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一些矛盾

婚姻法一些矛盾

發布時間: 2021-02-24 05:36:08

❶ 百度內有對婚姻法矛盾的解釋怎麼辦

1、高院關於婚姻解釋三台解釋、解釋二繼續效 2、解釋、解釋二內容與解釋三內容相沖突或者版抵權觸沖突或者抵觸內容失效應按解釋三確定處理規則處理 《高院關於婚姻解釋》三 第十九條 本解釋施行高民院前作相關司解釋與本解釋相抵觸本解釋

❷ 我怎麼就覺得這婚姻法是在製造矛盾本來是老百姓和政府的矛盾 房價那麼高

恩,房地產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目前為止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會搞限購,這么做只是最消極的做法

❸ 新婚姻法 爭議存在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一、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
選擇某種知識進入課程,在課程理論發展的歷史上就存在爭議。形式教育說認為,選擇某種知識,是因為它可以訓練人的智力,使人變得聰明,即具有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價值;而實質教育說認為,選擇該種知識,是因為它具有實用價值,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各種生活目標。在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又出現該取捨誰的問題。我們認為堅持任何一種都會有失偏頗,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兼顧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這是因為:
課程內容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與現實化,而課程目標中必定體現出一定社會的價值要求,即某一種文化,某一個國家主流價值觀點、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
塔巴(H. Taba)提出六項課程選擇的原則中,包括了內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與社會現實的一致性,當選擇內容考慮社會現實、社會需求時就蘊涵了選擇者的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總體上體現了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從課程設置與管理者的角度,都希望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與社會價值要求相一致,而實踐者由於多樣的原因,致使真正課堂中實施的課程內容對主流的價值觀點有一定的偏離,但是,兩者相吻合,是課程內容選擇者所追求的。
科學就是以其實用價值進入課程的,科學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被認識後,科學在課程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從而課程具有的實用性的社會價值被廣泛接受。可見,選擇具有實用性課程內容體現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
另一方面,課程論專家布勞迪(H.S .Broudy)認為,普通教育課程的作用,不是因為我們記住了學習過的任何東西,也不是我們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而是這些知識有助於我們的思維、感覺和想像。可見,課程的核心功能就在於對學生的心智發展價值,要實現這一功能,就必須考慮選擇那些對學生智力訓練價值較大的內容作為課程內容。
在本次課程改革中一些有爭議的課程內容變化與此緊密相關。例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淡化了數學的證明,削弱了平面幾何,從而降低形式化要求,減輕學生負擔。但許多數學家認為數學證明是最科學、簡明的說理方式,數學證明的嚴格邏輯性是數學區別於其它學科的獨特的思想方法,雖然平面幾何在生活中缺乏實用性,但其訓練學生的嚴密邏輯思維的價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因此平面幾何知識對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課程內容的心智訓練價值還在於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處理,相同的內容,不同的處理方法具有不同的能力訓練價值。例如:小學數學中典型的四則運算難題「雞兔同籠」問題,有的教師為了降低思維的難度,教會學生用代數的方法求解,表面上便捷、高效,實質上把一個結構不良的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轉化成了一個結構良好的問題(well-structured problem),問題解決理論表明,結構不良的問題具有獨特的思維訓練價值。與此相類似,為了參加各類競賽,大量下放高一級知識,如運用普通物理的方法解決中學物理的問題,通常都是以犧牲思維訓練的價值為代價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實用性的課程內容便於課程實現其社會價值,發展性的課程內容便於課程實現其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價值,在課程內容的選擇過程中,必須堅持兩方面相統一的原則。課程應該通過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去實現其社會價值,因而,課程內容應該選擇對人的發展價值較大的、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知識。誠然,有的知識兼備這兩種功能,毫無疑問是課程內容應該首當其沖選擇的知識;但較多的知識只具備其中一種功能,如果某種知識在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別突出、有效,也不應該簡單地將其削弱和淡化,忽略了其特有的作用與價值。
二、學科化與生活化相統一的原則
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課程類型是學科課程,受學科課程的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學科結構的需要為依據,我們暫時稱其為課程內容選擇的學科化。而本次課程改革中,從課程改革綱要到課程標准,均強調課程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准中提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我們認為,過於關注學科結構的課程,易遠離學生的生活,而過於生活化的課程,易淹沒學科的基本結構,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堅持學科化與生活化相統一的原則。
依據學科結構選擇的課程內容,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傳遞與發展,有利於保持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結構性。因為某一學科的課程內容是從該門學科長期積淀的知識中選擇的,為該門科學的代際間的傳遞和該門科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某一學科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學科是由於學科自身具有的邏輯體系,課程內容學科化的課程往往具有較強的邏輯體系和系統性,這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均具有好處。但是,課程內容學科化容易導致過分注重學科嚴格的邏輯體系而形成較為封閉的課程系統,這就使得各學科間隔膜較厚,學科間的聯系缺乏,長期學習這樣課程的學生,容易導致學術視域窄化,難以用整體的、聯系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同樣原因,也使封閉的學科難以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同時難以開放性地吸收最新科技、文化成果,從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課程內容的更新。可見,課程內容學科化有利有弊,避免學科課程弊病的一種方法,就是在課程中增加聯系現代社會生活的內容,即課程內容生活化。
課程內容生活化要求選擇現實生活中的知識進入課程。在課程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個人認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學科知識的出發點和源泉,通過歸納的思維方式,從現實生活特例和具體問題情景中發現學科知識;另一方面是把學生獲得的抽象的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化,通過演繹的思維方式,運用學科知識去分析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獲得直觀、感性的整體意義。第一方面的課程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學生與自然、社會時刻聯系著,從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的背景,自我產生的對生活現象的猜想與解釋需要在學校課程學習中加以印證,產生的疑問需要在課程的學習中加以解答,課程中展現的生活知識也就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第二方面的課程內容有利於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提高了知識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同時展示了知識某一方面的價值,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知識學習,有利於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課程內容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在課程內容選擇時應引起注意。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適度:對新課標指導下已經編寫出的新教材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新教材引入大量資料,插入了許多圖片,讓人耳目一新,有的教師反映「象卡通書一樣,好看了,學生愛看了」,但是也有人認為聯系生活過了頭,零碎的學科知識淹沒在圖畫和生活實例中,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沒有多大作用,反而整體上降低了學科水平。這一爭議充分說明了學科課程聯系生活必須適度,超越一定的限度,就容易陷入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泥潭。比較一下中國與西方對學科問題研究的歷史(如「幾何」問題的研究),會發現中國的傳統是重經驗、重實用、輕理論,因而,中國的科學教育具有啟蒙學生理性文明的作用,過度地聯系生活實例容易削弱課程啟發人的理性思維的作用。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目前,我國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的呈現方式低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命題卻因強調區分度而高估了學生的理解力。同樣道理,教材中聯系生活的內容也有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不一致的地方,過於復雜的生活實例,有些甚至成年人理解都有困難,這樣的實例進入學科課程。只會使學生對學科的理解更加模糊;過於簡單的實例,用一句話即可喚起學生的記憶,或者學習者據已有的學科知識完全可以感悟到實例中的內容,這樣的聯系生活發揮不了其功能。例如,曾在高一的物理教材編寫過程中,為了講述自由落體,而要苦苦地拍一張秋後樹葉飄落的照片,著實沒有必要。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符合生活實際:目前,聯系實際的課程內容中,有一些實例是課程編制者自己設想的,並不符合實際情況。例如:小學數學中有這樣一道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四盒磁帶是兩兩並排包裝,還是四盒疊放包裝更為省紙」,學生用表面積比較來解題,而實際中必須有折疊,含折疊後,這樣的比較就沒有意義了(實際中用紙的差異很小)。對實際問題中進行抽象時,捨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這樣的過程也只有符合實際才是合理的。
課程內容生活化還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符合。年齡較小的兒童缺乏理性思維,課程內容的生活化可以幫助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但對理性思維已有相當發展的較大年齡的學生,過多採用生活化的內容既相當煩瑣,又降低了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三、基礎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
課程內容中重視選擇基礎知識是我國的一貫做法。課程改革,試圖改變我國基礎教育中過分強調雙基訓練的現狀,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課程理念。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在課程內容的基礎性上,出現了爭議,如有人認為目前存在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我們認為,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考慮基礎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過去我們把基礎知識看作學科主幹知識以及形成的學科基本結構,有的學者表述為「保證知識得以展開的主要構架」,強調基礎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新的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要求是「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即要從終身學習的要求來選擇基礎知識。
為適應終身學習的要求選擇的基礎知識,應該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遷移性的特點。所謂基本性,就是要為形成本學科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打基礎,同時要求這些知識具有強烈的生成性特徵;所謂全面性就是不僅能包含學科的主幹內容,而且能為全面達成課程目標服務;所謂遷移性,就是要求我們所選擇的基礎性知識易於在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綜上所述,課程內容中的基礎知識,應選擇適應性廣、包容性大、概括性強、派生能力強的知識[8]。
課程內容現代化最根本的要求是居於時代的發展,不同的時代,社會對課程就會有不同的要求,時代發展了,必然提出了對課程內容現代化的要求。例如,信息時代,社會對人的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要求提高,課程內容的選擇就會有相應的變化;再如,計算機的普及,影響了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從過於強調算術、代數技能到開始關注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
課程內容現代化主要是指將現代的科學、技術、文化成果在課程中及時地得到反映。但是,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的成果非常豐富,這就使課程內容現代化出現了困難,如現代性內容的增加與有限的學習時間的矛盾、經典內容的壓縮與學科課程完整性的矛盾、傳統的課程內容的取捨和組織與現代的教育思想觀念的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只有走基礎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道路。
在課程內容選擇中,遵循基礎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對基礎知識的選擇要精中求簡,把對學科、對學生、對社會需求而言都必須的、真正的基礎知識精選出來。從現代科學、技術、文化成果中,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與基礎知識聯系密切的內容作為課程內容。用現代觀念形成基礎知識的組織結構和呈現方式,如物理課程中,大量的經典物理實驗都可以通過感測器在數字化平台上,實現可視化、即時性的處理;各學科課程中的作圖,均可通過計算機實現。
四、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統一的原則
從知識形成與建構的角度,我們可以把課程內容的知識分為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9],某一知識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構成了過程性知識,而探究的結果構成了結果性知識(概念、原理)。新課程針對我們過去過於強調結果性知識的現實,大力提倡探究,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中,也就格外關注過程性知識。其理由為過程性知識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過程性知識的特點在於它的過程性、生成性、開放性,因而過程性知識的獲得更多地依賴於體驗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尤其是學生的思維參與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來,因此,課程內容中過程性知識的增加有利於學生從對結果性知識接受學習的單一方式轉變到包括探究、體驗、合作的多樣化學習方式。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人類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應用過程具有較大的相似性,過程性知識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展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而學生對過程性知識的學習,也就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相對於結果性知識而言,方法、策略知識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大的穩定性、更強的遷移性,這也就體現了過程性知識的教育價值。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情感目標的達成:新課程目標分為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第三維的目標更多地處於隱性狀態,而過程性知識隱含了大量的情感教育因素,如從科學發展的歷程中學習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中學習嚴謹的科學態度、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因此,過程性知識有利於情感目標的達成。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追求,而過程性知識中包含探求態度、批判精神,也包含對開放性的、多維度知識的認識,這些都是可貴的創新思維的品質。另一方面,在過程性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的參與,在科學家發現知識、問題的形成過程中,在過程性知識所創設的環境和氛圍中,體驗和領悟創造精神。
盡管過程性知識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但作為課程內容,並非應包含所有的過程性知識。選擇過程性知識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尊重學科發展的歷史:任何學科知識都有其發生、發展、完善的過程,過程性知識的選擇首先要尊重學科知識發展的歷史。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在運動的描述中要求學生「體會實驗在發現自然規律中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物理1》教材中,運動學的最後一節為「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比較詳細地闡述了伽利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過程,歸納了伽利略使用的邏輯推理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物理學史中選擇的這一過程性知識,知識結構與思維過程均很嚴謹,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反之,如果不依賴於科學發展的歷史,由教材編者杜撰的過程性知識,一定會漏洞百出。
慮及學生的接受能力:人類知識體系的建立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進行的,也是許多不同時代的科學家艱苦的思維活動的結果,有時還經歷了許多的爭論、沖突、失敗與曲折的過程。而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因而,在選擇過程性知識時,應選擇那些學生易於理解,便於直觀呈現,思維的復雜性和跳躍性不太強,體現核心內容和研究方法的過程性知識。
用辯證的觀念看待課程問題,有利於認識課程實施中的各種爭議[10]。對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而言,辯證觀點認為,它們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決定著探究的結論或結果,即概念原理體系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與方法,人類已有的知識都是未競性的,有待於新的探究過程與方法來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隱含於概念的原理體系之中,並隨著概念原理體系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杭州律師網頁鏈接

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的內在統一性決定了課程內容選擇必須同時兼顧過程與結論。過去,教材的編寫常常是從學科領域中裁剪出某些結論,然後據可接受原則進行加工改造,這種改造的目的是為了便於理解結論,而非展示結論的形成過程。這就導致了學生接觸的是確定無疑的結論,知識的探求總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的,不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觀。現在強調過程性知識,但過於強調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會降低教學的效率。可見,課程內容選擇中,應該注重過程與結論的統一。

❹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11條和婚姻法司法解釋第5條有矛盾啊

你說對了,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不是孳息。
如果你一定要說把錢存銀行後賺取利息版也算投資收益,那麼這樣的投資收益在法律上被認定為孳息而非投資收益。
具體到實踐中還可能涉及到股票問題,如果在婚後經常用婚前財產炒股,這個收益可能被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如權果婚前購買股票在婚後漲了,但並非人為多次操作的,收益可能視為個人財產。

❺ 新的婚姻法只會更加男女之間的矛盾與不信任度!

關於房子:婚前個人按揭的房,離婚時歸個人
原來有個條文,夫妻結婚滿8年,如果之前沒有明確約定,一方名下的房產什麼的就自動變更為夫妻共同財產,所以如果你當初沒好意思做婚前財產公證,將來這就變成兩個人的,主要是一些人啃老買的房子是父母一輩子的積蓄,在遇到離婚問題的時候一下子被挖走一大塊,現在杜絕了通過結婚來「賺錢」的可能。原來的條例里,老人給子女買的房沒有明確說明的就算是夫妻共同財產,但現在只要寫子女一個人的名字就沒兒媳OR女婿的份,比較保護父母的財產。
在這部分,相對來說新的解釋更多保護有錢的那一方的利益,比如你婚前付個20%的首付,貸款高,婚後你的工資拿來付貸款,然後你配偶的工資用來養家,將來離婚了房子是你的,理論上說你要把配偶付的貸款和升值部分的補償還給人家,但這裡面能動手腳的多了。
有錢的更有錢,沒錢的更窮。沒有絕對的利弊,誰有錢誰有利。我覺得這部分是把高房價的矛盾轉嫁到夫妻身上了,高啊!
關於生育:原來男方也有生育權,現在女方如果不願意生隨便墮胎男人不能以此告妻子侵犯自己生育權,當然,你不滿意法律支持你以此為理由離婚,原來如果丈夫說妻子不肯生孩子,法院也要走比較復雜的流程,第一次未必給你離。
關於出軌:配偶贈與小三的房產什麼的,另一方有權追回;懷疑孩子的血脈問題,一方要求做親子鑒定而另一方拒絕的可以當做是親子關系不存在。

大部分利其實還是在男人身上,我們國家是傳統的男權社會,社會對男女的要求不同:女性身體柔弱,要承擔生孩子的風險,工作方面還是有一些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女性為家庭付出的往往更多,隨著時間的流逝女性再婚的可能會越來越小,這樣的條文讓女性覺得自己的隱形犧牲得不到保障,以後會更務實。也就是說將來結婚,女人不肯裸婚的話,男人買個貸款的房子人家都不嫁了,人家要全款的!一切都是雙刃劍啊……

❻ 婚姻法和登記矛盾不懂法律的就不要說看看就好

我不是律師抄,但類似的報道很多啊。對方在有意隱瞞已婚已孩的情況下跟對方結婚,上法院的話,一般都是判對方退回禮金和賠付一定的精神損失費的,前題是你得有證據。建議你趁對方還沒在意這點,盡快進行證據搜集,為以後做好准備

❼ 婚姻法中,既支持財產獨立,又要求夫妻要互相扶持,矛盾百出啊!

1、對法律來條文的理解自,不能囿於法律的單獨規定,應當結合整部法律的基本原則、基本精神去理解。
2、按照總則的規定,家庭成員「互相幫助」是基本原則。同時,根據19條的規定,夫妻財產以共同共有為基礎,允許約定,但不能以有約定,而損害法律基本原則。

❽ 新婚姻法解釋條例太長了不想看,簡潔明了的告訴我幾條有爭議的。

第一、如果夫妻雙方住房是按揭房屋,按照《婚姻法解釋(三)》的規定,離婚時應當如何進行分割?
答:在目前的離婚案件中,按揭房屋的分割是一個群眾比較關心的問題。我們認為,對於一方婚前簽訂買賣合同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夫妻共同還貸這類房產,完全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或者一方的個人財產都不太公平,該房產實際是婚前個人財產(婚前個人支付首付及還貸部分)與婚後共同財產(婚後雙方共同還貸部分)的混合體,離婚時處理的主導原則應當是既要保護個人婚前財產的權益,也要公平分割婚後共同共有部分的財產權益,同時還不能損害債權人銀行的利益。
如果僅僅機械地按照房屋產權證書取得的時間作為劃分按揭房屋屬於婚前個人財產或婚後夫妻共同財產的標准,則可能出現對一方顯失公平的情況。房屋產權證書的取得與房屋實際交付的時間往往不同步,許多購房人由於其自身以外的原因,遲遲不能取得房屋產權證書。不動產物權登記的立法目的在於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離婚訴訟中按揭房屋的分割只在夫妻之間進行,並不存在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沖突。一方在婚前已經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向房地產公司支付了全部購房款,買賣房屋的合同義務已經履行完畢,即在婚前就取得了購房合同中購房者一方的全部債權,婚後獲得房產的物權只是財產權利的自然轉化,故離婚分割財產時將按揭房屋認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相對比較公平。對按揭房屋在婚後的增值,應考慮配偶一方參與還貸所作的貢獻,對其作出公平合理的補償,而不僅僅是返還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還貸的一半。在將按揭房屋認定為一方所有的基礎上,未還債務也應由其繼續承擔,這樣處理不僅易於操作,也符合法律規定的合同相對性原理。婚前一方與銀行簽訂抵押貸款合同,銀行是在審查其資信及還款能力的基礎上才同意貸款的,其屬於法律意義上的合同相對人,故離婚後應由其繼續承擔還款義務。
對於婚後參與還貸的一方來說,如果雙方結婚時間較長,還貸的數額較大,離婚時獲得的補償數額也相應增大。我國實行的是法定夫妻共同財產制,除了雙方約定實行分別財產制外,婚後即便支付首付款的一方用自己的工資收入支付房貸,也屬於夫妻雙方共同還貸。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因此,離婚時按照該條規定處理一方婚前貸款所購房屋,並不會損害廣大婦女的合法權益。
第二、 在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之前,夫妻之間贈與房產可以撤銷
夫妻之間贈與房產也需要像普通人一樣辦理過戶手續嗎?沒過戶可以撤銷贈與嗎?
答:夫妻在婚前或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約定將一方個人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但沒有辦理房產過戶手續,後雙方感情破裂起訴離婚,贈與房產的一方翻悔主張撤銷贈與,另一方主張繼續履行贈與合同,請求法院判令贈與房產一方辦理過戶手續。對此問題應當如何處理呢?
經反復研究論證後,我們認為,我國婚姻法規定了三種夫妻財產約定的模式,即分別所有、共同共有和部分共同共有,並不包括將一方所有財產約定為另一方所有的情形。將一方所有的財產約定為另一方所有,也就是夫妻之間的贈與行為,雖然雙方達成了有效的協議,但因未辦理房屋變更登記手續,依照物權法的規定,房屋所有權尚未轉移,而依照合同法關於贈與一節的規定,贈與房產的一方可以撤銷贈與。
合同法對贈與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規定,如:「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等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婚姻家庭領域的協議常常涉及到財產權屬的條款,對於此類協議的訂立、生效、撤銷、變更等並不排斥合同法的適用。在實際生活中,贈與往往發生在具有親密關系或者血緣關系的人之間,合同法對贈與問題的規定並沒有指明夫妻關系除外。一方贈與另一方不動產,在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之前,依照合同法的規定,是完全可以撤銷的,這與婚姻法的規定並不矛盾。我國採取的是不動產法定登記制度,無論基於何種原因發生的權屬變動均需經登記才產生效力。

❾ 婚姻法和繼承法相矛盾時應該怎麼判

根據你的描述:
你所說的案例並不存在《婚姻法》與《繼承法》的矛盾。根據繼承法規專定,當事人對其他第三屬人對其養老送終,照顧到死亡並料理後事的人,可以訂立遺贈撫養協議,將自己的財產贈予給他人。
而婚姻法名沒有禁止,小三享有遺贈的權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貴陽白雲區律師事務所排名 發布:2024-05-19 04:16:28 瀏覽:833
日本書法學校 發布:2024-05-19 03:50:37 瀏覽:511
公司法47 發布:2024-05-19 03:40:58 瀏覽:939
企業法律顧問實務各章節考點指導 發布:2024-05-19 02:09:22 瀏覽:147
司法投訴案例 發布:2024-05-19 00:26:13 瀏覽:993
法律行政法規定 發布:2024-05-19 00:00:36 瀏覽:47
叉車安全使用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4-05-18 23:20:59 瀏覽:967
司法廳幹部處 發布:2024-05-18 23:10:45 瀏覽:291
普法司法考試 發布:2024-05-18 23:01:31 瀏覽:989
法學35歲 發布:2024-05-18 22:37:10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