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
1. 如何理解合同糾紛中的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 合同中約定違約方應賠償守
您好,實際損失:實際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損失。直接損失:因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及善後處理支出的費用和毀壞財產的價值。間接損失就是可得利益的喪失,即應當得到的利益因受侵權行為的侵害而沒有得到,包括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和財物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預期利益損失,指締約時可以預見到的履行利益所產生的損失,又稱可得利益或間接損失。違約責任中補償性法定賠償金由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的損失構成。預期利益損失是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合理預見的利益所發生的損失,但並不必須是必定發生的利益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規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含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該條文明確規定了預期利益損失包含在違約損失當中,違約方應當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主要規范違約金過高的調整原則以及認定標准。違約金的法定性質為補償守約方因違約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即違約金數額應當與違約經濟損失的數額大體相當。
如果守約方能夠充分舉證違約行為導致預期利益損失的證據,法院應當判決違約方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2. 中國法律有規定合同違約金的最高限額么如果有,在哪一條
針對合同違約金的最高限額法律有相關的規定,規定如下: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的上限,是不能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2)怎麼理解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擴展閱讀:
違約金是指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或者法律直接規定,一方當事人違約的,應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錢。違約金的標準是金錢,但當事人也可以約定違約金的標的物為金錢以外的其他財產。
違約金具有擔保債務履行的功效,又具有懲罰違約人和補償無過錯一方當事人所受損失的效果,因此有的國家將其作為合同擔保的措施之一,有的國家將其作為違反合同的責任承擔方式。
違約金有兩種:
①懲罰性違約金,其作用全在懲罰,如果對方因違約而遭受財產損失,則違約一方除支付違約金外,還應另行賠償對方的損失。
②補償性違約金,是對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他方違約可能遭受的財產損失的一種預先估計,給付了違約金,即免除了違約一方賠償對方所遭受的財產損失的責任;即使損失大於違約金,亦不再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14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3. 實際損失的30%怎麼算
合合同違約金實際損失30%是以損失為基數的,而不是「合同標的金額」,這一點在實務中許多人會理解混淆。《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第2款規定: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30%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而可以要求予以調整)。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違約金最高約定不應超過損失的30%。《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第2款規定: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30%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而可以要求予以調整)。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違約金最高約定不應超過損失的30%。
但需要說明的是,這30%的計算基數是「損失」,而不是「合同標的金額」,這一點在實務中許多人會理解混淆。正是因為在合同簽署時,根本無從了解損失會是多少,所以許多人就參照合同標的金額來約定30%違約金,並慢慢成了慣例。
二、違約金的性質
(1)我們知道,違約金是可約定,也是可以不約定的。即使合同沒有約定違約金,如果一方違約並造成另一方損失的,違約方也要對其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這個是法定賠償責任,比較好理解。
(2)同時,在法定賠償責任之外,合同法又有一個違約金賠償責任。而這個違約金是獨立於法定賠償損失的。也就是說,如果合同約定了違約金,過錯方既要承擔法定賠償責任,又要承擔違約金賠償責任。
(3)而違約金不超過損失30%的規定,就是基於公平原則,針對「賠償責任」 「違約金賠償」發生疊加時,對「過高違約金」的一個限制。或就是說,在有違約金條款的情況下,被違約方最高能獲得的損失賠償是損失的100%(法定賠償責任) 30%(違約賠償責任限額)。
通過上面的分析,進而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技巧性經驗,在實務中運用:
(1)在簽訂合同時,如果你不打算違約,那建議你盡量加上違約金。因為如果對方違約導致你遭受損失,你可以在損失賠償之外另外獲得30%的補償;
(2)在確定違約金金額時,不要盯著合同交易金額來算30%。而要以你可能遭受的最大損失乘30%來計算違約金,否則你有可能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3)而簽署合同時,如果你擔心對方會違約,建議盡可能將違約金寫高一些。因為如果真高了對方會讓法院調,如果低了卻無法再改。而且,由於在簽訂合同時誰也無法證明未來損失會是多少,所以從理論上講,你將違約金寫得再大,對方都無法證明有錯。
三、如果違約金約定太高/太低會怎樣調整?
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如果當事人認為約定違約金過高並請求法院減少的,法院多會適用「三步法」來進行判斷是否支持其請求:
第一步:以守約方的實際損失作為違約金調整的依據;
第二步:合理分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先由違約方舉證證明違約金高於守約方損失的百分之三十,再由守約方舉證證明違約金約定公平合理;
第三步:兼顧合同履行情況、當事人過錯程度、守約方預期利益損失等情況,並衡量公平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
根據法律規定,合同違約金的認定標准不得超過實際損失的30%。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30%不是以合同總價值為基數的,而是以因違約造成的損失為基數的,在司法認定的過程中,應當加以注意。另外,雙方在簽訂合同時,應當對違約金的標准進行明確認定,避免以後出現糾紛時難以界定。
4. 如何計算合同中的實際損失
預期利益,亦即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履行後可以實現和獲取的利益。這種利益是未來性質的,必須通過合同的實際履行才能實現,並且是合同雙方在訂立合同時能夠合理預見到的利益。
根據《合同法》第113條的規定,違約方應賠償守約方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損失。這條文明確了預期利益損失屬於違約損失的一部分,違約方需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主要規范了違約金過高的調整原則和認定標准。違約金的法定性質在於補償守約方因違約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即違約金數額應當與違約經濟損失的數額大致相當。由於合同雙方事先約定的違約金數額或損失計算方法通常與實際經濟損失不一致,因此在違約行為發生後,需明確界定守約方的實際經濟損失數額,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以此來判斷違約金是否過高。
這里的實際損失是指已經產生的現實損失,即直接損失;預期利益損失則是應當獲得但因違約行為未能獲得的利益損失,屬於間接損失。因此,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都是守約方的經濟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中所提到的實際損失僅指違約導致的部分經濟損失,而問題提出的「實際損失是否包含預期利益損失」這一命題本身是不正確的。
如果守約方能充分提供違約行為導致預期利益損失的證據,法院應判決違約方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5. 民法典取消了30的違約金標准
一般來說合同違約金上限是不超過實際損失的30%.但是如果過高或者過低是可以請院給予減少或者增加的。在《合同法》司法解釋中 民法典取消了30的違約金標准 ,當事人以約定的違約金過高為。一、如何理解合同違約金上限30%?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第2款規定: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30%的培訓合同違約金百分之30,無勞動合同法工資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而可以要求。
6. 勞動合同法29條是講哪方面
《勞動合同法》第29條主要講的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必須要按照他們所簽訂的勞動合同的約定來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也就是說,一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勞動合同簽訂,就表示他們所簽訂的內容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此雙方各自都必須要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擔自己的責任。一、勞動合同法29條是講哪方面?
新《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勞動合同的全面履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 【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要全面履行的規定。根據本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
【解釋】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要全面履行的規定。
根據本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這就是說勞動合同一經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護,雙方當事人應當做到切實履行,以實現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訂立勞動合同時的預期目的。這是市場經濟秩序得以維護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條規定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
勞動合同的全面履行要求勞動合同的當事人雙方必須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期限、地點,用約定的方式,按質、按量全部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既不能只履行部分義務而將其他義務置之不顧,也不得擅自變更合同,更不得任意不履行合同或者解除合同。對於用人單位而言,必須按照合同的約定向勞動者提供適當的工作場所和勞動安全衛生條件、相關工作崗位,並按照約定的金額和支付方式按時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對於勞動者而言,必須遵守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認真履行自己的勞動職責,並且親自完成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任務。在勞動合同關系中,勞動者提供勞動力,而用人單位則是使用該勞動力,勞動合同作為具有人身關系性質的合同,其所規定的條款相互之間有其內在聯系,不能割裂,因此,全面履行勞動合同也是勞動合同的基本要求。
勞動合同的全面履行要求勞動合同主體必須親自履行勞動合同。因為勞動關系是具有人身關系性質的社會關系,勞動合同是特定主體間的合同。勞動者選擇用人單位,是基於自身經濟、個人發展等各方面利益關系的需要;而用人單位之所以選擇該勞動者也是由於該勞動者具備用人單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和要求。勞動關系確立後,勞動者不允許將應由自己完成的工作交由第三方代辦,用人單位也不能將應由自己對勞動者承擔的義務轉嫁給其他第三方承擔,未經勞動者同意不能隨意變更勞動者的工作性質、崗位,更不能擅自將勞動者調到其他用人單位工作。
勞動合同的全面履行,還需要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相互理解和配合,相互協作履行。這一方面要求勞動者應自覺遵守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以主人翁的姿態關心用人單位的利益和發展,理解用人單位的困難,為本單位發展獻策出力;另一方面,也要求用人單位愛護勞動者,體諒勞動者的實際困難和需要。
二、勞動合同的協作履行要求雙方應當做到什麼?
(1)當事人雙方首先應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和勞動紀律的規定,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並為對方履行義務創造條件;
(2)當事人雙方應互相關心,通過生產經營管理和民主管理,互相督促,發現問題及時協商解決;
(3)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勞動者遇到問題時,雙方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盡力給予對方幫助,協助對方盡快解決問題;
(4)勞動者違紀,用人單位應依法進行教育,幫助勞動者改正;用人單位違約,勞動者要及時發現問題,盡快協助糾正,並設法防止和減少損失;
(5)在履行過程中發生了勞動爭議,當事人雙方都應從大局出發,根據本法和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協商解決,從而建立起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所以勞動者一旦和用人單位簽訂好了勞動合同,表示他們所提到的所有內容都受到《勞動合同法》的保護和約束,也就是雙方都必須要按照勞動合同中的內容來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擔自己自己的責任,如果雙方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那麼誰違反了合約,誰就應該按照規定來進行賠償。
7. 勞動合同法29條是講哪方面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明確了勞動合同雙方應當如何履行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具體而言,該條款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必須依照勞動合同的條款,毫無保留地履行各自的責任。
本條法律是關於勞動合同全面履行的一項規定。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一旦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刻產生法律效力,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這意味著勞動合同受到法律的保護,雙方必須嚴格執行合同中的規定,實現合同訂立時的預期目標。這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
根據第二十九條的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這要求雙方必須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履行義務,不能只部分履行,也不能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用人單位需要提供適當的工作場所和安全衛生條件,並按時支付勞動報酬。勞動者則需遵守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認真履行勞動職責。
勞動合同的全面履行還要求雙方當事人親自履行合同。由於勞動關系具有人身性質,合同條款之間存在內在聯系,不能割裂。因此,全面履行勞動合同是基本要求。此外,雙方應相互理解和配合,相互協作履行合同。這包括遵守對方單位的規章制度,關心對方利益和發展,並在遇到問題時互相幫助,共同解決。
如果在履行過程中發生勞動爭議,雙方應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協商解決,以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總的來說,一旦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雙方都必須按照合同內容履行義務,如果未能履行,違約方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