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合同使用合同法嗎
A. 土地租賃協議和土地徵用合同有什麼區別
租賃協議為不改變所有權的情況下,租賃方獲得使用權,租金按約定期限按年支付;征地合同是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徵用方獲得所有權,征地補償費一次性支付。 租賃協議由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討論通過後即可簽訂;征地合同在簽訂前,必須通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B. 征地協議
征地協議甲方:乙方:甲方因建設********需要佔用土地,在****鎮人民政府監督協調下,根據《合同法》和《土地法》相關規定,經甲乙雙方友好協商,本著自願及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達成以下協議:一、甲方用地范圍為建設沙圪堵急調峰加氣站所需土地。二、協議達成後,乙方及其村民不得干擾阻擋甲方在土地范圍內施工、經營等合法行為。三、甲方根據用地的數量對乙方進行土地佔用補償,補償方法如下:1、甲方一次性補償乙方:人民幣(大寫)******(小寫:********整)(此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退耕還林補償、地上附著物補償、土壩補償、等所有和土地相關的全部費用)甲方補償只對乙方村委會,不直接對村民,具體分配由乙方村委會負責。2、如村民阻攔施工由村委會出面協調並解決,並不得影響甲方正常施工。四、違約責任協議生效後,雙方嚴格遵守共同履約,如果有一方違約,違約的一方應當向未違約方支付補償金額20%的違約金。五、爭議的解決1、本協議在正常的履行過程中,乙方村民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攔甲方施工及正常經營活動,否則所造成的一切損失由乙方承擔。2、本協議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爭議,由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也可由有關部門調解;協商或調解不成的,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但在協商或調解期間不得影響甲方正常施工及經營活動。六、其它事項1、甲方應當在雙方簽訂協議後三日內,將補償款打入乙方村委會指定賬戶,否則按逾期付款處理。2、本協議由沙圪堵鎮人民政府監督執行。3、本協議由甲、乙雙方法定代表人簽字並加蓋單位公章之日起生效,協議有效期內,除非經過對方同意,或者另有法定理由,任何一方不得變更或解除協議。4、本協議於雙方簽訂之日起生效。本協議一式七份,甲方三份,乙方三份,沙圪堵鎮人民政府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乙雙方共同遵守執行。甲方(章):乙方(章):地址:地址:法定代表人:村委會代表人:委託代理人:委託代理人:電話:電話:開戶行:開戶行:賬號:賬號:
C. 徵用土地合同中沒有明確徵用年限是有效合同嗎
既然已經徵收,那麼土地的所有權就已經屬於國家了啊。國家的土地,你集體怎麼有權收回呢。應該可以申請使用權,向縣級土地管理部門作出申請!
D. 村民有權看征地合同嗎
你說的是征地補償協議嗎,村民當然有權知悉合同內容。該合同一般由村民委員會代村民與政府一方簽署,村民委員會只是村民的委託人,真正的權利人為被征地的村民,當然有權利看。
E. 這份征地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我可以悔約嗎
1、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具備法律效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辦理批准登記手續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由此可見,判定合同是否具備法律效力的核心原則,是看合同是否依法成立。是否需要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批准登記手續後生效,並依照規定辦理批准登記手續。如果合同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法定的無效或可撤銷、可變更的情形,該合同則依法成立,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如果毀約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我國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相關的轉讓必須經過當地土地管理部門許可,否則屬於違法行為。
2、合同是否依法成立,需要看合同的締約雙方在訂立合同之時,是否存在無效或可撤銷、可變更的情形。
3、按照合同法52條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方利益、以合法的行使掩蓋非法的目的、違背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
合同部分無效,無效部分不影響其它部分效力的,其它部分仍然有效。
無效的合同自始無效。
4、按照合同法53條的規定,給對方造成人身傷害的、因故意或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害的情形,合同之中已經約定的免責條款無效。
5、按照合同法54條的規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顯失公平的合同、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表示情形下訂立的合同,利益受損害方,有權在合同訂立後,請求變更或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不得撤銷。
6、按照合同法55條的規定,撤銷權需要在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否則聲明放棄撤銷權或以實際行動放棄撤銷權,一律認定為撤銷權消滅的法定事由。
7、按照合同法47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需要經其法定代理人追認方有效,但是純獲得利益或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合同,則不需經過其法定代理人追認亦有效。
8、按照合同法48條的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代理權終止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9、按照合同法49條的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代理權終止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訂立的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有代理許可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此種情形下訂立的合同,對被代理人仍然發生法律效力。
10、按照合同法50條的規定,有關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外,該代錶行為有效。相對人並非知道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超越許可權,此種情形下訂立的合同,對該法人或其他組織仍然發生法律效力。
11、按照合同法51條的規定,無處分權處分他人財產,後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該合同有效。
司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8條、44條、47條、48條、49條、50條、51條、52條、53條、54條、55條、56條
F. 征地工與用人單位簽署什麼性質的合同
目前勞動合同法並未禁止雙重勞動關系,你可以與這個單位簽訂勞動合同
G. 征地協議合理嗎
一、征地協議應寫明土地性質,是水田、旱土,還是橘園等;
二、付款方式應該是在簽訂本協議後多少天付款,而你的地塊動工建設前七天可以是一天後年也可以是三年後,時間太長可能「早晚時價不一樣」;
三、應有一個約束雙方的違約責任。
H. 徵收部門和村書記簽的土地徵收合同合法嗎
1、你說的情況不是十分清楚,是否合法,你可以對照以下的規定檢查一下:
2、征地的程序分前後銜接的兩大塊,即征地的批准程序和征地的實施程序。在征地過程中,征地的對象必須符合城市規劃的規定。所有土地必須得到相關部門的批准方能徵用。
批准程序
征地的批准程序:
1、建設項目依法經國務院或省政府批准。
2、建設單位向市、縣政府地政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
3、市、縣政府地政部門審查後擬訂徵用土地等方案。
4、經市、縣政府同意後逐級上報。
5、徵用土地等方案依法由國務院或者省政府批准。
實施程序
征地的實施程序 :
1、發布征地公告
(1)發布機關:市縣政府。
(2)發布范圍: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
(3)公告內容: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用土地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
(4)發布後果:公告發布後搶栽、搶種的農作物或搶建的建築物不列入補償范圍。
2、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1)登記機關:征地公告指定的政府地政部門。
(2)登記申請人: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
(3)登記期限:征地公告規定的期限。
(4)登記所需材料:土地權屬證書證書、地上附著物產權證明等文件。
(5)不辦理登記的後果:不列入補償范圍。
3、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1)擬訂機關:市、縣政府地政部門會同有關單位。
(2)擬訂根據:土地登記資料、現場勘測結結果、經核對的征地補償登記情況、法律法規規定的征地補償標准。
(3)方案內容: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附著物補償費等事項。
(4)方案公告:市、縣政府地政部門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公告方案,聽取被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5)報批:由市、縣政府地政部門報市、縣政府批准。
4、確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確定和批准機關:市、縣政府(並報省政府地政部門備案)。
5、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1)組織實施機關:縣級以上政府地政部門。
(2)費用支付:在方案之日起3個月內支付給被征地的單位和個人,未按規定支付費用的,被征地的單位和個人有權拒交土地。
6、土地交付 被征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規定的期限交付土地。
I. 《征地協議》和《租地合同》在法律是一樣的嗎
當然不一樣啦!
一個是征地,一個是租地。征地的話就相當於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給了對方,對於該地的土地使用權就沒有了,而租地是在租期內有償使用,租期屆滿,土地使用權還可以收回的。
J. 土地徵收補償協議屬於合同嗎
法律分析:屬於。征地協議是行政合同。征地協議是征地人與被征地人、房屋承租人為明確征地補償中的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協議,是約定征地雙方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的合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