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拒絕探視孩子
A. 離婚後被拒絕探視孩子怎麼辦
看來你們是協議離婚的,不過好像協議的部分內容與現行婚姻法有相抵觸的,所以部分內容無效。比如無需撫養費(當然以另一種形式出現,但不能取代撫養費,保險是一種無形保障在日常生活中從幼年到成年前更需要的是有形的物質保障)。如果要回撫養權是完全可以的,理由是母親無法為未成年人提供應有的生活上的基本物質保障,監護人資格不具備,再者即使是外公外婆撫養也不能取代父母關愛,況且父母雙全。先禮後兵吧!在動用法律訴訟前可以和孩子母親坐下來商議,你們倆的恩怨不應遷怒於孩子,在孩子成年獨立前你倆給予他的關愛要比正常的父母加倍才有可能不會在他心裡留下陰影。所以在孩子問題上不能採取和離婚時一樣的態度,你們倆可以一刀兩斷痛快了,孩子可以和你倆一刀倆段么,缺誰都不行(即使他將來身邊會有替代人)。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你一定要千方百計和孩子母親達成共識:不管你倆有怎樣的恩怨,不要傷害孩子。我覺得你倆在私下可以不共戴天,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裝出朋友樣,路還長著呢少說20年呢,這20年就是為了孩子。如果不能這樣,何以為人父母呢。朝著這思路和孩子母親談吧,如果她真的愛自己孩子。實在不可理喻的話,只能走法律程序了,但希望你爭取到撫養權時從孩子角度考慮也給予母親應有的權利。以上是一個過來人的肺腑之言!
B. 女方拒絕探視子女是否可以提出賠償
不可以提出賠償,具體原因及解決辦法如下:
一、原因:沒有法律依據
由於女方拒絕探視子女而要求賠償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沒有法律依據的要求,在法律上是無法獲得支持的,即使官司到了法院,因為法院是依法審理案件、做出決斷,法院對無法可依的請求事由無法裁決、故不予受理。
二、解決辦法:雙方協商或依法起訴請求探視權
(1)雙方協商
上述問題可以雙方進行協商,採取主動措施,積極聯系對方,商討具體的探視時間、探視方式。按照《婚姻法》規定,探視子女不應發生對子女不利的言行舉止,所以還可以具體對這一點作出約定。以期達到解決問題的預期效果。
(2)依法起訴請求探視權
如協商不成,可以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問題。《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因此,法院會依法維護當事人的探視權。
C. 新婚姻法對於不讓探視孩子有什麼規定
新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對此沒有規定。
D. 婚姻法是怎麼規定對離婚孩子的探視權的
探視權廣義上泛指一方看望另一方的權利,婚姻法中規定的探視權具有特定的含義,是指基於血親或擬制血親關系的父母在婚姻關系解除後與未成年子女之間沒有財產內容的一種探視、看望行為的權利。筆者對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人民法院2001年以來探視權案件進行分析,就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完善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探視權主動實現難。婚姻法僅籠統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母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但對行使探視權的方式和時間未加以明確規定,而是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的,由法院判決。實踐中,常常出現監護一方堅持不讓對方探視,或雙方對探視的方式、時間、地點和頻率等無法達成一致,探視權往往難以主動實現的情況。
第二,探視權糾紛審理難。實踐中,探視權糾紛案件的被告通常不積極到法院應訴,四處躲避甚至遠走他鄉,拒不簽收相關法律文件,從而造成法官無從得知子女現實的生活、學習等隋況,難以確定最有利於子女健康成長的科學合理的探視方式,從而增加了處理此類糾紛的難度。
第三,探視權糾紛執行難。一是執行標的確定難。探視權糾紛案件的執行內容是探視權及其行使方式,因執行標的具有抽象性,往往難以確定。二是執行措施實施難。探視權糾紛案件當事人的子女並非案件的執行對象或執行標的,因此不能對子女本身採取查封、凍結、扣押或代為履行等民訴法中規定的強制措施。三是執行協助義務界定難。實踐中,對於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的其他親屬或相關機構,如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案件執行中阻撓行使探視權的,是否應作為被執行人不履行協助義務處理,尚有爭論,難以採取一定措施保障探視權的執行。四是孩子拒絕接受探視。有時直接撫養孩子一方,對孩子進行錯誤的教育和引導,使孩子對不直接撫養的父或母感情淡漠或印象很壞,導致孩子拒絕接受探視。
二、存在的法律問題
第一,《婚姻法》第三十八條未明確規定子女享有探視權。探視權雖然以親子女血緣關系為基礎,但立法的本意應理解為是從子女利益出發而設立,而不只是為父或母之利益來設立探視權。
第二,《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行使探視權的是「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排除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視。然而,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已有三十年,一對夫婦一般只生一個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望孫子女是人之常情。如不賦予祖父母、外祖父母一定探視權,有違基本人情,也與我國傳統家庭倫理及善良風情民俗相悖。
第三,《婚姻法》第三十八條限制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探視權之所以在實踐中難以有效的實現,與對子女意志缺乏必要的尊重密切相關。
第四,《婚姻法》第三十八條中「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這里的另一方單指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指向面太窄。
三、立法角度的法律思考
(一)子女是應當成為探視權的主體。
現代親權之設立,其目的已非當初家長對子女人身之控制權,而以子女利益為最優先考慮,親權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探視權的設立也不應當僅從父母之利益出發,而應當從子女利益出發,故探視權不僅為父或母之權利,更應為子女之權利。因為子女要求會見未直接撫養的父或母乃基於人倫血緣之上的固有權利,未成年子女思念父或母更甚於父母思念子女,其要求接觸、交往之權利不能無故加以剝奪,也不因父母之間的離異而被阻礙。探視權制度最優先考慮的是未成年子女利益。處在無獨立意識能力或限制意識能力階段的未成年人,其權益的實現需要得到來自社會、家庭的協助,這種對協助的主張就是未成年人的權利,這種協助就是社會和家庭的義務。
(二)祖父母、外祖父母應納入探視權主體范圍。
首先,從立法上看,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之間存在的義務或權利是親權的體現。《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等對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作了相應規定。這種規定的背後實際上隱含了對這些當事人血親、親情的肯定。既然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定條件下有撫養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義務,為什麼不能享有相應的探視權? 其次,設立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探視權符合中華民族傳統倫理和親情需求。中國傳統上是宗法社會,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孫子女、外孫子女是直系血親。尤其施行計劃生育後,很多家庭都是幾代單傳,孫子女、外孫子女成為幾個家庭共有的血脈延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自然也會成為共同的精神寄託。肯定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他們的探視權符合廣大的倫理和親情需求。
(三)探視權應當體現子女的意志。
賦予未成年子女參與制定探視協議的權利,應當考慮未成年子女行使權利的能力。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在判決小孩歸父方或母方撫養時,如果小孩是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得征詢子女的意見。同樣,探視權的行使方式以及探視權行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得充分征詢子女的意見。如果小孩是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也不得隨意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子女,而應當充分考慮子女自身的感受。筆者認為,探視權不能對子女強制執行,同時,賦予子女拒絕探視權是必要的,如果探視對子女利益不利或者探視明顯違背子女意願的,子女有權向法院申請中止父或母之探視權。
四、應明確「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中的「另一方」不僅指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還應包括對未成年人實際上履行監護或者看護職責的個人和單位。
對被探望的未成年子女實際履行看護義務是協助探望者行使探視權的前提和條件。離婚後的父或母在取得了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權後,由於種種原因並未實際與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或是雖然與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但由於失去了履行協助義務的能力,委託該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親朋好友或單位(如寄宿制幼兒園、學校)代為看護子女或代為履行協助另一方探望的義務,再或是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不具備監護條件,其他個人和單位依法取得了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在這些情況下,接受委託或依法取得監護權的個人和單位是探視權的協助義務主體。對於這一點,可以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六條「未成年子女、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對未成年子女負擔撫養教育義務的法定監護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權的請求。」和第三十二條「對拒不執行有關探望子女等判決和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是指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和單位採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的規定中得到證實和體現。
E. 什麼情況下可以起訴拒絕對方父母探視孩子
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雙方合法解除夫妻關系後,因探視權受阻而需向法院起訴的,應該向對方所在地的基層法院起訴,起訴時應該提交訴狀和雙方有關探視權的約定或雙方解除夫妻關系的證據、雙方及子女的身份信息材料等。
F. 離婚後不讓探視孩子怎麼辦
我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的父或母,有探視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應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視權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視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視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視的權利。」
該條規定就是探視權行使以及探視權受限的法律依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義務。
但在現實生活中,探視權案件在執行上往往阻力重重。
在法院一份判決書中看到:一方必須在某時將孩子送到某地,再由另一方按某時將孩子送回某地,以實現起訴人的探視權利。但是,許多法官在執行過程中都告訴記者說這是很難做到的,一是因為探視子女糾紛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往往由於「鬧離婚」而彼此受到嚴重傷害,如果一方探視子女時,法院採取強制執行方式,必然引起雙方矛盾激化,最終受到最大傷害的是孩子,二是因為法院根本沒有那麼多的人力保證判決執行。
因此,只在判決書中抽象強調如何處理,如果探視對象拒不接受探視,法官又不可能強制將孩子交給要求探視的一方,「人情」和「法律」在這里遭遇了尷尬的一幕。
因此可以說,離異夫妻之間應該互相寬容和理解,探視權的具體行使需要雙方協商確定合情、合理的方式。除非一方能夠舉證出另一方有精神病、虐待狂或者是傳染病,法律才能剝奪另一方的探視權。
加強人們對探視權的認識,告知人們特別是離婚雙方探視權不僅是離異父母與子女的一項權利,同時還是離異父母的一項法定義務。正確的行使權探視權,才能確保對子女健康的成長。
如果對方不予協助執意阻撓可以收集相關證據相法院提起訴訟或者簽署協議,不過我建議最好可以的話還是協商解決避免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咱們畢竟都是為了孩子,不是么。 答案滿意的話請給分
G. 最高人民法院網離婚後孩子多大可以拒絕父母探視
婚姻法和相關的司法解釋中,沒有規定未成年人可以拒絕不直接撫養自己的父或母的探視。
H. 不讓對方探視孩子,會被拘留嗎
不讓對方探索視,不會被拘留。另外,你何必說不讓探視,他來,你說都不在家,他讓送,你說沒有時間。他拿什麼證明你不讓探視,這事到法院去起訴,多半是唬你的。即使真的起訴也不怕,你一口咬定因為其他原因沒有探視。而不是拒絕他探視,法院也很難辦,不要不出庭,尋那等於認輸。 同時,我認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們先冷靜下來考慮下,你們分開,受傷最大的會是孩子。如果有可能最好復婚。如果實在不行,我建議你們好好談一談。想想孩子以後可能受到的心理傷害,從這個角度,應該是可以談的。孩子畢竟也是他的,希望你能理解他想孩子的心理。如果他不是個男子漢,連扶養費都不給,建議你以撫養費和他對你中傷誹謗為由告訴他也可以起訴他。人活一生挺不容易的,希望你們都能想開點。
I. 對方拒絕探視權應怎做
中國快律為您解答:(一)、探視權的執行應與審判掛鉤,即探視權的審判工作應兼顧執行工作
首先,在調解探視權時,要將工作做細做實。審判人員對雙方當事人的情況較為熟悉,掌握雙方的離婚原因、矛盾焦點,而這些情況與探視權有很大的利害關系。審判人員應根據上述情況,圍繞探視權的特殊性做工作,盡量化解雙方在探視子女方面的矛盾,形成有可執性的調解書。而不可為圖快結案,不顧以後是否有執行的可能性,草率協調,從而給執行工作帶來被動性。
其次,雙方調解不成的,法院可依法判決。法律文書主文不宜對探視的時間、地點、方式規定得過細,如在某月某日某時至某時某地進行探視,這樣詳細的規定可能因為某些客觀原因,致使申請人的探視權無法實現,同時也會造成權利人申請執行後執行法官難以操作。因此筆者認為,法律文書中只需寫明「某某每月探視其子(或女)某某幾小時」即可。這樣在執行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可以本著有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自願協商探視的時間及地點,如果雙方協商不成,可以由法院確定。
(二)、探視權的執行應以教育為主
探視權的執行涉及到未成年人的人身問題,應切實做好雙方當事人的疏導教育工作,使當事人認識到子女和父母的血緣關系不因離婚而消除,阻止對方探視子女不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探視權的執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光要對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做工作,同時雙方的親戚、朋友、鄰里等人的思想工作做得成功與否,也直接關繫到整個探視過程的進展程度,即案件執行的社會效果。
探視權的執行申請不同於其他案件的執行申請,其具有反復多次的特點,在子女成年以前,就同一生效法律文書申請執行人有多次的探視申請權利。如果被執行人一直拒絕履行義務,致使申請人反復申請,法院不斷介入,這樣必將牽扯雙方當事人無限的精力,亦不利於子女的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位後,雙方當事人在以後的生活中,自覺履行各自的權利義務,從而給子女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也減少了法院執行的工作量。
(三)、探視權的執行應慎用強制措施
在探視權執行中應明確不得把未成年子女直接作為被執行對象,絕不可對子女人身採取執行措施,如在執行中法院將子女直接交付申請人探視或採取哄騙及其他強制方式將未成年人帶到指定地點與申請人會見。為避免對子女造成不良影響,執行過程中一般不宜採取在探視權人前往探視時,法警、執行法官在旁跟隨。同一個案件在多次申請執行中對被執行人說服教育,宣講法律,說明不履行義務的法律後果,乃至採取必要的強制措施後仍無明顯效果時,執行法官可以告知申請執行人一方,通過訴訟程序改變探視方式、變更撫養關系,以期更好地行使其親權,以達到維護子女身心健康及家庭、社會穩定之目的。
(四)、探視權的執行應嚴把中止關
修改後的婚姻法規定了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視子女的權利,並且在父或母探視子女時,如出現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事由的,人民法院依法中止其探視的權利。這里應明確探視權中止的法定理由是: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當父母的探視行為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時,人民法院才能中止。
第一步是勸說當事人履行協助探視權完成的義務,同一個案件在多次申請執行中對被執行人說服教育,宣講法律,說明不履行義務的法律後果;如果勸說無效,可以向法院申請採取強制措施,但是強制措施是針對當事人,並不是小孩;採取必要的強制措施後仍無明顯效果時,執行法官可以告知申請執行人一方,通過訴訟程序改變探視方式、變更撫養關系,以期更好地行使其親權,以達到維護子女身心健康及家庭、社會穩定之目的。
探視權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應當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關注此類案件的執行,特別是未成年人所在學校、住所地的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委會、居委會、派出所及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所在單位應當積極開展經常性教育,協助法院共同做好此項工作。執行機構中可以設立由豐富社會經驗的執行法官組成的探視權執行組,有利於總結經驗教訓,共同搞好探視權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