同時進一步阻礙市場的成熟與完善,震驚全中國的「三聚氰胺」事件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中國經濟法還擔負著彌補一般市場缺陷的重任。

㈤ 經濟法產生的條件

客觀上:1、市場經濟發展到了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或者自覺地承擔了對經濟的組織協調職能;2、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存在了國家直接或間接調控經濟的司法實踐。
主觀上:1、法學家的不間斷努力,一定經濟法學說產生;2、法學自身邏輯發展。

㈥ 經濟法中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是什麼

在我國,經抄濟法是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成長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性質,要求國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對於經濟管理和經濟協作中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需要有一個從全局出發,以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和總量平衡為基礎,直接作用於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法律制度來調整,這種法律制度就是經濟法

㈦ 經濟法產生的背景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和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是:(1)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地或者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加以組織協調的職能。(2)社會經濟及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
經濟法產生的原因是:
(一) 社會發展方面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需要運用完備的經濟法律手段來干預經濟的運行。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雖然國家也對經濟進行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干預,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實行的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提出的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政策。資本主義啟蒙思想家所奠定的經典理念是,強調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井水不犯河水」,國家如果侵犯市民社會之私事的話,人民就有權起來造它的反。在這種情形下,亞當。斯密所提出的「干預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這一信條被奉為經濟生活的圭臬。反映到法律上,就是在民法上實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私法自治」、「契約自由」等宗旨和原則。國家調節之手因此遭到否定而萎縮不全,因而不存在經濟法形成的社會經濟條件。由於私有制和自由主義的經濟引起了社會矛盾激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於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走向了壟斷和社會化階段。生產手段和經濟實力的過分集中產生了壟斷財團,這些壟斷財團大量吞並、擠垮中小企業,獨占或者操縱市場,嚴重惡化了競爭環境並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自由市場的競爭和民主,以及民法所奉行的上述原則,都被破壞殆盡,資本主義經濟由競爭機制所產生的活力和生機受到壓抑和摧殘。而且,財團實力的膨脹,也使得它日益向政治領域滲透,國家政權於是直接或間接地為財團所控制,成為服務於財團利益的機器或工具。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於是制定有關反壟斷的法律來取締壟斷組織,限制壟斷的發展。最早的反壟斷法由此得以產生,如1889年的加拿大《預防和禁止貿易合並法》,1892年美國制定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等。
(二)經濟管理理念方面的原因是,面對頻頻發生的經濟危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步放棄自由放任主義原則,而改為奉行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原則,由此導致了一系列旨在干預經濟的法律法規的產生。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的過度發展,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的頻頻發生,單靠市場的力量,顯然無法擺脫這種日益深重的困境。於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改變被動的不幹預政策,逐步改而採用「國家干預」、「宏觀調控」、「混合經濟」、「組織經濟」、「管理貿易」等新的做法和理念,開始奉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國家適度干預主義」,加強組織管理經濟的職能。他們以「有形之手」,直接、具體地干預和參與經濟生活,以國家的經濟集中限制私人壟斷財團,以社會總代表的身份協調各方利益關系,調控經濟進程。諸如通過限制或禁止托拉斯、卡特爾等,防止市場競爭秩序及其活力受到破壞:通過國有化和政府投資建設,控制那些有關國計民生和為整個社會服務而不宜被私人壟斷的重要產業部門;制訂國家計劃和產業政策,力圖誘導和制約私人的經濟決策;運用金融、稅收手段和其他經濟手段,調控經濟運行:規范格式合同,興其利避其害,防止契約自由原則和經濟實力被濫用;強制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實行「福利社會」:通過諸如「巴黎統籌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等政府間政治組織或經濟組織,在國際上實行聯合干預;在國際貿易和交往中,以國家的名義和形式開展經濟協作和競爭,等等。上述種種國家對經濟生活和經濟進程的干預和參與,都是通過法律的手段來實施的,於是就出現了與民商法和其他傳統法律特性差異較大的經濟性法律、法規,於是有的法學家將它命名為「經濟法」。
(三)導致經濟法產生的誘因和歷史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事國和參戰國德國為了戰爭的需要制定經濟性的法律法規來推行戰時經濟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嚴厲管制。眾所周知,德國挑起和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時大力推行經濟管制的戰時經濟政策,將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到極端的地步。當時德國建立了戰時工業委員會和戰時原料管理處。戰時工業委員會負責分配政府訂貨和管理軍需生產:戰時原料管理處後來升格為原料管理局,由它監督原料分配並支持重要原料的生產,統管的原料最多達到約三百種。德國在戰時還控制居民生活,設立了帝國糧食局和帝國服裝局,帝國內政部還下設了帝國采購公司等特殊企業,負責對糧食、服裝、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分配。與此同時,德國於1915年發布的《關於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公告》,1916年發布的《確保國民糧食戰時措施令》,1918年發布的《戰時經濟復興令》,1919年制定了以「經濟法」命名的對煤炭和碳酸鉀製造工業實行國家管制的《煤炭經濟法》和《碳酸鉀經濟法》等。這一立法動向迅速引起德國法學界的注意並掀起了研討經濟法學的熱潮。這樣,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就伴著經濟法學一起產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邦德國的經濟法又得到長足的發展,以致達到了相當發達和完備的程度。

㈧ 經濟法產生的條件有什麼啊

經濟法產生的條件:

經濟法產生的主觀條件;經濟法產生的客觀條件;生產集中與壟斷是經濟法產生的內在原因;戰爭的需要是經濟法產生的直接原因。

㈨ 經濟法的客觀基礎是什麼

市場機制與國家宏觀調控的耦合、社會公共經濟的發展、國家經濟職能的擴張,以及國家對經濟關系法律調整模式的重大轉換。

所以,「經濟法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產物,只有在現代市場經濟時期才可能有現代經濟法。」

經濟法的基本概念: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9)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擴展閱讀:

一、經濟法的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1、、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5、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二、宏觀調控的基本概念

宏觀調控,是指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

宏觀調控分為直接調控和間接調控兩種方式:

1、直接調控,即國家運用行政手段直接協調和控制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

2、間接調控,即國家主要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市場機制,影響和引導企業的經濟行為,以達到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

三、宏觀調控的原因

1、公有制決定了社會各部門、各企業及勞動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2、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和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

3、執政黨有能力統一全國人民的意志。

四、基本原則

1、國家統一決策原則

凡是關於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決策應當統一歸屬於國家的權利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在擬定關於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或者行政法規後應當報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後實施。

2、社會經濟發展總體平衡原則

市場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而宏觀經濟調控則是要解決這種不平衡。

3、協調原則

4、引導鼓勵原則

5、預期原則

熱點內容
合同法67條規定抗辯 發布:2024-05-02 13:01:09 瀏覽:848
簰洲灣司法所 發布:2024-05-02 11:44:30 瀏覽:693
綱常倫理道德 發布:2024-05-02 09:07:29 瀏覽:619
王涌法學 發布:2024-05-02 08:05:12 瀏覽:542
安保基礎法律知識 發布:2024-05-02 07:30:38 瀏覽:393
道德經對聯 發布:2024-05-02 07:07:24 瀏覽:834
響水縣律師 發布:2024-05-02 06:26:00 瀏覽:172
投資協議出資不足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2 05:47:53 瀏覽:606
公司法人變更程序 發布:2024-05-02 04:22:54 瀏覽:918
司法疫情報告 發布:2024-05-02 04:05:52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