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德國社會法殘疾人

德國社會法殘疾人

發布時間: 2024-05-22 15:44:55

1. 社會保障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社會保障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
(一)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勞動者因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而減少或喪失勞動收入時,能從社會獲得經濟補償和物質幫助,保障基本生活。從社會保險的專案內容看,它是以經濟保障為前提的。一切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論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這三個特點。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專案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的保障物件是全體勞動者,資金主要來源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繳費, *** 給予資助。依法享受社會保險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二)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災害的生活困難者提供無償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從歷史發展看,社會救濟先於社會保險。早在1536年,法國就通過立法要求在教區進行貧民登記,以維持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國制定了濟貧法,規定對貧民進行救濟。中國古代的「義倉」也是一種救濟制度。這些都是初級形式的社會救濟制度。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會救濟制度的基本特徵。社會救濟經費的主要來源是 *** 財政支出和社會捐贈。
(三)社會福利
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的總稱。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向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中需要給予特殊關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優撫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國家對從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屬,如軍人及其親屬予以優待、撫恤、安置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物件主要是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舉辦軍人療養院、光榮院,安置復員退伍軍人等。

法律保障具體內容是什麼?

我國民法主要對公民 人身權利 和 財產權利 進行保護,即採用民事責任的方式,對違反民事義務、侵害民事權利的民事違法行為進行制裁。最常用的民事權利保護方法就是 侵權責任 和 違約責任。
我國法律保護的內容門類很多~涉及行政法律事務、交通事務、醫療事務、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物權法、債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勞動爭議、刑事法律事務 勞動保障法律法規 等等~~
您具體要問哪一方面?

《社會保障法》相關內容?

社會保障法包括那些內容

包括養老、失業、工傷、醫療和生育保險。

哪有《社會保障法》內容下載呀!

沒有《社會保障法》,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ke../view/2099143.?wtp=tt
如果《社會保障法》是一本書,那請把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寫一下

社會保障法的特徵是什麼

廣泛的社會性
社會保障法是典型的社會法,因而社會性是社會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徵。其社會性表現在:第一,目的的社會性。社會保障之設立即為社會利益,保障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安全,所以社會保障法的目標即在於通過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來達到社會穩定。第二,享受權利主體的普遍性。社會保障的權利由全體社會成員享有,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享受保障的成員數目以及可以離開受的社會保障專案會截止來越多。第三,社會保障責任和義務的社會化。社會保障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社會保障通過立法,採取國家、用人單位和社會成員共同負擔的原則,將責任和義務分散到整個社會,以資金來源的多渠道來保證社會保障的正常運轉。
嚴格的法定性
社會保障法是社會法,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同於私法的意思自治,也不同於公法的國家行使行政權利。它帶有明顯的國家干預法的特徵,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強行規定的一系列准則,從社會保障專案的確立、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繳納到社會保障的享受人群范圍,以及社會保障金的發放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任意更改。
實體法與程式法的統一性
實體法和程式法是對法律功能的劃分。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實體權利和義務的法是實體法;為保障實體法的實現,規定實體法的運用和實現手續的法是程式法。一般而言,實體法和程式法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有一定的實體法,就有與之對應的程式法,例如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但社會保障法則不然,其既有實體性法律規范,也有程式性法律規范,並非具單一特性的實體法或程式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保障法所在地調整關系的復雜性。社會保障法調整的是一個在社會保障領域中由各種社會關系、各個執行環節組成的系統,因而社會保障法就必須不僅有具體的權利義務的規定,還要有維持程式正常運轉的程式性規定。例如社會救助性,既有救助物件所享受的權利義務的實體規定,又有救助物件資格認定以及發放手續的程式性規定。
特定的立法技術性
社會保障的運營須以數理計算為基礎,這使得社會保障法在立法上有較高的技術性。「大數法則」和「平均數法則」在社會保障立法中會經常用到。另外,還有一些保障專案在費率、范圍等的確定上會常用到統計技術。以養老保險為例,我國養老保險立法中的關鍵技術,涉及到退休後平均存活年數的確定、養老保險基金的社會統籌范圍的確定、養老保險費率的確定等種種問題,都需要運用數理技術來確定。

社會保障法的立法理念是什麼 ??

法的創制,需要深刻的核心理念,立法理念是法的精髓和靈魂,主導著法的形成、發展;奠定了法的基本制度和體系。社會保障立法的重要理念包括:生存權保障理念、社會連帶思想和社會平等思想。
一、 生存權保障理念
生存權與生俱來,是伴隨人的出生而自然產生、直至人的死亡而自然消滅的一種權利,終身專屬,不可轉讓、不可剝奪、不可繼承。生存權雖然是一種自然權利,但國家和法律出現後,如果不予以確認和保護,公民個人卻難以實現這種權利,而生存權本身的抽象性,也要求國家通過立法賦予實質性內涵,予以實質性保障。因此,生存權在形式上又表現為一種法定權利。生存權的這種雙重屬性,使得自然權利和法定權利之間會產生一定距離和矛盾,即法定權利的內容,與自然權利的要求及生存權保障的目標,因國家立法機構的立法裁量而產生距離和矛盾。 最初把生存權作為"法的權利"來表述的,是奧地利法學家門格爾·安東。
最初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生存權的,是德國1919年制定的魏瑪憲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生存權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重視。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強調了生存權是基本人權;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規定公民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保持和保障充分生活水準的權利,以及勞動權、教育權和文明生活權。 受魏瑪憲法和《聯合國憲章》的影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都規定了生存權保障的內容和原則。社會保障法所保障的公民權利,包含了生存權的全部內容,無論是濟貧的社會救助立法、扶貧的社會保險立法,還是以提高公民生活素質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立法,無不浸透了生存權保障的理念。二、社會連帶思想
社會連帶,是指人們在社會分工基礎上所形成的互相依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並意識到自己必須依靠他人,從而形成了互相間的依賴感、團結感、與社會的聯絡感。 社會連帶思想源遠流長,早在人類社會誕生時,互助共濟思想就存在於血緣共同體中;以後又發展成為地域共同體或職域共同體成員的互助共濟。 最早將社會連帶思想理論化的,是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其在社會團結和社會分工論中,系統闡述了人類間的互相依賴關系。 受迪爾凱姆理論的影響,法國法學家狄驥創立了社會連帶法學,認為法律建立在互相依賴的連帶關繫上,法律僅僅就禁止侵害或保障、發展社會連帶關系作出規定。
社會保障是全社會的事業,國家作為這一制度的組織者,只有依靠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互助共濟,才能實現和達到目標,因此,社會連帶思想成為社會保障立法中的重要理念。根據這一理念,社會成員均應承擔相應的社會保障責任,履行互助共濟的社會保障義務,共同參與社會保障事業。 在各國的社會保障立法中,均能找到社會連帶思想的影響。三、社會平等思想
社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在政治和經濟上處於相同的社會地位,享有相同的權利。社會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理想,也是法律追求的最高價值。
但是,傳統私法所保護的,只是社會成員在形式上的平等,並造成其在政治上、經濟上、生活上存在諸多實質性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包括社會保障法在內的社會法,在批判私法以形式上平等掩蓋實質性不平等的同時,以追求社會成員經濟上、生活上的實質性平等為法的價值,充分體現了社會平等思想。其中,社會保障法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利。 社會平等思想,是社會保障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急~!社會保障法的淵源是什麼!

社會保障法的根本淵源來自於憲法。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物質幫助權,就是公民享有社會保障的淵源。當然,社保制度還應有法律淵源,即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社會保障法》作為具體的法律保障,但據我所知這部法律還在制定之中。

論述社會保障法的功能

社會保障的功能。人類發展到今天,社會保障與人們的關系幾乎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隨著歷史的延續及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社會保障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首先,社會保障具有多種經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保護和配置勞動力功能。社會成員正常健康的生活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基礎。沒此 *** 不聊生,是社會產生不安定的隱患;沒此則不能調動起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優勝劣汰的競爭又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必然會導致部分勞動者可能要退出勞動力市場,使其及家屬失去收入而面臨生存危機。此時,社會保障就可以通過各種幫助,使這部分社會成員得以擺脫生存危機的困擾,維持最起碼的基本生活需要,這樣才能保護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同時,還可以通過建立全社會的統一的社會保障網路及健全的社會保險制度,解除社會成員因變換工作或家庭遷徒而帶來的後顧之憂,從而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社會經濟的正常執行。調節投融資功能。社會保障資金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如把經過幾十年積累的社會保障基金合理地利用起來,其作用將不可忽視。目前,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用都是在保證投資安全的情況下,投向可獲較高利潤的專案上以使其增值,但客觀上也確實成為國家調節投資的一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國家建設。如1988年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保險基金投資收入已佔到社會保障總收入的54.9%和35.4%,可見它在財政投融資上發揮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被挪用的情況較嚴重,出現短缺的現象,因此這種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國民所得再分配功能。首先,市場機制在執行中雖保證了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但也形成了負面影響,出現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如分配的差異、收入的懸殊等,這勢必會導致部分社會成員收入下降,生活出現困難。這時,社會保障就可以對低收入階層給予生活所必需的給付,或者在老齡、失業、傷病、殘廢等情況發生之時實施必要的所得給付,就會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均進行再分配,實現對國民收入的再調節,盡量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
其次,社會保障也具有社會功能。社會保障可以通過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對失業或沒有生活來源者、貧者和一切工薪勞動者,在暫時或永遠失去勞動能力以及暫時失去工作崗位者提供幫助,使其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其次,還具有社會穩定功能。眾所周知,導致社會不安定因素有很多,其中,社會成員生活無保障是重要的致因。我國古代就有「民貧則姦邪生」的觀點。因此,社會保障已普遍被認為是穩定社會政治秩序、保障社會安定的「安全網」和「減震器」。20世紀70年代盛行起來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雖然在某一時期出現了很高的失業率,但其社會秩序卻比較穩定,這即是社會保障在發揮「安全網」的作用時的一種表現。國際勞工組織在總結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時指出:「沒有社會的安定,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沒有社會保障,就沒有社會安定。」這一概括充分說明了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功能。此外,社會保障的社會性功能中還包括社會公平功能,它通過保障基金的籌集和保障待遇的給付,把一部分高收入的社會成員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生活陷入困境的社會成員手中,實現促進社會公平的目標。

刑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具體些說,也就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不僅僅指刑法典,還包括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也稱附屬刑法)。狹義刑法指系統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在中國,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也簡稱《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絡的,刑法還可以區分為普通刑法和與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是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是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就是指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熱點內容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 發布:2024-06-16 13:45:40 瀏覽:889
刑法第三章216 發布:2024-06-16 12:39:03 瀏覽:389
武康律師 發布:2024-06-16 12:20:46 瀏覽:414
龍蝦刑法 發布:2024-06-16 11:37:00 瀏覽:918
法院幹部醉駕 發布:2024-06-16 11:36:11 瀏覽:782
河北省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發布:2024-06-16 10:19:24 瀏覽:30
劉伶俐事件勞動法 發布:2024-06-16 10:18:10 瀏覽:389
勞動法不給員工上五險 發布:2024-06-16 09:09:12 瀏覽:79
勞動法中全月病假是否有基本工資 發布:2024-06-16 08:26:33 瀏覽:852
社會保障法與侵權責任法 發布:2024-06-16 08:26:27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