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老茶館

社會與法老茶館

發布時間: 2021-03-05 23:30:53

A. 被西方人稱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老舍的《茶館》到底有多好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

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他們有的貫穿前後,有的瞬息即逝。出身經歷大不相同,思想性格因人而異。他們的命運遭遇盡管各不相同,但無不隨著時代在深沉變化。這眾多人物,雖然作者著墨多少不一,但具有鮮明的性格。劇中這群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茶館》的藝術生命之花常開不敗。

B. 老舍寫的茶館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老舍採用以人物帶故事的寫法,通過裕泰茶館由盛而衰的變遷。《茶館》為獨幕劇但是表現了不同時期 事態變化。憑借塑造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反映其"葬送三個時代"的主旨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這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是當代作家普遍熱衷的。對這一宏大題旨的表現,作者選擇了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經驗所能駕馭的軌道。他選擇了從「側面」,從「小人物」的生活變遷入手的角度,並把對他們的表現范圍,限制在茶館這個「小社會」中。沒有運用中心情節和貫串全劇的沖突——當代話劇常見的結構方式,而採用被稱為「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註:《座談老舍的〈茶館〉》中李健吾的發言。《文藝報》1958年第1期。)的創新形式。眾多的人物被放置在顯現不同時代風貌的場景中。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會的「三教九流」:茶館的掌櫃和伙計,受寵的太監,說媒拉纖的社會渣滓,走實業救國道路的資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務、打手,說書藝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勞動者……其中,常四爺、王利發和秦仲義貫串全劇。他們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爺耿直,「一輩子不服軟」;秦仲義辦工廠,開銀號,雄心勃勃;掌櫃王利發則「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但最終都走投無路,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劇中的悲涼情緒,人物關於自身命運的困惑與絕望,透露了與現代歷史有關的某種悖謬含意。老舍《茶館》的敘述動機,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強烈憎惡。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他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他對於「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有一些是從教輔材料里來的)

C. 老舍《茶館》為什麼說茶館是一個小社會

作者老舍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國初年和抗戰勝利後三個時期的橫斷面版,採用以人物權帶故事的寫法,通過裕泰茶館由盛而衰的變遷,以及在茶館中活動的各色的人物的命運,反映了前後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面貌,展示了人民與舊時代之間的矛盾沖突。
作者以小見大,故茶館是一個小社會。

D. 電影《茶館》反映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創作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就是影片的完整歷史背景,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分別是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這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是當代作家普遍熱衷的。對這一宏大題旨的表現,作者選擇了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經驗所能駕馭的軌道。「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


總得來說,作家老舍《茶館》的敘述動機,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強烈憎惡。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他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他對於「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而作為電影,《茶館》中的一代卓越藝術家他們卓遠的演出,對確立該影片在當代的「經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個也是不容置疑的。

E. 《茶館》影射了怎樣一種社會狀態


F. 老茶館的川派老茶館

在以農業文明的封閉性和靜態性為特徵的巴為特徵的巴蜀文化影響下,成都老茶館是一個地域特點十分突出的類型。在史料記載中,中國最早的老茶館起源於四川。早在民國初期,成都老茶館已達454家,居四川之最,是歷來老茶館數量最多的城市。在空間格局和服務方式方面,成都老茶館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自改革開放後,成都老茶館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其發展經歷了三次階段性變革: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讓成都老茶館的數量明顯減少,但成都人泡老茶館的習慣並沒有多少改變,老茶館中的茶客人數始終沒有萎縮。成都老茶館的恢復期,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最初是大批傳統老老茶館開門迎客,很快,老茶館數量恢復到600餘家。這一時期的成都老茶館,其空間格局仍舊延續了早期老茶館的「當街鋪」、「巷中寺」、「河畔棚」、「樹間地」的老傳統。老茶館內,最具代表性的擺設是竹靠椅、小方桌,「三件頭」蓋碗、紫銅壺和老虎灶。在老茶館中服務的堂倌都是摻茶「茶博士」,個個身懷絕技,這是成都老茶館最具特色的服務形式。在老茶館中,所提供的是單一的花茶。 在四川,具有 商務功能的都市老茶館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1995年前後,在「聖淘沙」、「耕讀園」、「綠茗」等一批老茶館在成都相繼開業。1996年,四川省茶文化協會在成都成立時,成都現代化的老茶館已接近百家。與傳統老茶館不同,這些老茶館從露天進入室內,不再延續老茶館的敞開式風格,改鋪舍為茶樓,室內裝飾一改傳統老茶館的簡朴而趨向豪華,陳設多聚西式風格,除法式藤椅外,許多老茶館擺上了鋼琴。老茶館所提供的茶水不再局限於花茶。此時,茶藝表演也開始在成都出現。成都市還成立了茶藝隊,在各大老茶館演出,茶藝之風盛行。但好景不長,此後的兩三年時間,傳統的麻將席捲了幾乎所有的成都老茶館,茶藝在老茶館中趨向沉寂。 20世紀末,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外來資本的引入和賓館酒樓的興起,成都老茶館發展開始趨向於多元化。一些適於老茶館經營的主題文化如鹽道文化、藏文化、集郵文化等走進老茶館,同時,棋牌、足浴、桑拿等經營項目也被引入老茶館。2001年,四川省茶文化協會開始策劃以茶藝和茶文化為主題的活動。通過茶藝比賽和老茶館評選,挖掘和推廣茶文化,指導老茶館發展,抵制不良現象,助推老茶館業良性發展。2008年,成都老茶館數量較2001年翻了一番,達6000家,其中單純售賣茶水的老茶館佔30%,「棋牌老茶館」近40%。

G. 《茶館》反映了怎樣豐富的社會現實

《茶館》反映了從清朝末年、北洋軍閥時期、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社會現實。體現了舊社會的黑暗統治和人民的痛苦。

H. 老舍茶館所反應的社會現象

《茶館》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話劇。劇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筆名。滿族,北京人。中國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的《茶館》創作於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5萬字的《茶館》里, 以話劇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但他們之間並沒有正面沖突(個別局部的沖突例外),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系。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生活著,而正直、善良的人們無法擺脫厄運,社會渣滓卻橫行霸道。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每一個大的或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物與時代之間的沖突。課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難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現了帝國主義操縱的軍閥混戰給社會造成的混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就是劇本所要展示的人民與舊時代之間的特殊的矛盾沖突。這種看似「無事的悲劇」,實際上揭示的是社會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更能激起人們對舊時代的強烈憎恨。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 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的結構比較獨特,被人稱為「圖卷戲」,或者叫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它沒有一個統一的情節,也沒有一個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圖畫一樣,將一個一個人物展覽進去,把一個一個情節鑲嵌進去。以課文節選的第二幕為例。這一幕出場的人物有三十多個,有台詞的近二十個。這些人物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台詞也不多,只是在訴說著自己的事情,在茶館中一閃而過。比如崔久峰的出現,只是表現他理想破滅後的悲觀失望,松二爺的出場也不過反映了他那類封建遺老的沒落。即使是起著貫穿全劇作用的茶館主人王利發,也不過是在與茶客的交往中表現著自己。劇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茶館中的一個畫面,把這些畫面組織起來,便成了一幅畫卷,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步展開。

除了人物,這一幕也沒有統一的情節。人物雖多,但人物之間的聯系都是單線的、小范圍的,每個人的故事都很單一。即便是王利發的戲,很大一部分也是用來應付生意的,並不是他本人的戲。這樣,一個一個小情節,一個一個小故事,像畫面一樣,匯集起來,便構成了《茶館》這幅長長的畫卷。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比如對李三的苦處、康順子的遭遇等,他雖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決不會為了他們而損害自己的利益。對巡警、特務則不同,他明知是敲詐,卻巧於應付,不敢表示一點不滿。對劉麻子之流,他雖然從心眼裡厭惡,但仍然笑臉相迎,不願得罪他們。但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比如當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時,他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蘊含著他的不滿、愁苦和憤恨。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命運的真實寫照。
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他不諱言他的不滿,對抓過他的特務仍然很強硬,對正在發愁的王利發則雪中送炭。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也窮困潦倒,絕望地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反映出舊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
松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劉麻子、唐鐵嘴等,是一群地痞無賴,一個說媒拉纖、拐賣人口,一個是麻衣相士,算命騙人。這樣一類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畸形和病態。反映出中國社會日益深重地演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悲慘過程, 宣告了那個人間地獄必將崩塌的前景.

I. 誰知道《茶館》在中國當代戲劇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茶館》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

J. 找一首粵語老歌.

葉倩文《珍重》就是這類型的歌

[ar:葉倩文]
[al:最動聽的...葉倩文]
[by:天邊的雲]
突然地內沉默了空氣
停在途容上令人又再回望你
沾濕雙眼漸紅
難藏依戀及痛悲
多年情不知怎說起
在何地仍然是關心你
無盡長夜為陪伴我懷念你
它方天氣漸涼
前途或有白雪飛
假如能不想別離你
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
盼望世事總可有轉機
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
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

熱點內容
大律師的隱婚嬌妻 發布:2025-09-17 06:44:51 瀏覽:339
恩施新聞政府法律顧問 發布:2025-09-17 06:24:54 瀏覽:151
河南省委法律顧問 發布:2025-09-17 06:16:39 瀏覽:58
道德品質等級H是 發布:2025-09-17 06:16:06 瀏覽:5
理財顧問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9-17 06:14:23 瀏覽:927
刑事訴訟法解釋對比 發布:2025-09-17 06:01:50 瀏覽:642
民事訴訟法的最終頒布日期 發布:2025-09-17 05:55:15 瀏覽:335
個人調取監控錄像法規 發布:2025-09-17 05:53:53 瀏覽:841
最高人民法院與司法部 發布:2025-09-17 05:43:37 瀏覽:915
2014司法考試刑法真題 發布:2025-09-17 05:43:36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